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La Dolce Vita
在米兰的酒店里感叹,15天的旅行马上结束,我们这群在路途里笑过、闹过的人要各回各家开始新的生活。一路从上海-米兰-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罗马-托斯卡纳,每一站的感觉有类似的,也有大相径庭的。总结下来,回去后最大的感触有三个: 1. 尝试着继续甜蜜的生活 2. 不要停下脚步,但也不要走得太快 3. 做一个更容易接受“其他”的人
“La Dolce Vita” 第一次知道是当年韩先生给我推荐那部《甜蜜的生活》电影,黑白时代的经典。在意大利,到处能找到它的影子—— 石板路边的小巷、教堂钟声与和煦的阳光、咖啡与甜品、海边与渔船…倘若没有经济压力,在这里“休息”一阵子,有助于帮助整个人得到彻底的放松。我们这些“旅行”的人恐怕还很难体会到“度假”的乐趣,心里装着“赶路”和“截止日期”是没有办法真得享受意大利的美好的。 欧洲的日子过得很慢,体现在从生活到商业的各种部分。在上海的街头,看得到的是拥挤的人群、紧张甚至充满压迫感的眼神。在这里的街头,人们走得很慢,带着令人艳羡的从容,我经常忍不住在想,我们的生活多了太多“绝望”的味道。人们对个人发展、生活状态、经济水平甚至社会地位的“渴求”无止无尽,而真正对于人性、生活本质里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关注得太少。 作为一个内向者,我喜欢一个人待着。以前觉得一个人待久了会觉得孤单,心里的感情与想法挤压久了就忘了如何表达。这次旅行结束,我开始能体会SusanKuang之前一篇文章里写到的,大概意思是内心强大后的独处能成为一种极致的享受。我急不可耐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对未来半年甚至一年的规划,想做的事情太多。可是我又强烈地要求自己,要保持在这里的那份La Dolce Vita的心境生活,那些喜欢的东西在生活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妥协。比如瑜伽、写作、阅读、观察思考,他们不应该被加班、开会这样的事情取代。 另外,就是整个人的状态是温柔恬静的,不去争抢不必要的东西(必要性是相对的),而是适时去省视拥有的和匮乏的意义;不去焦虑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控制也是相对的),而是做自己能做且认为有价值的;去观察世界和他人,从细节和平淡中汲取能量;去尝试新的事物和环境,让惊喜点亮生活灰暗的角落。 La Dolce Vita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


“Keep walking, don't stop and pace too fast” 我是一个走路很快的人,也是一个行动、决策、思考很快的人。因而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缺点——缺乏耐心。对于效率的极致要求让我变得越来越冷漠,对于“无关”的人和事的关注越来越少。这次旅行,团队遇到过几次小障碍,大家会交互出现“情绪”问题,有些我有很明显的感受并且给予回应,有些我忽略或者感受到了也没任何回应。有一天坐在教堂前,我们玩着“真心话”第一次那么近得去了解彼此,我的最大感触是——这些人值得自己温柔相待,那些过去的冷漠是不对的。“不对的”这次词听起来特别幼稚,但是却时常出现在我的日记里(字典里)。多半时候,追求效率是必要的,毕竟生命有限而渴望和追求又是丰富多样的,但针对人而言,效率二字反而有时候会让一个人变得冷漠,近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很多时候我非常不屑关注关系)。我经常处于一种矛盾,希望情感上的亲密又排斥主动采取过多行动,比如主动问候、主动分享、主动表达情感诉求,心里却期许着对方来找你、问候你、与你分享、表达爱你等行为。旅行中也有过类似的情况,这也让我慢慢意识到“相互”的重要。然而,当我只关注任何更高效地实现我想要的东西/目的的时候,这样的交互是很难实现的,因为需要时间和心境,需要无目的思维,需要足够的耐心去接受短期内没有结果的行为。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这次旅行每日平均走8-10公里,加上意大利的阳光甚好,走下来整个人不仅仅晒黑几圈而且到后程(尤其在那不勒斯、米兰的3-4天)容易觉得疲惫。但是有一次,我们去庞贝爬火山却切实体会了一把“没有坚持就没有美好结局”的经历。大雨阻碍了我们一度的希望,疲惫曾让我们想放弃登顶,忘了是什么让我没有停止脚步一路向前,在山顶上看到了令人窒息的美景。作为一个缺乏耐心的人,有时候也会容易轻易放弃,说白了就是觉得“无所谓、不值得自己这么拼命去做”。但当我意识到有比我更优秀的人还在拼命做一些我无法坚持的事情时(比如坚持睡前阅读),心里真得会有一种自责感。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关于“在XXX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我在喝咖啡时候看了一些,想想自己,意识到“还有太多值得我KeepWalking”,那时候的心里是复杂的,现在觉得是美好的,因为有新的能量在激发我、刺激我。 回去后继续保持前行,但该放慢脚步的时候也不犹豫。

“Embrace OTHERS”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学校,常常会宣传“团队合作”、“应对多变”等关键的能力词条。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开放的人(Open Minded Person),能接受新事物、新变化,乐于改变。然而当我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被颠覆的时候,有时候(不是所有时候)我的下意识反应居然不是Embrace Changes而是——发脾气。 在罗马的一天下午我们去西班牙广场附近的百年咖啡馆喝咖啡,当地的习俗是可以站在柜台前喝。我当时心里很郁闷,为什么买了一大桌蛋糕咖啡要我却站着吃/喝? 马上黑脸并且维持了30分钟没有说一句话,也没吃一口蛋糕/喝一口咖啡。后来我想起来一句话: When in Rome, do like Romans do. 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看起来不那么优雅的喝咖啡方式?(骨子里对于Descent Life的要求这一次被放大) 说到底自认为的Open Minded和实际行为仍然有差距,而且放到人群常模(Norm)里,也有可能是不开放的SD5%…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始逐渐意识到要与更多优秀/积极/有趣的朋友更多相处的重要性,自我认知通常来自于对比、反馈、反思。我对于自身(以及身边亲密的人)行为的观察和反思是不够,虽然在坚持写日记,但是有意识地自我调节还没有跟上。比如:某个朋友跟我反馈觉得我对他的关心关注和共情不够,我至今也没有过多调整过对他的态度(也许是心里觉得不重要),偶尔也会怕自己付出过的情感没有反馈(甚至回报)。也许人与事真的是很大差别,不是所有的交互都能实现成功闭环,付出没有反馈和回报的现象是一个新常态。 还是应该提醒自己——在不舒服的时候多想想为什么,而不是急于去反射和反应。去经历更多后能更有意识地接受变化与差异。如果做错了(做得不好)也不应该“逃避”,与身边的人探讨是特别有效的方式。最后我发现,要让他人觉得舒服,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


-
实验台边吃早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5 05: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