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简约
“诗”这个字,蕴含了太多的内涵。
它既是高雅的艺术形式,又有着极度的简约。
看完《海底总动员:多莉去哪儿?》没什么感触。往下一拉影评,第一篇题目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瞬间鸡皮疙瘩起了一身,立马关注了作者孙衍。
看一部电影两个小时,读一句诗两秒钟,感受是如此的不同。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强烈的直觉感受喜欢布列松,现在大概清晰了为什么。艺术而简约,是我追逐的境界。
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网上喷不喜欢鲁迅,前一段有则新闻,有一位名校退休的老教授去讲鲁迅,没有人听课。本来是批判现在的教育让学生只重视考试的内容,没有欣赏的余地了。不料下面出现很多的嘲讽,说鲁迅啊,讲鲁迅有时间也不会去听,大概认为鲁迅文学成就不高,靠的是革命的硬骨头宣传出名。
我很无语。
鲁迅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很多时候被拿出来批判鲁迅,认为狗屁不通。可是我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会心头一震,眼眶湿润,效果和看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或者梵高的向日葵一样。
这句话是多么的美,多么的简约,多么的有画面感和层次感。故乡的回忆已经模糊,漂泊多年的游子慢慢的回忆起故乡的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缓缓的推进,看到了一株树,是枣树。画面跟着模糊的记忆继续推进而聚焦,看清了另一株树,还是枣树。我能够体会这种感受。
作为一个十几年来故乡对我只有严冬的游子。我回忆起我家的院子,马上会想到有两株树,因为乡下的院子,一定会中树,但是独木成困,一定要种两株。我家的院子有两株树,一株是葫芦梨,葫芦梨类似于有名的莱阳梨,长成后像葫芦,要是等它变黄再摘,是放不了几天的,而且其酥软传说掉到地上会摔成一滩水,但我从不舍得做个实验验证一下。我们总是在它个头长成还是青色的时候就摘下,放些时日,等它变黄变软就可以吃了,那些每天放学后打开瓮盖,期盼里面的梨子会有变黄,真是美好的时光。
还有一株是无花果,比葫芦梨还软,但是这个是要等到变软摘的,摘下就能吃了。而且通常要等它裂开才好。两棵树的果子都是甜到心坎的甜,都是比较娇气难以储存运输,超市里很难见到的水果。
可惜现在的乡下也渐渐城市化,工业化,乡下的院子不再是泥土地。还罩上了玻璃罩,冬天可以保暖,还能防盗。可惜树就没有了。这两种果子我也很多年没有吃到了。
它既是高雅的艺术形式,又有着极度的简约。
看完《海底总动员:多莉去哪儿?》没什么感触。往下一拉影评,第一篇题目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瞬间鸡皮疙瘩起了一身,立马关注了作者孙衍。
看一部电影两个小时,读一句诗两秒钟,感受是如此的不同。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强烈的直觉感受喜欢布列松,现在大概清晰了为什么。艺术而简约,是我追逐的境界。
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网上喷不喜欢鲁迅,前一段有则新闻,有一位名校退休的老教授去讲鲁迅,没有人听课。本来是批判现在的教育让学生只重视考试的内容,没有欣赏的余地了。不料下面出现很多的嘲讽,说鲁迅啊,讲鲁迅有时间也不会去听,大概认为鲁迅文学成就不高,靠的是革命的硬骨头宣传出名。
我很无语。
鲁迅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很多时候被拿出来批判鲁迅,认为狗屁不通。可是我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会心头一震,眼眶湿润,效果和看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或者梵高的向日葵一样。
这句话是多么的美,多么的简约,多么的有画面感和层次感。故乡的回忆已经模糊,漂泊多年的游子慢慢的回忆起故乡的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缓缓的推进,看到了一株树,是枣树。画面跟着模糊的记忆继续推进而聚焦,看清了另一株树,还是枣树。我能够体会这种感受。
作为一个十几年来故乡对我只有严冬的游子。我回忆起我家的院子,马上会想到有两株树,因为乡下的院子,一定会中树,但是独木成困,一定要种两株。我家的院子有两株树,一株是葫芦梨,葫芦梨类似于有名的莱阳梨,长成后像葫芦,要是等它变黄再摘,是放不了几天的,而且其酥软传说掉到地上会摔成一滩水,但我从不舍得做个实验验证一下。我们总是在它个头长成还是青色的时候就摘下,放些时日,等它变黄变软就可以吃了,那些每天放学后打开瓮盖,期盼里面的梨子会有变黄,真是美好的时光。
还有一株是无花果,比葫芦梨还软,但是这个是要等到变软摘的,摘下就能吃了。而且通常要等它裂开才好。两棵树的果子都是甜到心坎的甜,都是比较娇气难以储存运输,超市里很难见到的水果。
可惜现在的乡下也渐渐城市化,工业化,乡下的院子不再是泥土地。还罩上了玻璃罩,冬天可以保暖,还能防盗。可惜树就没有了。这两种果子我也很多年没有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