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第十讲:夏目漱石(下)
★中期三部曲(或称“前期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中期三部曲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方面虽然是独立成篇、并无直接的联系,但都是在爱情道德性的架构内,以近代个人主义为中心主题,展开“自我本位”和“自我固执”两种生活态度的对立与冲突的故事,深刻地剖析了各个主人公的生理和心理的变迁,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近代化过程中确立近代自我的精神面貌。 《三四郎》(1908) 主人公小川三四郎从熊本的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东京的大学 。来到东京这个与他以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世界后,在现代文明和现代女性的冲击下,他彷徨迷茫,不知所措。他被三种世界同时包围,一是故乡熊本,二是野野宫和广田老师所在的学问的世界,三是浮华世界。三四郎越来越被他暗恋的对象——浮华世界的美祢(mí)子所吸引。三四郎对美祢子一往情深,可美弥子的态度却暧昧含糊。 小说的结局是:美祢子玩弄了三四郎的感情后,却与一个她所不爱的人结了婚。作者称其为“无意识的伪善者”。这样的描写为三部曲的第二部《后来的事》埋下了伏笔。 《后来的事》(1909) 大学毕业生长井代助曾出于一时的“狭义”,将自己的恋人三千代让给了朋友平冈。三年后,当他得知自己的行为并未给三千代带来幸福时,便下决心冲破世俗,同三千代结合,建立新的生活。结果,被父兄断绝了亲属关系,失去经济来源,不得不在炎天烈日下四处奔走谋求职业。 长井代助受过高等教育,对日本近代化的弊端具有清醒认识,他不肯就业,靠父兄的钱过活,理由是“整个日本没有一片光明的土地,到处都是黑暗。我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个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也毫无作用。”在爱情方面,他继美祢子之后,也充当了一次“无意识的伪善者”。他是在意识到自己旧日行为的伪善后,才下决心“遵从自然”要与三千代结为“自然形成的夫妻”。至此,长井代助才与他不屑一顾的社会发生了正面冲突,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门》(1910) 可以看作是《后来的事》的续篇,主人公野中宗助和妻子阿米可以说就是《后来的事》中的长井代助和三千代。 《门》的男主人公野中宗助和朋友妻阿米相爱结合,招致社会唾弃。他们隐居在不见阳光的房子里,一方面品尝着真诚相契的甜蜜,一方面体味着负疚于人的苦涩,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不能自拔。这是一部自由真挚的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人性悲剧,也是知识分子追求个人幸福又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羁绊的心灵写照。 由于苦苦找不到出路,他不得不中途易辙,由对广阔现实的描写转向对人的内心私欲的剖析。从《门》开始,夏目漱石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明显减弱。《门》是夏目漱石反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个感伤的世界。《门》既是爱情三部曲的悲剧终结,也是作者晚期一系列作品的序曲。 ★晚期作品—— 1910年5月,日本反动政府制造了“大逆事件”,第二年1月杀害了幸德秋水等12名进步人士。1910年,夏目漱石因胃溃疡住院,病情恶化险些丧生。1911年,夏目漱石第5个女儿在吃饭时突然死去。 这些接踵而来的打击,使夏目漱石世界观中的消极因素逐渐增多,并反映在文学创作上。由此产生了他的“后期三部曲”:《过了春分时节》、《路人》和《心》。 《过了春分时节》(1912) 描写了自我意识强烈的男人与天真烂漫的堂妹之间的感情纠葛,由6个短篇构成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须永市藏的心理矛盾,特别是嫉妒心理的描写,写出了明治维新后具有“自省意识”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孤独与苦闷,同时也暴露和批判了他们利己主义的性格特征,延续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探讨。 《路人》(1912-1913) 小说描写了一个大学教授的爱情悲剧。主人公长野一郎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头脑敏锐,感情丰富,但他却对妻子欲爱不能,理由是不了解她的内心。为了考验妻子对自己是否忠诚,他故意让妻子和小叔子两人独自外出旅行,并让他们同住一屋,结果闹得小叔子离家另过,夫妻关系急剧恶化。毫无收敛的长野一郎反而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陷入极度的孤独和苦闷中不能自拔,最后痛苦地发出“我的前途只有三条路:死、发狂,否则皈依宗教”的悲鸣。 作者以此揭露“自我”意识已经造成了人际间的冷漠、隔阂和互相间的不信任,即使是夫妻也形同路人。 《心》(1914) 情节:“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朋友K向“先生”表达了自己对房东女儿的爱慕之心;“先生”私下里抢先表白了房东女儿,自己如愿以偿,但K因此选择了自杀。婚后,“先生”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 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心》可以说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书。它试图告诫人们:人若自私就必然犯罪。人反省自己的罪恶时反而更加孤独,甚至毁灭自己。 写《心》时夏目漱石四十七岁,历经久病缠身、妻子寻短见等困扰,萌生厌世之念,作品风格逐渐转为内心深层的探索与自省。两年后,夏目漱石辞世。 ★“自我”与“他者”—— 在《我的个人主义》(1914,演讲稿)中,夏目漱石提出了“自我本位”的问题。他提出了“向别人要求多大自由,就应该给被人多大自由”的平等观,批评了“那种只要求别人彻底尊重自己的自我而丝毫不尊重他人”的观念。 晚年的夏目漱石变得越来越趋于自我反省,他为了寻找克服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救世良方,提出了“则天去私”的主张,即顺应自然,去除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