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激情的肯尼亚
一下飞机就感觉到这地方浓厚的前殖民地气氛。过境时大家排着长队等候验证,却不时见到三、五成群,趾高气扬的白人长驱直入。这些人身材高大,西装革履,显然不是游客,也许是政府雇员或商人。还有个奇怪现象是残疾人特别多,或者说坐轮椅的特别多,前后共有二十多个坐着轮椅的半老肥胖女人插在我前面进了关。就这样耽误了许久,去拿行李又等了将近一个小时。领教过阿联酋迪拜机场的神速,这儿的拖拖拉拉真令人心里发毛。
出了机场我却立刻喜欢上了这片土地。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让人目不暇接的汽车,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和杂花生树的自然景色,空气格外新鲜。出租车司机身材高大,戴条鲜红的领带,我们问他内罗毕哪里好玩,他说别人都会去看凯伦•布里克森博物馆。我想起美国人拍摄的电影:梅丽尔•斯特利普端着枪,满脸流汗;几只猴子好奇地围在留声机旁边;夕阳下篝火旁两个身影;画外音久久萦绕在耳:“我在非洲有一个庄园”。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使好莱坞拍了一部好片子,好莱坞也使她变得更加有名。
凯伦博物馆就是她的故居,她曾经拥有6000英亩的土地,这里现在依然是世外桃园。红砖房和白色围廊,室内陈设朴素雅致,草地上鲜花盛开,纠结盘缠的仙人鞭长成了大树,树下一条弯曲的小径通向远处的田园。博物馆的女讲解员说一口略带非洲口音,但却非常好听的英语。凯伦热爱非洲,对当地人非常热心慷慨,在这块土地上耗尽了她巨大的财产,最后不得不离开肯尼亚时还花钱买了一块土地安置那些曾经跟随她,后来无家可归的人们。墙上挂着凯伦的照片,她脚登长统靴,头戴遮阳帽,无论是气质外貌,梅丽尔•斯特利普同她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肯尼亚横跨赤道,气候一年四季没有变化,但一月却是最好的旅游季节。三、四月雨季来临,道路泥泞,就不好开车远游去野生动物园追赶大象和长颈鹿了。内罗毕有很多安排去大草原几日游的旅行社,据说有一家老板还是海明威的儿子。我们走在大街上不时有人来兜售生意,问去不去Safari。在市中心的斯坦利书店买书,老板建议我们去“大草原探险者”旅行社。这家旅行社活泼伶俐的女办事员有说有笑,很快就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介绍了一旁坐着的司机和厨师,说好第二天早上来旅馆接我们,我们此行一队有六个人。
那天我们经过了赤道分界线。赤道分界线很普通,有几个店铺,一个标记,标记下放着一罐水,有位小伙子把水罐往我们要去的方向挪了十几步,水罐下面的塞子拔掉,水往下流,水罐里的稻草悠悠地顺时针方向转起来。小伙子又把水罐往我们来的方向挪了十几步,刚才那根稻草悠悠地逆时针方向转起来,原来如此。小伙子拿出几张“我到了赤道”的证书来兜售,没啥稀奇。
上车看了地图才发现其实我们一到达内罗毕就已到了南半球,现在要去Samburu野生动物保护区,汽车是从南半球往北半球开。我们的司机叫乔,长得粗壮结实,聪明的眼睛,忠厚老实的面孔,谈吐之间让人感到他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也非常敏感。在旅行社当司机兼导游必须经过正规大学训练,乔当了好多年导游,对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很了解。旅行社大概同沿途一些商店有约要带客人来歇脚,商店给客人提供方便,也趁机兜售旅游品。石雕、木雕和香蕉树皮做的工艺品堆山塞海,卖的人漫天要价,买的人就地还钱。
中午乔把我们带到这样一个小店休息,我逛了一圈,顺手拿起个石雕小南瓜,摊主走上前来。“你要我告诉你价钱吗?”这是他们开始谈买卖的开场白。“多少钱?”我问,并不真想买,虽然喜欢南瓜的造型和颜色,却怕路上带着麻烦。他随手扯了一张破纸,写下“2000”,说,“这是我的价钱,现在你可以说你的价钱”。肯尼亚货币是先令,2000先令约合35美元。“500 先令”,我说。“好吧,现在我的价钱是1200”,他又写了个“1200”。“告诉我你的价钱吧。”“500 先令”,我说。“不不不,你应该说你第二个价钱。”“那好吧,300 先令”。我说。“不不,你不懂,应该把你的价钱抬高一点。”他以为我真不知道如何还价。我朝他笑笑,“我同你说老实话吧,你刚才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已经告诉过你了,我是中国人。你这南瓜也许值2000先令,但我只会买500 先令的小摆设带回家,因为我一天的工钱就是500 先令,你做个小南瓜总不见得要化一天的工夫”。最后他把南瓜卖给了我。我搂着南瓜走出店铺,心里很高兴。南瓜红里透青,身上一棱棱,还有个弯曲的蒂把作小盖。
门外是肯尼亚的乡村景色,蓝天、白云、红色土地、绿色香蕉林,五色三角梅爬满篱笆,地上坐着的小男孩身旁放着几件黑色石雕。看见我走到一棵树下,他过来同我说话,随手摘下个果实,告诉我,”这是红色激情果”。他用手一挤,果汁滴在草地上,很快就染红了一片。激情果(passion fruit,中译百香果)是肯尼亚最有特色的水果,用来榨汁,颜色黄橙橙,乍看似桔汁,味道浓郁醇厚,称它“激情果”不是没有道理的。当地人有时索性就叫它“激情”,有个好开玩笑的作家还说,这样说惯了怕会闹笑话,比如你走到餐厅坐下,问女侍者:“请问激情什么价?”岂不尴尬?
去Samburu 的道路渐渐地变得坑坑洼洼,汽车经过一些地段,灰尘蔽天。所谓小镇不过是几个破烂小木屋卖些极不起眼的小商品而已。正是星期日,我们时常看见一群群欢天喜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人们,但偶尔也会见到一、两个佝偻着身躯,背一大袋东西的妇女走在道旁,显得格外孤独可怜。有幢红砖房子非常引人注目,同四周的一切完全不相称,近了才发现是教堂,看来上帝的确无处不在。隔不多远就是穆斯林居住区,这里的居民同阿拉伯本地人不一样,虽然女人都用白纱巾裹头,其他部分衣着却非常鲜艳。清真寺也涂着金绿两色。同伴拿出照相机来,乔马上制止:“不能随便拍照,这里全是马塞族,脾气暴躁,弄不好把相机砸了,也许还会把汽车玻璃砸了。”
到达Samburu 国家动物园,乔把车顶支了起来,这种车专为游客“大草原探险”特制,车顶抬高,人可以站在车上眺望远处。其实我觉得这种打开车顶的方式很危险,狮豹这些凶残的动物野性发作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跳进来把人撕成碎片。
那天下午我们运气好极了,看见了几乎所有可以在Samburu 见到的动物:长颈鹿在茂密的树林中时隐时现;开阔的草地上鹿和羚羊混在一起;一对鸵鸟紧紧相依几乎分不出彼此;先是一只斑马,接着是二十来只斑马排成长长的一列;珍珠鸡一群群地大摇大摆。一只豹子笔直地跑在我们的车前,对紧跟在身后的好几辆汽车完全置之不理,倒是有只小鸟被它吓得扑腾着翅膀仓皇逃命。这只豹子尾巴翘得老高,低着头只顾在地上寻找什么,乔说它是在找水。另外一只豹子懒洋洋地躺在一株形状怪异的大树上,尾巴直拖到地,它选的那个优美姿势简直就是在做秀。夕阳下,深蓝色的河水,金色的沙滩,河对岸躺着七只狮子,成群的大象在河边饮水。
我们在宿营地扎下帐篷,帐篷大得睡4 个人都有余,同车的4 个荷兰人就准备索性睡在一起。四周一片漆黑,篝火旁跳跃的人影拉得很长,微风扫在树间,河水拍打着沙滩。晚饭时除我以外,大家都喝威士忌佐餐,荷兰人还拿出一大块奶酪和一袋香肠,亏他们去带。大家互通了姓名、职业和年龄(谁说西方人不打听年龄)。荷兰人都是小老板,开傧仪馆、裁缝铺、种蘑菇,早早退了休,很想得开,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外旅游,有时自己驾船,什么地方都去过,也到过中国。我想旅行也是他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难怪身边带的东西样样具全。
夜深了,耳边仍听见荷兰人的说笑,远处传来各种动物的怪异叫声。想到下午那些狮子同我们只隔着一条河,我心里很有些忐忑不安,一晚没睡着。狮子倒是挺安稳,没有半点动静,头顶大树上的猴子同狒狒却上窜下跳,不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乔带我们去一个Samburu族人居住区,有村民专门讲解和导游,游客可以随意拍照。村庄建在半山腰,小茅屋像蘑菇一样布满了山坡。村里的小学教师罗尼是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身材单薄,举止略微拘谨,使我想起中国农村的小学教员。他领我们去看一块大石头,说那是村里长老议事的地方。石头旁有棵枯树干,等到雨季过后,这棵树就会长得枝叶茂盛,形成一把天然的大伞,那时在这里将举行每年一次的成年男孩的集体割礼。
他又说女孩也要行割礼,但只是个别进行,具体的时间和做法由那个将要娶她的男人决定。他的叙述里所包含的原始的残忍使我打了个寒噤。恐怕只有人类是唯一把生殖繁育这一自然行为同种种禁忌结合在一起的动物。罗尼说男人可以多妻,娶多少妻子全由他的经济能力决定,通常娉礼只是一头牛而已。奇怪的是他每次提到做丈夫的男人时,用的都是“old man”这个词,使我有些怀疑是不是只有老头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娶妻。罗尼今年26岁,已经订婚,脖子上戴的珠串项链是未婚妻替他做的。
当地男女分工非常明确,男人只管放牧,其余的活全部由女人承担,包括搭建茅屋这样的重活。茅屋非常简陋,外型略似蒙古包,用树枝藤条扎在一起,里外再糊上一层牛粪,屋子中间有几根树干支撑,碰上下大雨时就再糊一层牛粪。不知道这种陋室如何抵挡雨季的狂风暴雨。我看见很多人家的茅屋上盖了些破塑料纸或是牛毛毡,现代文明对他们的影响仅此而已。我们被邀请进茅屋坐坐,进去得弯腰,根本没地方可坐。茅屋分里外两间,干打垒的土地,没有任何家什,连一张草垫也没有,真正的家徒四壁。我有些好奇他们把衣服放在哪里。当地男女都衣着光鲜,头颈戴满各种珠串装饰。我们这些人在外面才两天,已经一身尘土,看看他们身上的衣服却一尘不染,好像刚才穿上身。我感到他们的生活观念同鸟类有些相似,窠穴只要能够抵挡风雨就行,身上的羽毛却要时刻梳理,保持色彩斑斓。
乔说他们通常只喝羊奶、牛血,吃点面包果。喝牛血的方法很简单,直接在牛脖子上开个口,插根管子吸取。当地人既不种田,又不织布,生活虽然极端贫困,却很悠闲,茅屋外空地上一群女人躺的躺,坐的坐,有的用珠子串一些饰物,有的则完全无所事事。有些女人不但非常漂亮,而且气质不同一般。有位年轻女子抱着小孩,光洁的额头,明亮的大眼睛,窈窕的身材,虽然大家围着她拍照,她却完全无动于衷,神情高傲冷漠。
荷兰人想得很周到,带了些小玩具和衣物来分给孩子们,身边很快就聚拢了不少人。村里的学校也是一幢茅屋,到底是公共设施,看上去要高大结实得多,而且非常通风阴凉。唯一的教室里除了几条长凳,几张桌子和一个黑板以外,其他一无所有,显得空荡荡。几个半大的孩子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罗尼说他一人教三个年级,全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我有些怀疑这个学校只是做做样子(不是做给游客看,而是做给政府看),我们去的时候并非周末,诺大的村庄怎么才这几个学生,也没看见桌上有课本。我们走出来,学生也跟着出来,坐在教室门前的地上玩耍,好奇地看着大家。
要离开了,村里人送我们到路边,我看着他们诚实的脸,纯真的眼睛,心里感慨万千。这是一个畸形发展的国家,一边是处于最贫穷生存状态的原始村落,几步之遥却可以找到最为阔绰奢侈的旅馆,里面酒吧、游泳池和其他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我对当地人的生活状况表示愤愤不平,同伴们却很不以为然,说也许他们选择这样生活。然而说村里人一点不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我不大相信,因为荷兰人送的礼物他们都抢着要,孩子们还追着问我们是否有钢笔送给他们写字。但是,要在这里建起现代化城市,造起高楼大厦,吓跑了所有的动物,原始村落都不复存在,这块土地就不会再有它独特的吸引力。我抬头看窗外,柔和的阳光照着一弯清澈的河水和两岸碧绿的树木,几个孩子在玩耍,身着花衣衫的女孩正准备沐浴,原始的生活有它的悠闲之处。
回到肯尼亚山区,中途在半山腰一家旅馆歇脚,顺便爬一段肯尼亚山,沿着一条窄窄的车道慢慢散步。山里空气新鲜,景色却非常单调,道旁只有一种枝叶布满白色绒毛的树木。导游告诉我很多肯尼亚独立战争时期活跃在肯尼亚山里的“毛毛”游击队的故事。初次听见“毛毛”游击队,还以为它至少在意识形态上同中国的抗日游击队有些关系,后来导游解释说“毛毛(MAO MAO)”是一句斯瓦奇里语口号首字母的缩写,意为“白人殖民主义者,滚回老家去”。导游领我们去看一个当初“毛毛”游击队藏身的山洞,那里地势陡峭,紧靠山泉,真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英军的炮弹把山洞炸去了整整一面岩壁,这么多年过去了,山洞顶上生长的一棵大树的树根从上面拖下来,也几乎形成了一面墙。
导游指着对面山脉上一大片平坦的土地和绿树中隐现的房屋说,那都是开山种田人的居住地。肯尼亚政府采取了一种很独特的方式鼓励人们开垦荒地,把山上的荒地无偿分给愿意开垦的人,让他们耕种5年,并为他们提供简易住房,耕田所得全部归开荒者自己所有。5年后政府收回土地,在已经开垦好了的土地上植树造林,再为开荒的人提供别的荒地去开垦。我问导游是不是只有最穷的人才愿意开荒,才有获得开垦荒地的权利,他说不,不管是谁,只要愿意,都可以尝试,也的确有些城里人愿意试一下农耕生活。
太阳一落山,山里立刻冷起来,风吹在身上,寒飕飕的。我们随着几个牧人和一大群牛下山,牛铃叮当,回响在山间。晚饭后有即兴节目,几个非洲小伙子来餐厅献艺,男声四重唱,石破天惊的嗓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几乎是专业水准。再仔细看看,原来都是旅馆服务员,唱高音的晚饭前还在酒吧里替我们调酒,问我对肯尼亚有什么看法。
接下来我们要去Nakuru湖区看火烈鸟和犀牛。从肯尼亚山区到Nakuru要走非洲大裂谷地区,这一带是肯尼亚最富饶的地方,交通很便利,虽然汽车行驶在起伏的山地上,但是公路宽敞平坦,路旁是大片的金合欢树林,或是种满香蕉、玉米、咖啡和茶叶的田地,放眼望去,绿意葱葱。田野上点缀着农民的房屋,这些房屋比Samburu人的茅屋也许好一些,但是依然非常简陋,同中国农村田里看管瓜果临时搭建的小棚子差不多。小屋大多为木板结构,一律是铁皮尖屋顶。这一点使我纳闷了很久。气候这么炎热,铁皮做屋顶,大太阳一晒,屋里不是要像个大烤箱吗?是当地的时尚,还是另有用途?
肯尼亚是一个几种制度并行的国家。政府的高官显贵们拥有大面积领地,是过去白人旧庄园的新主人。但是农村也实行土地人均有份的政策,平均每户大约有5英亩土地,所得归农民自己所有,不需缴纳税收,除非把农产品拿去买卖,政府会象征性地收点税。那么当地人生活好吗?乔说不好,农民常常一夫多妻,家里一大堆孩子,粮食种得再多也不够吃。
有时也经过大片牧场,蓝天映衬着远处的青山,一朵朵白云在牧场上投下大块阴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我们想到的也许是拿本书,远离尘嚣,找个树荫躺下做梦,但是当地年轻人显然不这么想。我们不管是经过农田也好,牧场也好,常常见到年轻人坐在最靠近公路的地方,目不转睛地看着过往的车辆,完全不在乎道路上的喧嚣和尘土飞扬。也许在他们看来,公路才是通向另一种生活的渠道。
到达Nakuru湖区已是下午三、四点钟,意外地下起了雨,雨点稀稀落落地打在地上。Nakuru湖是很大的咸水湖,岸边布满白花花的盐块,远处水面上雾气腾腾,近处水面上一字儿排开无数只淡黄色的塘鹅和粉红色的火烈鸟。塘鹅不紧不慢地迈着鸭步觅食,时不时有几只火烈鸟展开翅膀,露出翅膀下面红黑相间,色彩鲜明的羽毛,窈窕的身姿轻轻掠过水面,好像是在轮流表演舞蹈。公园里还有犀牛,属于非洲五大稀有品种之一。另有些狒狒一家子大小坐在路上玩耍,招人喜爱。
第二天早上天气晴朗,坐在车里看阳光下的Nakuru湖此时又是另一番景象,碧绿晶莹的水面上浮着成千上万只火烈鸟,形成一条绵延数里的粉红色长带,动人心魄。
Masai Mala是马赛人居住地,也是肯尼亚最大的野生动物园。这里同坦桑尼亚交界,交界处只有一块石碑,放了个羚羊头骨,附近没有岗哨。正逢野兽迁徙季节,Masai Mala的动物很多都往南移,跑到坦桑尼亚境内去了。这里比Samburu平坦开阔,随时都可以看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草地,整个天边只有一、两棵荆棘树,有时一群大象进入视线,或是一对长颈鹿并肩而立,在草地上投下长长的身影。
乔突然“嘘”了声,把汽车停下来,我们看见路边树荫里躺着4只母狮子,她们巧妙地顺着树荫躺成一个菱形。母狮离我们只有一米之遥,却没有给我们什么恐惧感,令人几乎觉得想伸手出去拍拍她们的脑袋,抚摩一下光滑闪亮的皮毛。乔说雄狮一定也在附近。果然,几米之外的树荫下坐着一头雄狮,漫不经心地打量着我们。我总是觉得雄狮长着一张悲剧面孔,颇似李尔王,就近看这头雄狮,更有这种感觉。
夜间的空气非常清爽,月光照进帐篷,凉风拂在脸上,“要在这里住他个十天半月才好”,我想。早晨在鸟的鸣叫声中醒来,那只鸟一声声叫得非常清脆,“丁冬,丁冬”,像滴水,我叫它“滴水鸟”。
一串串的牛铃铛连绵不断地响了起来,其中还夹杂着长鞭挥舞的声响,是马赛人赶着牛群上山了。
(2000)
出了机场我却立刻喜欢上了这片土地。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让人目不暇接的汽车,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和杂花生树的自然景色,空气格外新鲜。出租车司机身材高大,戴条鲜红的领带,我们问他内罗毕哪里好玩,他说别人都会去看凯伦•布里克森博物馆。我想起美国人拍摄的电影:梅丽尔•斯特利普端着枪,满脸流汗;几只猴子好奇地围在留声机旁边;夕阳下篝火旁两个身影;画外音久久萦绕在耳:“我在非洲有一个庄园”。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使好莱坞拍了一部好片子,好莱坞也使她变得更加有名。
凯伦博物馆就是她的故居,她曾经拥有6000英亩的土地,这里现在依然是世外桃园。红砖房和白色围廊,室内陈设朴素雅致,草地上鲜花盛开,纠结盘缠的仙人鞭长成了大树,树下一条弯曲的小径通向远处的田园。博物馆的女讲解员说一口略带非洲口音,但却非常好听的英语。凯伦热爱非洲,对当地人非常热心慷慨,在这块土地上耗尽了她巨大的财产,最后不得不离开肯尼亚时还花钱买了一块土地安置那些曾经跟随她,后来无家可归的人们。墙上挂着凯伦的照片,她脚登长统靴,头戴遮阳帽,无论是气质外貌,梅丽尔•斯特利普同她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肯尼亚横跨赤道,气候一年四季没有变化,但一月却是最好的旅游季节。三、四月雨季来临,道路泥泞,就不好开车远游去野生动物园追赶大象和长颈鹿了。内罗毕有很多安排去大草原几日游的旅行社,据说有一家老板还是海明威的儿子。我们走在大街上不时有人来兜售生意,问去不去Safari。在市中心的斯坦利书店买书,老板建议我们去“大草原探险者”旅行社。这家旅行社活泼伶俐的女办事员有说有笑,很快就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介绍了一旁坐着的司机和厨师,说好第二天早上来旅馆接我们,我们此行一队有六个人。
那天我们经过了赤道分界线。赤道分界线很普通,有几个店铺,一个标记,标记下放着一罐水,有位小伙子把水罐往我们要去的方向挪了十几步,水罐下面的塞子拔掉,水往下流,水罐里的稻草悠悠地顺时针方向转起来。小伙子又把水罐往我们来的方向挪了十几步,刚才那根稻草悠悠地逆时针方向转起来,原来如此。小伙子拿出几张“我到了赤道”的证书来兜售,没啥稀奇。
上车看了地图才发现其实我们一到达内罗毕就已到了南半球,现在要去Samburu野生动物保护区,汽车是从南半球往北半球开。我们的司机叫乔,长得粗壮结实,聪明的眼睛,忠厚老实的面孔,谈吐之间让人感到他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也非常敏感。在旅行社当司机兼导游必须经过正规大学训练,乔当了好多年导游,对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很了解。旅行社大概同沿途一些商店有约要带客人来歇脚,商店给客人提供方便,也趁机兜售旅游品。石雕、木雕和香蕉树皮做的工艺品堆山塞海,卖的人漫天要价,买的人就地还钱。
中午乔把我们带到这样一个小店休息,我逛了一圈,顺手拿起个石雕小南瓜,摊主走上前来。“你要我告诉你价钱吗?”这是他们开始谈买卖的开场白。“多少钱?”我问,并不真想买,虽然喜欢南瓜的造型和颜色,却怕路上带着麻烦。他随手扯了一张破纸,写下“2000”,说,“这是我的价钱,现在你可以说你的价钱”。肯尼亚货币是先令,2000先令约合35美元。“500 先令”,我说。“好吧,现在我的价钱是1200”,他又写了个“1200”。“告诉我你的价钱吧。”“500 先令”,我说。“不不不,你应该说你第二个价钱。”“那好吧,300 先令”。我说。“不不,你不懂,应该把你的价钱抬高一点。”他以为我真不知道如何还价。我朝他笑笑,“我同你说老实话吧,你刚才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已经告诉过你了,我是中国人。你这南瓜也许值2000先令,但我只会买500 先令的小摆设带回家,因为我一天的工钱就是500 先令,你做个小南瓜总不见得要化一天的工夫”。最后他把南瓜卖给了我。我搂着南瓜走出店铺,心里很高兴。南瓜红里透青,身上一棱棱,还有个弯曲的蒂把作小盖。
门外是肯尼亚的乡村景色,蓝天、白云、红色土地、绿色香蕉林,五色三角梅爬满篱笆,地上坐着的小男孩身旁放着几件黑色石雕。看见我走到一棵树下,他过来同我说话,随手摘下个果实,告诉我,”这是红色激情果”。他用手一挤,果汁滴在草地上,很快就染红了一片。激情果(passion fruit,中译百香果)是肯尼亚最有特色的水果,用来榨汁,颜色黄橙橙,乍看似桔汁,味道浓郁醇厚,称它“激情果”不是没有道理的。当地人有时索性就叫它“激情”,有个好开玩笑的作家还说,这样说惯了怕会闹笑话,比如你走到餐厅坐下,问女侍者:“请问激情什么价?”岂不尴尬?
去Samburu 的道路渐渐地变得坑坑洼洼,汽车经过一些地段,灰尘蔽天。所谓小镇不过是几个破烂小木屋卖些极不起眼的小商品而已。正是星期日,我们时常看见一群群欢天喜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人们,但偶尔也会见到一、两个佝偻着身躯,背一大袋东西的妇女走在道旁,显得格外孤独可怜。有幢红砖房子非常引人注目,同四周的一切完全不相称,近了才发现是教堂,看来上帝的确无处不在。隔不多远就是穆斯林居住区,这里的居民同阿拉伯本地人不一样,虽然女人都用白纱巾裹头,其他部分衣着却非常鲜艳。清真寺也涂着金绿两色。同伴拿出照相机来,乔马上制止:“不能随便拍照,这里全是马塞族,脾气暴躁,弄不好把相机砸了,也许还会把汽车玻璃砸了。”
到达Samburu 国家动物园,乔把车顶支了起来,这种车专为游客“大草原探险”特制,车顶抬高,人可以站在车上眺望远处。其实我觉得这种打开车顶的方式很危险,狮豹这些凶残的动物野性发作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跳进来把人撕成碎片。
那天下午我们运气好极了,看见了几乎所有可以在Samburu 见到的动物:长颈鹿在茂密的树林中时隐时现;开阔的草地上鹿和羚羊混在一起;一对鸵鸟紧紧相依几乎分不出彼此;先是一只斑马,接着是二十来只斑马排成长长的一列;珍珠鸡一群群地大摇大摆。一只豹子笔直地跑在我们的车前,对紧跟在身后的好几辆汽车完全置之不理,倒是有只小鸟被它吓得扑腾着翅膀仓皇逃命。这只豹子尾巴翘得老高,低着头只顾在地上寻找什么,乔说它是在找水。另外一只豹子懒洋洋地躺在一株形状怪异的大树上,尾巴直拖到地,它选的那个优美姿势简直就是在做秀。夕阳下,深蓝色的河水,金色的沙滩,河对岸躺着七只狮子,成群的大象在河边饮水。
我们在宿营地扎下帐篷,帐篷大得睡4 个人都有余,同车的4 个荷兰人就准备索性睡在一起。四周一片漆黑,篝火旁跳跃的人影拉得很长,微风扫在树间,河水拍打着沙滩。晚饭时除我以外,大家都喝威士忌佐餐,荷兰人还拿出一大块奶酪和一袋香肠,亏他们去带。大家互通了姓名、职业和年龄(谁说西方人不打听年龄)。荷兰人都是小老板,开傧仪馆、裁缝铺、种蘑菇,早早退了休,很想得开,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外旅游,有时自己驾船,什么地方都去过,也到过中国。我想旅行也是他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难怪身边带的东西样样具全。
夜深了,耳边仍听见荷兰人的说笑,远处传来各种动物的怪异叫声。想到下午那些狮子同我们只隔着一条河,我心里很有些忐忑不安,一晚没睡着。狮子倒是挺安稳,没有半点动静,头顶大树上的猴子同狒狒却上窜下跳,不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乔带我们去一个Samburu族人居住区,有村民专门讲解和导游,游客可以随意拍照。村庄建在半山腰,小茅屋像蘑菇一样布满了山坡。村里的小学教师罗尼是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身材单薄,举止略微拘谨,使我想起中国农村的小学教员。他领我们去看一块大石头,说那是村里长老议事的地方。石头旁有棵枯树干,等到雨季过后,这棵树就会长得枝叶茂盛,形成一把天然的大伞,那时在这里将举行每年一次的成年男孩的集体割礼。
他又说女孩也要行割礼,但只是个别进行,具体的时间和做法由那个将要娶她的男人决定。他的叙述里所包含的原始的残忍使我打了个寒噤。恐怕只有人类是唯一把生殖繁育这一自然行为同种种禁忌结合在一起的动物。罗尼说男人可以多妻,娶多少妻子全由他的经济能力决定,通常娉礼只是一头牛而已。奇怪的是他每次提到做丈夫的男人时,用的都是“old man”这个词,使我有些怀疑是不是只有老头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娶妻。罗尼今年26岁,已经订婚,脖子上戴的珠串项链是未婚妻替他做的。
当地男女分工非常明确,男人只管放牧,其余的活全部由女人承担,包括搭建茅屋这样的重活。茅屋非常简陋,外型略似蒙古包,用树枝藤条扎在一起,里外再糊上一层牛粪,屋子中间有几根树干支撑,碰上下大雨时就再糊一层牛粪。不知道这种陋室如何抵挡雨季的狂风暴雨。我看见很多人家的茅屋上盖了些破塑料纸或是牛毛毡,现代文明对他们的影响仅此而已。我们被邀请进茅屋坐坐,进去得弯腰,根本没地方可坐。茅屋分里外两间,干打垒的土地,没有任何家什,连一张草垫也没有,真正的家徒四壁。我有些好奇他们把衣服放在哪里。当地男女都衣着光鲜,头颈戴满各种珠串装饰。我们这些人在外面才两天,已经一身尘土,看看他们身上的衣服却一尘不染,好像刚才穿上身。我感到他们的生活观念同鸟类有些相似,窠穴只要能够抵挡风雨就行,身上的羽毛却要时刻梳理,保持色彩斑斓。
乔说他们通常只喝羊奶、牛血,吃点面包果。喝牛血的方法很简单,直接在牛脖子上开个口,插根管子吸取。当地人既不种田,又不织布,生活虽然极端贫困,却很悠闲,茅屋外空地上一群女人躺的躺,坐的坐,有的用珠子串一些饰物,有的则完全无所事事。有些女人不但非常漂亮,而且气质不同一般。有位年轻女子抱着小孩,光洁的额头,明亮的大眼睛,窈窕的身材,虽然大家围着她拍照,她却完全无动于衷,神情高傲冷漠。
荷兰人想得很周到,带了些小玩具和衣物来分给孩子们,身边很快就聚拢了不少人。村里的学校也是一幢茅屋,到底是公共设施,看上去要高大结实得多,而且非常通风阴凉。唯一的教室里除了几条长凳,几张桌子和一个黑板以外,其他一无所有,显得空荡荡。几个半大的孩子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罗尼说他一人教三个年级,全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我有些怀疑这个学校只是做做样子(不是做给游客看,而是做给政府看),我们去的时候并非周末,诺大的村庄怎么才这几个学生,也没看见桌上有课本。我们走出来,学生也跟着出来,坐在教室门前的地上玩耍,好奇地看着大家。
要离开了,村里人送我们到路边,我看着他们诚实的脸,纯真的眼睛,心里感慨万千。这是一个畸形发展的国家,一边是处于最贫穷生存状态的原始村落,几步之遥却可以找到最为阔绰奢侈的旅馆,里面酒吧、游泳池和其他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我对当地人的生活状况表示愤愤不平,同伴们却很不以为然,说也许他们选择这样生活。然而说村里人一点不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我不大相信,因为荷兰人送的礼物他们都抢着要,孩子们还追着问我们是否有钢笔送给他们写字。但是,要在这里建起现代化城市,造起高楼大厦,吓跑了所有的动物,原始村落都不复存在,这块土地就不会再有它独特的吸引力。我抬头看窗外,柔和的阳光照着一弯清澈的河水和两岸碧绿的树木,几个孩子在玩耍,身着花衣衫的女孩正准备沐浴,原始的生活有它的悠闲之处。
回到肯尼亚山区,中途在半山腰一家旅馆歇脚,顺便爬一段肯尼亚山,沿着一条窄窄的车道慢慢散步。山里空气新鲜,景色却非常单调,道旁只有一种枝叶布满白色绒毛的树木。导游告诉我很多肯尼亚独立战争时期活跃在肯尼亚山里的“毛毛”游击队的故事。初次听见“毛毛”游击队,还以为它至少在意识形态上同中国的抗日游击队有些关系,后来导游解释说“毛毛(MAO MAO)”是一句斯瓦奇里语口号首字母的缩写,意为“白人殖民主义者,滚回老家去”。导游领我们去看一个当初“毛毛”游击队藏身的山洞,那里地势陡峭,紧靠山泉,真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英军的炮弹把山洞炸去了整整一面岩壁,这么多年过去了,山洞顶上生长的一棵大树的树根从上面拖下来,也几乎形成了一面墙。
导游指着对面山脉上一大片平坦的土地和绿树中隐现的房屋说,那都是开山种田人的居住地。肯尼亚政府采取了一种很独特的方式鼓励人们开垦荒地,把山上的荒地无偿分给愿意开垦的人,让他们耕种5年,并为他们提供简易住房,耕田所得全部归开荒者自己所有。5年后政府收回土地,在已经开垦好了的土地上植树造林,再为开荒的人提供别的荒地去开垦。我问导游是不是只有最穷的人才愿意开荒,才有获得开垦荒地的权利,他说不,不管是谁,只要愿意,都可以尝试,也的确有些城里人愿意试一下农耕生活。
太阳一落山,山里立刻冷起来,风吹在身上,寒飕飕的。我们随着几个牧人和一大群牛下山,牛铃叮当,回响在山间。晚饭后有即兴节目,几个非洲小伙子来餐厅献艺,男声四重唱,石破天惊的嗓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几乎是专业水准。再仔细看看,原来都是旅馆服务员,唱高音的晚饭前还在酒吧里替我们调酒,问我对肯尼亚有什么看法。
接下来我们要去Nakuru湖区看火烈鸟和犀牛。从肯尼亚山区到Nakuru要走非洲大裂谷地区,这一带是肯尼亚最富饶的地方,交通很便利,虽然汽车行驶在起伏的山地上,但是公路宽敞平坦,路旁是大片的金合欢树林,或是种满香蕉、玉米、咖啡和茶叶的田地,放眼望去,绿意葱葱。田野上点缀着农民的房屋,这些房屋比Samburu人的茅屋也许好一些,但是依然非常简陋,同中国农村田里看管瓜果临时搭建的小棚子差不多。小屋大多为木板结构,一律是铁皮尖屋顶。这一点使我纳闷了很久。气候这么炎热,铁皮做屋顶,大太阳一晒,屋里不是要像个大烤箱吗?是当地的时尚,还是另有用途?
肯尼亚是一个几种制度并行的国家。政府的高官显贵们拥有大面积领地,是过去白人旧庄园的新主人。但是农村也实行土地人均有份的政策,平均每户大约有5英亩土地,所得归农民自己所有,不需缴纳税收,除非把农产品拿去买卖,政府会象征性地收点税。那么当地人生活好吗?乔说不好,农民常常一夫多妻,家里一大堆孩子,粮食种得再多也不够吃。
有时也经过大片牧场,蓝天映衬着远处的青山,一朵朵白云在牧场上投下大块阴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我们想到的也许是拿本书,远离尘嚣,找个树荫躺下做梦,但是当地年轻人显然不这么想。我们不管是经过农田也好,牧场也好,常常见到年轻人坐在最靠近公路的地方,目不转睛地看着过往的车辆,完全不在乎道路上的喧嚣和尘土飞扬。也许在他们看来,公路才是通向另一种生活的渠道。
到达Nakuru湖区已是下午三、四点钟,意外地下起了雨,雨点稀稀落落地打在地上。Nakuru湖是很大的咸水湖,岸边布满白花花的盐块,远处水面上雾气腾腾,近处水面上一字儿排开无数只淡黄色的塘鹅和粉红色的火烈鸟。塘鹅不紧不慢地迈着鸭步觅食,时不时有几只火烈鸟展开翅膀,露出翅膀下面红黑相间,色彩鲜明的羽毛,窈窕的身姿轻轻掠过水面,好像是在轮流表演舞蹈。公园里还有犀牛,属于非洲五大稀有品种之一。另有些狒狒一家子大小坐在路上玩耍,招人喜爱。
第二天早上天气晴朗,坐在车里看阳光下的Nakuru湖此时又是另一番景象,碧绿晶莹的水面上浮着成千上万只火烈鸟,形成一条绵延数里的粉红色长带,动人心魄。
Masai Mala是马赛人居住地,也是肯尼亚最大的野生动物园。这里同坦桑尼亚交界,交界处只有一块石碑,放了个羚羊头骨,附近没有岗哨。正逢野兽迁徙季节,Masai Mala的动物很多都往南移,跑到坦桑尼亚境内去了。这里比Samburu平坦开阔,随时都可以看到地平线。一望无际的草地,整个天边只有一、两棵荆棘树,有时一群大象进入视线,或是一对长颈鹿并肩而立,在草地上投下长长的身影。
乔突然“嘘”了声,把汽车停下来,我们看见路边树荫里躺着4只母狮子,她们巧妙地顺着树荫躺成一个菱形。母狮离我们只有一米之遥,却没有给我们什么恐惧感,令人几乎觉得想伸手出去拍拍她们的脑袋,抚摩一下光滑闪亮的皮毛。乔说雄狮一定也在附近。果然,几米之外的树荫下坐着一头雄狮,漫不经心地打量着我们。我总是觉得雄狮长着一张悲剧面孔,颇似李尔王,就近看这头雄狮,更有这种感觉。
夜间的空气非常清爽,月光照进帐篷,凉风拂在脸上,“要在这里住他个十天半月才好”,我想。早晨在鸟的鸣叫声中醒来,那只鸟一声声叫得非常清脆,“丁冬,丁冬”,像滴水,我叫它“滴水鸟”。
一串串的牛铃铛连绵不断地响了起来,其中还夹杂着长鞭挥舞的声响,是马赛人赶着牛群上山了。
(2000)
-
林边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4 09:49:51
-
eastvirgin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4 06: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