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电台》
![]() |
如果你喜欢披头士,如果你喜欢摇滚乐,如果你热爱生活并且激情四溢,那么你一定会喜欢《海盗电台》。
这部电影蕴藏的东西很多,将我心底的情感随着电影一起宣泄出来,电影最后所有的DJ们在歌迷的拥簇下高呼这才是摇滚,摇滚万岁,着实激动了一把,摇滚的精神原来如此。
结尾导演特别展示了六七十黄金年代的一些专辑,我期间看到了涅槃、绿洲、卡其、披头士,下面两段话是希望各位仔细品读后再考虑是否看这部经典作品,除了荒野生存我最喜爱的电影-《radio rock》。
一部描绘独立电台的电影里,音乐无疑会有极大的比重,但是比音乐更重要的是剧中人物的激情。理查德·柯蒂斯说:"60年代之所以令人着迷正是因为激情--社会上充满了新鲜的力量。而不是现在这样,到处都是失业和萧条。但是我还要控制住影片中情绪的力量,如果在银幕上过度展示了激情的话,那么这个电影也不需要什么音乐了--搞点女人和毒品就能High上天。"
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是不会少了音乐的。60年代是摇滚的黄金年代,接二连三的冒出了像鲍勃·迪伦、披头士、滚石、平克·弗洛伊德等众多巨星。今年60岁的主演比尔·奈伊说:"整个60年代我都在听鲍勃·迪伦,后来我开始听披头士。可以这么说,整个摇滚乐的精华都蕴含在60-70年代中了。后来的音乐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我很感谢理查德·柯蒂斯能拍摄这么一部关于梦和理想以及激情的电影。我们俩都是60来岁的老头子了,有的时候需要一些回忆来释放我们的情感"。关于影片的音乐,导演理查德·柯蒂斯说:"我的口味其实还是很传统的,我不喜欢噪音太大的音乐。我还是一直偏爱着70年代及其之间的摇滚。那里面有我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我会费尽千辛万苦才能淘到一张唱片,现在只要一台能上网的电影就能找到所有想要的音乐了。但是音乐带给人们的快感明显变少了。我拍这部电影,就是想唤起人们对美好音乐和简单生活的回忆"。
故事发生在60年灯代,一群无赖DJ迷惑了整个英国,迷他们吧以音乐为界限"党同伐异"和政府作对,甚至逆潮流而动推行起爵士乐。此时,在北海领域的一艘船上,店几位DJ自己建起了海盗电台传播着摇滚乐:有从美国来了一次大麻之贾旅"学成回国"的全英最好的DJ加文、有尖酸刻薄却聪明有趣的戴夫以及粗鲁的美国老板昆汀……在"天高皇帝远"的海面上,这群嬉皮中年恣意的享受着自由生活……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60年代文艺青年和流行音遂乐之间的故事。一个由DJ组成的乐队用音乐结合了整整一代人起来和一个古板到都不能接受爵士乐的政府"对着干"的故事。影片稳的背景设置在了1966年的英有国。那时的BBC是播放流行音逾乐的重地,但是即使是这么开喇放的电哟台,每周留给摇滚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但是,与此同时,有一个非法的"海盗电台"却在秘密地7×24小时地夜以继日地播放摇滚乐。2500万耗人--超过英国总人口的一半都在听这个电台的音乐。
故事从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小子卡尔诸身上开始。无所事事的他来到自己的祖父那里,想寻找一些生活的忠告。祖父昆汀就是海盗电台的头头咖,他把这个摇滚的根据地建立在了北海中部的一艘游艇上,并聚集了一大批"有头脑,没信仰"嘘的年轻DJ。
这群DJ淫的头子是一个叫做科特的狂爱音乐的美国佬。他絮是一个感情大于语言的家伙,并且无条件地支持着自己的一干合作者。在那条音乐的船上,呆着喜欢对一切冷嘲热讽,而且机器刻薄的戴夫;叫着嚷着要"一吟次爱个够"却又"御宇多年求不得"的西蒙;沉默寡言、低调神秘的马克;制作午夜节目,沉溺于民谣和毒品的鲍勃;不谙世事的凯文;以及新闻播音员约翰和可能全英国最令人讨厌的家伙--纳斯福特。
在北海上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西蒙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女神艾兰诺,并且就在船上把生米煮成了熟饭。不过,在结婚的第二天,他的新娘就和别人跑了。加文结束了美国的"大麻之旅"回到船上。他和科特为了挣"英国第一DJ"的位子而大动干戈。
就在这帮DJ在海上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时候,英国的首相道曼迪早就对这帮法外之徒虎视眈眈了,他想拿这帮混小子祭祭刀,顺便帮自己的宦海生涯再加几个筹码。另外。早就视"海盗电台"为眼中钉的国家电台的官员也在摩拳擦掌,想一举踹掉这个草寇电台。
按照官方的报道来理解,"海盗电台"无疑是惨败了,DJ被驱逐,设备被查封。但是那些热爱音乐的人团结了起来。就在"海盗电台"被取缔后不久,一个又一个独立电台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电台可能会死,唱片可能会被磨损,但是摇滚不亡。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