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之田亮
![]() |
爸爸去哪第四季,田亮又来啦!唯一一位两次参加爸爸去哪儿的田亮,造型完美,家庭美满,智商高,情商高,一个教育孩子都出色的世界冠军,也是没谁了。但是,话题来了,世界冠军家的孩子可爱没话说,但是哭功都厉害,也让大家见识了。第一季的小森碟哭功惊人,还能理解为人家的女娃,娇惯点是应该的。小亮仔在第二期的一个哭的镜头,却让人注意到田爸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有值得探寻之处。
小亮仔是怎么哭的呢?他在跟小白猫玩儿,温暖,善良,如同小天使。然而这时候爸爸来了,让儿子去借鸡蛋。小亮仔正玩到高兴,与小白猫正处在微妙的情感交流中,爸爸生硬地介入了。很自然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借鸡蛋,这时候田爸爸最擅长,也最快乐的事开始了-给娃讲道理。“爸爸知道你还是想帮爸爸做事的,对不对?”,“爸爸需要一个听话的孩子”。
这时候孩子就不只是哭,而是委屈的撇嘴了。如果孩子的内心有画外音,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不想帮爸爸做事,我想跟小猫玩,但是爸爸说只有帮爸爸做事才是好孩子,才是爸爸需要的孩子,那我是不是个坏孩子?所以我这样的孩子爸爸是不喜欢的,那我可怎么办”?
在孩子的教育中,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家长觉得给孩子讲道理是解决问题的。这样做的家长却常常有被打脸的经验。我曾经咨询过一个初三的男孩子,抑郁,拒绝上学。爸爸是警察,认为自己对妻子和孩子的责任就是提供物质的保障,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讲道理,而且是不停地讲大道理。在咨询中,孩子表示,觉得爸爸讲的道理是对的,但自己就是做不到,很自责。达不到父亲的要求,也因此不能认同自己,陷入深深的失落。孩子跟妈妈一样,是个情感细腻,对亲情很看重的人,而父亲的粗糙让孩子不能感受到父亲的爱,自己对父亲的爱也得不到回应,本来就很失望,担心,父亲却一再表示“我是爱你的,但是你要。。。” 父亲所说的爱他,跟孩子内心的感受是不一致的,但是善良的孩子是相信父亲的,他能做的只有质疑自己,所以痛苦,又自我否定。
讲道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白了道理,也不一定能做到。成年人也知道吸烟、赌博不好,但是他仍然会去做。更何况是孩子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听懂所谓的道理,而不断重复的道理,形成噪音一样的干扰,让他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孩子需要的是身体例行的指导,需要的是真诚的爱的陪伴和关注。上面咨询中的爸爸,终于明白了过多的大道理对孩子的伤害,开始花时间陪伴孩子,跟他一起打羽毛球,看展览,孩子因此变得积极,快乐起来,愿意重新去上学了。
高智商的田爸爸,当然没有案例中的爸爸那样极端。但是作为世界冠军,又处处要求完美的他,还是可能让孩子产生压力。小亮仔在稻田里捉鱼表现出来的洁癖,跟高要求下的紧张,是分不开的。从田亮在艰苦的居住条件下,仍然为孩子吹头发,也可以看出他对完美的喜欢。不愧为世界冠军的田亮,还是在跟儿子的交流中表示 “爸爸不想要洁癖了”。
![]() |
总的来说,田亮是一个高分爸爸。运动员爸爸在教育中体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他们擅长使用鼓励,我相信这也是他们在长期运动训练过程中养成的习惯。在孩子好的行为发生时,及时地鼓励,是行为理论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应用的是条件反射的原理:当孩子有一个好的行为,给他立即的鼓励,孩子的行为就会跟积极的情绪建立一个连接,就会越来越喜欢重复这样行为。比如一个孩子帮家里做了家务,家长就要马上表扬,这样下次孩子就会两做同样的事。如果家长不予理会,觉得应该的,或者叫孩子不要添乱,一边玩去,孩子下次就没有动机做下去。
在对孩子及时的强化这方面,运动员爸爸做的是最好的。他们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对孩子也是积极的影响。然而,世界冠军的爸爸不一定要有世界冠军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不那么看重成就,更看重情感的温和天使,就像小亮仔。这时的爸爸就需要更多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按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每个家长都会想去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而教育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任何事都有两面。总的来说田爸爸是一个很睿智的爸爸,也相信他会在电视镜头下更多地发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下不断提高。
![]()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