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有感
葬礼有感 2016.11.17
参加工作后,参加了几次同事父亲的葬礼。城市里的葬礼都简短、庄重、肃穆。在家里简单地摆设奠台,亲友简要上香作揖,行礼。追悼会上一般都是先由原先工作单位对故者的生平进行简要的陈词,再由故者子女进行简短的答谢告辞。随后遗体火化,由亲人拾骨灰,进行安葬。
而农村的土葬,则过程冗长,先在家里安置祭奠台,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进行三日吊唁,随后请阴阳先生算好安葬时日,出殡当日,众亲友哭天抢地,放声恸哭,边哭边说边留恋,一般都是跪着在祭奠台前,专门请人吹拉弹唱,尽显难以割舍,难以忘怀之情。
无论土葬还是火葬,无论它有怎样的长与短、浓与淡,它终究成了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后的一个仪式。
仪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仪式,大大小小,或隆重或简单,从满月庆生开始,升学、毕业,工作、结婚,人生一路穿行,前半段的旅途是不断的相遇、相识,后半段的旅途则是开始告别,也许从爷爷、奶奶开始,也许从亲朋好友开始,最后和自己告别。
我们告别亲友,告别这个跟随我们一生,服务我们一生肉体。如今它付诸于一团火,留下一铲灰,入了土,就像秋风中一片飘落的叶子,重回大地。《圣经》有言:“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真是一句特别贴切的描述。 一段生命的结束,一段旅途的结束,能带给后人什么样的思索和感悟?
我总是在想,人活一世,究竟活些什么呢?
究竟怎样才算没有糟蹋光阴,没有白活这一生?肯定不是极致地追求吃喝玩乐,那是什么?是去过了多少地方,认识了多少人,赚了多少钱?好像也不够贴切,一个喜欢的作家说:“一个人不必在意老去,重要的是两件事情:于这个世间曾经有所创造、分享、布施、给予,其次是充分而深刻、温柔而丰盛地爱过、被爱过。”这句话,被我抄在笔记本上,经常提醒着自己,不知道这算不是一个可以给自己交代的答案?
追悼会上,对故者一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了故者平生的工作成绩,为人处世、子女教育,美好品德等方面,细细聆听下来,其实和上面作家所说的是一个道理,一个人走了,他的爱恨情仇也被逐渐抽离消失,他的病痛折磨也就此消失,能留给后人和身边人的就是他的创造和爱,他的给予和精神品格,他的德行和他生平留给他人的一些最触动人心的景象。
想一想,什么样的人能被后世铭记,能在死后依旧被人传颂?如果你是一名作家,那么你启示后世的作品,会让人铭记;如果你是音乐家,那么拨动心弦的曲子在您去世后,将依旧被人传唱;如果您是舞蹈家,那您为那些美丽优雅的身姿,所做的刻苦练习和挥洒的汗水,则成为我们不断精益求精的激励。
也许,我们的工作,我们每日所做的事情,就是布施、就是创造,我们的一生从求学开始,不断地学习、磨炼、提升和修行自己,把自己从一个一无所知,懵懵懂懂,处处需要帮助和爱的小孩子变成一个独立自强、能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并分享成果的成年人,我们开始创造美的、好的东西来分享他人,我们开始爱人、助人,愉悦自己,我们和他人建立各种各样深入的联系,充分地体验这个世界,深入人心,甚至和宇宙中的其他灵性建立关系,而后把自己镶嵌在这茫茫星辰之中,共振、发声、发热,最后燃尽一生,结束一段旅程。
也许对于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最终能不断修行自己,创造布施,建立互惠互助的关系,并与这个世界有所贡献,就是那条我一直在寻找,并一直行走在路上的康庄大道吧。
参加工作后,参加了几次同事父亲的葬礼。城市里的葬礼都简短、庄重、肃穆。在家里简单地摆设奠台,亲友简要上香作揖,行礼。追悼会上一般都是先由原先工作单位对故者的生平进行简要的陈词,再由故者子女进行简短的答谢告辞。随后遗体火化,由亲人拾骨灰,进行安葬。
而农村的土葬,则过程冗长,先在家里安置祭奠台,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进行三日吊唁,随后请阴阳先生算好安葬时日,出殡当日,众亲友哭天抢地,放声恸哭,边哭边说边留恋,一般都是跪着在祭奠台前,专门请人吹拉弹唱,尽显难以割舍,难以忘怀之情。
无论土葬还是火葬,无论它有怎样的长与短、浓与淡,它终究成了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后的一个仪式。
仪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仪式,大大小小,或隆重或简单,从满月庆生开始,升学、毕业,工作、结婚,人生一路穿行,前半段的旅途是不断的相遇、相识,后半段的旅途则是开始告别,也许从爷爷、奶奶开始,也许从亲朋好友开始,最后和自己告别。
我们告别亲友,告别这个跟随我们一生,服务我们一生肉体。如今它付诸于一团火,留下一铲灰,入了土,就像秋风中一片飘落的叶子,重回大地。《圣经》有言:“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真是一句特别贴切的描述。 一段生命的结束,一段旅途的结束,能带给后人什么样的思索和感悟?
我总是在想,人活一世,究竟活些什么呢?
究竟怎样才算没有糟蹋光阴,没有白活这一生?肯定不是极致地追求吃喝玩乐,那是什么?是去过了多少地方,认识了多少人,赚了多少钱?好像也不够贴切,一个喜欢的作家说:“一个人不必在意老去,重要的是两件事情:于这个世间曾经有所创造、分享、布施、给予,其次是充分而深刻、温柔而丰盛地爱过、被爱过。”这句话,被我抄在笔记本上,经常提醒着自己,不知道这算不是一个可以给自己交代的答案?
追悼会上,对故者一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了故者平生的工作成绩,为人处世、子女教育,美好品德等方面,细细聆听下来,其实和上面作家所说的是一个道理,一个人走了,他的爱恨情仇也被逐渐抽离消失,他的病痛折磨也就此消失,能留给后人和身边人的就是他的创造和爱,他的给予和精神品格,他的德行和他生平留给他人的一些最触动人心的景象。
想一想,什么样的人能被后世铭记,能在死后依旧被人传颂?如果你是一名作家,那么你启示后世的作品,会让人铭记;如果你是音乐家,那么拨动心弦的曲子在您去世后,将依旧被人传唱;如果您是舞蹈家,那您为那些美丽优雅的身姿,所做的刻苦练习和挥洒的汗水,则成为我们不断精益求精的激励。
也许,我们的工作,我们每日所做的事情,就是布施、就是创造,我们的一生从求学开始,不断地学习、磨炼、提升和修行自己,把自己从一个一无所知,懵懵懂懂,处处需要帮助和爱的小孩子变成一个独立自强、能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并分享成果的成年人,我们开始创造美的、好的东西来分享他人,我们开始爱人、助人,愉悦自己,我们和他人建立各种各样深入的联系,充分地体验这个世界,深入人心,甚至和宇宙中的其他灵性建立关系,而后把自己镶嵌在这茫茫星辰之中,共振、发声、发热,最后燃尽一生,结束一段旅程。
也许对于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最终能不断修行自己,创造布施,建立互惠互助的关系,并与这个世界有所贡献,就是那条我一直在寻找,并一直行走在路上的康庄大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