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故土风物,冬日里的烘豆茶
冬日里有阳光的日子,我总觉得要捧上一杯烘豆茶更适宜。在氤氲的茶香里,热茶会驱赶掉一些寒冷。
我习惯叫这种茶为烘豆茶,是因为土话里的发音如此,也因为更接近制作方法,也可以叫做熏豆茶。这种茶有多种配料一起泡制而成,主要是烘豆、绿茶、橙皮、野芝麻、桂花、丁香萝卜等。
烘豆是经过烘制而成的豆子。每年初秋时节,在农历八月二十五左右,我们这里的很多人家都会采摘地上的毛豆,呼朋唤友一起剥豆。尽管很多风俗传统在今天早已遗失,但制作烘豆茶这件事情却依然是方圆附近的流传沿袭,就算网上也出现了卖烘豆的。当然剥豆是相当无趣的,如果不是很多人在一起说着聊着就剥完了,剥的时候可能爬出一条青绿色的毛虫,常常是指甲跟着剥得生疼。接下来是将毛豆清洗干净,熏制是相当重要的一道工序,以前母亲还亲力亲为。先是要把青豆放到锅中煮熟,捞出浮起的豆衣,过滤掉浮水,加入盐、味精,等煮得差不多就捞出晾干水份。再放到铁丝网筛子上,用文火烘烤,其中要不断翻拌烘豆,看好时间以免烘烤过硬,颇费人力心力。后来母亲也就把这样繁琐的工序交给了镇上的烘烤小作坊,跟着母亲去过一次,装着大袋烘豆前来的人真不少。经过烘烤的青豆浓缩成微小微硬的一颗颗,封藏于瓶罐内可以保存很久。
熏豆以外,比较需要花时间的配料则是野芝麻和酸橙皮。野芝麻也叫卜芝麻,是由紫苏得来。《广群芳谱》第九十五卷:“紫苏,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曰紫曰赤,以色名也。”在夏天,她们开着穂状的细紫色花朵,叶圆有尖,叶边缘锯齿状,是我记忆中熟悉的一种江南植物。待到秋天,穂状的花序里结满芝麻,把紫苏的植株摘下,整株晒干,放到竹匾里敲打,便有一颗颗细细圆圆的小珠纷纷落下。真是耐心活,然后要放进筛子,经过多遍筛淘,去除杂质皮壳,之后再用纱布晾晒,放到锅里热炒至冒出香气算是又完成一道工序。

至于酸橙皮,这种带刺的桔科类的植物感觉是枳实,小时候家里也种有一棵,我们的土话里总是叫棖子,第二声的发音。小橘子极酸极苦,是没法当做水果吃的,等果皮变黄时摘下只是将其切成丝条状,与野芝麻并盐一起腌制以保持时长。恰是橙黄橘绿时,秋天的采摘总是充满吉庆的意味。如果没有这种果实也是可以用桔子皮替代的,能够腌制出同样略苦略咸的味道。虽然都是很花心思,但是每年母亲都还是很愿意择取这天然的材料制作出一杯诚意满满的烘豆茶。

忙完一整个秋天,到了冬天就可以美美地喝上一杯醇香热腾的茶了。从小时候的每个冬天都有这样一杯茶的温度。过年去亲戚朋友家做客,也是被招待这杯茶,大家喝着茶,吃着糖果,聊聊一年的家常。我很怀念小时候在奶奶那边过年,吃完晚饭,奶奶给小孩子们泡上烘豆茶,拿出瓜子花生,开始给我们讲故事,家长里短到神话悬疑。很是清人韩应潮所写的“堆盘正好消寒夜,细嚼诗情一种出”。在我们这里,烘豆茶也作为新年里招待新人的必备,大概如果未曾闻得这样的乡风乡俗总会觉得内心温暖的对待吧,不知外来的新娘子新客人是否犹记最初。青豆用沸腾的热水泡过,自然地展开浑圆的姿态,芝麻浮起沉沦,绿茶总是飘逸轻盈,桂花伴随左右。四月谷雨的梦,初秋桂子的清香,夏日骄阳的茁壮,季节的物语都融入在一杯茶。所有儿时舌尖上的记忆一定会陪伴我一生,不仅是故土自然的气息,还是妈妈如此耐心制作的温情。
似乎是大学里读到张抗抗写的那篇《防风茶》才知还有这个名字,大禹治水时期有个叫防风神的诸侯掌管杭嘉湖一带,治水辛劳苦累,当地乡民出于感激制作了烘豆茶,而喝了烘豆茶的防风神功力了得,治水有功,从此也就有了这样的缘故。上古的防风文明实在过于遥远了,不知是否有这等法力无边,尽管紫苏,枳实等配料都是具有药理意义的。如今这边主要是湖州,苏州吴江一带似乎一直保留着制作烘豆茶的习惯,尽管也不算家家户户,但依然是属于冬天属于过年必备的茶点。
想到烘豆茶似乎就有了温暖的意味,至于喝起来的味道,于很多年后,大概还是我们当地人从小的习惯,在从未喝过的人听来这配料的制作附加一起泡制都像一碗汤的感觉,茶应该就是热水冲泡的茶叶吧。的确有点略微的咸,茶过舌尖,是这些采自自然的清香。
如是比较惯例的此句,冬天,如果你来我的故乡游玩,一定要尝尝烘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