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中,信息冗余所带来的日常负面——个人感觉而已~
我没有学过传媒学或媒介学、传播学(media studies, or communication)——高考填报志愿那到底算文科还是理科?我不知道。牵涉到哪些框架知识?——也许也要看培养的具体目标吧。
信息的传播,是在一定的媒介物质条件,或技术保证(古腾堡印刷机催生了现代纸质出版,后来有了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等)下进行的。但信息的传播会带来耗散,和冗余或赘余,也算是一种浪费吧。
(举举例子。我们用嘴说话,就是一种信息传播。为了套近乎或者客套或者仅仅不冷场,会说一些“吃了吗?”、“今天怎么样?”等等。手机里则有 “听到我说话了吗?”微信里则是“在吗?”这都是仅仅是为了确保渠道畅通而已而传递的一些无用信息。)
而信息冗余居然可以反客为主,成为现代的媒介传播中,特别是大众传媒里面,特别煽情的手段。这让人在为了接收有用信息而迁就冗余信息这个副产品的同时,不禁也厌恶起来——冗余信息要是太多,我就不看了,不值得了。
我是有这样的觉(biàn)悟(tài)。但这纯粹是个人感觉而已~
关于信息赘余问题,有传播学的洋人学者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好像已经给出公式或研究范式了。具体我也不懂,我只是说一下自己的实际感受。比如以电视的科教节目为例。
昨晚看了一个科教片,说的是一帮“二逼”(这里应当以褒义来理解~)民科,复原了明朝的神机火器“一窝蜂”(火箭炮“喀秋莎”的前现代低配版~),试验了一番,证明它在明初“靖难之役”中,对建文帝手下大将李景隆阻击燕王朱棣的北方铁骑确有奇功。
这节目不错,但是对我来说,也具备典型的信息冗余现象。——就是为了渲染气氛或者仅仅是为了让画面不间断,需要时不时地整出一些战斗场面的水彩画、剪纸画,人物还要动一动,还要泼洒红色液体,做出鲜血流出的特效,以及燕王朱棣的动漫或电子游戏画风的形象。总之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帮“二逼”80后制作人员的知识和专业储备,就是对美国历史人文节目技术的模仿+日式动漫+电子游戏。
我不是说这个特定的节目有特别严重的信息冗余问题。这个节目的母本,那些美国节目也是一样的。——我是从这个现象出发,来探讨理论问题。
就是说,电视这个媒介平台的特质是,不能让画面和声音中断。所以不得不不断地进行填充。对我来说,这就是很无聊的信息赘余了。
再说说我的个人怪癖。我崇尚想象力——我脑子里面的燕王朱棣或者耶稣或者埃及法老,比纪录片里面演出来的或者画出来的如梦幻泡影的image要清爽得多。(或者说,燕王朱棣、耶稣、法老,他们的具体长相,真地不重要,比这个更不重要的就是蹩脚的二等品艺术广告画风了。)——于是,媒介平台为了实现信息传输而不得不散播出来的冗余信息,对我来说就都成为了妨碍。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希望电视节目可以这样——比如回到刚才说的那个节目:除了解说明朝火器“一窝蜂”干货和呈现民科们野外试验“一窝蜂”发射的干货之外,一律可以黑屏,或者打出有限的文字,或只让我听到解说者的声音就可以了。
信息冗余的另一个妨碍是,让大众弱智。这是因为信息冗余总是在煽情的伪装下进行的,越是没有干货,就越是想惟妙惟肖,配乐也恨不得是美国电影《燃情岁月》,连党建节目都是如此。。。个人特别反感的是在很多综艺或厨艺类节目中,当让那个主播试吃一口做出来的食物,那主播脸上立刻展示出那种混合着圣洁、蛋疼与菊花万人捅的表情。这时候幕后的半文盲制作人员还要配上煽情的音乐和在画面上添加表情动漫。我真希望大家都能normal一些,淡定地让主播点头说“好吃”,我真地就感激涕零了。(但这可能是我的个人怪癖,因为在我家楼下,所有卖菜的卖水果的都手捧手机看这些东西看得津津有味。)
好了,我的话都说完了。我的忧虑是我上小学的儿子对我这些考虑,完全没有理解。他生活在现代媒介所制造的梦幻泡影中,不能自拔。。。
信息的传播,是在一定的媒介物质条件,或技术保证(古腾堡印刷机催生了现代纸质出版,后来有了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等)下进行的。但信息的传播会带来耗散,和冗余或赘余,也算是一种浪费吧。
(举举例子。我们用嘴说话,就是一种信息传播。为了套近乎或者客套或者仅仅不冷场,会说一些“吃了吗?”、“今天怎么样?”等等。手机里则有 “听到我说话了吗?”微信里则是“在吗?”这都是仅仅是为了确保渠道畅通而已而传递的一些无用信息。)
而信息冗余居然可以反客为主,成为现代的媒介传播中,特别是大众传媒里面,特别煽情的手段。这让人在为了接收有用信息而迁就冗余信息这个副产品的同时,不禁也厌恶起来——冗余信息要是太多,我就不看了,不值得了。
我是有这样的觉(biàn)悟(tài)。但这纯粹是个人感觉而已~
关于信息赘余问题,有传播学的洋人学者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好像已经给出公式或研究范式了。具体我也不懂,我只是说一下自己的实际感受。比如以电视的科教节目为例。
昨晚看了一个科教片,说的是一帮“二逼”(这里应当以褒义来理解~)民科,复原了明朝的神机火器“一窝蜂”(火箭炮“喀秋莎”的前现代低配版~),试验了一番,证明它在明初“靖难之役”中,对建文帝手下大将李景隆阻击燕王朱棣的北方铁骑确有奇功。
这节目不错,但是对我来说,也具备典型的信息冗余现象。——就是为了渲染气氛或者仅仅是为了让画面不间断,需要时不时地整出一些战斗场面的水彩画、剪纸画,人物还要动一动,还要泼洒红色液体,做出鲜血流出的特效,以及燕王朱棣的动漫或电子游戏画风的形象。总之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帮“二逼”80后制作人员的知识和专业储备,就是对美国历史人文节目技术的模仿+日式动漫+电子游戏。
我不是说这个特定的节目有特别严重的信息冗余问题。这个节目的母本,那些美国节目也是一样的。——我是从这个现象出发,来探讨理论问题。
就是说,电视这个媒介平台的特质是,不能让画面和声音中断。所以不得不不断地进行填充。对我来说,这就是很无聊的信息赘余了。
再说说我的个人怪癖。我崇尚想象力——我脑子里面的燕王朱棣或者耶稣或者埃及法老,比纪录片里面演出来的或者画出来的如梦幻泡影的image要清爽得多。(或者说,燕王朱棣、耶稣、法老,他们的具体长相,真地不重要,比这个更不重要的就是蹩脚的二等品艺术广告画风了。)——于是,媒介平台为了实现信息传输而不得不散播出来的冗余信息,对我来说就都成为了妨碍。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希望电视节目可以这样——比如回到刚才说的那个节目:除了解说明朝火器“一窝蜂”干货和呈现民科们野外试验“一窝蜂”发射的干货之外,一律可以黑屏,或者打出有限的文字,或只让我听到解说者的声音就可以了。
信息冗余的另一个妨碍是,让大众弱智。这是因为信息冗余总是在煽情的伪装下进行的,越是没有干货,就越是想惟妙惟肖,配乐也恨不得是美国电影《燃情岁月》,连党建节目都是如此。。。个人特别反感的是在很多综艺或厨艺类节目中,当让那个主播试吃一口做出来的食物,那主播脸上立刻展示出那种混合着圣洁、蛋疼与菊花万人捅的表情。这时候幕后的半文盲制作人员还要配上煽情的音乐和在画面上添加表情动漫。我真希望大家都能normal一些,淡定地让主播点头说“好吃”,我真地就感激涕零了。(但这可能是我的个人怪癖,因为在我家楼下,所有卖菜的卖水果的都手捧手机看这些东西看得津津有味。)
好了,我的话都说完了。我的忧虑是我上小学的儿子对我这些考虑,完全没有理解。他生活在现代媒介所制造的梦幻泡影中,不能自拔。。。
-
月光轮廓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7 10:03:25
-
沈圭圭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6 13:50:13
-
然后就木有然后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1 01:27:09
-
纯属偶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0 23:21:58
-
璇璇璇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0 22:18:26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0 19:45:32
-
逯亭云マスト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0 16:54:4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0 16:04:28
-
harryha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0 13:17:08
-
kento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0 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