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亲密的人有时候会想让我们内疚?
内疚感每个人都会有,当我们做了有违伦理或者伤害别人的事儿,就会产生内疚感。但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有人会经常性让我们内疚?其中就包括我们的父母……
▼你有令你感到内疚的父母吗?
“你是不是个听话的孩子”,“现在都说不动你,以后还指望你干啥啊?”小时候,你的妈妈这样刺激过你吧?
你可能都不记得当时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但你或许记得,听到这样的责备时,自己的内疚、惶恐和委屈。
长大了之后,父母可能还是会让你时常感到内疚。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说,“邻居家的小孩都结婚了,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 “担心你的事儿,我都睡不好觉,你知道吗?”,“你光想自己,你就不想想我们吗?”,“你一点不在乎我们的感受吗?”等等。
或者,你要干一件自己想干,父母却不支持的事儿,他们或许会跟你说,“你怎么就听不进去话呢?我们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都多大了,就不能让我们省点心吗?”
面对他们的指责,你会怎样?大多数人的情况是,内疚加无奈,争辩几句,但也架不住父母再次用同样的方式对你,然后有人可能会开始疏远父母,减少和他们产生冲突的可能性。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也无意伤害父母,但面对他们的指责,我们还是会内疚。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观点是,除了适当内疚,人还会产生“错误内疚”。
▼你的内疚感应器是不是发了错误警报?
“错误内疚”的意思是,本来不应该内疚的情况,你却感到内疚。苏珊打了个比喻:这种情况就像汽车报警器,它本来是防贼的,但是因为感应器的一些属性,路过的行人、狗、驶过的卡车,也会让它发出警报。
“错误的内疚”跟它的原理差不多。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个内疚感应器,只要接收到别人发出的某些信号,就觉得内疚,不管是不是真的给人造成了伤害。苏珊指出,“错误的内疚”其实与伤害他人无关,但是与我们认为自己伤害了他人有关。
“错误内疚”比较容易出现在亲近的关系中,因为人们比较容易对陌生人保持理性,但对亲近的人则更主观和感性。我们大多数人一看到自己所关心的人不高兴,就会不自觉地往自己身上揽责任。
制造错误内疚最快的方式就是责备。这个把戏,很多人的父母都用过吧?
父母有时候将他们的不幸和问题归咎于我们没有按照他们期望的方式去生活。这样的指责会迅速触发我们的内疚感应器。一旦他们直截了当地责备我们伤害了他们,我们就会因内疚而感到莫大的懊恼,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指责是不合理的。
有时候我们也能看清楚他们的伎俩,但还是感到无法抵抗。这是为什么呢?
苏珊·福沃德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施加的压力激起了你内心程式化的反应,你做出的是自动的、冲动式的反应,而不是经过理性分析后的反应。”
换句话说,与其说他们控制了你的情绪,不如说,你被自己的情绪操纵。
▼你的内疚是不是一种“程式化”反应?
这种程式化的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苏珊·福沃德提出一个“热键”的概念。所谓的“热键”就是指,每个人内心存储着自己未了的心事、积压着的仇恨、内疚、不安全感和脆弱的敏感神经元。它由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敏感性以及小时候的经历共同塑造。如果深入探究,就会生动地解释出个人历史的每个层面——我们是如何被对待的、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什么,以及过去的记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对于“热键”,我们所采用的最寻常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地回避。为了与“热键”和平共处,我们还形成了一些比较特别的人格特质。
对认同的过分需求。
对愤怒的过分恐惧。
为了获得暂时的平静生活,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倾向于对别人的生活负担起过多的代价。
在权威面前,对自己的怀疑。
以“以后怎么指望你”这个很多父母都讲过的话为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在你父母眼里:
你是靠不住的。
你不是个孝顺的孩子。
你是个坏人。
对于“认同上瘾”的人来说,这样的指责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从小到大你的长辈无数遍给你灌输要做个好孩子、要孝顺,你也一直在努力做一个这样的人,一想到敬爱的父母不认同自己,很多人立马变成一个无助的孩子。即使知道什么对自己最有利,听到他们的指责的一瞬间,也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
对愤怒过分恐惧,导致一个人害怕冲突,喜欢“息事宁人”。父母的争吵以及和父母的争吵,对于很多人都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有人从小习惯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不敢挑战父母的权威,害怕和父母争吵,有人亲眼见证父母因为愤怒会制造的伤害,“不要成为让他们生气的人”,几乎成了一个不可颠破的信条。
有人会选择回避愤怒,像童年时代一样,跑开躲起来,直到事态平息,或者躲到一个听不到争吵的地方。但愤怒是人类的正常情感,无论如何努力找一个没有愤怒的地方,或者找一个没有脾气的人,都注定要失败。
人们会承担本来和自己没有关系的责任。还记得电影《心灵捕手》吗?一个关于愧疚感的故事。在天才少年威尔的潜意识里,家人和自己曾经遭受的伤痛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心理医生尚恩,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让他接受“那不是你的错”。
很多父母会跟自己的子女说,“你结婚了,我就放心了”,“你生孩子了,我就放心了”,或者因为你没结婚,没生孩子,“我就睡不好觉”、“我操碎了心”。这样的情感操控,也会造成很多子女愧疚,但理性来看,你和父母都是成年人,都应该各自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完全不应该承担不属于自己的,或者超过自己责任范围的责任。
如果不能从“程式化”的反应方式中跳脱出来,就会强化“程式化”反应,成为伤害自己的帮凶。苏珊指出:我们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我们不愿面对什么,又对什么听其自然,生活的每一天,我们都在教别人怎么对付我们。和父母的相处也是如此。当我们屈服于父母制造的内疚感时,就会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正向强化,只要我们没有直截了当地表示拒绝,或者划清界限,就意味着我们传递出这样的消息:“你的方法很有效,请接着用。”
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充满着依附。即使成年之后,有些人还是乐于扮演父母的大宝宝。不敢去正面问题,坚持自己。有时候,我们甚至以“我爸妈肯定会说我的”,“他们肯定会反对的”为借口,限定自己的选择,然后将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原因归结到父母身上,可实际上,他们对此毫不知情。
▼停止内疚,观察,谋划如何解决问题
父母用让你内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是否能发挥效用,取决于接收信息的你。有时候可能你真的做得不够好,比如由于主观的疏忽,你太久没有陪伴他们,影响了正常的家庭关系。这时候你要反省自己。
但是有些时候,你真的没有做什么不对的,但他们对你的指责,你还是照单全收,让自己处于内疚中,然后你用讲理,争辩,哭喊,请求他们不要指责了,向他们屈服,改变自己的计划,将可能会引起他们指责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的方式来应对。结果你们双方都铩羽而归,他们还是在干涉你的生活,还是有未达成的诉求,而你也很难坚持自我。
苏珊·福沃德指出,这时候你应该做的是,停下来,观察自己的应对方式和内心的感受,等你能理性认识自己的诉求和父母的诉求时,再采取策略,当你不受情绪控制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可选的方法还有很多。
编辑整理:杜美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参考:
苏珊·福沃德著,《情感勒索》,金城出版社,2010年。
更多关于lens读物及购买详情请戳这 >
更多人文生活美学内容和原创视频 >
关注微信公号“Lens杂志”(ID:Lensmagazine)
![]() |
▼你有令你感到内疚的父母吗?
“你是不是个听话的孩子”,“现在都说不动你,以后还指望你干啥啊?”小时候,你的妈妈这样刺激过你吧?
你可能都不记得当时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但你或许记得,听到这样的责备时,自己的内疚、惶恐和委屈。
长大了之后,父母可能还是会让你时常感到内疚。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说,“邻居家的小孩都结婚了,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 “担心你的事儿,我都睡不好觉,你知道吗?”,“你光想自己,你就不想想我们吗?”,“你一点不在乎我们的感受吗?”等等。
或者,你要干一件自己想干,父母却不支持的事儿,他们或许会跟你说,“你怎么就听不进去话呢?我们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都多大了,就不能让我们省点心吗?”
面对他们的指责,你会怎样?大多数人的情况是,内疚加无奈,争辩几句,但也架不住父母再次用同样的方式对你,然后有人可能会开始疏远父母,减少和他们产生冲突的可能性。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也无意伤害父母,但面对他们的指责,我们还是会内疚。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观点是,除了适当内疚,人还会产生“错误内疚”。
▼你的内疚感应器是不是发了错误警报?
“错误内疚”的意思是,本来不应该内疚的情况,你却感到内疚。苏珊打了个比喻:这种情况就像汽车报警器,它本来是防贼的,但是因为感应器的一些属性,路过的行人、狗、驶过的卡车,也会让它发出警报。
“错误的内疚”跟它的原理差不多。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个内疚感应器,只要接收到别人发出的某些信号,就觉得内疚,不管是不是真的给人造成了伤害。苏珊指出,“错误的内疚”其实与伤害他人无关,但是与我们认为自己伤害了他人有关。
“错误内疚”比较容易出现在亲近的关系中,因为人们比较容易对陌生人保持理性,但对亲近的人则更主观和感性。我们大多数人一看到自己所关心的人不高兴,就会不自觉地往自己身上揽责任。
制造错误内疚最快的方式就是责备。这个把戏,很多人的父母都用过吧?
父母有时候将他们的不幸和问题归咎于我们没有按照他们期望的方式去生活。这样的指责会迅速触发我们的内疚感应器。一旦他们直截了当地责备我们伤害了他们,我们就会因内疚而感到莫大的懊恼,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指责是不合理的。
有时候我们也能看清楚他们的伎俩,但还是感到无法抵抗。这是为什么呢?
苏珊·福沃德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施加的压力激起了你内心程式化的反应,你做出的是自动的、冲动式的反应,而不是经过理性分析后的反应。”
换句话说,与其说他们控制了你的情绪,不如说,你被自己的情绪操纵。
▼你的内疚是不是一种“程式化”反应?
这种程式化的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苏珊·福沃德提出一个“热键”的概念。所谓的“热键”就是指,每个人内心存储着自己未了的心事、积压着的仇恨、内疚、不安全感和脆弱的敏感神经元。它由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敏感性以及小时候的经历共同塑造。如果深入探究,就会生动地解释出个人历史的每个层面——我们是如何被对待的、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什么,以及过去的记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对于“热键”,我们所采用的最寻常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地回避。为了与“热键”和平共处,我们还形成了一些比较特别的人格特质。
对认同的过分需求。
对愤怒的过分恐惧。
为了获得暂时的平静生活,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倾向于对别人的生活负担起过多的代价。
在权威面前,对自己的怀疑。
以“以后怎么指望你”这个很多父母都讲过的话为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在你父母眼里:
你是靠不住的。
你不是个孝顺的孩子。
你是个坏人。
对于“认同上瘾”的人来说,这样的指责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从小到大你的长辈无数遍给你灌输要做个好孩子、要孝顺,你也一直在努力做一个这样的人,一想到敬爱的父母不认同自己,很多人立马变成一个无助的孩子。即使知道什么对自己最有利,听到他们的指责的一瞬间,也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
对愤怒过分恐惧,导致一个人害怕冲突,喜欢“息事宁人”。父母的争吵以及和父母的争吵,对于很多人都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有人从小习惯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不敢挑战父母的权威,害怕和父母争吵,有人亲眼见证父母因为愤怒会制造的伤害,“不要成为让他们生气的人”,几乎成了一个不可颠破的信条。
有人会选择回避愤怒,像童年时代一样,跑开躲起来,直到事态平息,或者躲到一个听不到争吵的地方。但愤怒是人类的正常情感,无论如何努力找一个没有愤怒的地方,或者找一个没有脾气的人,都注定要失败。
人们会承担本来和自己没有关系的责任。还记得电影《心灵捕手》吗?一个关于愧疚感的故事。在天才少年威尔的潜意识里,家人和自己曾经遭受的伤痛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心理医生尚恩,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让他接受“那不是你的错”。
很多父母会跟自己的子女说,“你结婚了,我就放心了”,“你生孩子了,我就放心了”,或者因为你没结婚,没生孩子,“我就睡不好觉”、“我操碎了心”。这样的情感操控,也会造成很多子女愧疚,但理性来看,你和父母都是成年人,都应该各自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完全不应该承担不属于自己的,或者超过自己责任范围的责任。
如果不能从“程式化”的反应方式中跳脱出来,就会强化“程式化”反应,成为伤害自己的帮凶。苏珊指出:我们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我们不愿面对什么,又对什么听其自然,生活的每一天,我们都在教别人怎么对付我们。和父母的相处也是如此。当我们屈服于父母制造的内疚感时,就会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正向强化,只要我们没有直截了当地表示拒绝,或者划清界限,就意味着我们传递出这样的消息:“你的方法很有效,请接着用。”
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充满着依附。即使成年之后,有些人还是乐于扮演父母的大宝宝。不敢去正面问题,坚持自己。有时候,我们甚至以“我爸妈肯定会说我的”,“他们肯定会反对的”为借口,限定自己的选择,然后将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原因归结到父母身上,可实际上,他们对此毫不知情。
▼停止内疚,观察,谋划如何解决问题
父母用让你内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是否能发挥效用,取决于接收信息的你。有时候可能你真的做得不够好,比如由于主观的疏忽,你太久没有陪伴他们,影响了正常的家庭关系。这时候你要反省自己。
但是有些时候,你真的没有做什么不对的,但他们对你的指责,你还是照单全收,让自己处于内疚中,然后你用讲理,争辩,哭喊,请求他们不要指责了,向他们屈服,改变自己的计划,将可能会引起他们指责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的方式来应对。结果你们双方都铩羽而归,他们还是在干涉你的生活,还是有未达成的诉求,而你也很难坚持自我。
苏珊·福沃德指出,这时候你应该做的是,停下来,观察自己的应对方式和内心的感受,等你能理性认识自己的诉求和父母的诉求时,再采取策略,当你不受情绪控制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可选的方法还有很多。
编辑整理:杜美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参考:
苏珊·福沃德著,《情感勒索》,金城出版社,2010年。
![]() |
更多关于lens读物及购买详情请戳这 >
更多人文生活美学内容和原创视频 >
关注微信公号“Lens杂志”(ID:Lensmagazine)
![]() |
-
沈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1 16:25:49
-
水母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3 00:29:02
-
revolu西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10 10:16:27
-
曹大茄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7 23:59:01
-
Chlooo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7 08:16:33
-
DD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6 11:26:4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5 16:10:02
-
星熙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5 11:28:07
-
a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5 10:20:29
-
puhe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5 10:06:21
-
瓶盖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5 07:04:38
-
林檎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4 22:07:01
-
黑樱桃摩卡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4 21:55:35
-
妃英理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4 20:34:08
-
阿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4 19:11:29
-
怪坡居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4 18:22:57
-
阿董呀阿董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4 17:49:22
Len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闭上眼睛回望童年,看到的是村口那片高低错落的田野......” (33人喜欢)
- 一个不听话的女孩,改变了世界对童年的想象 (29人喜欢)
- 为了穿好看校服,学生们努力考上名校 (19人喜欢)
- 贝拉·塔尔:故事早就讲完了 (20人喜欢)
- 一座公园,和它的椅子 (2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