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民族和区域,他拍的不仅仅是藏地电影
文|蜉蝣 蛋堡 哪吒男
孤儿塔洛以牧羊为生,没人记得他,甚至连他的名字都忘记了,只唤他小辫子。进城拍身份证照片的时候,塔洛在理发店遇到了心仪的女孩杨措,然而结局却是无疾而终。一场爱情,惊喜失望。
没有藏地风景、藏传佛教、转经筒,《塔洛》是一部看似隔绝了藏族元素的藏地电影。导演万玛才旦说,希望这个故事可以超越民族或者区域的概念,让更多人去感受和理解。
万玛才旦身兼导演、编剧、作家、文学翻译者等多重身份。《塔洛》是其第五部藏语作品,改编自他创作的同名小说。
主演西德尼玛被称为“藏地赵本山”,喜剧演员出身的他演技高超,不仅能搞笑更能深沉。女演员杨秀措则为了角色增重几十斤,还剪去了对于藏族女孩非常重要的长头发。
精致构图,黑白影像,《塔洛》今日起限量上映。等你来看。
《塔洛》不同于一般的独立电影,它的剧本非常工整,是很类型片的叙事手法,摄影也很规整。当时在拍摄前已经这样设计好了吗?
万玛才旦:剧本创作中就已经有在设计。特别是把小说改成剧本后,做了很多细节的设置,又加了一些内容。比如小羊,它对人物的身份体现有帮助。小羊的命运其实跟塔洛的命运也很相似。这些设置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可能看不出来。
电影呈现和小说还有哪些区别呢?
万玛才旦:主要是山上的部分。小说里面一句话带过,但是电影我觉得这样不行,塔洛的转变需要一个契机。所以就把他那种孤独的状态放大了。他的状态跟普通的牧羊人也不太一样。本来我们设置的是让他在山上碰到了一个人然后跟着学习拉伊,但是我觉得见到和没见到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就把它改成了听收音机。在藏区一般这种情歌是忌讳一家人一起听的,好一点的家庭都会买两台电视机,小孩房间一台,父母一台。所以我也让塔洛偷偷的听收音机。
这个片子已经完成了几年,现在再去看是什么感觉?
万玛才旦:在不同的环境里面看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觉。比如在纽约放映,外国人和我们的反应,包括一些笑点,都不太一样,我自己也看得很陌生。
所以在藏语地区放映时候大家的笑点跟我们也是不一样的?
万玛才旦:肯定的。比如一些语气就能表达出来情绪情感,但是在其它地方就还需要台词和表演等等。不懂语言的人感受到的是语言本身的点,但当你熟悉这种语言的时候感受到的就是情绪,哪怕是轻微的语气大家也会笑起来。
一般大家提到藏族电影都会想到风景、转经筒、藏传佛教等等,但是《塔洛》里面展现的特别少。
万玛才旦:《塔洛》更突出人物的状态,但也不可能完全规避掉藏地元素,他本身就生活在那个文化氛围里面。对塔洛来说“为人民服务”是他的信条,就像宗教一样,但是藏地本身的文化也对他影响很大。比如我们安排了他每天早晨起来用茶敬天地,晚上点酥油灯,还有房间里的佛像等等,这些都有交代,但不会刻意强化。
最主要的几场戏的景都是搭景是吗?为什么没有选择去实拍?
万玛才旦:主要的几场戏都是。塔洛的家,理发店,派出所,照相馆。实拍很难达到要求,摄影、构图,包括演员走位,都需要提前的设计,对空间有要求。
我们印象中藏族青年男女的爱情都是比较纯情、保守的,但《塔洛》里面不是,他们两个有很俏皮、直接的一面。怎么看待这两个人的感情?
万玛才旦:看观众怎么理解吧。有人看了之后觉得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但我觉得不是,对塔洛来说可能是爱情,但这只是他想象中的爱情。所以在表演上也有一些设计,观众可以看得出来。
您之前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女性形象,这次在《塔洛》中女性作为重要部分,但是她又是有点骗子的成分的,跟我们之前看到的藏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不太一样。这个是怎么考虑的?
万玛才旦:跟故事本身有关,并不是一定要描写一个另类,与大家预想中反差很大的女性。
塔洛在藏语就是逃离解脱的意思,他想尝试逃离原本的生活但是失败了,您怎么看待藏族和汉族的交融?
万玛才旦:塔洛这个名字是通过思考之后选用的。他不是真正的人名,就跟“小辫子”一样,只能算小名。我觉得这些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汉族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会迷失自己,很难从一个族群或者区域去说这件事情。塔洛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那么之前的采访,包括我们第一次看片后,都会被塔洛还有导演您的民族身份所迷惑,每次问您都会涉及到藏族生活等等。这会不会让您很困扰。
万玛才旦:对,我觉得这是大家给我贴的一个标签,我自己还是比较排斥的。我希望做出比较纯粹的电影,不太喜欢被标注族群的概念,比如藏族作家藏族导演等等。这本身就有些歧视在里面。
以后会尝试拍摄汉语的电影或者故事吗?
万玛才旦:如果时机成熟我会拍,以前也拍过一部汉语的电视电影。
《塔洛》和您的下一部电影都是根据小说改编,您自己做编剧。《塔洛》也拿了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您是不是特别擅长把文字转化成影像?
万玛才旦:没有诶,《塔洛》是第一次尝试小说改编成电影,以前都是直接写剧本。下一部是两个短篇小说糅合在一起。还是要看适不适合,比如有些长篇小说我就比较反对改编,它的容量太多,往往成功的很少。要说改编的话还是中篇和短篇比较适合。也要看小说是否适合用电影来表现。这也是电影对我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吧。
最吸引您改编的是哪部分?情节,人物,影像感,新意?
万玛才旦:还是人物,人物本身就有戏剧化的东西。他本身就是电影化的形象,在情节上也很适合改编。
《塔洛》在您的作品中是比较特殊的一部。用了职业演员,拍摄周期也很短,黑白影像的处理。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些尝试?
万玛才旦:我觉得不是尝试,而是选择。找到合适的方式无论是对电影创作还是文学创作都是最重要的。为内容找到适合它的形式。这些选择对《塔洛》是最合适的。要塑造塔洛这个个人,需要很细腻的表演来完成,一般的群众演员很难实现,一定要找到跟他气质吻合又会表演的职业演员才行。
据说下一部会走魔幻的风格?
万玛才旦:以前就写过很多这样的小说,所谓的魔幻也不是商业片式的魔幻,而是更接近文学中的魔幻现实。
我看《塔洛》会觉得它已经拍到不太能够挑剔,但是它很容易就让观众看到构图、摄影、主旨立意等等,有没有想过不管是文本还是冲突,都做得再更深刻一些?
万玛才旦:会有,比如讲到冲突,大家都说藏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但这个其实不是我特别想讲的东西。只是因为电影的特殊原因,你在选材、审查后,只能涉及这么多。它呈现出来的也就只能这么多。我自己没有想表达这些。我希望主题更深远一些。下一部会有点不一样。
《塔洛》的剪辑指导是廖庆松。像这样固定机位长镜头的电影,它的剪辑难度在哪里?
万玛才旦:每个节点的切换。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多一秒少一秒都会不一样,会影响到故事节奏和人物情绪。这个是很重要的。
而且它里面没有背景音乐来帮助把握剪辑点。
万玛才旦:是的。这个片子中也有音乐,但不是为了剪辑,而是影响了人物的情绪。我也找了作曲,希望观众能不是一下子感受到,或者在情绪没到位的时候用音乐去煽动情绪,但是会对人物和故事发展有帮助。
有哪些藏语电影是您的启蒙呢?
万玛才旦:并不是说藏语电影给我的启蒙最多。小时候看了很多革命题材影片,像《农奴》等等。后来看小的国家的片子,比如伊朗东欧电影。伯格曼、费里尼、阿巴斯的电影,都是我会反复的看。
像陆川的《可可西里》,张阳的《冈仁波齐》,还有台湾导演的作品《转山》,他们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对藏区的幻想和理解。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作品?
万玛才旦:它们是西藏题材的电影,但很难说是藏族电影。像张扬的《冈仁波齐》,至少作者的态度是好的,有做了功课和忠实的记录。有些藏族题材的电影,他们不太会在乎方言的问题,觉得只要观众听不懂就可以了。演员来自各个地方,可能互相说话都听不懂,但是导演没有重视这些,后期也没有配音,这是一种不太认真的态度。希望导演们能重视这些细节。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302 期 文章,出动了不散一半成员的专访。
![]() |
孤儿塔洛以牧羊为生,没人记得他,甚至连他的名字都忘记了,只唤他小辫子。进城拍身份证照片的时候,塔洛在理发店遇到了心仪的女孩杨措,然而结局却是无疾而终。一场爱情,惊喜失望。
没有藏地风景、藏传佛教、转经筒,《塔洛》是一部看似隔绝了藏族元素的藏地电影。导演万玛才旦说,希望这个故事可以超越民族或者区域的概念,让更多人去感受和理解。
万玛才旦身兼导演、编剧、作家、文学翻译者等多重身份。《塔洛》是其第五部藏语作品,改编自他创作的同名小说。
![]() |
万玛才旦 |
主演西德尼玛被称为“藏地赵本山”,喜剧演员出身的他演技高超,不仅能搞笑更能深沉。女演员杨秀措则为了角色增重几十斤,还剪去了对于藏族女孩非常重要的长头发。
![]() |
精致构图,黑白影像,《塔洛》今日起限量上映。等你来看。
![]() |
《塔洛》不同于一般的独立电影,它的剧本非常工整,是很类型片的叙事手法,摄影也很规整。当时在拍摄前已经这样设计好了吗?
万玛才旦:剧本创作中就已经有在设计。特别是把小说改成剧本后,做了很多细节的设置,又加了一些内容。比如小羊,它对人物的身份体现有帮助。小羊的命运其实跟塔洛的命运也很相似。这些设置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可能看不出来。
![]() |
电影呈现和小说还有哪些区别呢?
万玛才旦:主要是山上的部分。小说里面一句话带过,但是电影我觉得这样不行,塔洛的转变需要一个契机。所以就把他那种孤独的状态放大了。他的状态跟普通的牧羊人也不太一样。本来我们设置的是让他在山上碰到了一个人然后跟着学习拉伊,但是我觉得见到和没见到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就把它改成了听收音机。在藏区一般这种情歌是忌讳一家人一起听的,好一点的家庭都会买两台电视机,小孩房间一台,父母一台。所以我也让塔洛偷偷的听收音机。
![]() |
这个片子已经完成了几年,现在再去看是什么感觉?
万玛才旦:在不同的环境里面看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觉。比如在纽约放映,外国人和我们的反应,包括一些笑点,都不太一样,我自己也看得很陌生。
所以在藏语地区放映时候大家的笑点跟我们也是不一样的?
万玛才旦:肯定的。比如一些语气就能表达出来情绪情感,但是在其它地方就还需要台词和表演等等。不懂语言的人感受到的是语言本身的点,但当你熟悉这种语言的时候感受到的就是情绪,哪怕是轻微的语气大家也会笑起来。
![]() |
一般大家提到藏族电影都会想到风景、转经筒、藏传佛教等等,但是《塔洛》里面展现的特别少。
万玛才旦:《塔洛》更突出人物的状态,但也不可能完全规避掉藏地元素,他本身就生活在那个文化氛围里面。对塔洛来说“为人民服务”是他的信条,就像宗教一样,但是藏地本身的文化也对他影响很大。比如我们安排了他每天早晨起来用茶敬天地,晚上点酥油灯,还有房间里的佛像等等,这些都有交代,但不会刻意强化。
![]() |
最主要的几场戏的景都是搭景是吗?为什么没有选择去实拍?
万玛才旦:主要的几场戏都是。塔洛的家,理发店,派出所,照相馆。实拍很难达到要求,摄影、构图,包括演员走位,都需要提前的设计,对空间有要求。
我们印象中藏族青年男女的爱情都是比较纯情、保守的,但《塔洛》里面不是,他们两个有很俏皮、直接的一面。怎么看待这两个人的感情?
万玛才旦:看观众怎么理解吧。有人看了之后觉得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但我觉得不是,对塔洛来说可能是爱情,但这只是他想象中的爱情。所以在表演上也有一些设计,观众可以看得出来。
![]() |
您之前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女性形象,这次在《塔洛》中女性作为重要部分,但是她又是有点骗子的成分的,跟我们之前看到的藏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不太一样。这个是怎么考虑的?
万玛才旦:跟故事本身有关,并不是一定要描写一个另类,与大家预想中反差很大的女性。
塔洛在藏语就是逃离解脱的意思,他想尝试逃离原本的生活但是失败了,您怎么看待藏族和汉族的交融?
万玛才旦:塔洛这个名字是通过思考之后选用的。他不是真正的人名,就跟“小辫子”一样,只能算小名。我觉得这些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汉族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会迷失自己,很难从一个族群或者区域去说这件事情。塔洛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 |
那么之前的采访,包括我们第一次看片后,都会被塔洛还有导演您的民族身份所迷惑,每次问您都会涉及到藏族生活等等。这会不会让您很困扰。
万玛才旦:对,我觉得这是大家给我贴的一个标签,我自己还是比较排斥的。我希望做出比较纯粹的电影,不太喜欢被标注族群的概念,比如藏族作家藏族导演等等。这本身就有些歧视在里面。
以后会尝试拍摄汉语的电影或者故事吗?
万玛才旦:如果时机成熟我会拍,以前也拍过一部汉语的电视电影。
![]() |
《塔洛》和您的下一部电影都是根据小说改编,您自己做编剧。《塔洛》也拿了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您是不是特别擅长把文字转化成影像?
万玛才旦:没有诶,《塔洛》是第一次尝试小说改编成电影,以前都是直接写剧本。下一部是两个短篇小说糅合在一起。还是要看适不适合,比如有些长篇小说我就比较反对改编,它的容量太多,往往成功的很少。要说改编的话还是中篇和短篇比较适合。也要看小说是否适合用电影来表现。这也是电影对我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吧。
最吸引您改编的是哪部分?情节,人物,影像感,新意?
万玛才旦:还是人物,人物本身就有戏剧化的东西。他本身就是电影化的形象,在情节上也很适合改编。
![]() |
《塔洛》在您的作品中是比较特殊的一部。用了职业演员,拍摄周期也很短,黑白影像的处理。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些尝试?
万玛才旦:我觉得不是尝试,而是选择。找到合适的方式无论是对电影创作还是文学创作都是最重要的。为内容找到适合它的形式。这些选择对《塔洛》是最合适的。要塑造塔洛这个个人,需要很细腻的表演来完成,一般的群众演员很难实现,一定要找到跟他气质吻合又会表演的职业演员才行。
据说下一部会走魔幻的风格?
万玛才旦:以前就写过很多这样的小说,所谓的魔幻也不是商业片式的魔幻,而是更接近文学中的魔幻现实。
![]() |
我看《塔洛》会觉得它已经拍到不太能够挑剔,但是它很容易就让观众看到构图、摄影、主旨立意等等,有没有想过不管是文本还是冲突,都做得再更深刻一些?
万玛才旦:会有,比如讲到冲突,大家都说藏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但这个其实不是我特别想讲的东西。只是因为电影的特殊原因,你在选材、审查后,只能涉及这么多。它呈现出来的也就只能这么多。我自己没有想表达这些。我希望主题更深远一些。下一部会有点不一样。
《塔洛》的剪辑指导是廖庆松。像这样固定机位长镜头的电影,它的剪辑难度在哪里?
万玛才旦:每个节点的切换。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多一秒少一秒都会不一样,会影响到故事节奏和人物情绪。这个是很重要的。
![]() |
而且它里面没有背景音乐来帮助把握剪辑点。
万玛才旦:是的。这个片子中也有音乐,但不是为了剪辑,而是影响了人物的情绪。我也找了作曲,希望观众能不是一下子感受到,或者在情绪没到位的时候用音乐去煽动情绪,但是会对人物和故事发展有帮助。
![]() |
有哪些藏语电影是您的启蒙呢?
万玛才旦:并不是说藏语电影给我的启蒙最多。小时候看了很多革命题材影片,像《农奴》等等。后来看小的国家的片子,比如伊朗东欧电影。伯格曼、费里尼、阿巴斯的电影,都是我会反复的看。
![]() |
像陆川的《可可西里》,张阳的《冈仁波齐》,还有台湾导演的作品《转山》,他们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对藏区的幻想和理解。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作品?
万玛才旦:它们是西藏题材的电影,但很难说是藏族电影。像张扬的《冈仁波齐》,至少作者的态度是好的,有做了功课和忠实的记录。有些藏族题材的电影,他们不太会在乎方言的问题,觉得只要观众听不懂就可以了。演员来自各个地方,可能互相说话都听不懂,但是导演没有重视这些,后期也没有配音,这是一种不太认真的态度。希望导演们能重视这些细节。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302 期 文章,出动了不散一半成员的专访。
![]() |
快来关注我们嘻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