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余音 | 太古遗韵今犹在
国家典籍博物馆最近展出的“太古遗韵——中国古琴文化大展”,私以为,算是今年文史展览里体验做得特别好的。
展览通过历史年代的划分,展出了大量的古琴文献和珍贵的古琴实物,通过文雅逸事、传世名曲的背景穿插,为观众梳理古琴从先秦至今的传承和流变,科普古琴的制作和衍生文化,堪称是为小白观众准备的扫盲之旅。
▲ 制琴过程
讲解员的免费讲解,志愿者的现场解说和古琴演奏,名家的视频介绍,名曲CD现场试听,以及穿汉服体验古琴演奏等等,容易激发观众对古琴文化的兴趣。
▲ 现场演奏
▲ 服装体验
布展分为两个厅,其一主要在于亲身体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琴的制作展示,戴上手套翻阅古籍了解古琴指法,甚至换上古代服装体验一把古人雅室独奏的情怀。
▲ 古籍翻阅
古色古香的展览布置,三五翠竹为掩,石凳木椅为憩,利用空间和屏风,营造出三间书舍,清供若许,衣架上服装若干,换了衣服坐下抚琴片刻,留个照片,互动性甚好。
▲ 屏风设置
另一个厅以科普和欣赏音乐为主,展厅正中布置成小型演奏会模式,观众坐于蒲团上,琴桌前有志愿者现场演奏,以及科普古琴的基本知识。枯山水的风格布置,背后设有瀑布投影,颇有山林之间临水抚琴的意境。
▲ 古琴讲解
现场主要展示的古琴实物和一些古籍,关于古琴的画作还是以照片形式出现(基本上都是故宫博物院馆藏…)
比如这幅有名的《孔子学琴师襄图》,大概讲述了一个懒惰的学霸孔子如何震瞎自己老师师襄子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讲述高山流水典故的《伯牙鼓琴图》(元·王振元绘)。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少年包青天1》里面“血祭坛”的故事,蒙放为给族人复仇成了连环杀人凶手,包拯查到了凶手,却也少了学琴的知音。——究竟是没有知音痛苦,还是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更痛苦呢?
(图片来自网络)
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松风竹韵,焚香抚琴,赵佶还真是自恋,一定要把自己画在中间偏右的最重要位置,旁边俩人要么侧耳倾听,要么仰望注视,可见琴声悠扬,技艺高超。也就无怪乎他造“万琴堂”安置古琴了。
▲ 传宋徽宗赵佶作
出土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国内最早发现的战国时期古琴实物。展品为复制品,原件好像在湖北省博。外观看起来,额,难以描述,感觉像看到了放大版的象鼻虫…
▲ 十弦琴
焦尾琴和绿绮琴也是复制品,总觉得好像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看了下其他图片,猜测是复制品做得不太细致的原因。
焦尾琴的故事那么美,复制品长这样没啥说服力啊!可惜蔡邕救下了被焚的桐木,制成焦尾琴一把,却没人能救叹息的蔡伯喈一次,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比谁幸运。
▲ 焦尾琴(复制品)
口吃的司马相如拿这个琴去撩妹,鬼才信卓文君会跟他私奔几千里呢!(╯‵□′)╯︵┻━┻
▲ 绿绮琴(复制品)
这把现场展示的无名琴太美,虽然是我们不太喜欢的仲尼式,可是还是被面板的蛇腹纹断迷得着了眼,底板还呈细密水断。鹿角灰胎,内杂朱砂金粉。栗壳色漆,绿松石徽,异常精美。好想知道调弦后能不能弹弹?
▲ 无名琴
▲ 松荫玉磬琴
仲尼式古琴。桐面梓底,鹿角霜灰胎,一色漆,腹内有“万历庚子年”等款。通体遍布流水断,间杂小蛇腹断。音质清净古润,靓丽松紧劲。
▲ 灵籁琴
仲尼式古琴。琴面由杉木块拼接而成,梓木底。岳山、冠角、雁足皆为紫檀木制。鹿角霜灰胎,水波纹断。琴体边缘多作菱角状,体式均称端方,质朴俊秀。
这把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铁琴就比较有意思了,还是仲尼式,面上可扣七弦,原藏于常熟铁琴铜剑楼
▲ 铁琴
还有好些传世名琴也只能在照片上看到,像我心心念念N久的九霄环佩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漆螺蜔,红漆面的唐琴,十三螺钿徽,细蛇腹纹,N年前想用在自己的小说里,然而写到风尘三侠出场小说就弃坑了,真是相当不靠谱的我。现在结缘的小琴名为“环佩”,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莫名的缘分。
▲ 九霄环佩琴(图片来自网络)
当当当~曾以1.3664亿元创下世界古琴拍卖纪录的松石间意琴的照片也出现了…想起在保利看到那个惨惨的打灯和陈设,硬生生把名琴展出几百块道具琴的效果,其他图片倒是靠谱得多。
▲ 松石间意琴(图片来自网络)
▲ 宋琴·海月清辉(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的琴怎么名字都这么诗情画意…
古琴不但流传至今,同时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的乐理和乐器发展。
▲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一卷
日·藤原佐世撰 日本旧钞卷子影刻本
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敕编汉籍目录,共著录唐及以前古籍1568部17209卷,该目录经清人黎庶昌刊入《古逸丛书》后位中国学者所用。
记载了当时日本记载的中国琴书多种。
朝鲜半岛的代表性弦乐器,玄琴和伽倻琴。玄琴,也称玄鹤琴,受中国古琴影响产生,由七弦琴改为六弦;伽倻琴,则受古筝影响而制作。
▲ 上一张女神河智苑在《黄真伊》里面的玄琴造型,疑似玄琴可以抱起来弹?
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古琴,展览介绍了一些琴曲的起源,比如《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
▲ 傅抱石《平沙落雁》(图片来自网络)
然后突然想起件事,弹《阳关三叠》是需要调弦的,那就是说,王维送别盆友的真实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王维背着琴到城门口:啊盆友,稍等会儿,我调个琴~
然后调完开始弹琴,唱“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额不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弹完,把琴装进琴囊,抱着盆友痛哭一场,然后背着琴回家,再把琴调回来。。。
历代文人除了弹琴,还留下了N多关于古琴的理论知识,譬如苏轼啊欧阳修啊,都对其进行过研究。
▲ 嵇康集十卷补遗一卷
晋·嵇康撰 清末民初抄本
嵇康所撰《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名篇,收入《嵇康集》第五卷。嵇康批判了传统乐论“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等论点,反映其主张音乐应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礼乐刑政”并举的音乐思想。
嵇康要是知道莫大用凄清苍凉之意演奏《凤求凰》给令狐冲两口子道喜,不知道作何感想…
▲ 乐论一卷
魏·阮籍撰 清·王谟辑 清嘉庆三年(1798)刻本
《乐论》是古代音乐著作中的名篇,以道家思想阐论音乐理论。
阮籍除了翻白眼跟喝酒吐血,其实也是理论派啊~所以说不管行为多古怪,该写的论文一定要写!
▲ 神奇秘谱三卷
明·朱权辑 据明刻本影印
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专集,全书共收60首琴曲。各曲之前多有详尽的解题,为琴曲的源流演变及内容表现提供了重要史料,被后世沿用。《酒狂》和《梅花三弄》等著名琴谱皆见于《神奇秘谱》。
▲ 琴书大全二十二卷
明·蒋克谦辑 明刻本
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琴论专著,前二十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其中辑录了早已散佚的唐代陈拙《琴籍》;末二卷收琴曲62首。
▲ 琴史六卷
宋·朱长文撰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扬州诗局刻本
中国第一部琴史专著。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按时代顺序以人记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迹。第六卷论述了《莹律》《释弦》《明度》《论音》等专题,体现出作者的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
▲ 浙音释字琴谱二卷
明·龚经编释 据明弘治四年(1491)刻本影印
明代琴谱。原书残,现存39曲。所收《阳关三叠》曲谱为现存最早的谱本。
▲ 历代琴人传
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印 1965年油印本
在充分借鉴《琴史》《琴史补》《琴史续》等琴学史书的基础上,本书将资料搜集扩展至古人笔记小说、地方志等,录有先秦至民国时期的琴人2071位,设有索引,为编写古琴发展史作出了全面的系统资料搜集工作,是目前最丰富的琴人史料和琴史工具书。
看起来很有趣,不知道哪里能借来看看。
▲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
査阜西编著 音乐出版社1958年
本书的编写工作始于1953年,并利用1956年全国古琴普查中新发现的资料,收录有658首曲目、3365种琴曲、336首歌词,添加了提要、解题,分类编排,是了解现存古琴去谱资料的重要工具。
关于制琴和流派,介绍了一些名家,诸如发明了连珠制式的“还珠先生”李疑(请问还珠楼主跟他啥关系?),《别董大》里面的那个“董大”董庭兰“,蜀中九雷”美誉的雷氏家族(这美誉也是有点囧),樊氏家族,唐宗室李勉,甚至还有我们熟悉的跨界小能手柳宗元、谭嗣同…
▲ 有钱人家的谭嗣同
第一反应是谭嗣同家里挺有钱的,结果一查,人家老爹是湖北巡抚…想起当年高考满分作文七言《永远的谭嗣同》里,“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也不知是作者有心还是巧合。
古琴也不是一直这么受文人雅士推崇,在多元化的唐朝新兴乐器冲击下,古琴蛮受冷落的。甚至到中唐时期,韩愈、白居易等人讽喻胡乐泛滥、琴乐消沉的现象,对琴推崇备至。要是去柳州打架子鼓,是不是柳宗元的棺材板都盖不住了?
唐代琴家曹柔在前人基础上首创了古琴减字谱(感谢他不是发明了五线谱),到南宋末期,减字谱基本定型,因此古琴演奏才能这样大量传播开来。
到近代时,大家已经开始组织各种琴会了。比如1920年10月12日,周庆云、史量才等人在上海“晨风庐”组织的琴会,15个地区的100余人参会,感觉挺壮观的。现在山房也经常有雅集,看大家去户外草地、长城上弹琴,觉得好好玩。
▲ 苏州琴会
看到照片才想起来,沈秋水白衣素服在史量才灵前抚琴一曲《广陵散》,后焚琴以酬知己,原来两人竟也是因琴结缘。他死在她怀里,曾经的冷落都化作惊恐伴她余生。此后秋水居士吃斋念佛,留下一座秋水山庄供后人凭吊而已。
▲ 秋水山庄(图片来自网络)
观展tips:
时间:2016年11月22日—12月22日
地点:4号线地铁国家图书馆站 D口出,国家典籍博物馆4层第七、八展厅
展览通过历史年代的划分,展出了大量的古琴文献和珍贵的古琴实物,通过文雅逸事、传世名曲的背景穿插,为观众梳理古琴从先秦至今的传承和流变,科普古琴的制作和衍生文化,堪称是为小白观众准备的扫盲之旅。
![]() |
![]() |
▲ 制琴过程
讲解员的免费讲解,志愿者的现场解说和古琴演奏,名家的视频介绍,名曲CD现场试听,以及穿汉服体验古琴演奏等等,容易激发观众对古琴文化的兴趣。
![]() |
▲ 现场演奏
![]() |
▲ 服装体验
布展分为两个厅,其一主要在于亲身体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琴的制作展示,戴上手套翻阅古籍了解古琴指法,甚至换上古代服装体验一把古人雅室独奏的情怀。
![]() |
▲ 古籍翻阅
古色古香的展览布置,三五翠竹为掩,石凳木椅为憩,利用空间和屏风,营造出三间书舍,清供若许,衣架上服装若干,换了衣服坐下抚琴片刻,留个照片,互动性甚好。
![]() |
▲ 屏风设置
另一个厅以科普和欣赏音乐为主,展厅正中布置成小型演奏会模式,观众坐于蒲团上,琴桌前有志愿者现场演奏,以及科普古琴的基本知识。枯山水的风格布置,背后设有瀑布投影,颇有山林之间临水抚琴的意境。
![]() |
▲ 古琴讲解
现场主要展示的古琴实物和一些古籍,关于古琴的画作还是以照片形式出现(基本上都是故宫博物院馆藏…)
比如这幅有名的《孔子学琴师襄图》,大概讲述了一个懒惰的学霸孔子如何震瞎自己老师师襄子的故事。
![]() |
(图片来自网络)
讲述高山流水典故的《伯牙鼓琴图》(元·王振元绘)。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少年包青天1》里面“血祭坛”的故事,蒙放为给族人复仇成了连环杀人凶手,包拯查到了凶手,却也少了学琴的知音。——究竟是没有知音痛苦,还是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更痛苦呢?
![]() |
(图片来自网络)
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松风竹韵,焚香抚琴,赵佶还真是自恋,一定要把自己画在中间偏右的最重要位置,旁边俩人要么侧耳倾听,要么仰望注视,可见琴声悠扬,技艺高超。也就无怪乎他造“万琴堂”安置古琴了。
![]() |
▲ 传宋徽宗赵佶作
出土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国内最早发现的战国时期古琴实物。展品为复制品,原件好像在湖北省博。外观看起来,额,难以描述,感觉像看到了放大版的象鼻虫…
![]() |
▲ 十弦琴
焦尾琴和绿绮琴也是复制品,总觉得好像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看了下其他图片,猜测是复制品做得不太细致的原因。
焦尾琴的故事那么美,复制品长这样没啥说服力啊!可惜蔡邕救下了被焚的桐木,制成焦尾琴一把,却没人能救叹息的蔡伯喈一次,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比谁幸运。
![]() |
▲ 焦尾琴(复制品)
口吃的司马相如拿这个琴去撩妹,鬼才信卓文君会跟他私奔几千里呢!(╯‵□′)╯︵┻━┻
![]() |
▲ 绿绮琴(复制品)
这把现场展示的无名琴太美,虽然是我们不太喜欢的仲尼式,可是还是被面板的蛇腹纹断迷得着了眼,底板还呈细密水断。鹿角灰胎,内杂朱砂金粉。栗壳色漆,绿松石徽,异常精美。好想知道调弦后能不能弹弹?
![]() |
![]() |
![]() |
▲ 无名琴
![]() |
▲ 松荫玉磬琴
仲尼式古琴。桐面梓底,鹿角霜灰胎,一色漆,腹内有“万历庚子年”等款。通体遍布流水断,间杂小蛇腹断。音质清净古润,靓丽松紧劲。
![]() |
▲ 灵籁琴
仲尼式古琴。琴面由杉木块拼接而成,梓木底。岳山、冠角、雁足皆为紫檀木制。鹿角霜灰胎,水波纹断。琴体边缘多作菱角状,体式均称端方,质朴俊秀。
这把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铁琴就比较有意思了,还是仲尼式,面上可扣七弦,原藏于常熟铁琴铜剑楼
![]() |
![]() |
![]() |
▲ 铁琴
还有好些传世名琴也只能在照片上看到,像我心心念念N久的九霄环佩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漆螺蜔,红漆面的唐琴,十三螺钿徽,细蛇腹纹,N年前想用在自己的小说里,然而写到风尘三侠出场小说就弃坑了,真是相当不靠谱的我。现在结缘的小琴名为“环佩”,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莫名的缘分。
![]() |
▲ 九霄环佩琴(图片来自网络)
当当当~曾以1.3664亿元创下世界古琴拍卖纪录的松石间意琴的照片也出现了…想起在保利看到那个惨惨的打灯和陈设,硬生生把名琴展出几百块道具琴的效果,其他图片倒是靠谱得多。
![]() |
▲ 松石间意琴(图片来自网络)
![]() |
▲ 宋琴·海月清辉(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的琴怎么名字都这么诗情画意…
古琴不但流传至今,同时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的乐理和乐器发展。
![]() |
▲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一卷
日·藤原佐世撰 日本旧钞卷子影刻本
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敕编汉籍目录,共著录唐及以前古籍1568部17209卷,该目录经清人黎庶昌刊入《古逸丛书》后位中国学者所用。
记载了当时日本记载的中国琴书多种。
朝鲜半岛的代表性弦乐器,玄琴和伽倻琴。玄琴,也称玄鹤琴,受中国古琴影响产生,由七弦琴改为六弦;伽倻琴,则受古筝影响而制作。
![]() |
▲ 上一张女神河智苑在《黄真伊》里面的玄琴造型,疑似玄琴可以抱起来弹?
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古琴,展览介绍了一些琴曲的起源,比如《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
![]() |
▲ 傅抱石《平沙落雁》(图片来自网络)
然后突然想起件事,弹《阳关三叠》是需要调弦的,那就是说,王维送别盆友的真实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王维背着琴到城门口:啊盆友,稍等会儿,我调个琴~
然后调完开始弹琴,唱“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额不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弹完,把琴装进琴囊,抱着盆友痛哭一场,然后背着琴回家,再把琴调回来。。。
历代文人除了弹琴,还留下了N多关于古琴的理论知识,譬如苏轼啊欧阳修啊,都对其进行过研究。
![]() |
▲ 嵇康集十卷补遗一卷
晋·嵇康撰 清末民初抄本
嵇康所撰《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名篇,收入《嵇康集》第五卷。嵇康批判了传统乐论“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等论点,反映其主张音乐应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礼乐刑政”并举的音乐思想。
嵇康要是知道莫大用凄清苍凉之意演奏《凤求凰》给令狐冲两口子道喜,不知道作何感想…
![]() |
▲ 乐论一卷
魏·阮籍撰 清·王谟辑 清嘉庆三年(1798)刻本
《乐论》是古代音乐著作中的名篇,以道家思想阐论音乐理论。
阮籍除了翻白眼跟喝酒吐血,其实也是理论派啊~所以说不管行为多古怪,该写的论文一定要写!
![]() |
▲ 神奇秘谱三卷
明·朱权辑 据明刻本影印
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专集,全书共收60首琴曲。各曲之前多有详尽的解题,为琴曲的源流演变及内容表现提供了重要史料,被后世沿用。《酒狂》和《梅花三弄》等著名琴谱皆见于《神奇秘谱》。
![]() |
▲ 琴书大全二十二卷
明·蒋克谦辑 明刻本
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琴论专著,前二十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其中辑录了早已散佚的唐代陈拙《琴籍》;末二卷收琴曲62首。
![]() |
▲ 琴史六卷
宋·朱长文撰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扬州诗局刻本
中国第一部琴史专著。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按时代顺序以人记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迹。第六卷论述了《莹律》《释弦》《明度》《论音》等专题,体现出作者的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
![]() |
▲ 浙音释字琴谱二卷
明·龚经编释 据明弘治四年(1491)刻本影印
明代琴谱。原书残,现存39曲。所收《阳关三叠》曲谱为现存最早的谱本。
![]() |
▲ 历代琴人传
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印 1965年油印本
在充分借鉴《琴史》《琴史补》《琴史续》等琴学史书的基础上,本书将资料搜集扩展至古人笔记小说、地方志等,录有先秦至民国时期的琴人2071位,设有索引,为编写古琴发展史作出了全面的系统资料搜集工作,是目前最丰富的琴人史料和琴史工具书。
看起来很有趣,不知道哪里能借来看看。
![]() |
▲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
査阜西编著 音乐出版社1958年
本书的编写工作始于1953年,并利用1956年全国古琴普查中新发现的资料,收录有658首曲目、3365种琴曲、336首歌词,添加了提要、解题,分类编排,是了解现存古琴去谱资料的重要工具。
关于制琴和流派,介绍了一些名家,诸如发明了连珠制式的“还珠先生”李疑(请问还珠楼主跟他啥关系?),《别董大》里面的那个“董大”董庭兰“,蜀中九雷”美誉的雷氏家族(这美誉也是有点囧),樊氏家族,唐宗室李勉,甚至还有我们熟悉的跨界小能手柳宗元、谭嗣同…
![]() |
▲ 有钱人家的谭嗣同
第一反应是谭嗣同家里挺有钱的,结果一查,人家老爹是湖北巡抚…想起当年高考满分作文七言《永远的谭嗣同》里,“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也不知是作者有心还是巧合。
古琴也不是一直这么受文人雅士推崇,在多元化的唐朝新兴乐器冲击下,古琴蛮受冷落的。甚至到中唐时期,韩愈、白居易等人讽喻胡乐泛滥、琴乐消沉的现象,对琴推崇备至。要是去柳州打架子鼓,是不是柳宗元的棺材板都盖不住了?
唐代琴家曹柔在前人基础上首创了古琴减字谱(感谢他不是发明了五线谱),到南宋末期,减字谱基本定型,因此古琴演奏才能这样大量传播开来。
到近代时,大家已经开始组织各种琴会了。比如1920年10月12日,周庆云、史量才等人在上海“晨风庐”组织的琴会,15个地区的100余人参会,感觉挺壮观的。现在山房也经常有雅集,看大家去户外草地、长城上弹琴,觉得好好玩。
![]() |
▲ 苏州琴会
看到照片才想起来,沈秋水白衣素服在史量才灵前抚琴一曲《广陵散》,后焚琴以酬知己,原来两人竟也是因琴结缘。他死在她怀里,曾经的冷落都化作惊恐伴她余生。此后秋水居士吃斋念佛,留下一座秋水山庄供后人凭吊而已。
![]() |
▲ 秋水山庄(图片来自网络)
观展tips:
时间:2016年11月22日—12月22日
地点:4号线地铁国家图书馆站 D口出,国家典籍博物馆4层第七、八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