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碎片化知识学习的一点思考
此文有感于古典老师所写的为什么越学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一文。
古典老师在文中提出了三个抵御碎片化的方法:
1. 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即从问题为出发角度进行学习。
2. 扩充学习资源——人事网书。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古典老师谈到筛选的重要性。
3. 721法则: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
4. 输出倒逼输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输出。
那么,碎片化学习,或碎片化信息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时代的学习大多构建在教科书与习题册体系之上,直到大学,这种灌输式学习才稍加停止。我们都试过自学,如跟随「21天入门XX」等书学习-这类书当然烂书居多-但终究很轻松的可以摸到「脉络」。
这倒让我想起了剪报,或许那是最早的碎片化学习。
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作为罪魁祸首,成为碎片知识的主要产生者之一。为什么很多人把内容移到了上面,比如战隼老师、李笑来老师等?微信的高度聚合性及可打赏「变现能力」是吸引太多人入这行的原因。
其中标题党无数,哪怕是战隼或李笑来老师也稍微带了点标题党的意思。至于内容呢?大家也容易废话居多。举个例子,战隼老师天天发方法论或读书笔记,李笑来老师在新生大学大量发一些令人深省的「把时间当做朋友类」文章。
若是仔细读来,皆是好文,皆是肺腑之言。但我在想,经过了这些高阶思考者总结写作的肺腑之言,如何让我们接收时学习的更好?我在学习方面有个假说类的想法,当教师与学生出于相同层级,或学生层级高于老师时,这时的接受速度是最快的。这个层级并非是知识水平,而是接收力、执行力、记忆力等必备条件。
要知道,真正对你影响很大的是系统的学习一门技能,而不是看微信公众号的零碎内容。因为对音乐很了解,所以看诸如「音乐人攻略」类的推送,有时感觉很微妙,因为其部分内容的错误与水平失调在了解音乐的人眼中看起来极为明显。那么,我们要成为有这种审视态度的学习者,还是以懵懂的态度被碎片信息无情的洗脑?我想所有人都向往前一种。
碎片信息氛围两种,新闻类与信息类。新闻类,譬如软件新版本、新第三方库等均属于此类。信息类则是各种所谓的干货,如方法论、鸡汤、具体的知识「如调性和声入门等」。
由上文分析可知,新闻类碎片信息最适合的处理方法即丢入笔记软件分类,用时一寻即可。但信息类就涉及到一个难题,你能否看到的当时就消化?你确定有那么多时间吗?如果收藏或放入笔记软件,你有时间去二次阅读吗?我个人的建议是简单审视其水平,若其真的很有帮助,这才需要收藏。若是出自某本书,建议直接去找这本书好了。如果是方法论或真有用的鸡汤文呢「其中包含一两个很有帮助的概念」?那就用一两句话摘录下来,这样哪怕你一天摘录10篇文章坚持一年,也不过是3650句话。
如果我的估算没有问题,某一领域内的方法论与学习方法加一起可能也没这么多。在摘录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做整理与删减,最后剩下的你能记住的,这才是你学到的东西。信息爆炸与碎片时代,我们需要用那个专用名词「断舍离」吗?其实不必,提炼核心知识并且记住,能多得到一点是你的收获,但浪费时间在没用的阅读上只能让你变得更糟。有这时间不如系统性的学习行业内技能,也比看起来瞎忙好得多。
当然,这种方法需要确保你有这些好习惯。笔记软件使用与管理能力、执行力、定期复习、快读阅读、信息检索。
信息过大,噪声过多。祝诸君在知识之海中收获满满。
古典老师在文中提出了三个抵御碎片化的方法:
1. 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即从问题为出发角度进行学习。
2. 扩充学习资源——人事网书。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古典老师谈到筛选的重要性。
3. 721法则: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
4. 输出倒逼输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输出。
那么,碎片化学习,或碎片化信息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时代的学习大多构建在教科书与习题册体系之上,直到大学,这种灌输式学习才稍加停止。我们都试过自学,如跟随「21天入门XX」等书学习-这类书当然烂书居多-但终究很轻松的可以摸到「脉络」。
这倒让我想起了剪报,或许那是最早的碎片化学习。
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作为罪魁祸首,成为碎片知识的主要产生者之一。为什么很多人把内容移到了上面,比如战隼老师、李笑来老师等?微信的高度聚合性及可打赏「变现能力」是吸引太多人入这行的原因。
其中标题党无数,哪怕是战隼或李笑来老师也稍微带了点标题党的意思。至于内容呢?大家也容易废话居多。举个例子,战隼老师天天发方法论或读书笔记,李笑来老师在新生大学大量发一些令人深省的「把时间当做朋友类」文章。
若是仔细读来,皆是好文,皆是肺腑之言。但我在想,经过了这些高阶思考者总结写作的肺腑之言,如何让我们接收时学习的更好?我在学习方面有个假说类的想法,当教师与学生出于相同层级,或学生层级高于老师时,这时的接受速度是最快的。这个层级并非是知识水平,而是接收力、执行力、记忆力等必备条件。
要知道,真正对你影响很大的是系统的学习一门技能,而不是看微信公众号的零碎内容。因为对音乐很了解,所以看诸如「音乐人攻略」类的推送,有时感觉很微妙,因为其部分内容的错误与水平失调在了解音乐的人眼中看起来极为明显。那么,我们要成为有这种审视态度的学习者,还是以懵懂的态度被碎片信息无情的洗脑?我想所有人都向往前一种。
碎片信息氛围两种,新闻类与信息类。新闻类,譬如软件新版本、新第三方库等均属于此类。信息类则是各种所谓的干货,如方法论、鸡汤、具体的知识「如调性和声入门等」。
由上文分析可知,新闻类碎片信息最适合的处理方法即丢入笔记软件分类,用时一寻即可。但信息类就涉及到一个难题,你能否看到的当时就消化?你确定有那么多时间吗?如果收藏或放入笔记软件,你有时间去二次阅读吗?我个人的建议是简单审视其水平,若其真的很有帮助,这才需要收藏。若是出自某本书,建议直接去找这本书好了。如果是方法论或真有用的鸡汤文呢「其中包含一两个很有帮助的概念」?那就用一两句话摘录下来,这样哪怕你一天摘录10篇文章坚持一年,也不过是3650句话。
如果我的估算没有问题,某一领域内的方法论与学习方法加一起可能也没这么多。在摘录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做整理与删减,最后剩下的你能记住的,这才是你学到的东西。信息爆炸与碎片时代,我们需要用那个专用名词「断舍离」吗?其实不必,提炼核心知识并且记住,能多得到一点是你的收获,但浪费时间在没用的阅读上只能让你变得更糟。有这时间不如系统性的学习行业内技能,也比看起来瞎忙好得多。
当然,这种方法需要确保你有这些好习惯。笔记软件使用与管理能力、执行力、定期复习、快读阅读、信息检索。
信息过大,噪声过多。祝诸君在知识之海中收获满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