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球诗:一首菲译鲁拜的语法分析举例
作者:刘乐园
这里我们看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实打实从英语说起,解剖一个小麻雀。
如果说翻译,不管怎么译,不管用什么样的文体来译,起码先看明白英语说的是啥吧。这是翻译工作的基础,想来大家应该都不会否认。假如连原文都看不懂,那么后续所谓的翻译的工作,也就注定瞎了。
至于译文用什么文体,并不构成问题。选用某一种文体,全在于译者的个人喜好、自由选择,也谈不上什么对错、好坏、高下。
诗歌的语法,比一般的文章更灵活些。所以阅读英语诗歌,比较好的方式是作一下常规语法复原。做了常规语法复原,才能读懂语句的意思(这种观点/方法对英语是母语的读者,同样成立),才能展开翻译。以下面这首为例:
The Ball no question makes of Ayes and Noes,
But Here or There as strikes the Player goes;
And He that toss'd you down into the Field,
He knows about it all — He knows — HE KNOWS!
翻译之前,译者总得找出这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吧。假如想要讨论诗句语义,总得认得几个单词不是?总得能写、能读个英语简单句不是?
比较令人遗憾的现状是,翻译舞台上的表演者,颇有些人似乎缺乏这基础英语语法能力。某百戏俳倡更捏造出一顶“创意翻译”的理论帽子出来纵情歌舞。春风彩旗,持酒相召,演员/观众里,亦有同声相和的。
回来说这首诗吧,做常规语法复原后,是这样的:
The Ball makes no question of Ayes and Noes, but goes Here or There as the Player strikes;
And He knows all about it/that (as) He toss'd you down into the Field, — HE KNOWS!
菲氏本中大写的HE,一概指的是造物主(性质跟“上帝”差不多)。Player的P也大写了,这个大写的潜台词是,这首诗里的Player,跟HE的性质相等,都是在说神主。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做常规语法复原后的第一句里的but,用法比较特殊,它表示强调,不表示转折:
The Ball makes no question of Ayes and Noes. The Ball just goes Here or There as the Player strikes.
And He knows all about it/that (as) He toss'd you down into the Field, — (of course) HE KNOWS!
至于这句子什么意思?菲氏原诗大概还不是人人能懂,做常规语法复原后,有中国初中三年级或者高中一年级的英语水准,应该很容易就能看明白,写出正确的译文。
诗的后半段,把人比作马球。马球并不能自己作出选择,不能决定自己去向何方,一切都取决于持杆者的击打方向。“你”(马球)被投入球场中,会是怎么个情况,他(造物主)当然知道。他当然知道。
这首诗,表达的是海亚姆的一种哲学观念:造物主就是马球(人)的击打者,那么那所谓的人的“自由意志”,还有人生命里的“罪过”,可都不是“人”能够自主的,造物主当然应该承担点责任。(这种哲学观点,跟中国人观念里的“命由天定”有所重叠,但是并不全同。)*
如此简单,简洁,清晰,确定的语义,直接对着语法结构复原后的英语句子翻译就可以。这个例子,是一面非常好的小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非常小非常小的镜子,来看看各色菲氏鲁拜的汉译本,哪一个翻译可靠,哪一种翻译“创意”且“灵活”地飞出去十万八千里,一目了然。
对于那些踩上了孙悟空筋斗云的翻译,最善意的理解,当然是译者情绪澎湃激扬,诗兴大发,与菲氏展开了跨越时空、横绝宇宙的对话;最恶毒的揣度,则是译者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或者最起码的英语语言阅读理解能力。
当然,从翻译现状说回到海亚姆的鲁拜,对这所谓的“善意”和“恶毒”的种种理解揣测,在海亚姆的哲学思想跟前,会显得异常“荒谬”。海亚姆的鲁拜以伊壁鸠鲁主义哲学和琐罗亚斯德教哲学为支撑内核。海亚姆早就否定那些虚荣、嗔瞆、蝇营狗苟的愤怒和浮夸。海亚姆大概会认为,计较这“善意”与“恶毒”纯属浪费时间。人与造物主纠缠都还痛苦得无法解脱呢,人若是还为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沉沦,未免不智。
假如我们真的喜欢《鲁拜集》,那我们就一起好好学一点点外语吧。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这世上确有人擅长做无本买卖,但那种行为,似乎不应该建议学生效仿。
* 注:
诗的字面意思非常清楚。如果详加解释的话,解说这首诗的内涵还要受到两个知识背景/角度的制约。(制约原则是由海亚姆的众多鲁拜作品彼此限定、扶持的共性特征、宏观调性构成的。)这首诗的思想背景,是知名的“伊壁鸠鲁悖论”。
1.从海亚姆所处的时代和宗教社会背景上来看,这首诗表达出海亚姆对于当时宗教说辞的逻辑反诘。按照当时流行的宗教说法,主创造了一切。海亚姆说,如果是主创造了一切,那么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主铸定的,善是主让人行善,恶是主让人作恶,那人何错之有?人能做什么?人就像是个马球,受持杆的人击打而运动。马球就是你我,持杆击打马球的正是造物主。你我会怎么运动,他(造物主)当然知道。他当然知道,他当然也“应当负责”。他既然知道,是他推动的,那就该由他负责。海亚姆鲁拜作品中,有很多首都是在说这个意思。
2.从海亚姆个人的哲学调性来看,海亚姆并不斩钉截铁地否定造物主,也没有坚定不移地肯定造物主。更多的时候,他喜欢表达一种“谨慎的困惑”,仿佛是迟疑着的感慨:球场上的球,都是那么“身不由己”。我们也像是马球吗?我们也像是马球吧,被主抛进赛场,被冥冥中看不见的球棒击打着吧。我们会怎样运动,遇上谁,有怎样的命运?冥冥中拿看不见的力量操控着一切,造物主他当然知道,他才真的摆布着这球场上的一切。(请注意:这是海亚姆针对于人的命运,进行的一种文学的表达,诗意的感慨,绝非针对宗教信仰阐述绝对的肯定或者绝对的否定。)
抱歉,我也不想讲的这么啰嗦,其实本来直接给出常规语法复原的两句英语就足够说清所有问题了。奈何诸多观众外语能力并不相同,基础差的观众在外语问题上常吃亏受骗,又大多缺乏对海亚姆的时代、海亚姆的作品及其哲学思想的基本了解。我只好用最笨的法子,把这简单透顶的事情啰啰嗦嗦解释了再解释。冗长无趣之处,向各位观众鞠躬致歉。
请勿转载
这里我们看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实打实从英语说起,解剖一个小麻雀。
如果说翻译,不管怎么译,不管用什么样的文体来译,起码先看明白英语说的是啥吧。这是翻译工作的基础,想来大家应该都不会否认。假如连原文都看不懂,那么后续所谓的翻译的工作,也就注定瞎了。
至于译文用什么文体,并不构成问题。选用某一种文体,全在于译者的个人喜好、自由选择,也谈不上什么对错、好坏、高下。
诗歌的语法,比一般的文章更灵活些。所以阅读英语诗歌,比较好的方式是作一下常规语法复原。做了常规语法复原,才能读懂语句的意思(这种观点/方法对英语是母语的读者,同样成立),才能展开翻译。以下面这首为例:
The Ball no question makes of Ayes and Noes,
But Here or There as strikes the Player goes;
And He that toss'd you down into the Field,
He knows about it all — He knows — HE KNOWS!
翻译之前,译者总得找出这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吧。假如想要讨论诗句语义,总得认得几个单词不是?总得能写、能读个英语简单句不是?
比较令人遗憾的现状是,翻译舞台上的表演者,颇有些人似乎缺乏这基础英语语法能力。某百戏俳倡更捏造出一顶“创意翻译”的理论帽子出来纵情歌舞。春风彩旗,持酒相召,演员/观众里,亦有同声相和的。
回来说这首诗吧,做常规语法复原后,是这样的:
The Ball makes no question of Ayes and Noes, but goes Here or There as the Player strikes;
And He knows all about it/that (as) He toss'd you down into the Field, — HE KNOWS!
菲氏本中大写的HE,一概指的是造物主(性质跟“上帝”差不多)。Player的P也大写了,这个大写的潜台词是,这首诗里的Player,跟HE的性质相等,都是在说神主。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做常规语法复原后的第一句里的but,用法比较特殊,它表示强调,不表示转折:
The Ball makes no question of Ayes and Noes. The Ball just goes Here or There as the Player strikes.
And He knows all about it/that (as) He toss'd you down into the Field, — (of course) HE KNOWS!
至于这句子什么意思?菲氏原诗大概还不是人人能懂,做常规语法复原后,有中国初中三年级或者高中一年级的英语水准,应该很容易就能看明白,写出正确的译文。
诗的后半段,把人比作马球。马球并不能自己作出选择,不能决定自己去向何方,一切都取决于持杆者的击打方向。“你”(马球)被投入球场中,会是怎么个情况,他(造物主)当然知道。他当然知道。
这首诗,表达的是海亚姆的一种哲学观念:造物主就是马球(人)的击打者,那么那所谓的人的“自由意志”,还有人生命里的“罪过”,可都不是“人”能够自主的,造物主当然应该承担点责任。(这种哲学观点,跟中国人观念里的“命由天定”有所重叠,但是并不全同。)*
如此简单,简洁,清晰,确定的语义,直接对着语法结构复原后的英语句子翻译就可以。这个例子,是一面非常好的小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非常小非常小的镜子,来看看各色菲氏鲁拜的汉译本,哪一个翻译可靠,哪一种翻译“创意”且“灵活”地飞出去十万八千里,一目了然。
对于那些踩上了孙悟空筋斗云的翻译,最善意的理解,当然是译者情绪澎湃激扬,诗兴大发,与菲氏展开了跨越时空、横绝宇宙的对话;最恶毒的揣度,则是译者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或者最起码的英语语言阅读理解能力。
当然,从翻译现状说回到海亚姆的鲁拜,对这所谓的“善意”和“恶毒”的种种理解揣测,在海亚姆的哲学思想跟前,会显得异常“荒谬”。海亚姆的鲁拜以伊壁鸠鲁主义哲学和琐罗亚斯德教哲学为支撑内核。海亚姆早就否定那些虚荣、嗔瞆、蝇营狗苟的愤怒和浮夸。海亚姆大概会认为,计较这“善意”与“恶毒”纯属浪费时间。人与造物主纠缠都还痛苦得无法解脱呢,人若是还为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沉沦,未免不智。
假如我们真的喜欢《鲁拜集》,那我们就一起好好学一点点外语吧。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这世上确有人擅长做无本买卖,但那种行为,似乎不应该建议学生效仿。
* 注:
诗的字面意思非常清楚。如果详加解释的话,解说这首诗的内涵还要受到两个知识背景/角度的制约。(制约原则是由海亚姆的众多鲁拜作品彼此限定、扶持的共性特征、宏观调性构成的。)这首诗的思想背景,是知名的“伊壁鸠鲁悖论”。
1.从海亚姆所处的时代和宗教社会背景上来看,这首诗表达出海亚姆对于当时宗教说辞的逻辑反诘。按照当时流行的宗教说法,主创造了一切。海亚姆说,如果是主创造了一切,那么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主铸定的,善是主让人行善,恶是主让人作恶,那人何错之有?人能做什么?人就像是个马球,受持杆的人击打而运动。马球就是你我,持杆击打马球的正是造物主。你我会怎么运动,他(造物主)当然知道。他当然知道,他当然也“应当负责”。他既然知道,是他推动的,那就该由他负责。海亚姆鲁拜作品中,有很多首都是在说这个意思。
2.从海亚姆个人的哲学调性来看,海亚姆并不斩钉截铁地否定造物主,也没有坚定不移地肯定造物主。更多的时候,他喜欢表达一种“谨慎的困惑”,仿佛是迟疑着的感慨:球场上的球,都是那么“身不由己”。我们也像是马球吗?我们也像是马球吧,被主抛进赛场,被冥冥中看不见的球棒击打着吧。我们会怎样运动,遇上谁,有怎样的命运?冥冥中拿看不见的力量操控着一切,造物主他当然知道,他才真的摆布着这球场上的一切。(请注意:这是海亚姆针对于人的命运,进行的一种文学的表达,诗意的感慨,绝非针对宗教信仰阐述绝对的肯定或者绝对的否定。)
抱歉,我也不想讲的这么啰嗦,其实本来直接给出常规语法复原的两句英语就足够说清所有问题了。奈何诸多观众外语能力并不相同,基础差的观众在外语问题上常吃亏受骗,又大多缺乏对海亚姆的时代、海亚姆的作品及其哲学思想的基本了解。我只好用最笨的法子,把这简单透顶的事情啰啰嗦嗦解释了再解释。冗长无趣之处,向各位观众鞠躬致歉。
请勿转载
© 本文版权归 Crown Elit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爱艺术的理工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21 23: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