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做的三件事:1、客观 2、无偏见、3、就事论事
心存偏见的总是弱者(塞·约翰逊)
这三件事没有人能做到。原因很简单,真相事实对人而言并不重要,人们所需要的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实,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结果。
客观很难,思维懒惰是人的天性,早就习惯于不思考、不追问,轻易得出答案。在思想解放后,人对自己思维的要求开始以低级动物为标准。为什么要有偏见?答案是因为我是人,人是动物,动物都是感性的。
人逐渐放弃了理性思维。
员工a对众人说,员工b是心机婊,因为他只工作了一年,就能连升三级,定是不择手段。于是众人对b产生了本能的厌恶。很少有人会怀疑a的结论,众人不由自主的关闭理性思维,陷入偏见的狂欢中。一群人围攻一个人会产生快感。b连升三级的原因,有可能是工作能力强,可能待人和善,有种种原因。但人们不喜欢这种追问,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结果。
经常会有这样的偏见,对别人的成功,总希望找出他们用了不正当、不合理的手段。对自己的失败,也希望找到类似于“运气不好”的理由。
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太老实了,在外总会被别人欺负。妻子也会认为自己的老公太善良了,总会被周围的朋友坑。但母亲从来没有考虑过儿子会欺负别人,妻子也不会考虑老公欺骗别人。人不可能做到客观,只能是选择性客观。而选择的客观,正是生存所需要的。
不客观的代价就是会产生从众心理。生活因他人而存在。要求自己客观认知很难,“他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捷径。“他人”炒股票发了横财,“他人”的孩子钢琴比赛得了第一名,“他人”的老公当上了局长……。“他人”每时每刻都在扰乱我们的生活。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无法客观的认知自己。
当不能客观认知自己的时候,人们就会用偏见满足自己内心的空缺。
偏见都是负面的,这个世界不存在正面的偏见。人们习惯于用俯视的角度去看待被偏见者,心理会获得巨大的满足。例如,很多人认为有钱人都是道德败坏的,这是俯视角度,从道德的制高点往下看。
客观、无偏见,只是思维、认知的方式,而就事论事便是具体行为。我把就事论事归于克制、自律的结果。思想放纵与肉体放纵都会带来危害。在生活中,我们无法抛开以往的经验去评价一个人,例如,看到吸烟的女人就会联想到在夜店里混迹的女人,但事实上也许只是工作压力才吸烟而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以前你看过的影视剧里的抽烟女人都是这样的。
无法客观认知,就会产生偏见,一旦有了偏见就不会就事论事。妻子对丈夫有了偏见,就会因为鸡毛蒜皮的琐事,牵扯出陈年旧案,以及得出当初后悔结婚的结论。工作中,如果对某同事产生偏见,行为目标就不是为了完成工作,有可能只是为了证明该同事道德上有瑕疵。
现代文明的思维基础是理性,但人们又排斥理性,认为那是桎梏,误把放纵当成自由。以自我为中心是客观认知的天敌。也许你所坚持的观点、理念是错误的,但我们很轻易就会原谅自己。于是,不客观的感性认知就会成为习惯,看待任何事物都带有偏见。
客观、无偏见、就事论事很难做到,但可以尽量实现。方法是,勤奋、思考、自律。思维上勤奋,不断追问,让我们能更接近事实。思考是认知的基础,消除偏见的不是道德,因为道德本身就是带有偏见的,例如有君子小人之分。消除偏见的方法是智慧。
这三件事没有人能做到。原因很简单,真相事实对人而言并不重要,人们所需要的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实,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结果。
客观很难,思维懒惰是人的天性,早就习惯于不思考、不追问,轻易得出答案。在思想解放后,人对自己思维的要求开始以低级动物为标准。为什么要有偏见?答案是因为我是人,人是动物,动物都是感性的。
人逐渐放弃了理性思维。
员工a对众人说,员工b是心机婊,因为他只工作了一年,就能连升三级,定是不择手段。于是众人对b产生了本能的厌恶。很少有人会怀疑a的结论,众人不由自主的关闭理性思维,陷入偏见的狂欢中。一群人围攻一个人会产生快感。b连升三级的原因,有可能是工作能力强,可能待人和善,有种种原因。但人们不喜欢这种追问,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结果。
经常会有这样的偏见,对别人的成功,总希望找出他们用了不正当、不合理的手段。对自己的失败,也希望找到类似于“运气不好”的理由。
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太老实了,在外总会被别人欺负。妻子也会认为自己的老公太善良了,总会被周围的朋友坑。但母亲从来没有考虑过儿子会欺负别人,妻子也不会考虑老公欺骗别人。人不可能做到客观,只能是选择性客观。而选择的客观,正是生存所需要的。
不客观的代价就是会产生从众心理。生活因他人而存在。要求自己客观认知很难,“他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捷径。“他人”炒股票发了横财,“他人”的孩子钢琴比赛得了第一名,“他人”的老公当上了局长……。“他人”每时每刻都在扰乱我们的生活。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无法客观的认知自己。
当不能客观认知自己的时候,人们就会用偏见满足自己内心的空缺。
偏见都是负面的,这个世界不存在正面的偏见。人们习惯于用俯视的角度去看待被偏见者,心理会获得巨大的满足。例如,很多人认为有钱人都是道德败坏的,这是俯视角度,从道德的制高点往下看。
客观、无偏见,只是思维、认知的方式,而就事论事便是具体行为。我把就事论事归于克制、自律的结果。思想放纵与肉体放纵都会带来危害。在生活中,我们无法抛开以往的经验去评价一个人,例如,看到吸烟的女人就会联想到在夜店里混迹的女人,但事实上也许只是工作压力才吸烟而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以前你看过的影视剧里的抽烟女人都是这样的。
无法客观认知,就会产生偏见,一旦有了偏见就不会就事论事。妻子对丈夫有了偏见,就会因为鸡毛蒜皮的琐事,牵扯出陈年旧案,以及得出当初后悔结婚的结论。工作中,如果对某同事产生偏见,行为目标就不是为了完成工作,有可能只是为了证明该同事道德上有瑕疵。
现代文明的思维基础是理性,但人们又排斥理性,认为那是桎梏,误把放纵当成自由。以自我为中心是客观认知的天敌。也许你所坚持的观点、理念是错误的,但我们很轻易就会原谅自己。于是,不客观的感性认知就会成为习惯,看待任何事物都带有偏见。
客观、无偏见、就事论事很难做到,但可以尽量实现。方法是,勤奋、思考、自律。思维上勤奋,不断追问,让我们能更接近事实。思考是认知的基础,消除偏见的不是道德,因为道德本身就是带有偏见的,例如有君子小人之分。消除偏见的方法是智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