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片教你看懂美国大选
万众瞩目的最新一届美国总统大选今天落下帷幕,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将入主白宫。很多人至今没弄明白,以代议制民主自傲的大美利坚,怎么就让整天高喊着民族复兴口号、熟练地使用着民族主义和阴谋论的口吻与论调的特朗普最终胜出。美国的民主是否将蒙上尘埃,还有待来日观察。但通过以下几部影片,或许有助于你理解大选这场权力的游戏。 作为全美国四年一度的头等大事,总统大选早已在各路媒体的聚光灯下演变成一桩堪比综艺娱乐节目的全民狂欢。水涨船高的竞选费用,早已将总统候选人包装得更像明星而非政客。以致于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的大选不再是政治观念和立法草案的竞争,而沦为了候选人个人形象和公众魅力的较量。八年前获胜的奥巴马,正是因为其极具煽动力的公共发言和亲切的公众形象赢得了无数人的好感,而同时,反对他的人也始终抓住他这一把柄不放,频频质疑其施政能力。

在电影中与特朗普有几分气质相似的人物,大概要算第2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当代奸雄》(1949)里的主人公威利·史塔克——一个从一介农夫后来蹿升为州长的民粹派领袖,在竞选时最常见的手法就是用热情激昂的演说,高呼“你们的意愿就是我的力量和正义”,俨然一个代表了最高民意的救世主。但《当代奸雄》深刻地表现了这种“假民主之名,行民粹之实”的可怕倾向,利用政治交易、选举舞弊等灰色手段实现个人野心的“救世主”史塔克,更多时候更像一个狂妄自大的独裁者。处于风口浪尖的特朗普,也被《大西洋月刊》等美国媒体言辞激烈地冠以“独裁”、“威权统治者”这样的标签。

近年来,将总统大选表现得最详尽也最富戏剧性的,无疑是奥巴马本人都曾安利过的热播美剧《纸牌屋》。当老谋深算的弗兰克·安德伍德(凯文·史派西饰)经过前两季釜底抽薪式的运筹帷幄入主白宫之后,从第三季开始,安德伍德所要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通过一次公平的大选,保住自己在白宫的地位。 《纸牌屋》的第三季和第四季,沿用的是前两季的叙事风格和套路,也即把安德伍德的个人野心,与美国国会当中各党派的复杂纠葛捆绑在一起,同时,通过国内外的一系列关涉内政外交的重大事件,表现他的困境与对手的交锋。这些事件大多都是根据美国正在发生或历史上确曾发生的事例改编而来,也因为这一点,该剧被认为反映了真实的美国政界而深得人心。第三季和第四季当中,“全程直播”了作为总统候选人的安德伍德如何一步步迈向总统宝座的目标——从获得党内的多数支持与提名,到竞选搭档副总统人选的挑选(剧中他选择自己的妻子作为副总统候选人这一点实在是编剧过于夸张狗血的戏剧性手法),再到逐个州的路演,以及与竞选对手以电视直播的方式进行公开辩论(其每一场辩论都经过了幕僚团队逐字逐句推敲的精心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得以了解民主和共和两党在大体政治理念上有何差异,就某些具体法律草案和政策方面存在哪些分歧与暗涌,同时在国会两院的不同派系当中,又可能会存在怎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制衡。整个《纸牌屋》剧集获得的好评,多半要归功于它对美国政界这一“制衡”状况的反映,虽然安德伍德在观众眼里是个玩弄权术与阴谋的野心家,但是这场游戏的有趣之处正在于,即便是安德伍德这样的人,也不得不适应和顺从早早制定好的游戏规则。 同时,第三季和第四季中,弗兰克和妻子克莱尔(罗宾·怀特饰)的关系被无限放大。这也从一个侧面极好地强调了,对于一位总统(或是准备成为总统的候选人)而言,他的家庭和睦与否这一原本属于私事的领域,会在公众面前被上升到原则问题加以评判。形象大于政见,已成不可逆的一股潮流。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纸牌屋》中充斥着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却没有过多涉及竞选环节中的丑闻(那些来自竞选对手或明或暗的阻扰,也都处于法律认可的游戏规则之类,还不算丑闻的范畴)。但丑闻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只不过是没有被媒体曝光出来,例如克莱尔的出轨,如果被媒体揪出来,安德伍德的竞选之路肯定就走到了尽头。而桃色丑闻,一向是喜欢YY白宫政治的编剧的不二之选。

2011年,由乔治·克鲁尼(可能是目前最具总统气质的好莱坞顶级明星)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总统杀局》,就借一桩总统候选人的桃色丑闻,撬动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克鲁尼自己饰演了候选人莫里斯——一位态度激进、政见尖锐、而且和自己竞选团队中的一个女实习生发生了关系且导致后者怀孕的候选人。这一尚未被媒体抖搂出来的潜在丑闻,也成了莫里斯竞选团队中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史蒂文(瑞恩·高斯林饰)最大的筹码。他借此游走在莫里斯和他的竞选对手之间,试图为自己未来在白宫谋得一席之地。到最后他却发现,自己满心期许的自由民主和公平正义完全不在这个游戏的规则之列,为了谋求自己想要的地位,他自己必须背信弃义,玩阴招,耍小心眼,过去心中伟光正的理想,迅速沦为不堪的现实。 《总统杀局》这样的电影十分讨巧地迎合了普通民众对高层政客的某种想象——外表光鲜,内里腐朽。整个竞选并不涉及什么实质性的政见交锋,而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纸牌屋》和《总统杀局》中都出现了个别有权势的议员对国务卿这一职位的觊觎和渴望),和无下限的不折手段(怀孕女实习生的前途甚至死亡完全没有人去关心)。 但《总统杀局》和《纸牌屋》一样,仍然属于好莱坞对于美国政治用略显夸张和矫饰的戏剧性手法构建的想象。要想理解更真实的美国大选,HBO制作的两部电视电影《选票风波》(2008)和《规则改变》(2012)或许是目前最佳的影视剧窗口。 两部影片都由杰伊·罗奇执导,也都取材自近年来美国大选中的真实事件。《选票风波》关注的是2000年小布什与戈尔那场漫长的总统大选,而《规则改变》则力求真实还原2008年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在把前阿拉斯加州长莎拉·佩林作为自己的竞选伙伴(副总统候选人)后发生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

2000年可能是史上最激烈也最具争议的一次总统大选,因为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普选中领先,但是计票结果却显示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以微弱优势获得了选举人票的多数。这一乍看之下不合常理的结果实乃美国一直施行的间接选举制使然。所谓间接选举,也就是说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胜负并非由普通民众的一人一票普选出来,而是由各州拥有的选举人票决定。美国的50个州一共拥有538张选举人票,每个州选举人数量和该州在联邦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人数之和相等,其中参议员数量每州均为两人,而众议员的具体设置数量则取决于每个州的人口多寡并会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小州可能只有一名,加州这样的大州可能会有数十名。 不少州都是两党各自的固定阵地,所以那些处于中间摇摆不定的州就成了两党的必争之地。这也就是为什么《纸牌屋》中安德伍德需要在各州进行路演拉票的原因。因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就会出现像小布什这样在普选中居于下风却在选举人票的竞争中胜出的案例。 间接选举自然是为了防止某些擅长煽动民意的民粹派(例如特朗普),借助对政治体系和法律法规不会有太深入了解的民众的拥戴而登顶宝座,或者是由不够理性的民众凭一腔热情导致的某种政策失误(例如前阵子英国经公投脱欧的举动)。但弊端也长期受人指摘,那就是具有深厚财力和人脉的政客(典型如小布什)可以在数量有限的选举人中运作斡旋,“扭转”民意。这其中很难让人相信完全不存在腐败或是裙带关系。 2000年大选计票结果出来以后,全美上下一片质疑之声,戈尔的幕僚朗·克莱恩(又是凯文·史派西饰演)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了申诉,要求重新计算最具争议的佛罗里达州的选票。《选票风波》一片,就全程再现了小布什和戈尔的幕僚团如何运用各种法律漏洞展开你来我往的攻防战。双方大打议员牌、种族牌、反歧视牌,直到最后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原计票结果有效,小布什赢得了总统选举才告结。即便小布什已经成为合法的美国总统,但对于这段选票风波的质疑声从未止息。在电影界,小布什最著名的反对者当属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在他的著作《愚蠢的白人》和金棕榈获奖片《华氏911中》,都表达过对这一事件的强烈质疑。

与后来长期遭受质疑的小布什不同,如今回头来看2008年的大选,或许会觉得麦凯恩是个令人惋惜的输家,而他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不够慎重地选择了莎拉·佩林作为竞选伙伴。《规则改变》的故事始于出身草根的佩林作为当时美国最受著名的政坛明星之一,在接到麦凯恩的邀请之后迅速加入其竞选团队,并凭借她超高的人气赢得不少民心。但此后事件却急转直下,长期偏居一隅的佩林对于内政外交往往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比如分不清朝鲜和韩国,以为在英国主政的是女王陛下,认为非洲是一个国家等等小学生都应具备的常识,理解美联储救市计划这样的政策更是天方夜谭),这让她在接受媒体采访和公共答辩时洋相百出,其后更因为难以接受自己日渐被丑化的公众形象而歇斯底里。佩林原本是一个极佳的副总统候选人,她从辖下人口不到一万的镇长,做到阿拉斯加州州长,进而有机会角逐副总统的高位。她亲切可爱,既能以她极为保守的典型右派姿态赢得共和党人的心,又能凭其女性的身份给更多女性选民带来安全感。但这一切都由于她缺乏应有的学养和教育而逐渐演变成灾难。 公共形象毁于一旦的佩林让麦凯恩离白宫越来越远,她本人也被一些人视为小丑。但麦凯恩却在片中说了一句值得玩味的话:“(佩林)那个可怜的姑娘。我们把她扔下水,却没有给她救生圈。”大选这场看似浮躁与喧闹的宣传游戏,并不是每个能影响民意的人都玩得转。 令人感佩的是,在败选之后,麦凯恩当即对热情洋溢的共和党支持者发表了一篇极具风度的演说,祝贺奥巴马的当选。败选者通过这样一篇败选演说为当选的总统送上祝福,属于美国伟大的政治传统的一部分,前者应当放弃竞选过程中的嫌隙与成见,以合作的态度支持美国人民的选择,确认新总统的合法性。就像当初2000年的选票虽然疑点重重,但一旦最高法院做出了宣判,戈尔和他的团队就必须支持这一决定。在美国的政治语系里,这是对宪法的信仰与尊重。 《选票风波》和《规则改变》因其敢于正视美国大选中的种种弊端与症结,同时又以相对客观的态度呈现了选战中的双方可能使用的一切方法和伎俩,堪称用影像书写的“论美国的选举”。或许在几年之后,今年特朗普与希拉里的选战,又将成为HBO新的素材。
一个更自由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