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看300多年前这位欧洲名媛跑去南美画下的奇异昆虫
《艺术评论》超越时代的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视频来源 BBC《女性与艺术的故事》字幕翻译:JoinFeminism(06:34)
17世纪末的纽伦堡,有一位出身良好的妇女拜访了当地的一座花园。她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却猛地扑向一只低贱的小虫子,或者更准确地说,一条毛毛虫,然后像是对待珍宝似的捧在手心,心满意足地带回家了。
这是后来在那些穿戴华丽的上层女人间流传的一个段子,却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真实的人生片段。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这个出生于德国、后来移居荷兰的女人和很多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妇女一样,在操持家务和抚养孩子之间忙忙碌碌,不过在此之外,她还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植物学家、博物学者以及昆虫学家。在50多岁的时候,她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了丈夫,跨越半个地球去到南美,去追寻她倾注了全部热情的自然世界。
今年是她逝世300周年,6月,阿姆斯特丹将会举行一场国际性的研讨会纪念梅里安。在今天这个日子里,我们不妨讲一讲这位300多年前,与蜘蛛、飞蛾、毛毛虫为伴的女艺术家的故事。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画像 JACOB HOUBRAKEN绘,(本文作品图片如未说明,均为荷兰国家图书馆收藏)
她知道毛毛虫如何变为蝴蝶
1647年,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殷实的出版家族。她的父亲老马特乌斯·梅里安( Matthäus Merian the Elder)曾经出版过17世纪最出名的自然历史书籍。老马特乌斯的出版徽标是一只鹤,嘴里衔着一条代表邪恶的蛇,后来梅里安一直带着一只有鹤形状的戒指,用来封印信上的火漆。
梅里安仅仅3岁的时候,老马特乌斯就去世了。母亲再嫁,继父Jakob Marrel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艺术商,他教会梅里安如何勾线、调色、画水彩,这些技巧终其一生都十分受用。
中国花瓶和花 1680年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藏
法兰克福的丝绸贸易繁盛,梅里安对于昆虫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养蚕的经历。她常常会盯着毛毛虫、蛾子还有蝴蝶,13岁时就已经完整地观察了桑蚕的变形过程,直到10多年后,才有人正式著书写下这一过程。不久她开始研究昆虫,捕捉、饲养,并且画下它们不同生命阶段的样子。她自己说“我好像从社会中抽离了,全身心突入到这些调查中去。”
18岁的时候,梅里安嫁给了继父的一位学生,已近30岁的约翰·安德烈亚斯·格拉夫(Johann Andreas Graff),除了养育了两个女儿和两人最终离婚外,关于这段婚姻,世人知之甚少。大女儿还在襁褓的时候,两人搬到了格拉夫的故乡纽伦堡,那里,梅里安开始发表和出版她的绘画。1675年,她出版了《花之书》的第一卷,一开始她只是画些漂亮的花草,但是渐渐地昆虫成为了她画面的主角。
17世纪的晚期,没什么人知道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更别提像是黄蜂或锯蝇这种在别的动物身上产卵来养育下一代的行为,许多自然学者都摸不着头脑。而梅里安总能观察到这些“闯入者”,将这一过程标记为“伪变形”。1679年,她通过丈夫的出版社出版了关于昆虫的第一本书。在研究毛毛虫和蝴蝶之外,她还会关注另一种变形:从蝌蚪到青蛙。
梅里安笔下的灯蛾
她在阿姆斯特丹独自立足
1673年,梅里安带着她的两个女儿约翰娜·海伦娜(Johanna Helena )、多萝西娅·玛利亚(Dorothea Maria)以及年迈的母亲“出逃”。她拒绝丈夫的恳求,去到荷兰加入拉巴第派——一个信奉基督教原教旨的宗教团体。不过因为教条的严苛,梅里安的宗教热情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母亲过世后,她离开了那里,出发前往阿姆斯特丹。
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女儿,从一个小社团来到大城市,没有丈夫的扶持,没有家人的资助。可是,没有比阿姆斯特丹更适合女人待的地方了。当时,萨勒姆的女巫审判正盛,在梅里安的故乡德国,这股风潮也才刚刚有所减缓,昆虫仍然象征着堕落,而研究昆虫的女人必然可疑。但阿姆斯特丹不同,近一个世纪以来,这里从未焚烧过一个女巫。更棒的是,在这里,女人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财产、接受学徒训练。
描绘大蜘蛛吞噬一只蜂鸟绝不是什么娴雅高贵的淑女行径,然而当梅里安这么做的时候,竟然没有人提出异议,人们对于眼前光怪陆离的自然情节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以至于毫不介意画下这幅画的人是男是女。
梅里安画的舌头分叉的天蛾
在这座大都会中,梅里安有机会同其他的女艺术家交流,能够看到弗瑞德里克·鲁谢(Frederik Ruysch荷兰植物学家、解剖学家)珍奇柜中的宝物,在她面前,是无限的机遇。她和女儿们一起开了一间工作室,靠着画鸟类、昆虫和花卉为生。几年后,她便在阿姆斯特丹站稳了脚跟,交际广泛、衣食无忧,却也焦虑不安。
她不甘心只是重复自己以前的观察,或是对着别人带来的标本创作,她想再一次亲眼看看一朵花如何盛开的,一只蝴蝶又是如何展翅的。说来也巧,尽管梅里安脱离了拉巴第派,但同其中的一些人还有联系,偶然得知这个团体在南美的苏里南,也是荷兰的殖民地,经营着一个植物园。她便下定决心,卖掉了自己200多张画,拿到了城市办法的许可,立下遗嘱(以防万一),带上了小女儿,搭上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和平号”船队,随着探险队踏上了苏里南的探险之行。她也成为第一个不受雇于政府和赞助人的欧洲探险家,那是1699年,梅里安52岁。
梅里安画的孔雀花,在这幅作品旁,她记录了在苏里南的奴隶情况
她在52岁去南美探险
在苏里南丛林中,梅里安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种类的生物形态,她也确实找到了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品种。不过这片丛林可不像欧洲的花园那样“友善”,树木高达150尺,每一层都栖息着不同的动物。梅里安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她为了收集样本,砍下了一棵很难攀爬的树木。当地的人通常都会给予她帮助,但是当他们找来一只甲虫,她却不懂该如何喂食才能让虫子存活。
英国动植物学家George Shaw曾以梅里安的名字命名这种树蛙,以肯定她最早对其做出的详尽描述。
苏里南隶属于荷兰西印度公司,这里,最赚钱的一是奴隶,二是蔗糖。有梅里安曾记录下她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被荷兰人奴役的印第安人会用植物种子来堕胎,这样孩子就不用像自己一样成为奴隶。从圭亚那和安哥拉来的黑奴会以拒绝生孩子为由威胁雇主善待自己。事实上有时他们会因为待遇太糟糕而自杀,因为他们重生后的自己会在故乡的土地上自由生长。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史教授Londa Schiebinger在读到这小段文字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惊,梅里安所描述的细节直接揭示了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不公正,并暗示了药物可以作为女性控制自己生育命运的工具。几个世纪后,这些问题仍然是关于社会公正和女性权利的核心之一。
梅里安和从荷兰来的庄园主处得并不好,后者嘲笑她竟然对蔗糖以外的东西感兴趣,她却对于他们竟然不愿意种植任何其他的作物,比如葡萄、石榴、百香果和香草感到惊奇。
在梅里安的有些画作中,毛毛虫和蝴蝶不是一一对应的
除了艰苦的气候条件和这些不愉快的事,苏里南就是自然学者的天堂。梅里安发现了翅展有一英尺长的蛾子、一种亮蓝色的蜥蜴,产的卵是荧光色的,她把这些卵带回了欧洲。
原本预计在苏里南待上5年,中途梅里安感染上了热带的疟疾,两年后便不得不带着许多未完成的遗憾离开。在两年的时间里,她描绘了一长串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特别是每一个物种在不同生存期的状态。
梅里安本可以靠着卖画大赚一笔,但是出版商的女儿,信奉的是知识分享。1705年,回到荷兰的她出版了拉丁文和荷兰语双语的《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这本书为她带来的名声,却没有带来财富,梅里安不得不时常变卖标本和画作来维持生计平衡。
蜘蛛正在吞食一只蜂鸟,这幅画被很多人批评不真实
她留下的遗产
梅里安的两个女儿都是杰出的艺术家。1718年,梅里安去世的一年后,小女儿多萝西娅和家人一同搬到了圣彼得堡,不久她就被委托为沙皇的珍奇柜画画,她也成为第一位受雇于俄罗斯科学院的女性。
19世纪《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人们总是说梅里安画的昆虫和它们栖息的植物不匹配,她的解释是,她不想一遍又一遍地画相同的植物。炮火特别集中在这样一幅画上:一只大蜘蛛正在吞食一只蜂鸟。人们都觉得这不可能,甚至调侃说这是不是一幅“讽刺画”。画面上梅里安还描绘一群蚂蚁用自己的身体首尾相连搭起了一座桥的情景,这在今天人人都觉得稀疏平常的画面,当时的人们却感到匪夷所思。
关于这两点,后来证明梅里安都是对的。这不是说她作品就没有错误,但在依靠肉眼进行观察的300多年前,这种精确性对她确实过于苛求。在她的画作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时间的流逝:从花骨朵,到盛放的花,到被甲虫咬得坑坑洼洼的残花,都在同一根枝条上兀。好像生命的轮回,不知何处开始,也也不知哪里是尽头。
德国1992年发行的马克纸,背面是梅里安的绘画,正面是她的画像
梅里安的一生传奇又充满矛盾:她做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都无法做成的事情,但是性别仍然为她带来诸多局限;17、18世纪许多科学团体的成员都购买并讨论她书籍中的内容,却从未有人邀请她参与到团体中来;她良好的家庭出身给了她好的教育和训练,可她不懂拉丁语也没有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她没有任何正式文凭,却为昆虫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她的作品常常被远不如她的人指点批评。
梅里安死后,她的书被重版多次,质量却没有提高,其中甚至会有一些错误信息(这在当时并不常见),这也直接导致她的声誉不断下降。只有在1970年代苏联公布了其原始的作品,这一现象才有所缓解。1992年,德国发行的500马克纸,背面是梅里安所绘的毛毛虫和蒲公英,正面则是梅里安的画像。而在2013年4月2日,梅里安诞辰的366年,谷歌的首页Doodle赫然出现了一株爬满各种昆虫的植物,以纪念这位领先于时代的女性。
谷歌为纪念梅里安所制的涂鸦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澎湃新闻时政与思想的最大平台
下载客户端:iPhone版Android
17世纪末的纽伦堡,有一位出身良好的妇女拜访了当地的一座花园。她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却猛地扑向一只低贱的小虫子,或者更准确地说,一条毛毛虫,然后像是对待珍宝似的捧在手心,心满意足地带回家了。
这是后来在那些穿戴华丽的上层女人间流传的一个段子,却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真实的人生片段。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这个出生于德国、后来移居荷兰的女人和很多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妇女一样,在操持家务和抚养孩子之间忙忙碌碌,不过在此之外,她还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植物学家、博物学者以及昆虫学家。在50多岁的时候,她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了丈夫,跨越半个地球去到南美,去追寻她倾注了全部热情的自然世界。
今年是她逝世300周年,6月,阿姆斯特丹将会举行一场国际性的研讨会纪念梅里安。在今天这个日子里,我们不妨讲一讲这位300多年前,与蜘蛛、飞蛾、毛毛虫为伴的女艺术家的故事。
![]() |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画像 JACOB HOUBRAKEN绘,(本文作品图片如未说明,均为荷兰国家图书馆收藏)
她知道毛毛虫如何变为蝴蝶
1647年,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殷实的出版家族。她的父亲老马特乌斯·梅里安( Matthäus Merian the Elder)曾经出版过17世纪最出名的自然历史书籍。老马特乌斯的出版徽标是一只鹤,嘴里衔着一条代表邪恶的蛇,后来梅里安一直带着一只有鹤形状的戒指,用来封印信上的火漆。
梅里安仅仅3岁的时候,老马特乌斯就去世了。母亲再嫁,继父Jakob Marrel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艺术商,他教会梅里安如何勾线、调色、画水彩,这些技巧终其一生都十分受用。
![]() |
中国花瓶和花 1680年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藏
法兰克福的丝绸贸易繁盛,梅里安对于昆虫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养蚕的经历。她常常会盯着毛毛虫、蛾子还有蝴蝶,13岁时就已经完整地观察了桑蚕的变形过程,直到10多年后,才有人正式著书写下这一过程。不久她开始研究昆虫,捕捉、饲养,并且画下它们不同生命阶段的样子。她自己说“我好像从社会中抽离了,全身心突入到这些调查中去。”
18岁的时候,梅里安嫁给了继父的一位学生,已近30岁的约翰·安德烈亚斯·格拉夫(Johann Andreas Graff),除了养育了两个女儿和两人最终离婚外,关于这段婚姻,世人知之甚少。大女儿还在襁褓的时候,两人搬到了格拉夫的故乡纽伦堡,那里,梅里安开始发表和出版她的绘画。1675年,她出版了《花之书》的第一卷,一开始她只是画些漂亮的花草,但是渐渐地昆虫成为了她画面的主角。
17世纪的晚期,没什么人知道毛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更别提像是黄蜂或锯蝇这种在别的动物身上产卵来养育下一代的行为,许多自然学者都摸不着头脑。而梅里安总能观察到这些“闯入者”,将这一过程标记为“伪变形”。1679年,她通过丈夫的出版社出版了关于昆虫的第一本书。在研究毛毛虫和蝴蝶之外,她还会关注另一种变形:从蝌蚪到青蛙。
![]() |
梅里安笔下的灯蛾
她在阿姆斯特丹独自立足
1673年,梅里安带着她的两个女儿约翰娜·海伦娜(Johanna Helena )、多萝西娅·玛利亚(Dorothea Maria)以及年迈的母亲“出逃”。她拒绝丈夫的恳求,去到荷兰加入拉巴第派——一个信奉基督教原教旨的宗教团体。不过因为教条的严苛,梅里安的宗教热情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母亲过世后,她离开了那里,出发前往阿姆斯特丹。
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女儿,从一个小社团来到大城市,没有丈夫的扶持,没有家人的资助。可是,没有比阿姆斯特丹更适合女人待的地方了。当时,萨勒姆的女巫审判正盛,在梅里安的故乡德国,这股风潮也才刚刚有所减缓,昆虫仍然象征着堕落,而研究昆虫的女人必然可疑。但阿姆斯特丹不同,近一个世纪以来,这里从未焚烧过一个女巫。更棒的是,在这里,女人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财产、接受学徒训练。
描绘大蜘蛛吞噬一只蜂鸟绝不是什么娴雅高贵的淑女行径,然而当梅里安这么做的时候,竟然没有人提出异议,人们对于眼前光怪陆离的自然情节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以至于毫不介意画下这幅画的人是男是女。
![]() |
梅里安画的舌头分叉的天蛾
在这座大都会中,梅里安有机会同其他的女艺术家交流,能够看到弗瑞德里克·鲁谢(Frederik Ruysch荷兰植物学家、解剖学家)珍奇柜中的宝物,在她面前,是无限的机遇。她和女儿们一起开了一间工作室,靠着画鸟类、昆虫和花卉为生。几年后,她便在阿姆斯特丹站稳了脚跟,交际广泛、衣食无忧,却也焦虑不安。
她不甘心只是重复自己以前的观察,或是对着别人带来的标本创作,她想再一次亲眼看看一朵花如何盛开的,一只蝴蝶又是如何展翅的。说来也巧,尽管梅里安脱离了拉巴第派,但同其中的一些人还有联系,偶然得知这个团体在南美的苏里南,也是荷兰的殖民地,经营着一个植物园。她便下定决心,卖掉了自己200多张画,拿到了城市办法的许可,立下遗嘱(以防万一),带上了小女儿,搭上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和平号”船队,随着探险队踏上了苏里南的探险之行。她也成为第一个不受雇于政府和赞助人的欧洲探险家,那是1699年,梅里安52岁。
![]() |
梅里安画的孔雀花,在这幅作品旁,她记录了在苏里南的奴隶情况
她在52岁去南美探险
在苏里南丛林中,梅里安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种类的生物形态,她也确实找到了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品种。不过这片丛林可不像欧洲的花园那样“友善”,树木高达150尺,每一层都栖息着不同的动物。梅里安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她为了收集样本,砍下了一棵很难攀爬的树木。当地的人通常都会给予她帮助,但是当他们找来一只甲虫,她却不懂该如何喂食才能让虫子存活。
![]() |
英国动植物学家George Shaw曾以梅里安的名字命名这种树蛙,以肯定她最早对其做出的详尽描述。
苏里南隶属于荷兰西印度公司,这里,最赚钱的一是奴隶,二是蔗糖。有梅里安曾记录下她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被荷兰人奴役的印第安人会用植物种子来堕胎,这样孩子就不用像自己一样成为奴隶。从圭亚那和安哥拉来的黑奴会以拒绝生孩子为由威胁雇主善待自己。事实上有时他们会因为待遇太糟糕而自杀,因为他们重生后的自己会在故乡的土地上自由生长。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史教授Londa Schiebinger在读到这小段文字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惊,梅里安所描述的细节直接揭示了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不公正,并暗示了药物可以作为女性控制自己生育命运的工具。几个世纪后,这些问题仍然是关于社会公正和女性权利的核心之一。
梅里安和从荷兰来的庄园主处得并不好,后者嘲笑她竟然对蔗糖以外的东西感兴趣,她却对于他们竟然不愿意种植任何其他的作物,比如葡萄、石榴、百香果和香草感到惊奇。
![]() |
在梅里安的有些画作中,毛毛虫和蝴蝶不是一一对应的
除了艰苦的气候条件和这些不愉快的事,苏里南就是自然学者的天堂。梅里安发现了翅展有一英尺长的蛾子、一种亮蓝色的蜥蜴,产的卵是荧光色的,她把这些卵带回了欧洲。
原本预计在苏里南待上5年,中途梅里安感染上了热带的疟疾,两年后便不得不带着许多未完成的遗憾离开。在两年的时间里,她描绘了一长串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特别是每一个物种在不同生存期的状态。
梅里安本可以靠着卖画大赚一笔,但是出版商的女儿,信奉的是知识分享。1705年,回到荷兰的她出版了拉丁文和荷兰语双语的《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这本书为她带来的名声,却没有带来财富,梅里安不得不时常变卖标本和画作来维持生计平衡。
![]() |
蜘蛛正在吞食一只蜂鸟,这幅画被很多人批评不真实
她留下的遗产
梅里安的两个女儿都是杰出的艺术家。1718年,梅里安去世的一年后,小女儿多萝西娅和家人一同搬到了圣彼得堡,不久她就被委托为沙皇的珍奇柜画画,她也成为第一位受雇于俄罗斯科学院的女性。
19世纪《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人们总是说梅里安画的昆虫和它们栖息的植物不匹配,她的解释是,她不想一遍又一遍地画相同的植物。炮火特别集中在这样一幅画上:一只大蜘蛛正在吞食一只蜂鸟。人们都觉得这不可能,甚至调侃说这是不是一幅“讽刺画”。画面上梅里安还描绘一群蚂蚁用自己的身体首尾相连搭起了一座桥的情景,这在今天人人都觉得稀疏平常的画面,当时的人们却感到匪夷所思。
关于这两点,后来证明梅里安都是对的。这不是说她作品就没有错误,但在依靠肉眼进行观察的300多年前,这种精确性对她确实过于苛求。在她的画作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时间的流逝:从花骨朵,到盛放的花,到被甲虫咬得坑坑洼洼的残花,都在同一根枝条上兀。好像生命的轮回,不知何处开始,也也不知哪里是尽头。
![]() |
德国1992年发行的马克纸,背面是梅里安的绘画,正面是她的画像
梅里安的一生传奇又充满矛盾:她做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都无法做成的事情,但是性别仍然为她带来诸多局限;17、18世纪许多科学团体的成员都购买并讨论她书籍中的内容,却从未有人邀请她参与到团体中来;她良好的家庭出身给了她好的教育和训练,可她不懂拉丁语也没有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她没有任何正式文凭,却为昆虫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她的作品常常被远不如她的人指点批评。
梅里安死后,她的书被重版多次,质量却没有提高,其中甚至会有一些错误信息(这在当时并不常见),这也直接导致她的声誉不断下降。只有在1970年代苏联公布了其原始的作品,这一现象才有所缓解。1992年,德国发行的500马克纸,背面是梅里安所绘的毛毛虫和蒲公英,正面则是梅里安的画像。而在2013年4月2日,梅里安诞辰的366年,谷歌的首页Doodle赫然出现了一株爬满各种昆虫的植物,以纪念这位领先于时代的女性。
![]() |
谷歌为纪念梅里安所制的涂鸦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澎湃新闻时政与思想的最大平台
下载客户端:iPhone版Android
-
エ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01 00:49:16
-
Chlor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16:58:24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7 21:55:45
-
寒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5 17:30:03
-
歸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2 23:07:01
-
张岸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7 06:48:05
-
a12345678的8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2 18:37:26
-
塔夫绸和棉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04 14:49:43
-
春夏是温柔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00:54:15
-
躺赢大师El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16 21:28:47
-
陌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07 14:59:19
-
酷爱老鼠的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24 00:33:11
-
猫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2 20:14:39
-
花未满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1 10:34:0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8 18:04:35
-
豆友144137227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6 10:12:45
-
summ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24 13:51:54
-
张活海家的儿媳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20 02:36:59
-
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5 20:13:29
-
雲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4 19:52:54
-
Narwhal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2 08:53:01
-
八月和桃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1 22:14:57
-
冬菇小太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1 11:33:48
-
烟花阡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1 07:33:47
-
DAKIN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23:55:05
-
一路上有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21:16:27
-
大🦐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20:04:07
-
🍓慕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19:33:29
-
舟小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19:21:24
-
好公民库尔蕾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16:00:18
-
CarolLu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13:45:3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8 12:51:08
-
Jul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8 11:06:41
-
PriscillaF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8 00:06:32
-
粒汁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7 22:51:54
-
锐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7 16:38:59
-
豆友141406091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7 15:36:1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7 09:19:13
-
尼梖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5 17:33:20
-
阿伊阿伊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5 07:50:08
-
苍耳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5 07:28:07
-
马力十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4 19:24:18
-
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4 09:19:36
-
莎草纸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4 01:39:44
-
逍遥津大驴丸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3 01:33:29
-
Elvis Ch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2 12:58:38
-
乔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1 13:58:59
-
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1 12:48:56
-
蓝小妖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31 16:40:43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31 15:22:25
-
如见花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31 15:20:14
-
豆友159338936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31 14:16:14
-
浴德堂主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31 11:54:0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31 11:32:5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9 08:33:42
-
阳光晒过的被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9 01:38:21
-
昵称叫什么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9 01:36:45
-
发霉的桃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7 01:36:42
-
C'est la v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6 14:51:00
-
我也不想这样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5 10:54:10
-
山清水x挑肥拣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4 12:16:00
-
托蒂卡卡妈妈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4 07:03:48
-
小羊毛卷w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3 10:35:29
-
柒柒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1 23:50:50
-
¥m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1 15:03:30
-
Hi,Miss A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1 14:38:59
-
阿一古咕咕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1 11:01:25
-
gaoga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21:46:25
-
aiy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08:51:58
-
自走麦子0.1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05:15:51
-
熊猫馆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0 00:24:15
-
Gea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9 08:07:22
-
金魚罐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9 02:54:07
-
lilianew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9 00:34:37
-
悲叹魔女莉莉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23:09:34
-
秃头老李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21:20:27
-
寻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21:14:31
-
ThisMortalCoil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19:02:22
-
尽情摇滚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18:44:00
-
海猫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15:19:51
-
AndreaF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10:18:52
-
菡萏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08:21:48
-
心心还我你走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00:52:40
-
min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8 00:39:06
-
吃橙子的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23:19:26
-
染茉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20:22:44
-
七海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18:26:45
-
沛滋畫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15:46:12
-
远诺晚词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15:25:03
-
夏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14:26:53
-
八月的鲸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12:42:10
-
燃烧的火龙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11:43:20
-
meiw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11:32:2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01:35:31
-
low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23:14:04
-
ZZJ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18:52:20
-
辛弃疾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14:22:30
-
粉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11:00:06
-
豆友147026124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6 09:34:54
-
浅浅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5 23: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