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六講》片言隻語
當你二十五歲時有過一個激昂的夢想,一生不會太離譜,因為那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寄託;可是二十五歲以後,你應該務實了,卻還在相信遙遠的夢想,大概人生就沒什麽希望了。
雖然有時候生命有“後來”反而是更大的難堪。
我想,青春的美是在於你決定除了青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了,也不管以後是不是繼續活著面試一種孤注一擲的揮霍。
這麼說好了,你的你的生命裡有沒有什麽不切實際的夢想?沒錯,就是不切實際,因為青春如果太切合實際,就不配叫作青春了。
因為青春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夢想的嘉年華。
當他覺得生命是最大的空幻時,他會選擇用生命去做一件最激情的事情,如同我在敦煌看到六朝佛教的壁畫那些割肉餵鷹的故事,我想,那是非常激情的。
但就像《史記》裡的劉邦,成功的人不會可愛,可愛的一定是這些失敗的孤獨的人。
二十世紀之後,人們可以坦然地去面對暴力美學這個議題,才漸漸觸到了核心,當暴力被提升為美學的層次后,反而是最不危險的狀態——不論是性還是暴力,在被壓抑時才是最危險的。
有人認為中國九流十家中,被消除得最乾淨的一派就是墨家,墨家就是俠的前身,因為墨子是一個抱打不平的人,他創立的是一個替天行道的流派,一個劫富濟貧的流派,墨派變成俠最重要的來源。
北歐人有理性的思維,卻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地區。我問一個很要好的丹麥朋友:“你們的社會福利那麼好,爲什麽還那麼多人自殺?”他說:“就是因為太好了。人沒有困難也就不想活下去了。”
心一直在自己身上,心會不安,是被寂寞趨勢著,要去找自己以外的東西。可是所有東西都在自己身上了,一直向外尋找,是緣木而求魚,反而讓自己慌張。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后的思維是清明。
現代人講求記憶,要記得快記得多,但莊子認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種形式的沉澱,叫做“心齋坐忘”。忘事一種大智慧,把繁瑣的、干擾的、騷動的忘掉,放空。老子說空才能容。就像一個杯子如果沒有中空的部份就不能容水。
孤獨一定要慢,當你急迫地從A點移動到B點時,所有的思考都停止。生命很簡單,也是從A點到B點,由生到死。如果你一生都很忙碌,就表示你一生什麽都沒有看到,快速地從A點到了B點。難道生命的開始就是爲了死亡嗎?還是爲了活著的每一份每一秒。與孤獨相處得時候,可以多一點思維的空間。生命的過程會不會更細膩一點?
讓自己有一段時間走路,不要坐車子趕捷運,下點雨也無妨,這時候就是孤獨了。
在個體更獨立的狀態下,他的愛才會更成熟,不會是陶醉。也不會是依賴。成熟的愛是依靠不是依賴,依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依賴這是賴著不走了。
雖然有時候生命有“後來”反而是更大的難堪。
我想,青春的美是在於你決定除了青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了,也不管以後是不是繼續活著面試一種孤注一擲的揮霍。
這麼說好了,你的你的生命裡有沒有什麽不切實際的夢想?沒錯,就是不切實際,因為青春如果太切合實際,就不配叫作青春了。
因為青春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夢想的嘉年華。
當他覺得生命是最大的空幻時,他會選擇用生命去做一件最激情的事情,如同我在敦煌看到六朝佛教的壁畫那些割肉餵鷹的故事,我想,那是非常激情的。
但就像《史記》裡的劉邦,成功的人不會可愛,可愛的一定是這些失敗的孤獨的人。
二十世紀之後,人們可以坦然地去面對暴力美學這個議題,才漸漸觸到了核心,當暴力被提升為美學的層次后,反而是最不危險的狀態——不論是性還是暴力,在被壓抑時才是最危險的。
有人認為中國九流十家中,被消除得最乾淨的一派就是墨家,墨家就是俠的前身,因為墨子是一個抱打不平的人,他創立的是一個替天行道的流派,一個劫富濟貧的流派,墨派變成俠最重要的來源。
北歐人有理性的思維,卻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地區。我問一個很要好的丹麥朋友:“你們的社會福利那麼好,爲什麽還那麼多人自殺?”他說:“就是因為太好了。人沒有困難也就不想活下去了。”
心一直在自己身上,心會不安,是被寂寞趨勢著,要去找自己以外的東西。可是所有東西都在自己身上了,一直向外尋找,是緣木而求魚,反而讓自己慌張。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后的思維是清明。
現代人講求記憶,要記得快記得多,但莊子認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種形式的沉澱,叫做“心齋坐忘”。忘事一種大智慧,把繁瑣的、干擾的、騷動的忘掉,放空。老子說空才能容。就像一個杯子如果沒有中空的部份就不能容水。
孤獨一定要慢,當你急迫地從A點移動到B點時,所有的思考都停止。生命很簡單,也是從A點到B點,由生到死。如果你一生都很忙碌,就表示你一生什麽都沒有看到,快速地從A點到了B點。難道生命的開始就是爲了死亡嗎?還是爲了活著的每一份每一秒。與孤獨相處得時候,可以多一點思維的空間。生命的過程會不會更細膩一點?
讓自己有一段時間走路,不要坐車子趕捷運,下點雨也無妨,這時候就是孤獨了。
在個體更獨立的狀態下,他的愛才會更成熟,不會是陶醉。也不會是依賴。成熟的愛是依靠不是依賴,依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依賴這是賴著不走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