格物 | 宋徽宗听琴图(五)
四、香烟缭绕的香炉

刚才我们既然提到了“香炉的烟态”,那我们就索性来看看这个香炉。它就在弹琴人身边。是个什么样的香炉呢?
下置一金色托盘的四段式瓷质香炉
1、带钮镂花炉盖
2、深腹侈口高足杯形炉身
3、中间为柱式的炉圈
4、如意足款基座
该炉颜料虽剥落严重,但从残余颜料判断其原色为白中泛青,类宋代青白瓷。且极类影青瓷湖田窑。
有专家提出过如下观点:“高足杯式炉南方似乎鲜见。即北方亦多属民用,宫廷不必说,宋代仕宦之家也很少用到它”。进而认为那些造型奇巧繁复,在宗教活动中常用的炉是宋代“香器”的典型。又说这种高足杯式炉是:“敞开式,当然是用不到炉盖的。”
但是“听琴图”中的这一香炉明明白白否定了这些观点。结合宋代各大名窑尤其是青白瓷“造型简静、色泽如玉”,毫无疑问,听琴图显示的瓷器的审美,正是北宋宫廷尤其是北宋晚期宫廷仕宦审美的典型。而影青,以其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近似玻璃透明状,积釉处呈湖水绿色,极大的满足了文人士大夫及上流社会的审美需要,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同
时,透光可见镂刻处天青色图案而得名“影青”也叫“隐青”“映青”“印青”,均指这类青白瓷。其大量生产、著行海内,一度成为“贡瓷”。早在北宋时期,已经凭借其制作工艺的进化,出现过被后人高度推崇的瓷中精品品种。同时,影青瓷中出土了大量类似的香炉实物。它的繁盛期并没有虽朝廷南迁而终结,而是跟随大量至此名家的南迁,云集到了景德镇,于元代前期形成成熟的影青瓷窑系,而在元青花烧制成功后才慢慢退出辉煌期。所以画中香炉是青白瓷影青釉湖田窑可能性很大,

北宋影青瓷香炉
南宋 景德镇湖田窑香薰炉(缺盖)
通高21,口径13.9,底径13.7厘米 1994年11月枞阳县横铺镇出土 现藏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此炉是分开的三件套组装而成。上部为深腹杯式炉盘,造型为八方形宽口沿外撇,八棱形短直颈,颈部模印出八卦纹。下腹部凸鼓略呈半球形,腹外部模印出柳斗纹。炉盘底部为圜形,无釉。炉的中间部分为炉圈,造型最为复杂。其柱状中空,柱头外翻成圆圜状檐。柱的下部有圆形围栏,围栏周边开有5个长方形镂孔。在镂孔之间的围栏口沿上堆出花头,象征柱头花。炉圈的上部承接炉盘,其下部则套接在炉座之上。最下部分为基座,上半部分呈弧形球面,球面顶部有开口。弧形球面上模印出柳斗纹。球面以下硬折成矮筒状,饰数道弦纹。座底有6个镂花如意形足。该炉表面通施影青釉,釉质清亮。胎薄,胎质细白。为景德镇湖田窑南宋时期的产品。景德镇湖田窑在南宋时期生产的影青釉香炉是比较多的,但造型如此精美、结构如此复杂者是十分罕见的。

(左上图)北宋影青釉高足香薰炉
(中上图)北宋青白釉刻缠枝花卉纹香炉 高11.5cm 口径10.4cm
1999年江西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 现藏江西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博物馆
(右上图)江西景德镇宋代影青镂空高圈足球状香囊 江苏江宁县徐伯通墓出土

虽然不能确定画中香薰炉内薰的是什么香料,但是细查文献竟然发现,在《癸辛杂识外集》中曾提到:宣和年间,宫中常在睿思东阁制造香品,也就是“东阁云头香”出处。当年宫中所焚香的奇异香品有:亚悉香、雪香、褐香、软香、瓠香、猊眼香等。而在【宋】陈敬编著的《陈氏香谱·卷二》中竟然有关于徽宗皇帝御用香方的记载(见下图)

【宣和御製香】沉香(七錢 约21g,剉如麻豆大。),檀香(三錢 约9g,剉如麻豆大,炒黃色。),金顏香(二錢约6g另研),背陰草(不近土者,如無,則用浮萍。)、硃砂(各二錢半 约8g,飛。),龍腦(一錢约3g另研),麝香(另研)、丁香(各半錢 约1.5g),甲香(一錢製 约3g)。
【御爐香】沉香(二兩约31g剉細,以絹袋盛之,懸於銚中,勿著底,蜜水浸一碗,慢火煮一日,水盡更添。),檀香(一兩约15.6g切片,以臈茶清浸一宿,稍焙乾),甲香(一兩製约15.6g),生梅花龍腦(二錢另研约6g),麝香(一錢另研约3g),馬牙硝(一錢约3g)。
传统的香是100%纯天然,尤其大量用到的芳香植物和名贵香药和合而成,所以也叫“合香”。所以理论上,传统的“合香”是可以食用的。在传统的“品香”行为中,除了“闻香”以外,“观烟”也是一项重要的品香内容。
不同的合香香料、不同的和合方法,甚至用到的点香用的那一点点水的水质稍有区别,烟态都会迥然不同。比如:木本香里油脂含量高的香料烟气就可能小一点,而草叶花瓣类草本香料烟气就可能大一点,而含淀粉含量高的香料(例如块茎)一般也要控制其用量。所用的黏合剂也不是随随便便的黏土,而是用朝鲜冷面制作工艺上的“榆木内皮”来做黏合剂。

(图31)宋 徽宗 听琴图 故宫博物院
(图32)元 张渥 弥陀佛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33)宋 佚名 贝经清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图分别罗列了古画中出现的三种完全不同的烟态:褐色的分散的烟、灰白的一柱形的烟、袅娜不散的烟。其中最明显感到“风”的存在的就是《听琴图》。动感十足。那么为什么香料出来的烟态会有所不同呢?
一般说来,香料所用粉的目数高一点,烟会相对小一点。如果香粉含水量高了,烟也会大。所以这种烟点燃后就要放远一些,不要离人太近。又或者,如果加了类似龙脑这样的香料,能起到降烟的效果。而如果加入了类似海南降真香之类的香料,就能起到聚烟的效果,使得飞烟犹如一柱上天。合香香料用的不同,烟的颜色也会出现不同,有的褐色、有的灰白、有的灰中泛青……
至于香炉下面的托盘,金色、侈口、平底、窄外沿。也许也是宣和朝“复古风”从青铜器里的博山炉等香具中恢复的使用方式。

另外,画中的“香味”来源只有“香炉”吗?非也非也。松针含有大量芳香挥发油,站在马尾松等松树下都会闻到浓烈的松树的香气。除此以外,凌霄的花香、铜鼎中水培蔷薇之香、竹叶之香以及遍布石上的青苔和石下野草散发的幽幽青草泥土香。这才是画中人可能真正闻到的完整的“合香”内容。而类似的合香方式,在今天依然可以在男士专用的香水界找到类似香方:
某品牌男士专用古龙香水

【首调】馥郁的花果香
【主调】松针木香和平实的青苔香
【底蕴】琥珀、龙涎香等香料香
如果说古龙香水是西方1709年世纪由意大利人发明的,那么我们在它的实际应用上,早了多少年呢?将近整整六百年!而且配方中【首调】、【主调】、【底蕴】与画中那些香气散发的源头、离弹琴人的远近,可能产生的香气效果非常类似,且更加纯粹。而且还符合道家追求跟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另外,在宋代市舶司贸易进出口记载中,对香的品种、数量的记载可能要比全世界加起来的总量还要来得多得多。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松树叶也是一种“合香”成分,在宋代只是用来熏香吗?不完全是。我们来看看这样一本书主要论述徽宗时期本草资料的巨著——【宋】唐慎微等人汇编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如何写松的:味苦、甘、温,无毒。主风湿疮,生毛发,安五脏,除热,胃中伏热、咽干、消渴、及风痹死肌,守中,不饥延年。从注释来看,松树香气非常适合夏秋转季前后闻。与“五音”之“徴”“商”二调一样,非常符合道家提倡的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