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读了这些手稿,你才能认识最真实的梵高

说到梵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绚丽的油彩和奔放的笔触,接着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疯狂”形象。梵高做的很多事在别人眼中都是怪异的,甚至可怕的,比如他和妓女共同生活,比如他割下自己的耳朵,以及他的饮弹自杀。
在生前的最后几年,梵高的精神状态确实很不稳定,但我们不应该将他简化为一个离经叛道的疯狂之人。他丰富的一生和深邃的精神世界需要我们从更加立体的角度来了解。
无疑,读梵高的书信、看他的手稿能让人和这位卓越而迷人的艺术家拉近距离。下面就来读一读几封信,看看这些文字是不是符合你心里对梵高的想象。

1876年,梵高24岁,在被古比尔美术公司解聘之后,他迁往英国的海边城镇,在一所私立学校做义务实习教师。那时,他对新环境的一切保持着好奇,满怀温情地观察着学校的生活。他在信中这样写:
[ 1876 年 5 月 31 日,拉姆斯盖特 ]
这个小素描画的是从学校窗户望出去的景色, 男孩们时常站在窗边,目送来探望他们的父母离开去车站。他们中一定有很多人对此情此景念念不忘。
这儿一周来阴雨连绵,特别是在黄昏时路灯亮起来,灯光在湿漉漉的路面上闪烁,你真该来看看。那阵子,斯多克斯先生时常发脾气,如果白天男孩们太吵,那他们晚饭时就领不到面包和茶了。
那时你就能看到,他们站在窗户旁边向外张望的可怜样子。他们每天唯一的指望就是食物和茶水,靠着这点儿补给挨过一天又一天。……男孩们把油渍弄到了寄给你的画上,你要原谅他们啊。

后来,梵高托关系到一家书店做店员,但是他对宗教非常狂热,无心卖书,又被解雇。他想去做牧师,一遍遍地尝试说服父亲,但父亲很不愿意。他出门散步,排解苦闷的心情,从大自然中寻找一丝安慰:
[ 1877 年 4 月 16 日,埃滕 ]
天色已晚。今天下午出去散步了,因为我觉得必须出去透透气,先去了大教堂,然后是新教堂,之后又登上了堤坝,那儿有很多风车,沿着铁路走,从很远就可以看到它们。这独特的风景和环境意境深远,似乎在对我说:“打起精神,不要害怕。”

梵高终于说服了家人,做上牧师,但他苦行僧般的生活却让教会感到恐慌。1880年,梵高迫于压力结束传教生活,正式走上艺术创作之路。
梵高没受过系统而专业的美术教育,这条路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激动地与弟弟提奥谈起自己的绘画心得,似乎美好的未来在不远处发出召唤。
[ 1881 年 9 月]
……我停不下来,画画的过程就像赶羊群一样,一旦有几只羊过桥,其余的羊就会跟着过去。我一定要不断地画下去,画挖掘者、播种者、犁田者、男人和女人。学习和画画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他人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生活一样。面对自然时,我也不像以前那样觉得无能无力了。
读着这些信,看着与信的内容相匹配的画作,不禁让人感觉梵高的这些信就是写给自己的。

上面的这些内容出自《梵高手稿》一书,这本书精选了梵高150多封私人书信,配以250多幅高品质印刷的珍惜画作手稿和原图,由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Leventhal授权,首次中文引进。

这本书的编者H.安娜·苏,毕业于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拥有艺术和考古学的硕士学位,学养深厚。
她凭着对梵高的热爱编选了这些书信,多半是梵高关于创作的所思所想和具体实践的记录。梵高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相应的手记,有助于读者对梵高的作品有更准确的认识。
比如,梵高如此讲述他画麦田时的感受:

[ 约 1890 年 7 月 10 日, 弟弟、弟妹]
我一回到这儿就开始工作了——尽管我几乎拿不稳画笔,但是我对自己的追求了然于心,到现在已经画了三幅大的油画。
画的都是暴风雨天空下漫无边际的大片麦田,我在传达悲伤和刻骨铭心的孤独感时,非常得心应手。……我觉得这些油画可以将那些我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都告诉你们,让你们知道我在这田园中所发现的盎然生机。

因设计新颖和角度独特,原书出版后好评如潮。中文版更是进行全面优化,贴心的锁线装订让你可以完全平展地欣赏每一幅画作。

“我希望这些荆棘最终开出白色的花,那样的话,这些痛苦的挣扎就像时分娩中的阵痛,痛苦之后会有欢乐的结果。”
现在来看,梵高的这些话最终得到了印证。他将生命的热情付诸于自己的画笔,将生活的苦与乐融入到不朽的艺术之中。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读这本书就够了”:book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