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琴之味
今年圣诞夜和前两年一样,去教会拉小提琴。说是表演,实际就是伴奏,以及牧师讲道前后的暖场。我喜欢这种微不足道的台前小点缀,因为听众的焦点不在我身上,不会格外紧张,锻炼了临场发挥;也有些小小的成就感,觉得平时的练习有了一点点价值。今年牧师选的是《伦敦德里小调》以及《White Christmas》,搭配唱诗班表演和“耶稣复活”讲道。
教堂最前面的两盏灯不巧坏了,看门大爷不知道从哪儿寻摸出五根蜡烛,一根有香肠这么粗,点燃之后把蜡滴在硬纸板上,马上按上去,纸板撑着五根蜡烛,颤巍巍立在钢琴上,边熔化边散发一股旧衣服的味道。那天我去的晚,天又冷,室内的暖气不是很足,窗上水汽氤氲,像站在一个冻梨子里头,又甜又冷又恍惚。拉琴时下面有人拿手机拍照,大家小声唱,“May your days be merry and bright,And may all your Christmases be white...”我拉错了一个双音,吓得没敢看钢琴伴奏,也没敢瞟台下。《White Christmas》真是一首太甜蜜的歌,我听过萨克斯版,吉他版,钢琴独奏版,还有小提琴版本,每一种乐器里的音符都格外温柔,似乎对着你说,犯错也没关系,来,来,来犯错吧
因为雾霾严重,温度也下到零下七八度,那天晚上结束得比以往要早,十点多大家都散了。牧师和几个住在附近的阿姨到后台分剩下的苹果,我在座位上坐了会儿,看四周没有人了,又偷跑到台上拉了首巴赫的缪塞特风笛舞曲。其实我很早以前幻想过一个人在无人的教堂里拉琴,脑海里的画面总是下午四五点钟,天空还没有从橙红色变成冰蓝或者淡紫,光柱里有细碎的游丝在打转,声音几乎像拥有了实体一样能轻轻反扑回我身上,我会收起我永远改不掉的甜腻腻的风格,尽量庄严肃穆地在教堂里演奏巴赫。这个梦做了好久,从来没有实现过,今天晚上算是小小地满足了一下。
说实话,在公众场合拉琴永远让我觉得不自在,不管有没有人在。哪怕眼前空无一人,我也担心有人在暗处窥探,发现我拙劣的指法和颠倒的上下弓,最明显的是错音,根本避免不了。缪塞风笛是首活泼的舞曲,弓法简单,强弱对比明显,没有宗教气质,但是真奇怪,任何乐曲只要在教堂里演奏,就有了一点点将欢乐稍稍削弱的意味,连刚才的《White Christmas》也是。
当晚,有教会的阿姨在表演时录了表演视频,回家之后我打开看,感觉歌曲的节奏整体慢了,自己拉的时候没有感觉,作为一个旁观者,才意识到觉得声音被抻长,旋律的延续扩大成轻微的空洞感,一个音符和另一个音符的空隙里似乎能容纳很多东西,像是慢慢吸收了很多人的祷告。不过这也许是我自己的个人感受,别人并没有类似的体会。
临走前,牧师硬塞给我一大袋苹果,估摸着该有四五斤,他说今年的苹果是阿克苏的冰糖心,特别甜,切开之后果核四周是透明的“冰糖”,和鸡肉一起炖也好吃。“吃了教会的东西,今年一定有好运。”他说。我说东西太多了,下次来拿,他死活不同意,最后像个逃难的,身上背着手里拎着挪到家。换了睡衣,削了个苹果,坐在床上边吃边模模糊糊地想,去年是在崇文门的亚斯立堂,那天晚上很开心,教会也发了平安果,后来有好运吗?感觉还是稀里糊涂过日子,除了不可救药的乐观之外,没任何改变,前阵子还差点连学琴的钱都缴不出了。我们每次交学费都是二十课时起,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上一次划一次。每次只剩五六节的时候我就开始发愁,盘算着卡里还剩多少钱。11月底,还差一次课就要缴费,但薪水还有两周才发,我撒了谎,说自己有事不能去上课,等到卡里有了钱才去上的课。
接下来那周,我从楼下菜摊上买了五斤红薯,一斤三块钱,每次洗一个,削皮之后切成块状,放了水煮。等红薯熟的空档,想起前段时间和同事下班回家,在团结湖地铁口看见一个带着灰蓝色毛线帽、穿棉袄的大叔推着炉子卖烤红薯。在北京不经常看到推着铁路卖红薯的,他那个铁皮炉子和小时候家门口的一模一样,里面填上炭火,红薯搁在炉肚子中间一圈铁环上,火星和烧焦的细碎皮屑旋转着飞上来,过几分钟大爷就把夹蜂窝煤的长钳子伸进去,给红薯翻个个儿。地铁口这个大叔不用钳子,带了毛线手套,把已经熏黑的棉盖头掀起来,伸手够出来。问,“几个?大的小的?”我听口音像我们安徽人,问他哪里的,说是六安的。遇到老乡,一人买了一个,双手热乎乎捧着进了地铁。同事说红薯配了牛奶特别好吃。

正出神,锅叫了。这个电饭锅还是刚来北京的时候,在小营北路家电市场买的便宜货,不到两百块钱,煮粥、煮饭没有一次不扑,上头得加个蒸屉才行。我掀开锅,用筷子捣捣,中间还硬着,盖了盖子继续煮,一边放了巴赫的《G小调赋格曲》(BWV.578)来听。这首赋格我最喜欢,没事就反反复复地听,不看谱子,几乎也能听得出三个声部交替重复主题,横线旋律和纵向和声交织镶嵌,而每次主题出现时又会衍生不同的元素,像圣诞老人一点一点往口袋外面掏礼物,有种不出意外的惊喜。我手机上下载的是风笛版本,回家在网上看了荷兰管风琴家 Ton Koopman的演奏,一开头就被庄严峥嵘的主题所震撼,注意力渐渐不在曲子上,而在这个长得慈祥的白发老头的身体动作上了。和其他乐器不同,管风琴分手键盘和脚键盘,有众多的音管、音栓,不看视频真的难以想象一个人的手、脚能够如此协调配合,对于用双手拉琴都协调得很吃力的我,看到管风琴家的演奏难免震惊。尤其到三个声部全部加入之后,Ton Koopman几乎“手舞足蹈”起来,节奏越来越快,像三个人相互赛跑,彼此模仿动作,听到最后觉得无比欢乐。这首人称“小赋格”的曲子给人的感觉那么活泼,已经脱离了调性赋予的忧伤、沉思的气质。
又在网上搜到了“第五元素”萨克斯五人合奏的小赋格。单纯就是好奇,像萨克斯这种现代乐器,又是五个人,呈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巴赫呢?听了之后竟然有崭新的感受。管风琴演奏的小赋格因为注重每个声部的平衡、呼应,又因为管风琴没有强弱节拍对比,听到的是音符的混响,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整体感;而萨克斯在每个声部加入进来时,都特意做出了强弱对比,新的声部强,其他人衬托,各条旋律线都赤裸地呈现在耳朵里,独立和结合交相呼应,像是把巴赫给“分解”了一样。

锅又扑了。红薯也被“分解”了。我赶紧捞出来,盛在碟子里沥干水,红薯的皮一挑就破,露出吸收了满满水份的纤维,烫得下不去嘴。我看着角落里还剩的那一堆红薯和大白菜,突然失声笑出来。记得看阿德里安·布劳迪主演的2002年的电影《钢琴师》,里面有个情节,他饰演的犹太钢琴家为了逃避纳粹追捕,藏在一栋阁楼里,每天只有土豆充饥,其中有一幕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青灰色窄小的斗室内,因为过于饥饿、喝了太多水而显出浮肿的阿德里安静静盯着桌上布袋里已经发芽的土豆。那一幕极震撼,不过这种比对太荒谬(人家是真正的钢琴家,你凭什么往自己身上想?你连票友都不算);另一方面又恍悟,他不是靠土豆活着,他是靠那点儿梦想逃脱生命中的噩梦。
说些不显得那么悲惨的例子吧,美国作曲家格拉斯直到四十岁还在当水管工,法籍华裔钢琴家朱晓玫成名前,为了弹钢琴在别人家做清洁工,我最爱的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写出成名作《魔女嘉莉》前住在拖车里,写作的地点是洗衣间的儿童书桌,好不容易才能保持平衡,老婆在甜甜圈店打工。虽然我们作为听众和读者,不能说完全了解他们的生活,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们乐在其中。做生命里钟爱的事,已经完全抵消掉了生活带来的波折。我甚至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在这些人的脑子里,他们活在另一个世界。也就是说,他们眼里的现实世界是和自己隔着一层的,有点像隔岸观火,本人也成了客体。
斯蒂芬·金作为我最迷恋的恐怖小说大师,私下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1992年他和其他几个作家组了一个摇滚乐队,叫“摇滚余孽”,他在里面担任节奏吉他手。他原本只是想在全美书商大会上玩儿两场,给大伙儿逗逗乐,结果发现自己如此享受演奏,根本不想退出。这几个作家一起巡演,甚至还一起写了本书。你可以说玩吉他是斯蒂芬生活中的配菜,但是他明显乐在其中,自传开头不是以写作,而是以音乐开始。我们的欲望之光,生命之火,有时候和想象的并不完全一样。

在生活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多么甜蜜,可它的存在方式确实模棱两可。当做日常必备的饮食当然行得通,可吃了太多一定会出问题。音乐、写作之于你我普通人,是红薯里的那一点甜;而之于音乐家,却是果实自身的淀粉,成为生命中的必需品。前者是不是受益于后者,我觉得都不一定。甜的味道,可能是自己尝出来,也可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最近两天在看赵晓生的《钢琴经典导读》,开头就说到我在教堂里偷偷拉的《缪塞特风笛舞曲》。“一眼看去,即知此曲不可能为J.S.巴赫所作,作者不详。尽管空洞的低音八度是在模仿风笛的声音,但看看J.S.巴赫的风笛舞曲就知道他不会写下那么多空洞的八度、五度音程。”
原来,那首让我小小满足了一下愿望、很早就学会、其中有很多联想的小曲子,极有可能根本就不是巴赫作的。知道这个让我有点失望,但是介于想象和完成之间的兴奋、悸动,也许并不一定要是真的巴赫才能带给我们。吃了“平安果”是不是一定会在今年有好运?我只知道如果不去尝,我永远都不知道它原来真是甜的。
我的微信公众号(newyorkermag)微信二维码如下,谢谢阅读:)

-
Jessieisuk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7 18:07:54
-
a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0 10:14:21
-
Goldilock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08 16:46:18
-
水中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3 12:45:01
-
大山里的猴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1 20:25:27
-
拖着懒步去天堂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1 20:18:14
-
林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1 20:06:02
-
鸮嶽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31 18:17:42
-
揽茝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30 16:03:14
-
阿如温茶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23 08:56:27
-
Q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9 14:34:30
-
kkkkk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6 11:48:22
-
银铁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0 13:58:28
-
百鬼夜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0 11:39:02
-
斯文的妈妈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8 20:46:55
-
哆啦A梦口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8 20:30:07
-
Invisibil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8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