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发展历程一、唐音初成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木偶(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404223/ 一、唐音初成 前段时间很多文艺青年都在安利一个电视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看过的人方才觉得原来那里的诗词自己也似曾相识。山高原来可以说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水长原来可以说成“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男欢女爱原来可以说成“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干嘛一见面就脱人家衣裳),还可以说成“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你能相信这是个和尚写的吗)。我们也才知道古人喝酒跟现在喝酒是一样的,都要说黄段子下酒,但是不仅说荤的,还要说素的,也就是飞花令(定一关键字,说两句诗,始终必须含有此字,且意思通顺)。所以古人喝酒可谓“雅俗共赏,诗酒同桌”。 唐诗始终屹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顶峰,得益于唐朝的国力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民族空前融合,社会风气开放包容,最最重要的是,这时候的中国人人格健全,拥有高度自信包容强健的魂魄,所谓秦汉成筋骨,唐宋立魂魄。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唐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盛行浮华绮丽的诗风,一直延续到隋朝以及初唐。初唐(指唐朝立国的头一百年)天下一统,欣欣向荣,而诗人们则在思索,到底用什么文体才能展现唐朝风貌呢?如果是诗歌,那什么样的诗歌才能更好地体现唐朝风貌呢? 这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随后被七个人完美的解决了,其中五个人先解决了核心的文风问题,另两人解决了音律和对仗问题。 这七个人分别是初唐四杰,陈子昂和沈宋。 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王勃。王勃是个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时,写了一篇《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皆出自与此。)名声大噪,全国文人士子争相传颂,唐高宗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滕王阁序》也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序。 轰动全国后,王勃同学觉得自己应该恃才傲物一下下,揭露揭露社会的不正之风。然后他将矛头对准了唐高宗的弟弟,英王李哲,写了一个《檄英王鸡文》(讽刺唐朝王族斗鸡),檄文就是讨伐声讨的文章,夸他是大唐奇才的唐高宗一看,大笔一挥:发配。发配到虢州以后,王勃又干了一件天下震动的事,那就是私自藏匿了一个获罪的官奴,藏了一段时间,王勃觉得老是这么藏着也不是个事,得想个办法解决。天才就是不一样,王勃想的办法就是把他杀了。 杀人当然是死罪,但恰巧遇上大赦,结果王勃没死成,但连累了自己的父亲,他父亲从雍州的人事兼文化部长一撸到底成了交趾(今广州,唐朝的广州类似于今天的阿富汗)的市长。结果王勃在去广州看望父亲归来的途中,在南海溺水,在水里惊悸而死,也就是吓死了。年仅26岁。 初唐四杰里,还有一个人也是落水而死,那就是卢照邻。跟王勃不同的是,卢照邻是投水自尽,原因是他虽然高才,但是手足残疾,仕途不顺,心理素质不好。卢照邻的诗作都是有句无篇,但单单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便足可名流千古了。跟卢照邻一样,杨炯的诗作也都是有句无篇,他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代表句是“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要说初唐四杰里谁的经历最跌宕起伏,当属骆宾王。大家最熟的就是骆宾王了吧,小学课本里有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就是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写的。骆宾王仕途相当不顺,坐过牢,在牢里写过一首《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足见此人的志向远大,冰清玉洁。此咏蝉诗也与虞世南和李商隐的咏蝉诗,并称“唐朝三大咏蝉诗”。出狱后,骆宾王跟着徐敬业造反武则天,并且写了一篇讨伐檄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武则天看见骆宾王骂她,非常激动,叹道:这哥们太有才了,应该做宰相啊。后来,起兵被灭,骆宾王从此不知所踪,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遁隐山林,总之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初唐四杰给唐诗带来的贡献从创作形式看,王杨擅五律,卢骆长歌行。从题材与意境来看,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长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从诗风来看,他们都不满前朝遗留下来的绮艳诗风,努力将诗文变得内容充实、格调健康,反映现实,歌咏真情实感。初唐四杰诗歌的集大成之作当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特别是第三联,摆脱了以往离别的凄凄惨惨继而升华到更高更豁达的“壮别”境界,当以流传千古。全篇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初唐四杰对唐诗的核心风格贡献巨大,但可惜都未全部摆脱前朝影响,对诗歌的改造并未全部完成,这个历史的重担随后交到了另一个人身上,此人一出,器宇轩昂,惊天动地,彻底的改变了前朝的诗风,奠定了唐诗的风骨,他对唐诗的贡献可谓举足轻重。韩愈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杜甫赞他“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他就是陈子昂。 陈子昂曾在武朝任高官,也曾被发配过边疆,一生跌宕起伏,丰富的经历也让他的诗文内容题材众多,为后世各种风格诗歌的涌现奠定了基础。他的诗文推崇复古,要求文学作品具有鲜明饱满的感情和朴实有力的语言。他的代表作当为“不世经典”“首联一出,谁与争锋”的《登幽州台歌》。全篇如下: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恰好说明唐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巅峰地位。 陈子昂及其三十八首《感遇》一出,代表着唐诗已经成功洗尽前朝的浮华绮丽,开始向积极健康,真情实感,古朴平实的方向发展。唐诗的魂魄已成,文风已定,初唐四杰与陈子昂功不可没。正如宋朝刘克庄《后村诗话》中所说: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子昂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二、万事俱备 上篇说道,唐诗的魂魄已成,可筋骨未全,在音律和对仗上还没形成标准。这一历史任务落在了两个现在看起来不太出名但在当时却名声显赫的人身上,他们就是“沈宋”——沈佺期和宋之问。 沈佺期38岁入仕,担任武则天的内侍,也就是传递奏章和宣读皇帝旨意的官儿,此后十年,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但此时的他,文风绮丽,还不是宗师,直到他失宠被贬。诗人有时候很奇怪,事业生活顺利的时候并不能写出什么千古佳篇,只有受到打击了,发生大变故了,才能有所成就。后面我们讲盛唐,中唐,晚唐诗人的时候,便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当然也有不受此规律约束者,那些人自然就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闲言少叙,中晚年期间,沈大人通过不断地实践,奠定了诗歌的律韵,规定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标准,使以后的诗人有了明确的规则可以遵循。近体诗在其手上的成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确是“词章改革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 简单归结一句话,沈佺期对唐诗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沈佺期,就不会形成唐诗的高潮。 代表作: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说完为唐诗做出杰出贡献的沈佺期,再说一下与之同名的号称“南沈北宋”的宋之问。 宋之问拥有一个多才多艺,文化渊博的好父亲,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精于诗文,他还有两个弟弟,宋之悌骁勇过人,官至节度使(军区司令员),宋之逊精工书法,可谓宋家三兄弟文武双全,一时无两。宋之问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武朝进士及第,鱼跃龙门。武则天一看,啧啧称奇,长得又帅,又有文化,绝对是老娘的菜啊。随之,宋之问入朝做了皇帝内侍,颇受......恩宠(你懂得)。 宋之问在武朝受尽恩宠(你真的懂得),平步青云,踌躇满志,真正达到了“志事尽得,形骸两忘”的地步。但好景不长,武后年老,朝廷兵变,宋面首,不是宋之问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贬官流放生涯。贬官就贬官吧,流放就流放吧,你老老实实去就是了,但是宋之问没有,他跑了,是的,在流放途中,他跑了。快跑到老家的时候,他心中五味杂陈,写了一首诗,叫《渡汉江》。全文如下: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难得的吐露真情的诗篇,怯的是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兄弟有没有因为自己收到牵连,不敢的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和羞耻。写完这首诗,宋之问又被流放数年,在此期间,他像墙头草一样谁得势就投靠谁,终于触犯众怒。在唐玄宗即位后,将其赐死。 宋之问仕途上没什么亮点,人品也差的出奇。古诗有个典故叫“因诗杀人”,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其年龄相仿,也是一位诗人。刘希夷有首名诗叫《代悲白头吟》,里面有一句千古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看后,尤其喜欢这两句,要求他外甥把这两句送给他。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于是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 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宋之问在流放逃跑写《渡汉江》期间,藏在好友张仲之家中,当时武后已退,但武氏残余势力仍然很大,祸乱朝政。张仲之准备密谋杀掉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的时候被宋之问听到,这哥们居然去告发,结果张仲之被灭族。 所以宋之问这个人的人品是很被后世文人所不齿的。但作为诗人,他对唐诗的贡献确实不亚于沈佺期。他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成为唐代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经过初唐四杰,陈子昂,沈宋的不管努力,唐诗的核心文风魂魄与结构音律对仗全部成型,唐诗已经开始独具一格,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打住,有个问题,初唐的代表诗作呢?有没有一首诗能够代表初唐呢?既然叫唐音初成,那哪首诗可以成为唐音初成的集大成之作呢? 有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集大成之作也会有的。这首诗作,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全唐诗誉为“孤篇压倒全唐”“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得尽如此高评价的诗作,纵观全唐,唯此一篇。 这就是《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名号不详,当过小官,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仅仅两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 此诗出脱于乐府吴声歌,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最美好的良辰美景,构成了一幅幅超凡脱俗,境界高远的画面,达到了耐人寻味的绝高艺术境界。同时又阐述了宇宙众生众物的变换和哲理,数千年以来,为世人传颂。此诗也将唐诗对于“兴象”的运用订立标杆。“兴象”——兴,钟嵘在《诗品》中说:“文有尽而意无穷,兴也。”指的是诗歌表现上具有的言近旨远,吞吐不尽的美学属性和艺术情趣;象,物象,指诗歌里写到的事物图象,即客观事物。兴是潜隐的,象是显在的。兴象,要求诗歌除了外形的鲜明生动以外,还需具备内在的兴味神韵,要能透过外表事物表象的描绘,导引和展示出内部涵蕴丰富、包孕宏深的艺术境界。 有诗如此,夫复何求。
-
娇柔造作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04 16:01:32
-
印记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7 15:23:30
-
魔法少女曹雪芹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8 17:47:08
-
可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6 18:34:21
-
冬虫夏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9 09:45:51
-
倔强的m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4 22:20:05
-
Coyoteqiu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7 00:31:3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19 18:32:43
-
芳香的板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05 21:29:29
-
Nin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6 18:49:18
-
yoc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10:52:49
-
云中鹤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9 15:04:39
-
轩辕十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4 18:57:23
-
k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3 10:21:19
-
#popo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1 11:37:35
-
伊里斯二世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04 14:37:39
-
云淡风轻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04 13:26:10
-
水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31 21:04:08
-
vv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31 19:27:40
-
五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31 17:38:04
-
miggi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31 13:39:30
-
吃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30 14:08:09
-
Ra!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9 23:00:11
-
礼拜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9 11:00:16
-
清澈见底的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9 08:00:06
-
Πήγασος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7 14:14:50
-
Moon Se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4 13:34:36
-
芭蕉扇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18 23:49:39
-
熊猫吉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1 17:59:40
-
泡椒猪皮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1 1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