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的各种打开方式
川普当选,朋友圈足足刷了一个星期的川大爷。用时髦的话说,各路群众有各种不同的“打开方式”:有喝彩的,有喝倒彩的,有委屈的,有愤怒的,有吃瓜群众看热闹的。这边选票刚刚尘埃落定,那边年轻人又有话要说,美国高校里的抗议示威此起彼伏。朋友圈里又是一场瓜子皮满地口水横飞的大戏。在这场大戏里,微信文:“华裔母亲选民:收获了总统川普,失去了支持希拉里的儿子”,把焦点对准中国人普遍最关心的下一代和亲子关系上,毫无悬念地收获了相当高的转发率和吸睛率。
其实,一家人不同阵营,不同世界观,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华裔家庭特有的现象。代沟是个跨文化,跨国界,跨时代,跨种族,几乎对全人类都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前任副总统切尼的女儿是同性恋,她多次为保守派父亲站台。记者问她“如果你不是切尼的女儿,你还会站在他那边吗?”。她沉默半晌后回答:“我不回答有关假设(hypothetical)的问题”。这说明哪怕作为政治上的美国第二家庭,政治观点的统一都是表面的,冲突却是复杂的,深刻的,难以言说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新移民,这种代际之间的世界观冲突更加尖锐。近五十年来的中国,从政治经济延伸到社会,文化和思想,都经历了迅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美国主流文化平稳匀速的左右摇摆,中国家庭上下三代之间的世界观可以说是天差地远。很多八零后能和素昧平生的美国老太太一块儿谈笑风生地看"Ocean's Eleven",却很难和长辈一起心平静气地看完一台春晚。其二,世界观的冲击是每个新移民难以回避的心理路程。不管我们在美国生活多少年,英文多流利,在工作岗位多如鱼得水,我们永远面临着本土文化和乡土文化之间朝不同方向的作用力。这种冲击如此深刻,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经常忘掉,这样的冲击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是不存在的:我们眼里的美国,不是他们眼里的美国,而我们眼里的中国,也不是他们眼里的中国。第三,“孝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标签,对于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有特别深刻的意义。孝道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分是来自父母的权威(Authority),以及来自子女的顺从(Obedience)。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标签下,中国子女的世界观被要求和父母高度一致,任何分歧都会被视作背叛。也许正因如此,虽然代沟在全世界所有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着,而在华人家庭中,它带来的困扰和痛苦,却特别的引人注目。
既然世界观的代际冲突是普遍的,不可避免,又可能带来尖锐的困扰和痛苦,那该怎么面对呢?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不管是对于哪种冲突,代际,团队,甚至国家之间的冲突,回避和抗争都是冲突的最典型的打开方式。 跟据我的微信考古,这两种打开方式也是朋友圈很多朋友的选择。
第一种是回避。在一个海外育儿群里,美国大选之前,一不小心就有人谈到政治。有个妈妈告诉大家别说政治了,一说准吵起来。她举例说有个孩子大学回家跟父母因为“政见不合”,赌气不在家里过圣诞节。可见不管是在哪儿,政治就是个火药桶。更成熟一点的朋友之间,因为观点不合,吵到老死不相往来的不多,但是表面假装”算了“背后嘀咕“没想到他/她是这样的人”的估计不在少数。茶馆里高高挂起的”勿谈国事“,一方面是旧社会的言论管制,另一方面也是怕在茶馆里打起来打坏花花草草吧。
作为素以回避对抗(confrontation avoidance)著称的民族,中国家庭选择回避来处理世界观冲突是很常见的。像育儿群里的”换个话题“,不准谈这个,是很典型的思路。除此之外还有更有技巧地插科打诨,和稀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如都别说了;还有种策略是拖延,”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养儿方知父母恩“,"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如此等等。
不可否认,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鸵鸟式的回避是很有效果的。火药桶不点燃,自然就不会引爆。可是,不碰火药桶,不表明火药就不存在,也不表明就没有被别的契机引爆的可能。”华裔妈妈“文中的母子关系,就充满了各种回避。母子二人朝夕相处,但是对对方的世界观几乎一无所知。从前觉得没有谈的必要,后来发现一谈就吵起来,更不能谈了。文中的儿子对妈妈的政治诉求是消极的反对,不点赞,不参与,不理解 -- 其实就是一种回避的态度。母亲大呼”我的儿子怎么这样“,可是她对待冲突的态度并不比孩子积极多少。冲突的火药被深深埋在心里,慢慢地筑起一道高墙,貌似平静,其实是沉默的对抗。
冲突可以回避,可是世界观本身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可以不投票,不发朋友圈,不上网,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充满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也不知不觉左右我们的行为。如何看待金钱,种族,弱势群体,主流社会,以及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职责......尤其在西方社会,都是一个孩子通往成年人的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我们多小心翼翼,世界观的冲突总会躲在阴暗的角落,出其不意地跳出来咬我们一口,让父母和孩子都惊讶地发现,原来最爱自己的人,竟然在最基本的世界观问题上,跟自己站在对立面。矛盾厚积薄发,随之而来的是对对方的失望,控诉甚至彻底的疏离。就这样,更大的火药桶就被点燃了。
第二种是对抗。对于“华裔妈妈”一文的反应,朋友圈里“洗脑”的呼声非常高,一般都是离青春期还有几年的孩子的父母。“洗脑要从娃娃抓起”,”要给孩子从小灌输正确的世界观“。
用对抗来解决冲突,前提是非此即彼,把孩子放在对立面,亲人成了敌我双方。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里最常见的亲子关系,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红楼梦》里“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就流行把儿子当贼来打。当然,现在不让打孩子了,不过没有身体的暴力,并不表明这个抗争过程就对暴力免疫。不能“打到你服为止”,但是可以“念到你服为止”。除了唠叨,还有控诉(“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不听我的”),威胁(“不听我的我就不爱你了”),等等等等。
我觉得这种方式最粗暴的地方就在于对于另一方,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那一方的世界观的轻视。朋友圈里说起年轻人的示威游行以及和自己相左的世界观,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谁还没年轻过呢“。我对于这句话相当反感。这等于就是说,年轻人在这场战争中似乎有天然的劣势:老人都年轻过,年轻人却没老过,所以老人有经验,年轻人却难免幼稚,结果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现在十五岁的孩子的世界,真的就跟我们十五岁的时候一样吗?孩子的内心,真的就是透明空间,一目了然的吗?
当然,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孩子全面继承父母的世界观,包括偏见,那我觉得洗脑的确是最简单明了的办法。但是,这个期望是非常不现实的。我们分析孩子的社会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剥洋葱的过程:孩子是这个洋葱的内核,外层有家庭,学校,朋友圈,社会......孩子年龄越大,这个洋葱结构会越复杂,父母能控制的部分越来越有限。当孩子一旦明白自己是洗脑对象(相信我,这种动机是瞒不住的),必然会反弹,反弹的结果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无休无止的洗脑和反洗脑的战争,硝烟弥漫亲子关系,没有任何一方会是赢家。
那么,除了收效甚微的回避和抗争,对于代沟和亲子之间的世界观冲突,还有别的打开方法吗?难道父母和青春期(可以是从15岁到45岁之间一段很长的时间)的子女之间除了冷漠的疏离和暴力的抗争,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谢天谢地,我们的确还有第三种打开方式,也是研究表明,对于亲子冲突,最有效的一种打开方式,那就是沟通。
有个朋友跟我说,“我有沟通啊,就是说嘛,我不停地说,可是他/她跟本不听我的”。沟通貌似简单,其实比我们很多人想象的都复杂。沟通不等于说说说,甚至不等于表达,而以“灌输”为目的的说教,更是和沟通背道而驰。
和所有人际关系的沟通一样,解决冲突的沟通中最关键也是最基本的步骤不是诉说,而是倾听。有效的倾听的第一步,则是放下偏见,自己的偏见和自己为对方预设的偏见。“谁还没年轻过”这种倚老卖老的自以为是,等于是为倾听设置了一个屏障,结果只能是“听而不闻”。一边听一边在心里为对方的每一句话打叉画勾,急于给出结论,也大大损害倾听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倾听是建立在对方的尊重,平等和纯粹的好奇之上的。
在倾听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理解,才能实现沟通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共情(empathy)”。我们经常想当然地认为,共情是在亲人之间理所当然地存在的。很遗憾,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亲人之间如果没有有效的倾听,没有相互的理解,纯粹基于血缘和伦理建立的共情,往往是脆弱而且流于表面的。共情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不光我们理解孩子,还要孩子理解我们。给孩子讲我们成长中的故事,不是抱着为孩子树立榜样或者说教的目的,而是纯粹地,毫无功利性质地为了和孩子分享自己的过去,才是最好的让孩子了解我们的方法。我们都希望孩子爱我们,喜欢我们,可是如果孩子都不了解我们,哪里来爱和喜欢呢?
最后一点是接纳:承认这个世界是万花筒一样千姿百态的,哪怕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看世界的眼光也可能跟我们截然不同。古人说,”求同存异“,尊重差别,直面差别,理解差别,才有可能寻找到真正的共识。我们常常说无条件的爱,这个帽子似乎有点太大。可是,爱带来的应该是包容和接纳,你是川普的粉丝,你会因为你的孩子不支持川普而少爱她/他一分一毫吗?我们或许有不一样的世界观,可是我们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华裔母亲”一文说:“爱,不等于喜欢,也不等于相互理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特别在中国文化里,有很多伦理的成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当成一种目的,一种要求。其实基本的一点,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是“天地至情”,是很自然的,不应该有太多的怀疑。如果对爱有信心,那么爱也可以是一个互相理解的平台,一种沟通的渠道,一个彼此喜欢的机会,也是亲子世界观冲突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一家人不同阵营,不同世界观,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华裔家庭特有的现象。代沟是个跨文化,跨国界,跨时代,跨种族,几乎对全人类都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前任副总统切尼的女儿是同性恋,她多次为保守派父亲站台。记者问她“如果你不是切尼的女儿,你还会站在他那边吗?”。她沉默半晌后回答:“我不回答有关假设(hypothetical)的问题”。这说明哪怕作为政治上的美国第二家庭,政治观点的统一都是表面的,冲突却是复杂的,深刻的,难以言说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新移民,这种代际之间的世界观冲突更加尖锐。近五十年来的中国,从政治经济延伸到社会,文化和思想,都经历了迅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美国主流文化平稳匀速的左右摇摆,中国家庭上下三代之间的世界观可以说是天差地远。很多八零后能和素昧平生的美国老太太一块儿谈笑风生地看"Ocean's Eleven",却很难和长辈一起心平静气地看完一台春晚。其二,世界观的冲击是每个新移民难以回避的心理路程。不管我们在美国生活多少年,英文多流利,在工作岗位多如鱼得水,我们永远面临着本土文化和乡土文化之间朝不同方向的作用力。这种冲击如此深刻,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经常忘掉,这样的冲击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是不存在的:我们眼里的美国,不是他们眼里的美国,而我们眼里的中国,也不是他们眼里的中国。第三,“孝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标签,对于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有特别深刻的意义。孝道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分是来自父母的权威(Authority),以及来自子女的顺从(Obedience)。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标签下,中国子女的世界观被要求和父母高度一致,任何分歧都会被视作背叛。也许正因如此,虽然代沟在全世界所有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着,而在华人家庭中,它带来的困扰和痛苦,却特别的引人注目。
既然世界观的代际冲突是普遍的,不可避免,又可能带来尖锐的困扰和痛苦,那该怎么面对呢?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不管是对于哪种冲突,代际,团队,甚至国家之间的冲突,回避和抗争都是冲突的最典型的打开方式。 跟据我的微信考古,这两种打开方式也是朋友圈很多朋友的选择。
第一种是回避。在一个海外育儿群里,美国大选之前,一不小心就有人谈到政治。有个妈妈告诉大家别说政治了,一说准吵起来。她举例说有个孩子大学回家跟父母因为“政见不合”,赌气不在家里过圣诞节。可见不管是在哪儿,政治就是个火药桶。更成熟一点的朋友之间,因为观点不合,吵到老死不相往来的不多,但是表面假装”算了“背后嘀咕“没想到他/她是这样的人”的估计不在少数。茶馆里高高挂起的”勿谈国事“,一方面是旧社会的言论管制,另一方面也是怕在茶馆里打起来打坏花花草草吧。
作为素以回避对抗(confrontation avoidance)著称的民族,中国家庭选择回避来处理世界观冲突是很常见的。像育儿群里的”换个话题“,不准谈这个,是很典型的思路。除此之外还有更有技巧地插科打诨,和稀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如都别说了;还有种策略是拖延,”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养儿方知父母恩“,"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如此等等。
不可否认,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鸵鸟式的回避是很有效果的。火药桶不点燃,自然就不会引爆。可是,不碰火药桶,不表明火药就不存在,也不表明就没有被别的契机引爆的可能。”华裔妈妈“文中的母子关系,就充满了各种回避。母子二人朝夕相处,但是对对方的世界观几乎一无所知。从前觉得没有谈的必要,后来发现一谈就吵起来,更不能谈了。文中的儿子对妈妈的政治诉求是消极的反对,不点赞,不参与,不理解 -- 其实就是一种回避的态度。母亲大呼”我的儿子怎么这样“,可是她对待冲突的态度并不比孩子积极多少。冲突的火药被深深埋在心里,慢慢地筑起一道高墙,貌似平静,其实是沉默的对抗。
冲突可以回避,可是世界观本身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可以不投票,不发朋友圈,不上网,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充满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也不知不觉左右我们的行为。如何看待金钱,种族,弱势群体,主流社会,以及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职责......尤其在西方社会,都是一个孩子通往成年人的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我们多小心翼翼,世界观的冲突总会躲在阴暗的角落,出其不意地跳出来咬我们一口,让父母和孩子都惊讶地发现,原来最爱自己的人,竟然在最基本的世界观问题上,跟自己站在对立面。矛盾厚积薄发,随之而来的是对对方的失望,控诉甚至彻底的疏离。就这样,更大的火药桶就被点燃了。
第二种是对抗。对于“华裔妈妈”一文的反应,朋友圈里“洗脑”的呼声非常高,一般都是离青春期还有几年的孩子的父母。“洗脑要从娃娃抓起”,”要给孩子从小灌输正确的世界观“。
用对抗来解决冲突,前提是非此即彼,把孩子放在对立面,亲人成了敌我双方。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里最常见的亲子关系,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红楼梦》里“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就流行把儿子当贼来打。当然,现在不让打孩子了,不过没有身体的暴力,并不表明这个抗争过程就对暴力免疫。不能“打到你服为止”,但是可以“念到你服为止”。除了唠叨,还有控诉(“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不听我的”),威胁(“不听我的我就不爱你了”),等等等等。
我觉得这种方式最粗暴的地方就在于对于另一方,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那一方的世界观的轻视。朋友圈里说起年轻人的示威游行以及和自己相左的世界观,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谁还没年轻过呢“。我对于这句话相当反感。这等于就是说,年轻人在这场战争中似乎有天然的劣势:老人都年轻过,年轻人却没老过,所以老人有经验,年轻人却难免幼稚,结果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现在十五岁的孩子的世界,真的就跟我们十五岁的时候一样吗?孩子的内心,真的就是透明空间,一目了然的吗?
当然,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孩子全面继承父母的世界观,包括偏见,那我觉得洗脑的确是最简单明了的办法。但是,这个期望是非常不现实的。我们分析孩子的社会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剥洋葱的过程:孩子是这个洋葱的内核,外层有家庭,学校,朋友圈,社会......孩子年龄越大,这个洋葱结构会越复杂,父母能控制的部分越来越有限。当孩子一旦明白自己是洗脑对象(相信我,这种动机是瞒不住的),必然会反弹,反弹的结果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无休无止的洗脑和反洗脑的战争,硝烟弥漫亲子关系,没有任何一方会是赢家。
那么,除了收效甚微的回避和抗争,对于代沟和亲子之间的世界观冲突,还有别的打开方法吗?难道父母和青春期(可以是从15岁到45岁之间一段很长的时间)的子女之间除了冷漠的疏离和暴力的抗争,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谢天谢地,我们的确还有第三种打开方式,也是研究表明,对于亲子冲突,最有效的一种打开方式,那就是沟通。
有个朋友跟我说,“我有沟通啊,就是说嘛,我不停地说,可是他/她跟本不听我的”。沟通貌似简单,其实比我们很多人想象的都复杂。沟通不等于说说说,甚至不等于表达,而以“灌输”为目的的说教,更是和沟通背道而驰。
和所有人际关系的沟通一样,解决冲突的沟通中最关键也是最基本的步骤不是诉说,而是倾听。有效的倾听的第一步,则是放下偏见,自己的偏见和自己为对方预设的偏见。“谁还没年轻过”这种倚老卖老的自以为是,等于是为倾听设置了一个屏障,结果只能是“听而不闻”。一边听一边在心里为对方的每一句话打叉画勾,急于给出结论,也大大损害倾听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倾听是建立在对方的尊重,平等和纯粹的好奇之上的。
在倾听的基础之上建立的理解,才能实现沟通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共情(empathy)”。我们经常想当然地认为,共情是在亲人之间理所当然地存在的。很遗憾,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亲人之间如果没有有效的倾听,没有相互的理解,纯粹基于血缘和伦理建立的共情,往往是脆弱而且流于表面的。共情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不光我们理解孩子,还要孩子理解我们。给孩子讲我们成长中的故事,不是抱着为孩子树立榜样或者说教的目的,而是纯粹地,毫无功利性质地为了和孩子分享自己的过去,才是最好的让孩子了解我们的方法。我们都希望孩子爱我们,喜欢我们,可是如果孩子都不了解我们,哪里来爱和喜欢呢?
最后一点是接纳:承认这个世界是万花筒一样千姿百态的,哪怕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看世界的眼光也可能跟我们截然不同。古人说,”求同存异“,尊重差别,直面差别,理解差别,才有可能寻找到真正的共识。我们常常说无条件的爱,这个帽子似乎有点太大。可是,爱带来的应该是包容和接纳,你是川普的粉丝,你会因为你的孩子不支持川普而少爱她/他一分一毫吗?我们或许有不一样的世界观,可是我们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华裔母亲”一文说:“爱,不等于喜欢,也不等于相互理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特别在中国文化里,有很多伦理的成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当成一种目的,一种要求。其实基本的一点,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是“天地至情”,是很自然的,不应该有太多的怀疑。如果对爱有信心,那么爱也可以是一个互相理解的平台,一种沟通的渠道,一个彼此喜欢的机会,也是亲子世界观冲突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
夏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完美的分手 (12人喜欢)
- Zac's Heart: A Flash Fiction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