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学招待所:家 · 生活
文 | 有方作者 吴越
编者按:
位于台中北郊的东海大学,由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三位建筑师从1954年开始共同规划设计,校园内早期的文理大道建筑群,以及后来求索传统形制的衍化新生的女生宿舍、招待所等,带给后人许多传统形制的启示。而招待所这座250平方米的小建筑看似方整对称,是对基本合院原型一次变革性的尝试。
出了路思义教堂,踱步过大草坪,沿笃信路前行,耳畔的喧嚣声逐渐远走,行不多时,一座低矮的居屋掩映于葱郁的树木之后。圆形陶管垒成院墙,空灵而素雅。及近,扒着爬满青苔的院墙向内盼望,看得见主屋的屋檐深深舒展开来,水泥板铺就的小路延伸至门前,木质窗棂在阳光中跳跃着朱红。相较于隔壁洒满阳光的热闹草坪,除却偶尔推着轮椅经过的年迈夫妇,这里鲜有人造访。
这座完成于1960年的名为招待所的建筑,游离于东海大学文理大道两侧的白墙建筑群之外,显得十分低调。东海大学的早期建筑大都完成于1954至1957年间,多着墨于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和院落的时代特征与转化,从以诸学院与校舍等为代表的校园建筑可见一斑:以三合院与四合院作为原型而衍生出的建筑,反复出现在东海校园的蓝图之上。
而招待所建筑从一开始,便未选择“合院”这一神性空间作为建筑的核心而展开:它另辟蹊径,将更为生活化的、舒适的公共客厅置于建筑的中心位置取代了室外庭院,而客房却从整体中抽身出来形成脱离的关系。如此一来,建筑的室外空间被客厅划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工字型的空间形态,仿佛在竭力摆脱以院落为代表的传统建筑在其身上可能留下的烙印。这一摆脱之势,亦可从营建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基座处理上观察到。
东海大学彼时的校园建筑,都为消化地形而砌筑了厚实的基座:拾级而上,校舍被院墙包裹而置于其上,带着些许读书人出世的气息——这是一种相对内向性的存在。而招待所坐落于树丛环绕的平地上,陈其宽似乎明白这个僻静的场所是建筑必要的参照,他选择让这栋建物与地面正面相遇:山墙直接深置入地面,只在两侧厢房屋檐的正下方留有排水。雨水充沛的季节,草丛没过建筑的踢脚线,带来一番和高台建筑迥异的野趣。
诚然,从房屋制式、空间结构抑或建筑气质观之,招待所与传统的合院建筑都并不相同。但这恰说明招待所尝试透露的是另一种向度的转化。陈其宽精心创作了布满圆形陶管的透空漏墙,很难不让人想到传统园林建筑中半透明的景墙——也正因此,这充满空隙的皮囊下所包裹的世俗生活多了一层暧昧的意味;庭院内用红砖锁边砌筑的排水沟,曲折地环绕着建筑的前后院,几块水泥板铺过沟渠,涨水时宛如在庭院中创造了一座微缩园林。这些很细腻的构造,恰恰提示了空间生活化的可能。与此同时,连接招待所的主屋与两侧客房的衔接空间被设置成了储物柜,这种功能的置入,也为空间的生活化做了陈情的铺垫。而置于混凝土梁上的木桁架屋顶,亦是再熟悉不过的象征“居屋”的一般操作。在这里,他同时探索了材料的价值,相信大量使用木材可以人为地创造某种居家的、私密的氛围。
在陈其宽先生眼中,“家”是一个简单而随性的空间——不需要太多矫饰;她亦是温馨而精致的,于平淡的生活中透露出一丝浪漫。招待所的建筑主体与其早年在东海大学校园内的其他建筑一样,仍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主屋结构。这是最便宜而方便的一种构造——钢筋混凝土的立柱与清水砖墙砌筑的墙体被粉以水泥,漆成灰色与白色。雨水沿着墙壁流淌而下,自然地形成了一张未经精雕细琢的妩媚水墨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却两侧的清水混凝土墙外,招待所前后及中间两侧天井四周所设的木质落地窗,称得上彼时东海大学校园建筑内木作最密集最细致的部分。异常精细的窗棂与外凸的玻璃压条,用现代建筑的常见做法表达了更为细腻的层次——这些透明的构造与木质构造所营造的,正是一种充满家庭气息的中国式生活体验:主屋的精致暗示了待人接客的“礼”——精致程度到了,礼数自然也就尽到了。用这一种表征“温馨”的空间来招待东海大学的贵客,再合适不过。
这让我回想起他在路思义教堂的营造过程中,对因人工建造所产生的不可控性的接纳、拥抱而故意表现工艺的粗野的“拙”的痕迹,与对每一片金黄色琉璃瓦上的钉头所形成的线条的精致控制。这两种状态,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陈其宽先生的作品里。而这种朴拙与精致相互交织的关系,恰与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不谋而合:随遇而安的洒脱中透露着对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精致追求。他从未忘记过中国正统建筑史所记述的宫殿寺庙、亭台楼阁里那套梁柱结构与檩椽制度,但抛开这些官式建筑而言,其内心深处也永远为江南的粉墙黛瓦、街巷家屋留了一个位置——而这正是另一种读书人心目中的中国风。和台湾诸多同时代的建筑师一样,他虽以取法创新、形式求变为己任,但自幼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是无法在精神上被割裂的。
这种心灵诉求也从汉宝德先生对陈其宽的评价中可见一斑:“他(指陈其宽)会假想中国式的生活在其中进行,房间里会挂了国画,甚至宝剑,以及女学生倚栏远眺等带有浪漫趣味的镜头”。这些想象的场景表现在建筑上,正好体现了他有节制的设计态度:放松地进行适当留白,给工匠与使用者些许再发挥的余地,用生活去填补设计没有做完的那部分。这不禁让我再次审视招待所那与传统相去甚远的工字型平面布局。那真的是一种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锐意摒弃吗?抑或是在他的内心,院落的实质所对应的是丰富的生活;只要生活在,这个“院子”有顶或者没顶,又真的重要吗?
早两年时,在东海大学诸多校舍建筑中,你能看到他对于创新和前卫的执着与勇气,正如他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文中说述:“我们应该要有以中国台湾为世界中心观的想法,…我希望我们都应有这种信心做出进步现代的建筑,更进一步的对自己的作品自豪于世界…”,那是一种学成归国、踌躇满志地在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中挥斥方遒的豪迈——那些跃然于校园规划图上的文理大道两侧的建筑,成为之后有别于同时期台湾北部轰轰烈烈的复古建筑运动热潮中,俯首皆是的红墙绿瓦的官式建筑之外的,战后传统建筑现代化批判性转型最早的一批实践。而在招待所的创作过程中,你会看到39岁的陈其宽,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成熟的独立构思后,在原有的对中国传统与人文格局的追求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对“家”的理解,沉淀出一份对日常生活的诉求。
参考文献:
汉宝德,2010,汉宝德谈艺术,中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东海大学建筑系,2003,建筑之心-陈其宽与东海建筑,台北:田园城市;
陈其宽,1962,“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建筑双月刊,NO.1,1962/4:8-9;
东海风:东海大学创校四十周年特刊,台中:东海大学出版社,1995
绘图原始资料来源:东海大学校校园图档查询系统
鸣谢:东海大学建筑系黄业强教授
文字 | 吴越
编辑 | 林楚杰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
![]() |
东海大学招待所,摄影:龚融柏 |
编者按:
位于台中北郊的东海大学,由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三位建筑师从1954年开始共同规划设计,校园内早期的文理大道建筑群,以及后来求索传统形制的衍化新生的女生宿舍、招待所等,带给后人许多传统形制的启示。而招待所这座250平方米的小建筑看似方整对称,是对基本合院原型一次变革性的尝试。
出了路思义教堂,踱步过大草坪,沿笃信路前行,耳畔的喧嚣声逐渐远走,行不多时,一座低矮的居屋掩映于葱郁的树木之后。圆形陶管垒成院墙,空灵而素雅。及近,扒着爬满青苔的院墙向内盼望,看得见主屋的屋檐深深舒展开来,水泥板铺就的小路延伸至门前,木质窗棂在阳光中跳跃着朱红。相较于隔壁洒满阳光的热闹草坪,除却偶尔推着轮椅经过的年迈夫妇,这里鲜有人造访。
![]() |
东海大学教学区整建规划建议案,资料来源:东海大学行政会议记录 |
这座完成于1960年的名为招待所的建筑,游离于东海大学文理大道两侧的白墙建筑群之外,显得十分低调。东海大学的早期建筑大都完成于1954至1957年间,多着墨于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和院落的时代特征与转化,从以诸学院与校舍等为代表的校园建筑可见一斑:以三合院与四合院作为原型而衍生出的建筑,反复出现在东海校园的蓝图之上。
![]() |
招待所的平面空间关系,作者自绘 |
而招待所建筑从一开始,便未选择“合院”这一神性空间作为建筑的核心而展开:它另辟蹊径,将更为生活化的、舒适的公共客厅置于建筑的中心位置取代了室外庭院,而客房却从整体中抽身出来形成脱离的关系。如此一来,建筑的室外空间被客厅划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工字型的空间形态,仿佛在竭力摆脱以院落为代表的传统建筑在其身上可能留下的烙印。这一摆脱之势,亦可从营建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基座处理上观察到。
![]() |
招待所与地面的交接处理,摄影:龚融柏 |
东海大学彼时的校园建筑,都为消化地形而砌筑了厚实的基座:拾级而上,校舍被院墙包裹而置于其上,带着些许读书人出世的气息——这是一种相对内向性的存在。而招待所坐落于树丛环绕的平地上,陈其宽似乎明白这个僻静的场所是建筑必要的参照,他选择让这栋建物与地面正面相遇:山墙直接深置入地面,只在两侧厢房屋檐的正下方留有排水。雨水充沛的季节,草丛没过建筑的踢脚线,带来一番和高台建筑迥异的野趣。
![]() |
招待所前院的陶管漏墙(左);前院内的排水沟(右);摄影:赵尉 |
诚然,从房屋制式、空间结构抑或建筑气质观之,招待所与传统的合院建筑都并不相同。但这恰说明招待所尝试透露的是另一种向度的转化。陈其宽精心创作了布满圆形陶管的透空漏墙,很难不让人想到传统园林建筑中半透明的景墙——也正因此,这充满空隙的皮囊下所包裹的世俗生活多了一层暧昧的意味;庭院内用红砖锁边砌筑的排水沟,曲折地环绕着建筑的前后院,几块水泥板铺过沟渠,涨水时宛如在庭院中创造了一座微缩园林。这些很细腻的构造,恰恰提示了空间生活化的可能。与此同时,连接招待所的主屋与两侧客房的衔接空间被设置成了储物柜,这种功能的置入,也为空间的生活化做了陈情的铺垫。而置于混凝土梁上的木桁架屋顶,亦是再熟悉不过的象征“居屋”的一般操作。在这里,他同时探索了材料的价值,相信大量使用木材可以人为地创造某种居家的、私密的氛围。
![]() |
招待所的门细部(左),招待所的门把手(右);摄影:龚融柏 |
在陈其宽先生眼中,“家”是一个简单而随性的空间——不需要太多矫饰;她亦是温馨而精致的,于平淡的生活中透露出一丝浪漫。招待所的建筑主体与其早年在东海大学校园内的其他建筑一样,仍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主屋结构。这是最便宜而方便的一种构造——钢筋混凝土的立柱与清水砖墙砌筑的墙体被粉以水泥,漆成灰色与白色。雨水沿着墙壁流淌而下,自然地形成了一张未经精雕细琢的妩媚水墨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却两侧的清水混凝土墙外,招待所前后及中间两侧天井四周所设的木质落地窗,称得上彼时东海大学校园建筑内木作最密集最细致的部分。异常精细的窗棂与外凸的玻璃压条,用现代建筑的常见做法表达了更为细腻的层次——这些透明的构造与木质构造所营造的,正是一种充满家庭气息的中国式生活体验:主屋的精致暗示了待人接客的“礼”——精致程度到了,礼数自然也就尽到了。用这一种表征“温馨”的空间来招待东海大学的贵客,再合适不过。
![]() |
充满家居工艺操作的招待所公共客厅横剖面,作者自绘 |
这让我回想起他在路思义教堂的营造过程中,对因人工建造所产生的不可控性的接纳、拥抱而故意表现工艺的粗野的“拙”的痕迹,与对每一片金黄色琉璃瓦上的钉头所形成的线条的精致控制。这两种状态,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陈其宽先生的作品里。而这种朴拙与精致相互交织的关系,恰与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不谋而合:随遇而安的洒脱中透露着对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精致追求。他从未忘记过中国正统建筑史所记述的宫殿寺庙、亭台楼阁里那套梁柱结构与檩椽制度,但抛开这些官式建筑而言,其内心深处也永远为江南的粉墙黛瓦、街巷家屋留了一个位置——而这正是另一种读书人心目中的中国风。和台湾诸多同时代的建筑师一样,他虽以取法创新、形式求变为己任,但自幼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是无法在精神上被割裂的。
![]() |
女生宿舍内院透视,陈其宽绘 |
这种心灵诉求也从汉宝德先生对陈其宽的评价中可见一斑:“他(指陈其宽)会假想中国式的生活在其中进行,房间里会挂了国画,甚至宝剑,以及女学生倚栏远眺等带有浪漫趣味的镜头”。这些想象的场景表现在建筑上,正好体现了他有节制的设计态度:放松地进行适当留白,给工匠与使用者些许再发挥的余地,用生活去填补设计没有做完的那部分。这不禁让我再次审视招待所那与传统相去甚远的工字型平面布局。那真的是一种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锐意摒弃吗?抑或是在他的内心,院落的实质所对应的是丰富的生活;只要生活在,这个“院子”有顶或者没顶,又真的重要吗?
早两年时,在东海大学诸多校舍建筑中,你能看到他对于创新和前卫的执着与勇气,正如他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文中说述:“我们应该要有以中国台湾为世界中心观的想法,…我希望我们都应有这种信心做出进步现代的建筑,更进一步的对自己的作品自豪于世界…”,那是一种学成归国、踌躇满志地在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中挥斥方遒的豪迈——那些跃然于校园规划图上的文理大道两侧的建筑,成为之后有别于同时期台湾北部轰轰烈烈的复古建筑运动热潮中,俯首皆是的红墙绿瓦的官式建筑之外的,战后传统建筑现代化批判性转型最早的一批实践。而在招待所的创作过程中,你会看到39岁的陈其宽,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成熟的独立构思后,在原有的对中国传统与人文格局的追求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对“家”的理解,沉淀出一份对日常生活的诉求。
参考文献:
汉宝德,2010,汉宝德谈艺术,中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东海大学建筑系,2003,建筑之心-陈其宽与东海建筑,台北:田园城市;
陈其宽,1962,“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建筑双月刊,NO.1,1962/4:8-9;
东海风:东海大学创校四十周年特刊,台中:东海大学出版社,1995
绘图原始资料来源:东海大学校校园图档查询系统
鸣谢:东海大学建筑系黄业强教授
文字 | 吴越
编辑 | 林楚杰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
-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4 21:39:32
-
dfdyp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4 14:00:15
-
patric insid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4 12:30:26
-
Delacroix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4 12:21:35
-
Billy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4 12:07:00
-
DE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6 16:21:45
-
古艾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4 12:48:50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25 16:32:48
-
aerotalk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07 21:18:13
-
Orcinus orc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25 18:35:47
-
文祥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8 09:47:33
-
赤脚建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6 14:11:10
-
ΦωΦ.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6 06:36:30
-
八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5 16:47:46
-
周予翾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5 15:22:11
-
Cosmos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5 15:03:44
-
白兔糖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25 14: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