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沤麻
红麻(又名洋麻、大麻槿)长得很高的时候,可以藏人遮阴,每逢盛夏时节,小孩子们总是将家长的叮嘱当做“耳边风”,不管麻茎、麻叶上的毛带来的刺痒,钻到里面做游戏,开开心心地玩上一整天。青麻(又名白麻,通称青麻、野麻、野苎麻、八角乌、孔麻)长得矮小,但是开的花小巧可爱,小孩都喜欢把它的花揪下来,然后摘掉花萼,捻起花萼底部有黏液的地方粘到耳朵上,花会从耳朵上垂下,像悬在一根蛛丝上的耳坠儿。小孩儿都喜欢玩这个游戏,玩得很起劲,仿佛自己有了一件了不得的首饰,彼此炫耀,看看谁的垂丝更长,坚持的时间更久。
夏秋之交,红麻开花。植株上毛茸茸的刺,似乎变得更硬,让人不敢轻易触碰。长到两米左右,皮质坚硬,叶子也开始变黄并自下而上开始脱落,基本上算是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砍完之后,大家会把这些麻整捆整捆的放进浅水的池塘,为了防止它们浮上来,再用伐下来没有用过的树段压在上面捆好。
等到红麻沤到池水发黑,颜色变黑灰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取出来剥皮。已经发酵过的麻,只需要一捋就可以整个捋下来,麻杆光溜溜地仿佛泥鳅,晒干之后,雪白无比,可以当做柴烧。男孩子们,喜欢拿着它们,当做武器,到处“打斗”。因为打到身上,也不会疼。
这边沤麻根的同时,那边会将它们的根刨除来,主要是为了防止它们在地里“占地为王”,影响来年长庄稼。刨除来的根,也不浪费,晒干了烧火,也很耐烧。
诗经里已经记载沤麻的事儿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沤的麻可能不是红麻,更有可能是野生的青麻,植株不高,但是纤维很坚韧。庄稼人都讲究实际,沤麻是不论青麻、红麻的,能多剥下来一缕麻就行,不会介意是它们是野生的还是田里种的。
不过,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今很少有人种麻,沤麻这种劳心劳力的事情也几乎已经无人再做了。
沤麻的事儿《诗经·陈风·东门之池》早有记述。既然是“风”,肯定少不了风土人情。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大概意思就是沤麻的青年男女,借机相会,谈情说爱。不过诗经上虽然写得很美,可现实中沤麻并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沤麻,是利用细菌,软化麻的木质纤维,使之自然发酵,达到部分脱胶的目的,从而获取纺织所需要的纤维。既然是发酵,一池酸爽的黑水边,本身已经足够“煞风景”。或许只有现代的人,心向自然可是又无法忍受这样“原生态”,又或许古代的人在这样的酸水边谈情说爱也会觉得不适。但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谈情说爱的人,终于有了机会短暂相处。
“麻衣如雪”,是给公卿士大夫来穿的。不过,在我的印象中,麻坯子一缕缕地都挂在某个地方,等到用时,随时可以搓成长短粗细不等的绳子,或扎包捆袋,或缚羊拴猪;逢年过节还可以拎肉穿鱼;日常里还可以扎个笤帚。可以用到的地方有很多。只是后来,塑料、化纤的绳子物美价廉,沤麻的事情就无人再做了。
1.大麻槿:原产于西非,后传播至里海沿岸及印度,19世纪之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古巴等加勒比海沿岸国家,澳大利亚,日本及中国的黑龙江、辽宁、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和云南等省,是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在欧美被主要当做黄麻的替代品。(维基百科)
2.槿麻原来野生于非洲,在公元前就已驯种于印度次大陆。1908年自印度引种到中国台湾省,当地称为钟麻。20~40年代又传播到东北、华北和浙江一带,1949年有了很大发展。但50年代中期遭受炭疽病的毁灭性打击,除台湾省外基本绝迹。迄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重新选育试种成功。但绝大多数为南方型,在中国南方留种后,遍种于其他许多省区。目前为中国黄麻织物的主要原料。槿麻的世界主要产地还有印度次大陆、泰国、苏联和非洲等。(百度百科)
![]() |
红麻 |
![]() |
青麻 |
夏秋之交,红麻开花。植株上毛茸茸的刺,似乎变得更硬,让人不敢轻易触碰。长到两米左右,皮质坚硬,叶子也开始变黄并自下而上开始脱落,基本上算是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砍完之后,大家会把这些麻整捆整捆的放进浅水的池塘,为了防止它们浮上来,再用伐下来没有用过的树段压在上面捆好。
等到红麻沤到池水发黑,颜色变黑灰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取出来剥皮。已经发酵过的麻,只需要一捋就可以整个捋下来,麻杆光溜溜地仿佛泥鳅,晒干之后,雪白无比,可以当做柴烧。男孩子们,喜欢拿着它们,当做武器,到处“打斗”。因为打到身上,也不会疼。
这边沤麻根的同时,那边会将它们的根刨除来,主要是为了防止它们在地里“占地为王”,影响来年长庄稼。刨除来的根,也不浪费,晒干了烧火,也很耐烧。
诗经里已经记载沤麻的事儿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沤的麻可能不是红麻,更有可能是野生的青麻,植株不高,但是纤维很坚韧。庄稼人都讲究实际,沤麻是不论青麻、红麻的,能多剥下来一缕麻就行,不会介意是它们是野生的还是田里种的。
不过,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今很少有人种麻,沤麻这种劳心劳力的事情也几乎已经无人再做了。
沤麻的事儿《诗经·陈风·东门之池》早有记述。既然是“风”,肯定少不了风土人情。
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大概意思就是沤麻的青年男女,借机相会,谈情说爱。不过诗经上虽然写得很美,可现实中沤麻并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沤麻,是利用细菌,软化麻的木质纤维,使之自然发酵,达到部分脱胶的目的,从而获取纺织所需要的纤维。既然是发酵,一池酸爽的黑水边,本身已经足够“煞风景”。或许只有现代的人,心向自然可是又无法忍受这样“原生态”,又或许古代的人在这样的酸水边谈情说爱也会觉得不适。但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谈情说爱的人,终于有了机会短暂相处。
“麻衣如雪”,是给公卿士大夫来穿的。不过,在我的印象中,麻坯子一缕缕地都挂在某个地方,等到用时,随时可以搓成长短粗细不等的绳子,或扎包捆袋,或缚羊拴猪;逢年过节还可以拎肉穿鱼;日常里还可以扎个笤帚。可以用到的地方有很多。只是后来,塑料、化纤的绳子物美价廉,沤麻的事情就无人再做了。
1.大麻槿:原产于西非,后传播至里海沿岸及印度,19世纪之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古巴等加勒比海沿岸国家,澳大利亚,日本及中国的黑龙江、辽宁、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和云南等省,是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在欧美被主要当做黄麻的替代品。(维基百科)
2.槿麻原来野生于非洲,在公元前就已驯种于印度次大陆。1908年自印度引种到中国台湾省,当地称为钟麻。20~40年代又传播到东北、华北和浙江一带,1949年有了很大发展。但50年代中期遭受炭疽病的毁灭性打击,除台湾省外基本绝迹。迄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重新选育试种成功。但绝大多数为南方型,在中国南方留种后,遍种于其他许多省区。目前为中国黄麻织物的主要原料。槿麻的世界主要产地还有印度次大陆、泰国、苏联和非洲等。(百度百科)
-
歌者雷树萱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5 14: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