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6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2016年,年度电影日记
这注定是一个不太受欢迎、也不易引起共鸣的榜单,因为这里面的作品可能你没看过,甚至连听过都没有。这也是我列出这个榜单的初衷,希望推荐一些平时乏人问津的电影,而不是一些在电影公众号经常出现的电影,希望这些电影在今后的日子里被更多的人熟知。
记得在去年做观影总结时,发现自己一整年下来看了559部电影,然而给了5星的仅仅只有21部,多么悲惨的一个比例。而且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国内的院线里,看了一大堆的烂片,所以去年就决定今年要【少看片、少进电影院、慎重选片看】。记得当时这这么决定来着,但是说归说,做归做,今年截至12月21日,我已经看了874部电影(短片、综艺、剧都不算在内),而电影院也没少进,总共看了105部电影。所以是的,去年给今年制定的“三大看片方针”的前两点都没有做到,但幸亏最重要的第三点还是比去年多了一点点的加强。今年给了5星的电影有51部,感觉今年整体下来的观影感受挺好的,不像去年那么糟心。 既然今年是16年,那么以下我就从这51部五星电影中推荐16部在「豆瓣评价人数最少」的电影,相对于院线十佳、华语十佳、年度十佳等等之类的榜单,或许我最想要推荐的还是这些少有人问津的电影,如果之后的几天还有时间,再列列其他的榜单。 N0.16
影片被称为日本新浪潮先声之作,也是开启日本电影同性恋文化的第一部作品。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男同性恋异装者在镜头前演出自己。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戈达尔、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等法国新浪潮名将的痕迹,一部很新很浪很潮潮潮潮潮潮潮到爆的电影。影片也被许多评论家认为对后来库布里克的《发条橘子》有直接影响(人物造型以及里面的暴力场景)。

N0.15
一部感人泪下的童年残酷物语—— 1.成长始终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2.成长就是一个渐渐变得不再纯粹的过程; 3.成长就是在向性和死亡靠拢; 4.沿着泥河追逐着远去的船,告别着好朋友,告别着童年,无比惆怅。
在影片的结尾,伴随着轻忧的配乐,潸然泪下!

N0.14
影片是国际名导努里·比格·锡兰的处女长片,也是他的作品里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最喜欢的理由当然不是因为它最短,才85分钟。而是影片中所弥散的诗意与乡愁令我痴迷。短评:1.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有的人想离开,有的人想回来,有的人刻苦学习,有的人潇洒放纵;2.篝火夜谈,大人各表心事,小孩梦里神游;3.摄影美绝,导演的影像魅力已具雏形;4.虫鸣鸟叫,狗吠驴哼,风声雷响,大自然的声音;5.影片让身在故乡的我怀念起“曾经的故乡”。

N0.13
事实上,我觉得自己不想也不能在这里多做关于这部电影的叙述,只是十分强烈的想要推荐这一部电影,可能很多人受不了其中的一些画面,但是这部电影着实「非常好玩、相当有趣」,是我个人深感没在大银幕看最可惜的电影之一和豆瓣评分严重低估的作品之一。

NO.12
说来惭愧,在2016年才真正接触了桥口亮辅的作品,看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之后,不得不感概他就是有一种「让人看了一部作品之后就恨不得看完他的其他作品,等到看完他所有的作品之后,就开始期待着他未来的作品」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部《流砂幻爱》,这个可能跟大多数人都不太一致,毕竟导演之后的作品都更加成熟,在这部作品里面还有一丝的矫情和做作,而我却喜欢这部影片的所有段落。
1.在课桌上枕着他的校服感受着他; 2.在教室里勇敢的告白,亲吻、拥抱他; 3.他与她夜间在河边漫步; 4.他让他跟随着自己去找她; 5.海边三个人的情感喷薄; 6.从河里拾起的自行车、躺着橘树林的她、火车上他静静看着他闭上眼睛的脸。
所有的段落都太迷人,那是萌动的、无知的、害羞又勇敢的青春。

N0.11
镜头恍若梦境,诗意放肆挥洒,剧情不提也罢。

N0.10
意大利实验纪录片大师皮亚维奥利的“生命三部曲”电影系列的第二部,记录了人丛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的影像片段,展现了一幅幅童年、青年、壮年的成长画面。
幼儿孩童青年壮年老年,嬉戏Party恋爱结婚变老,生命往岁月深处走去。声音从最初清脆爽朗到了最后老年的呢喃细语;大自然的声音,风、雨、流水、虫鸣鸟啼青蛙叫,还有各种乐器的声音和那塔楼上的钟声,此时此刻的这个生命空间是多么的美妙;影片的光俘虏了我; 最后的卡农让我泪水决堤。

N0.09
《红色赞美诗》诗意地叙述了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匈牙利的一次农民起义事件,是导演米克洛斯·杨索最著名的电影。
影片象征性的影像和语言在构述在战争、政治、暴力和宗教,极致的形式主义;室外舞台剧的风格别具一格,场面调度登峰造极;影片片长87分钟,28个镜头,运动的镜头、不停走动的演员,让观众的视线随之游走。

N0.08
假如你的故乡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山间村落,家人都在故乡。而你独自一人在城市打拼十年,一日不曾回过。十年后的有一天你回到了故乡,并随后都在这里生活,那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你能想象吗?
影片画面美、配乐佳、故事动人;无处不在抹不掉的哀愁,每一个镜头都击中我内心柔软的部分;无论是大海还是深山,无论是云雾还是雨雪,这些画面我都曾经在路上的时候遇见过它们,我怀念着这些景色;在影片最后,我如同影片的主角一样,也陷在仰屋窃叹的光景里。

N0.07
很难得能够在这个榜单中推荐一部华语片。影片由张艾嘉编导,集合了李安电影的一批班底演员,郎雄、归亚蕾+杨贵媚、杜德伟,刘若英+陈小春,还有上世纪末十分典型传统的家庭代表赵文瑄一家三口,这样的几个组合在影片中产生了十分有趣的化学反应,加上其妙不可言的表演,精彩绝伦的台词,实在无法不喜欢上这部电影。在观影中爆笑的纤介之间却有令人思虑,已经是20年前上映的电影,如今看来却一点也不过时。

N0.06
在2016年才认识导演特伦斯·戴维斯,真是相见恨晚。随后非常气愤,此导演在别的地方不红无可厚非,但是在豆瓣竟然不红,真是天理难容。随便罗列一下这位导演的几个“毛病”——画面不对称会死、人物不居中会死、镜头不平移会死、隔几分钟不唱首歌会死、隔几分钟不转换时空会死...你们评评理,就这几个“毛病”难道还不能构成其在豆瓣火的理由吗?这就是其导演从处女长片《远方的声音》便一直保有的影像风格。
在《漫长的一天结束了》中,导演一贯的“毛病”依旧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对称、人物居中、平移镜头、不时唱首歌、空间随意转换...刻意的镜头,缓慢的节奏,记忆般破碎的叙事剪辑,让原本平凡的生活也覆盖了一层诗意,哪怕一块地毯也仿佛快把我的灵魂摄入。

N0.05
原本打算把增村保造和若尾文子合作的3部五星片都放一起连续推荐的,除了上面的《青空娘》,另外一部是《妻之告白》,只有522人看过。最后为了榜单的丰富性,只保留了《清作之妻》。后者饱满的配乐,鼓点犹是恐惧,提琴声满是悲鸣,而这两种情绪,在观影中交替出现。
影片结尾处,女主刺瞎丈夫双眼,遭众人蹂躏的片段,真是看得悲恸欲绝,情绪彻底陷进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亦是五味杂陈的心情。或许战争只是幌子,群众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魔鬼。反而,那个手握长钉的女子才是有爱的人。

N0.04
非常轻松愉快的若尾文子版的“不务正业灰姑娘”,好想跟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做朋友,哪怕戏份非常少的人物都好有趣,童话里一般;观看过程中竟然连剧中人物在哭在悲伤、病到卧床不起,看着都好好笑,这应该也是影片厉害的地方;整体剧情一般,但若尾文子的模样和性格实在太惹人喜爱,完美治愈系。相信你看了一定会迷上若尾文子的笑容。

PS.有个私心,希望2017年能够看见资源党整理发布增村保造和若尾文子的合集,感恩。
N0.03
影片只有70分钟,很短。而我觉得自己也不能为这部电影多说些什么,只能说在这70分钟里面,是一场非常诡异而又奇妙的观影体验。我观赏着影像,也经历着。
N0.02
《皮罗斯马尼》是导演格奥尔基·申格拉亚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格鲁吉亚最令人惊奇的作品。
影片模仿皮罗斯马尼的绘画,以朴素、风格化、宛如置身幻境的画面,叙述了这位画家的生平。通过以缩影的形式和独特的节奏表现了这位艺术家的忧郁、孤独和缺乏知音的生活,几乎没有对白;但同时,影片却揭示了画家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心驰神往的绘画主题,竭力去探索他的性格。
以上摘取自该影片在豆瓣页面的内容简介,分析得很到位。我在观影之前对皮罗斯马尼并不了解,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感兴趣,主要来自于电影的画面,而我也在其一帧帧的画面中,看见了孤独的颜色。

N0.01
影片改编自川端康成的《湖》,导演吉田喜重是六十年代日本“松竹新浪潮”运动中紧随大岛渚身后的一员干将,而主演冈田茉莉子是导演的妻子。
影片极具新浪潮风格,叙事俨然成了次要,更为突出的极具个性的影像镜头。在其镜头里,构图与光线所营造的氛围实在太迷人,让我不得不想起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
而其中最迷人的还是镜头里面的女主角冈田茉莉子,导演丝毫不吝啬地跟所有人分享了他妻子的美。于我而言,影片本身是艺术品,而岡田茉莉子的美色亦是!

希望以上的16部电影,在2016年以后,会被更多人的知道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