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田博之:幻想上海
在上海街头行走,总会强烈地感受到某种野生之气。在这座城市里,几乎集合了全中国所有的生态。既有赶超世界任何一流城市的天际线,也有粗陋不堪、违章搭建的棚户屋;既有最高级的豪车,也有用封胶带胡乱捆裹的破车;既有豪气逼人的大款,也有临街乞讨的乞丐;既有青春时尚的小文青,也有不修边幅的民工……这一切互相交织搭建,组合成一座神奇的魔都。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情况可以在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中看到,但这种野生之气在魔都上海可谓被体现得最为突出,最具典型性。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可以被包容。在日本摄影家中田博之的镜头中,就可以非常生猛地感受到上海的这种野生之气。
中田博之生于1965年,1999年移居上海,一呆就是十余年。2008年2月,他顺路走进一家照相机店,极其偶然地买了一台小相机——RICOH GRdigitalⅡ,从此走上了摄影的不归路。摄影成了不断魅惑他的魔物,将他推到了一个“无法想象没有摄影的生活”的境地。
他片刻都无法忘记“因将街头‘那些鲜活的造型物’收入相机之中而获得的快感”。摄影已经成为他满足“自己内心的精神欲望”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好奇心”的流露。对他而言,这就是摄影的表现手法。
如果看过他那数以万计的照片,就会发现,街头最吸引他的就是人,甚至可以说,仅仅是街头之人的表情(行为),如果表述得再精确一点的话,应该说是那些在街头与他擦肩而过的普通人的“异常”表情。当然,这里所谓的“异常”,并不是某种意义上的那种“不正常”,而是一种可能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异常”,是存在于从上一种表情转到下一种表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过渡表情”。而这样的“过渡表情”经由RICOH GRD相机广角镜头的“粉饰”,往往会出现奇特变形的造型感,从而形成了某种视觉快感。这种视觉快感就荡漾在中田博之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影像之中,而上海街头的那些人,则在被笼罩在某种黯淡的、反乌托邦式的氛围之中。在他眼中,街头之人不过是“鲜活的造形物”。当他拿着相机站在街头迎着人流扫射的时候,他并不关心拍摄对象身上除“造形”之外的任何意义,不管是什么身份,不管是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在他的镜头下,一切都是平等的。最终被他呈现出来的,表象上的“形式感”超过了人身上的任何符号意义。
在中田博之看来,街头就是一个“好奇心的海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空间。“街头”这个词包含着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自己身边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他追求在“始终站立在拍摄对象的面前,即便是最近距离达到30厘米,也可以不被发现地按下快门”,“隔着取景器,带着一种夺人魂魄的心情去拍照”。甚至,他还给自己设定的拍摄定额,即一天拍2000张照片。他相信,只要拥有“一定要把那个人收入我的相机之中”这样的强烈信念,就足够了。
在中田博之的照片中,充斥着各种反摄影的美学,粗糙、杂乱、倾斜、变形、反构图、因盲拍而导致的错位等等。从中不难看出他的摄影谱系——森山大道街拍风格。对此,他也从不讳言。他奉森山大道为自己的老师,称自己从森山大道身上学到的“摄影哲学”最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站在街头”。而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情就是,“将森山大道的领地‘新宿’换成我的街头‘上海’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可能”。这样思考的结果就是,“街头摄影就是不断地在街头徘徊,不断地进行拍摄”。
只不过,相比森山大道那种纷繁复杂、浓密粘稠的“时间的化石”,中田博之的影像则单一得多,同样是在街头,中田博之并没有森山大道那么旺盛的野心,他只是把全身的神经集中在人身上,时刻感受着迎面而来的那个人对他产生的刺激,从这一点上看,他的行为可以说是对森山大道摄影风格的减缩,利用数码时代所带来的可能性,集中所有力量,在一个点(人)上,将其发挥到某种极致。
访谈部分
林叶:您当初为什么会来中国呢?
中田:1999年,日本的一家机械公司把我派到中国的工厂来工作,主要从事一些技术指导之类的工作。原定是在中国驻留三年,结果就四年、五年地呆下去了,第五年的时候,公司让我回日本,可是我已经喜欢上了上海,所以我就辞去了那份工作。在中国本地找了个日本公司,就留在了中国,所以,一直到现在为止,我在中国生活了十七年。
林叶:在网上看到您引用了一首歌的歌名作为您作品的标题,叫《幻想上海》。
中田:我以前参加过乐队,从19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我一直在搞音乐,和其他乐手一起组建了乐队。你看到的是那个乐队的一首歌的歌词,叫《幻想上海》,不知道为什么,歌词里的内容与我现在的状况非常的吻合。那是1988年的一首歌,正好是这首歌问世十年之后,我来到了上海。我总觉得这首歌就像是某种对未来的预感似的,所以,我就把这首歌词上传到了那个网站。
林叶:你喜欢上海的原因是什么?
中田:我到上海之后,和日本人的接触就变得非常少,和中国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多。有的时候有些中国朋友也会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吃饭、过夜、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一旦跨过人种的界限,中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根本是没有关系的。比起那些远亲来说,这些近距离的朋友要来得更加亲密,结果,我就觉得,回日本好像也没什么意思了。现在这种状况,从之前那个公司辞职之后,一直维持到现在,其实,不回日本我的生活也完全没有问题。
林叶:您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感兴趣的?摄影吸引您的是什么?
中田:我对照相机有所意识是在1990年代末索尼Mavica(MVC-FD5)问世的时候,当时各个相机厂家开始生产各种小型数码相机,我还记得我每年都要换一台相机。我也是那个时期到上海的,不过那时对摄影完全没有兴趣,纯粹就是用来记录生活。2008年2月回日本的时候,在新宿的友都八喜照相机买了一台理光的GRDII,结果我的人生就完全发生变化,让我沉迷其中的就是摄影这个魔物。现在我无法想象自己没有摄影的生活。当我将街头的“那些活着的造形之物”收入我的相机时候,就会获得无穷的快感,这种快感让我片刻无法忘怀。
此外,这也是满足我内在精神欲望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好奇心的流露。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比这更好的表现方法了。
林叶:您的主要拍摄方式是街拍,能说说您是怎么看待街拍这种摄影行为吗?
中田:在我看来,广义上讲,“街头”就是指从我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的这个过程中自己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当然,拍摄街头绝不等同于街头摄影。换句话说,就像是进入了走马灯似的,仿佛是用我自己的身体去掠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似的。这应该是最好的自拍照,也是一条漫长的旅途。
林叶:那么你有没有拍摄过东京?东京和上海有什么区别?
中田:回日本的期间,我也拍摄过东京,比如在涉谷、原宿、原宿的竹下通、上野的阿美横等这些地方,在街上边走边拍,我是很喜欢的。比如在原宿的竹下通拍照的话,街上的女孩子看起来都差不多,化着同样的妆,表情也都一样。当然,这些人的脸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拍的照片非常类似。反过来,在上海街头拍照,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展示出来的内心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拍照的话,还是中国比较有意思。
林叶:你在街头拍照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麻烦或纠纷?
中田:大的麻烦,比如说把公安叫来之类的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没遇到过。不过,遭人质问这样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比如问我拍什么啦,或者不让拍照之类的,但是发生暴力事件、把相机抢过去逼着把照片删除、或者把记忆卡拔去等等,这种事情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不过,有一次在上野的阿美横拍照是,被一些黑人给拦住了,不让拍照。所以,遇到黑人我就不把相机拿在手上,他们只要看到手里拿着相机就要来找麻烦,警告我不能拍照等等。
林叶:能说说您喜欢的摄影家吗?他们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中田:森山大道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其说喜欢不如说他是我的师傅,从“拍摄手法”这层意义上来讲的话。我在他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始终站在街头”。我总是会想,将森山大道的领地‘新宿’换成我的街头‘上海’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可能。结果就是,街头摄影就是始终在街头徘徊,大量地进行拍摄。于是,我现在最为专注的一点就是拍摄足够多的量。我给自己设定的定额是一天拍摄2000张以上的照片。如果不能超过这个数量,就无法让自己觉醒。我的好奇心非常旺盛,总而言之,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努力。
林叶:您有喜欢的摄影集吗?为什么喜欢?
中田:摄影集的话,最喜欢的就是森山大道的《新宿》。那些瞬间的记忆断片真的是会让人感受到新宿街头的味道。那就是我的目标。我完全被这本摄影集中的那种热情与热量所压倒,现在我手头的这本因为经常翻看已经非常破旧,书籍装帧也破烂不堪。最近我想再买两本,一本用于保存,一本用来欣赏。说实话,我认为没有看过这本摄影集就没有资格谈街头摄影。
除此之外,就是山内道雄的摄影集。他也是森山大道的学生,他也非常喜欢拍人的表情,在胶片时代能拍到那样的照片,实在是很了不起。1993年的时候,他来过一次上海,出版了一本名为《上海》的摄影集。我看他的照片,深感自己是拍不了这样的照片。每天睡觉前,我都要看他的摄影集,非常佩服。1993年的上海,我是完全不了解的,但是我能从他的照片中感觉到某种异常强烈的活力,这种活力就像是这个城市的动力,这一点我在现在的上海街头就能感觉得到。从我1999年来到上海到现在,这种动力始终存在着。
林叶:现在森山大道也开始拍摄彩色照片,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中田:关于他拍摄的彩色照片,我不好做评价,总觉得有点单薄,不过,虽然说是比较单薄,但是,森山大道自己很喜欢这种单薄的感觉。而我还是喜欢以前那个拍摄胶片的森山大道,现在的“数码森山大道”,基本上是由他的弟子来处理的。在我看来,森山大道应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街头拍照的那个人,另一部分是在暗室里处理照片的那个人,这两个部分合二为一才是我认为的那种森山大道。但是,他开始拍数码照片了之后,他只管拍摄这部分,之后的就完全交个自己的徒弟来处理。这两个部分如果不是合在一起的,我总觉得是两种世界观。对于他的彩色照片,我喜欢不喜欢并不是问题,而是觉得应该用另一种评价方式来评价他的彩色作品。还是要把他的作品分成黑白照片、胶片照片、数码照片等类型来加以考虑比较好。现在森山大道已经是在“森山大道”这个品牌下进行创作的,这一点是必须要超越的。荒木经惟也一样,都成了某种品牌了。不管用什么方式拍照,都可以被人接受。毕竟他们都已经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了。
林叶:摄影在您的生活中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
中田:以前,我的生活重心是工作为主,偶尔拍拍照片。2008年公司组织去浙江省某地旅游的时候,我带着相机到处拍拍照,那时候我觉得拍照非常有意思,开始喜欢上摄影,想要用摄影表现些什么。但是现在我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在摄影上,当然工作还是必须要做的,但是工作只是为了养活自己。现在对我来说,工作已经没有意义了,只是为了让我能够在上海生活,在中国拍照而已。1999年来上海工作的意义,与现在我在上海工作的意义,已经完全相反了,现在摄影是最重要。每天下了班,晚上六点开始到十二点为止,一直在外面拍照,周六周日从早上开始就一直拍照。摄影对我来说,就是把自己想要表现的表现出来,而表现的媒体就是人的表情。
林叶:您拍摄了这么多照片,您有没有感到过厌倦?
中田:从来没有厌倦过。从2008年到现在为止,已经拍摄了8年。刚开始的时候,2000张照片这样的量是达不到的,差不多每天五六百张左右吧。我了解了森山大道的情况之后,知道他说过,“摄影这种东西,总的来说就是先要有量”。我有朋友去森山大道的摄影教室上过课,他告诉我,有人在课堂上问,一天要拍多少张照片,森山大道说,2000张照片。我这朋友就和我说,街头摄影的话,如果一天不拍2000张照片以上,是拍不到好照片的。那我就要以每天3000张为目标吧。这样持续拍摄了五六年,越拍就越想拍,拍了2000张之后,就想要达到2500张,达到2500张了之后,就想达到3000张。就这样,这就成为了我摄影的原动力。基本上,照相机是不收起来的。这样子走在路上的状态和没有相机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也不知道自己上了岁数以后会是什么情况,但照我的感觉,随着岁数的增加,这样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林叶:在以前的采访中,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我的照片能够捕捉到拍摄对象的一部分灵魂”,这种说法应该怎么理解呢?
中田:其实我并不喜欢事后给自己的作品追加理由。坦率地说,不管怎样,照片都应该给观者观看,由观者来进行评价的。“我希望我的照片能够捕捉到拍摄对象的一部分灵魂”这种说法,或许稍微有点夸张,不过,如果自己拍摄的作品没有什么力度、不是那种非凡之物、和其他人的作品没有区别、不能让观者感到胆战心惊的话,那么对观者而言,就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感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不就和周刊杂志的明星照没有区别吗?不拼尽全力去做就绝对拍不出好的照片。我并不保持“不拍摄特殊人群”的这种观念,所以,在我的照片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出现,如奇形怪状之人、身体不便之人、流浪汉等等。在我看来,所有的拍摄对象都是平等的,只要是我感兴趣的人,哪怕他身负重伤,我想要拍摄的时候还是会去拍摄的,这就是我的态度。不过,这样的照片发不发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林叶:中国除了上海之外,还有什么地方是你想拍摄的?
中田:我想拍摄香港,到目前为止,香港我只去过六七次,非常喜欢。
林叶:除了摄影之外,你还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中田:我感觉自己的心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自己存在。我认为,一个有魅力的人总会很好地把握各种要素之间的平衡,所以,我始终在自己心里全方位地寻找感兴趣的对象。特别是带有“当代”这种字眼的东西,我都会尽量去接触。当代话剧、当代艺术、当代音乐、当代建筑,过于强调自我表现、自我主张,所以全都是刺激脑子的东西,全都是那种情绪高昂的、让人紧张的东西。虽然人的内心无法放松,但是反而会觉得很兴奋。我会将自己在这些领域里获得的兴奋投入到摄影表现之中。
发表于腾讯 •谷雨
中田博之生于1965年,1999年移居上海,一呆就是十余年。2008年2月,他顺路走进一家照相机店,极其偶然地买了一台小相机——RICOH GRdigitalⅡ,从此走上了摄影的不归路。摄影成了不断魅惑他的魔物,将他推到了一个“无法想象没有摄影的生活”的境地。
他片刻都无法忘记“因将街头‘那些鲜活的造型物’收入相机之中而获得的快感”。摄影已经成为他满足“自己内心的精神欲望”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好奇心”的流露。对他而言,这就是摄影的表现手法。
如果看过他那数以万计的照片,就会发现,街头最吸引他的就是人,甚至可以说,仅仅是街头之人的表情(行为),如果表述得再精确一点的话,应该说是那些在街头与他擦肩而过的普通人的“异常”表情。当然,这里所谓的“异常”,并不是某种意义上的那种“不正常”,而是一种可能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异常”,是存在于从上一种表情转到下一种表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过渡表情”。而这样的“过渡表情”经由RICOH GRD相机广角镜头的“粉饰”,往往会出现奇特变形的造型感,从而形成了某种视觉快感。这种视觉快感就荡漾在中田博之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影像之中,而上海街头的那些人,则在被笼罩在某种黯淡的、反乌托邦式的氛围之中。在他眼中,街头之人不过是“鲜活的造形物”。当他拿着相机站在街头迎着人流扫射的时候,他并不关心拍摄对象身上除“造形”之外的任何意义,不管是什么身份,不管是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在他的镜头下,一切都是平等的。最终被他呈现出来的,表象上的“形式感”超过了人身上的任何符号意义。
在中田博之看来,街头就是一个“好奇心的海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空间。“街头”这个词包含着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自己身边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欲望”,他追求在“始终站立在拍摄对象的面前,即便是最近距离达到30厘米,也可以不被发现地按下快门”,“隔着取景器,带着一种夺人魂魄的心情去拍照”。甚至,他还给自己设定的拍摄定额,即一天拍2000张照片。他相信,只要拥有“一定要把那个人收入我的相机之中”这样的强烈信念,就足够了。
在中田博之的照片中,充斥着各种反摄影的美学,粗糙、杂乱、倾斜、变形、反构图、因盲拍而导致的错位等等。从中不难看出他的摄影谱系——森山大道街拍风格。对此,他也从不讳言。他奉森山大道为自己的老师,称自己从森山大道身上学到的“摄影哲学”最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站在街头”。而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情就是,“将森山大道的领地‘新宿’换成我的街头‘上海’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可能”。这样思考的结果就是,“街头摄影就是不断地在街头徘徊,不断地进行拍摄”。
只不过,相比森山大道那种纷繁复杂、浓密粘稠的“时间的化石”,中田博之的影像则单一得多,同样是在街头,中田博之并没有森山大道那么旺盛的野心,他只是把全身的神经集中在人身上,时刻感受着迎面而来的那个人对他产生的刺激,从这一点上看,他的行为可以说是对森山大道摄影风格的减缩,利用数码时代所带来的可能性,集中所有力量,在一个点(人)上,将其发挥到某种极致。
访谈部分
林叶:您当初为什么会来中国呢?
中田:1999年,日本的一家机械公司把我派到中国的工厂来工作,主要从事一些技术指导之类的工作。原定是在中国驻留三年,结果就四年、五年地呆下去了,第五年的时候,公司让我回日本,可是我已经喜欢上了上海,所以我就辞去了那份工作。在中国本地找了个日本公司,就留在了中国,所以,一直到现在为止,我在中国生活了十七年。
林叶:在网上看到您引用了一首歌的歌名作为您作品的标题,叫《幻想上海》。
中田:我以前参加过乐队,从19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我一直在搞音乐,和其他乐手一起组建了乐队。你看到的是那个乐队的一首歌的歌词,叫《幻想上海》,不知道为什么,歌词里的内容与我现在的状况非常的吻合。那是1988年的一首歌,正好是这首歌问世十年之后,我来到了上海。我总觉得这首歌就像是某种对未来的预感似的,所以,我就把这首歌词上传到了那个网站。
林叶:你喜欢上海的原因是什么?
中田:我到上海之后,和日本人的接触就变得非常少,和中国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多。有的时候有些中国朋友也会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吃饭、过夜、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一旦跨过人种的界限,中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根本是没有关系的。比起那些远亲来说,这些近距离的朋友要来得更加亲密,结果,我就觉得,回日本好像也没什么意思了。现在这种状况,从之前那个公司辞职之后,一直维持到现在,其实,不回日本我的生活也完全没有问题。
林叶:您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感兴趣的?摄影吸引您的是什么?
中田:我对照相机有所意识是在1990年代末索尼Mavica(MVC-FD5)问世的时候,当时各个相机厂家开始生产各种小型数码相机,我还记得我每年都要换一台相机。我也是那个时期到上海的,不过那时对摄影完全没有兴趣,纯粹就是用来记录生活。2008年2月回日本的时候,在新宿的友都八喜照相机买了一台理光的GRDII,结果我的人生就完全发生变化,让我沉迷其中的就是摄影这个魔物。现在我无法想象自己没有摄影的生活。当我将街头的“那些活着的造形之物”收入我的相机时候,就会获得无穷的快感,这种快感让我片刻无法忘怀。
此外,这也是满足我内在精神欲望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好奇心的流露。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比这更好的表现方法了。
林叶:您的主要拍摄方式是街拍,能说说您是怎么看待街拍这种摄影行为吗?
中田:在我看来,广义上讲,“街头”就是指从我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的这个过程中自己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当然,拍摄街头绝不等同于街头摄影。换句话说,就像是进入了走马灯似的,仿佛是用我自己的身体去掠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似的。这应该是最好的自拍照,也是一条漫长的旅途。
林叶:那么你有没有拍摄过东京?东京和上海有什么区别?
中田:回日本的期间,我也拍摄过东京,比如在涉谷、原宿、原宿的竹下通、上野的阿美横等这些地方,在街上边走边拍,我是很喜欢的。比如在原宿的竹下通拍照的话,街上的女孩子看起来都差不多,化着同样的妆,表情也都一样。当然,这些人的脸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拍的照片非常类似。反过来,在上海街头拍照,每个人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展示出来的内心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拍照的话,还是中国比较有意思。
林叶:你在街头拍照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麻烦或纠纷?
中田:大的麻烦,比如说把公安叫来之类的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没遇到过。不过,遭人质问这样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比如问我拍什么啦,或者不让拍照之类的,但是发生暴力事件、把相机抢过去逼着把照片删除、或者把记忆卡拔去等等,这种事情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不过,有一次在上野的阿美横拍照是,被一些黑人给拦住了,不让拍照。所以,遇到黑人我就不把相机拿在手上,他们只要看到手里拿着相机就要来找麻烦,警告我不能拍照等等。
林叶:能说说您喜欢的摄影家吗?他们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中田:森山大道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其说喜欢不如说他是我的师傅,从“拍摄手法”这层意义上来讲的话。我在他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始终站在街头”。我总是会想,将森山大道的领地‘新宿’换成我的街头‘上海’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可能。结果就是,街头摄影就是始终在街头徘徊,大量地进行拍摄。于是,我现在最为专注的一点就是拍摄足够多的量。我给自己设定的定额是一天拍摄2000张以上的照片。如果不能超过这个数量,就无法让自己觉醒。我的好奇心非常旺盛,总而言之,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努力。
林叶:您有喜欢的摄影集吗?为什么喜欢?
中田:摄影集的话,最喜欢的就是森山大道的《新宿》。那些瞬间的记忆断片真的是会让人感受到新宿街头的味道。那就是我的目标。我完全被这本摄影集中的那种热情与热量所压倒,现在我手头的这本因为经常翻看已经非常破旧,书籍装帧也破烂不堪。最近我想再买两本,一本用于保存,一本用来欣赏。说实话,我认为没有看过这本摄影集就没有资格谈街头摄影。
除此之外,就是山内道雄的摄影集。他也是森山大道的学生,他也非常喜欢拍人的表情,在胶片时代能拍到那样的照片,实在是很了不起。1993年的时候,他来过一次上海,出版了一本名为《上海》的摄影集。我看他的照片,深感自己是拍不了这样的照片。每天睡觉前,我都要看他的摄影集,非常佩服。1993年的上海,我是完全不了解的,但是我能从他的照片中感觉到某种异常强烈的活力,这种活力就像是这个城市的动力,这一点我在现在的上海街头就能感觉得到。从我1999年来到上海到现在,这种动力始终存在着。
林叶:现在森山大道也开始拍摄彩色照片,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中田:关于他拍摄的彩色照片,我不好做评价,总觉得有点单薄,不过,虽然说是比较单薄,但是,森山大道自己很喜欢这种单薄的感觉。而我还是喜欢以前那个拍摄胶片的森山大道,现在的“数码森山大道”,基本上是由他的弟子来处理的。在我看来,森山大道应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街头拍照的那个人,另一部分是在暗室里处理照片的那个人,这两个部分合二为一才是我认为的那种森山大道。但是,他开始拍数码照片了之后,他只管拍摄这部分,之后的就完全交个自己的徒弟来处理。这两个部分如果不是合在一起的,我总觉得是两种世界观。对于他的彩色照片,我喜欢不喜欢并不是问题,而是觉得应该用另一种评价方式来评价他的彩色作品。还是要把他的作品分成黑白照片、胶片照片、数码照片等类型来加以考虑比较好。现在森山大道已经是在“森山大道”这个品牌下进行创作的,这一点是必须要超越的。荒木经惟也一样,都成了某种品牌了。不管用什么方式拍照,都可以被人接受。毕竟他们都已经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了。
林叶:摄影在您的生活中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
中田:以前,我的生活重心是工作为主,偶尔拍拍照片。2008年公司组织去浙江省某地旅游的时候,我带着相机到处拍拍照,那时候我觉得拍照非常有意思,开始喜欢上摄影,想要用摄影表现些什么。但是现在我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在摄影上,当然工作还是必须要做的,但是工作只是为了养活自己。现在对我来说,工作已经没有意义了,只是为了让我能够在上海生活,在中国拍照而已。1999年来上海工作的意义,与现在我在上海工作的意义,已经完全相反了,现在摄影是最重要。每天下了班,晚上六点开始到十二点为止,一直在外面拍照,周六周日从早上开始就一直拍照。摄影对我来说,就是把自己想要表现的表现出来,而表现的媒体就是人的表情。
林叶:您拍摄了这么多照片,您有没有感到过厌倦?
中田:从来没有厌倦过。从2008年到现在为止,已经拍摄了8年。刚开始的时候,2000张照片这样的量是达不到的,差不多每天五六百张左右吧。我了解了森山大道的情况之后,知道他说过,“摄影这种东西,总的来说就是先要有量”。我有朋友去森山大道的摄影教室上过课,他告诉我,有人在课堂上问,一天要拍多少张照片,森山大道说,2000张照片。我这朋友就和我说,街头摄影的话,如果一天不拍2000张照片以上,是拍不到好照片的。那我就要以每天3000张为目标吧。这样持续拍摄了五六年,越拍就越想拍,拍了2000张之后,就想要达到2500张,达到2500张了之后,就想达到3000张。就这样,这就成为了我摄影的原动力。基本上,照相机是不收起来的。这样子走在路上的状态和没有相机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也不知道自己上了岁数以后会是什么情况,但照我的感觉,随着岁数的增加,这样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
林叶:在以前的采访中,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我的照片能够捕捉到拍摄对象的一部分灵魂”,这种说法应该怎么理解呢?
中田:其实我并不喜欢事后给自己的作品追加理由。坦率地说,不管怎样,照片都应该给观者观看,由观者来进行评价的。“我希望我的照片能够捕捉到拍摄对象的一部分灵魂”这种说法,或许稍微有点夸张,不过,如果自己拍摄的作品没有什么力度、不是那种非凡之物、和其他人的作品没有区别、不能让观者感到胆战心惊的话,那么对观者而言,就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感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不就和周刊杂志的明星照没有区别吗?不拼尽全力去做就绝对拍不出好的照片。我并不保持“不拍摄特殊人群”的这种观念,所以,在我的照片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出现,如奇形怪状之人、身体不便之人、流浪汉等等。在我看来,所有的拍摄对象都是平等的,只要是我感兴趣的人,哪怕他身负重伤,我想要拍摄的时候还是会去拍摄的,这就是我的态度。不过,这样的照片发不发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林叶:中国除了上海之外,还有什么地方是你想拍摄的?
中田:我想拍摄香港,到目前为止,香港我只去过六七次,非常喜欢。
林叶:除了摄影之外,你还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中田:我感觉自己的心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自己存在。我认为,一个有魅力的人总会很好地把握各种要素之间的平衡,所以,我始终在自己心里全方位地寻找感兴趣的对象。特别是带有“当代”这种字眼的东西,我都会尽量去接触。当代话剧、当代艺术、当代音乐、当代建筑,过于强调自我表现、自我主张,所以全都是刺激脑子的东西,全都是那种情绪高昂的、让人紧张的东西。虽然人的内心无法放松,但是反而会觉得很兴奋。我会将自己在这些领域里获得的兴奋投入到摄影表现之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腾讯 •谷雨
-
ZHangbb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9 20:48:14
-
芝华汤姆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6 19:27:45
-
肆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30 11:39:35
-
netwilliam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0 11:20:36
-
豆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24 14:59:28
-
Heson_y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12 00:13:38
-
概艺GetArt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2 13:53:12
-
林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6 22:03:51
-
娜明达籁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31 20:52:48
-
Rich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31 09:17: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8 12:15:48
-
涵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3 23:44:55
-
a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3 20:59:48
-
大魔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3 17:38:18
-
Pi-p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7 00:01:06
-
呼啦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6 20:35:23
-
余生有秋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6 13:02:03
-
二十世纪梨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6 01:45:09
-
一根苦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2 23:59:50
-
III_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21 15:29:4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20 22:46:07
-
爱的豆瓣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9 23:15:45
-
CY_On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9 14:35:48
-
世界苦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1 13:25:09
-
jack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8 16:36:43
-
系广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1 21:55:56
-
lili-ZHU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7 16:50:46
-
心醉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7 14:14:34
-
奥黛杨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7 0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