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前)》中说到的变化与永恒
有人形象地说,人类的苦闷欲求宣泄,于是又产生了哲学。而文学界历来有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的这篇《前赤壁赋》正是这样的苦闷产生的“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绝妙佳篇。文中写景、抒情、文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把作者屡屡受挫于人生的巨大苦闷和更为惊人的自我解脱力,和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要想欣赏这篇“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佳作,就先要了解苏轼所经历的那场重大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给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经历了生死边缘的虚惊和“诟辱通宵不忍闻”的摧残之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在这里做了最深刻的自省,这种反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又使他的内心回归到宁静与淡泊。
乌台诗案对于苏轼的仕途人生而言是一个低潮,但却是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赤壁赋》出现了。
据说当时一位叫李委的秀才和苏轼告别,几个朋友在夜晚泛舟江中游玩,苏轼写下了这篇文章。
起初,苏轼写游乐的良好感觉:朋友相伴,清风怡人,景致很好,兴致很高。月出之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雾遮盖了水面,而船就在这雾上飘动,就像在云间游动一样,人仿佛离开了现世而升入了天界。不过,正当苏轼沉浸于这种“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中并“扣舷而歌”时,朋友吹和的洞箫曲调则让他感到了人生的痛楚和凄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他不禁问道,这是为什么?朋友认为,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英雄豪杰也不过享有一时的名声和地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们就像是寄生在天地间的蜉蝣、就像大海里的粟粒,卑微渺小,生命短暂,我们的痛苦和快乐,我们的追求和希望,我们的得到和我们失去实在也是毫无意义。所以朋友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面对朋友的困惑,苏轼举出了水和月的例子。首先,站在流水的立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水在不停流淌,可并未消逝;站在月亮的立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亮圆缺变化,可它实际一直是那个月亮。可见,变化与永恒是相对的。站在变化的立场、历史的立场、永恒的立场来看,人生当然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天和地、水和月,它们也在不停地变化,连一刻也不曾停留。这种理解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世间唯一永恒的就是变化本身”。其次,从此刻来看,站在此时此刻的立场,站在不变的立场看问题,我们此时和万物同在,都是真实的存在着,这一刻也可以代表着无穷,就像泰戈尔说的“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存在就意味着永恒。它们和我们同在,所以天地自然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有太过分的要求,该你得到的,终将会得到,不该你得到的,追求它也没有意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这里的清风明月正是老天特地为我们现在准备的,我们为什么不即时地享用它呢?
一般认为《前赤壁赋》是苏轼的自问自答,文中的“客”虽然不是虚拟的,但是整个问答却是虚拟的,它体现了苏轼思想上的矛盾以及苏轼所选择的矛盾解决方式。之前,苏轼非常愿意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至少在遭遇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因为理想可能永远无法再实现了,他产生了人生的幻灭感。当我们耗费了许多精力去追求一个目标,实现某种理想,但是却无法产生预期的结果,这时我们会反思,这样做真的是有意义的吗?推及其他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就真的是有意义的吗?但是,长期的儒家思想的浸润又让苏轼不得不放弃这个消极的人生意义理解途径,他不愿意陷入绝望之中,这样就有了后来的自解。苏轼认为,人不能做到任何自己都想像可以做到的事情,达到自己都想像可以达到的境界,自己做了本当应该做的事情,这就可以了,至于别人怎么评价,社会怎么评价,历史怎么评价,其实并不关自己的事情,“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就是这样求得了心理上的平衡。
而到了今天,苏轼文中“变与永恒”的观点恰好借助文章得到了证实:苏轼早已作古,埋骨千年;可是《赤壁赋》流传至今,光照千古。许多文人都抱怨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好时代,于是怀瑜握瑾、抱石沉江者有之,独善其身、归隐山林者有之,放浪形骸、纵情行乐者有之,可是苏轼在不能改变他生活的时代时,选择了超越时代,现实中的问题与困境在哲学的世界里找到答案,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共同造就了这个经历过尖锐痛楚却能消解怨气的苏东坡。
要想欣赏这篇“文学”与“哲学”完美结合的佳作,就先要了解苏轼所经历的那场重大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给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经历了生死边缘的虚惊和“诟辱通宵不忍闻”的摧残之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在这里做了最深刻的自省,这种反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又使他的内心回归到宁静与淡泊。
乌台诗案对于苏轼的仕途人生而言是一个低潮,但却是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赤壁赋》出现了。
据说当时一位叫李委的秀才和苏轼告别,几个朋友在夜晚泛舟江中游玩,苏轼写下了这篇文章。
起初,苏轼写游乐的良好感觉:朋友相伴,清风怡人,景致很好,兴致很高。月出之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雾遮盖了水面,而船就在这雾上飘动,就像在云间游动一样,人仿佛离开了现世而升入了天界。不过,正当苏轼沉浸于这种“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中并“扣舷而歌”时,朋友吹和的洞箫曲调则让他感到了人生的痛楚和凄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他不禁问道,这是为什么?朋友认为,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英雄豪杰也不过享有一时的名声和地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们就像是寄生在天地间的蜉蝣、就像大海里的粟粒,卑微渺小,生命短暂,我们的痛苦和快乐,我们的追求和希望,我们的得到和我们失去实在也是毫无意义。所以朋友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面对朋友的困惑,苏轼举出了水和月的例子。首先,站在流水的立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水在不停流淌,可并未消逝;站在月亮的立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亮圆缺变化,可它实际一直是那个月亮。可见,变化与永恒是相对的。站在变化的立场、历史的立场、永恒的立场来看,人生当然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天和地、水和月,它们也在不停地变化,连一刻也不曾停留。这种理解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世间唯一永恒的就是变化本身”。其次,从此刻来看,站在此时此刻的立场,站在不变的立场看问题,我们此时和万物同在,都是真实的存在着,这一刻也可以代表着无穷,就像泰戈尔说的“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存在就意味着永恒。它们和我们同在,所以天地自然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有太过分的要求,该你得到的,终将会得到,不该你得到的,追求它也没有意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这里的清风明月正是老天特地为我们现在准备的,我们为什么不即时地享用它呢?
一般认为《前赤壁赋》是苏轼的自问自答,文中的“客”虽然不是虚拟的,但是整个问答却是虚拟的,它体现了苏轼思想上的矛盾以及苏轼所选择的矛盾解决方式。之前,苏轼非常愿意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至少在遭遇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因为理想可能永远无法再实现了,他产生了人生的幻灭感。当我们耗费了许多精力去追求一个目标,实现某种理想,但是却无法产生预期的结果,这时我们会反思,这样做真的是有意义的吗?推及其他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就真的是有意义的吗?但是,长期的儒家思想的浸润又让苏轼不得不放弃这个消极的人生意义理解途径,他不愿意陷入绝望之中,这样就有了后来的自解。苏轼认为,人不能做到任何自己都想像可以做到的事情,达到自己都想像可以达到的境界,自己做了本当应该做的事情,这就可以了,至于别人怎么评价,社会怎么评价,历史怎么评价,其实并不关自己的事情,“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就是这样求得了心理上的平衡。
而到了今天,苏轼文中“变与永恒”的观点恰好借助文章得到了证实:苏轼早已作古,埋骨千年;可是《赤壁赋》流传至今,光照千古。许多文人都抱怨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好时代,于是怀瑜握瑾、抱石沉江者有之,独善其身、归隐山林者有之,放浪形骸、纵情行乐者有之,可是苏轼在不能改变他生活的时代时,选择了超越时代,现实中的问题与困境在哲学的世界里找到答案,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共同造就了这个经历过尖锐痛楚却能消解怨气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