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压抑性假说为何?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dou出ban))
福柯的压抑性假说
马克·G.E.凯利 / 文
王佳鹏 / 译
我想,在福柯那里,还有几个有关压抑性假说的问题并未得到充分阐述。第一个问题是,当福柯将其视为“假说”时,他究竟何意?这个词语一般被用来描述虽然有一些证据支持但却又有待验证的解释,于是,它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理论的地步(从字面含义看,“假说/假设”[hypothesis]表示“次于”[hypo]或不如论点[thesis])。这多少有些令人感到不解,因为福柯似乎将压抑性假说视为一种广为接受的智慧,一种人们肯定相信其具有正确性的思想。他之所以将其视为“假说”,原因之一也许在于,他认为此种学说是错误的,因而它并不值得被视为一种理论。这个原因听起来似乎并不符实,因为一个人通常都会将其反对者的立场视为某种理论,并说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我想,最终的原因只可能是,它是福柯自己的假说,他当时竭力去探究这一假说,并确实认为它是错误的。这并不意味着这必然是福柯的最初想法(我将在下文讨论这种可能性),相反,这只是意味着,福柯出于自己的探究目的,而将他人仅仅视为历史事实的东西看作某种假说。福柯是要去检验这种既定理论,他首先将其视为假说,然后用相关事实来检验其有效性——对他来说主要是发现该假说的不足之处。
第二个问题跟该书第一部分的一个巨大谜题有关,即从压抑性假说的角度来看,福柯何以会认为赖希似乎有些“胆怯”(timid)。在此,这个巨大的疑问是,压抑性假说究竟代表的是谁的观点?赖希似乎是持有这一观点的最明显的候选人,但是,完全可以充分地说明,他在此是无关人物。于是,福柯并未将某个人物视为压抑性假说的坚信者,他似乎只是为自己的攻击树立了一个稻草人。他对压抑性假说的论述,就像每个人都认为的那样,至少是每个西方人。然而,正如我已经指出的,我并不认为,每个人或多数人都支持这一观点。但确实正如福柯将其专门提出来让我们对其进行反思那样,压抑性假说似乎极其具有说服力。下面,我将介绍可以作为压抑性假说实际代表人物的三类候选者:(1)马尔库塞及其追随者;(2)德勒兹和加塔利;(3)福柯自己。
▼
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20世纪早期,德国思想中具有一股将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潮流,由此而形成了所谓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则是其中的典范性人物。他与我们的主题最为相关的著作是《爱欲与文明》,福柯在《不正常的人》一书中曾引用这本书。福柯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也曾引用马尔库塞,这说明福柯对马尔库塞的著作是极为熟悉的,因而他可能是从马尔库塞的著作中得出了压抑性假说。然而,在《认知意志》中,福柯并未直接提及马尔库塞,尽管他在该书第四部分似乎运用了马尔库塞式术语,我们将在下文讨论这一点。
马尔库塞确实拒绝赖希的观点,但他对赖希的拒绝跟压抑性假说对赖希的拒绝在方向上是相反的。对马尔库塞来说,赖希的问题是他将性态视为一种缺乏历史差异性的、但却要被解放的恒常不变之物,而马尔库塞则将性态视为一种需要小心处理的事物。[1]因而跟赖希相比,马尔库塞似乎更为胆怯;也就是说,他的思想比赖希要更接近弗洛伊德。于是,马尔库塞不能作为成熟的压抑性假说的代表人物。
然而,我还应该提及一部被福柯视为盲目追随马尔库塞的著作,而福柯在《不正常的人》中曾两次提及该书,他似乎在从事他所要努力避免之事。[2]这本书便是尤塞尔(Jos Van Ussel)于1968年出版的《性问题的历史》(Geschiedenis van het seksuele problem)。1972年,该书法语版出版,题为《性压抑的历史》(Histoire de la répressionsexuelle),而该书从未被翻译为英文。人们甚至可能认为,这本书的法语版标题便是福柯“压抑性假说”这一措辞的来源。尤塞尔从未谈及赖希,更别说赖希反对压抑儿童性本能这一观点了。然而,福柯清楚地表明,他拒绝尤塞尔的分析取向,因为尤塞尔的焦点是对压抑的分析;这并不意味着,尤塞尔便是福柯在《认知意志》中所专门指出的“压抑性假说”的代表人物。从福柯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到赖希且包括赖希,都在重复着压抑性假说的基本错误,最多只不过是不成熟的压抑性假说。
▼
德勒兹与加塔利
德勒兹和加塔利于1972年出版的合著《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对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赖希一并进行了反驳,对后二者的反对就因为它们是弗洛伊德式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太胆怯。德勒兹和加塔利将赖希和马尔库塞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代表着压抑性假说的过度生物化:赖希和马尔库塞都认为,无论社会体系如何(二者的不同在于赖希比马尔库塞更加看重通过革命来消除压抑),某些心理压抑都必然会发生;但对于德勒兹和加塔利来说,无论心理压抑还是社会压抑,所有的压抑都是具有历史偶发性并能够予以消除的现象。[3]
但是,《反俄狄浦斯》并不能代表福柯所谓的压抑性假说,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福柯跟德勒兹在当时具有异常紧密的联系,所以,福柯如果攻击的就是这本著作的话,那将是令人非常吃惊的。确实,他为1976年英文版《反俄狄浦斯》撰写了赞赏性的序言,而《认知意志》就正好是在该年出版的。[4]也就是说,这并不能证明,他在严肃思想层面并不反对该书的观点。他的序言很显然是对德勒兹和加塔利二人观点的解释说明,而非对他自己观点的阐述。而且,福柯在《认知意志》中并未明确提及《反俄狄浦斯》一书,这一事实或许说明福柯是用圆滑方式来处理他们之间关系的,这种方式使他既对德勒兹、加塔利二人的观点保留了微妙的反对意见,又维持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关系。正如我将在下文指出的,在欲望问题这一点上,福柯显然不赞同德勒兹的观点。鉴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两本著作的论题无论在时间还是内容上的紧密相关,福柯在《认知意志》中却从不提及《反俄狄浦斯》,这一点确实令人感到奇怪。
其次,他们在论题上的紧密相关性,是《反俄狄浦斯》并非压抑性假说之代表的第二个原因。尤其是,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反俄狄浦斯》一书是反对精神分析思想对性和家庭进行价值升华(valorisation)的,而福柯很大程度上就是扼要重述了这一立场。《反俄狄浦斯》一书中并没有“性解放”这样的观念,从未作出任何公然的承诺以使性重归美好。有人或许会说此种议程是潜隐在背景中的,但是,福柯的著作似乎表达了类似的思想,正如我们下文将会讨论的。此外,福柯和德勒兹的关键性差异在于,德勒兹和加塔利明确地认为性是受到压抑的,而福柯则是要竭力避开压抑观念。
第三个理由是,《反俄狄浦斯》并不像《认知意志》那样,对压抑性假说进行了简单易懂的历史解释。
▼
福柯的假说?
确实,没有谁的思想符合福柯风格的压抑性假说。这使我得出最后的论点,即压抑性假说基本上是福柯自己的发明,它不仅是福柯为了进行论辩而树立的稻草人,而且是他自己所真正持有并处于不断形成中的立场。
根据福柯的长期伙伴丹尼尔·德菲尔的看法,福柯在著述中运用了某种辩证方法。他在撰写一部著作时,可能会首先写就一部草稿以表达他自己有关该论题的最初观点,而随后他可能又会有意地反对他自己的最初观点。所以,在重写该书之前,他可能已经从事了多年相关研究。他最终可能会形成该书的第三种版本,以此来清理他自己的思想。他可能会故意毁掉早期版本,只是留下最后的版本。[5]总之,我认为压抑性假说就是福柯开始这一论题时他自己的最初想法,也就是他在该书最初版本中的立场。
确实,压抑性假说跟福柯早期著述中的立场有些类似,尤其是《疯癫史》一书。这本书虽然不是有关性态的,但它将其论述主题(即疯癫)视为某种被压抑的事物。福柯自己也承认,《疯癫史》一书运用了否定意义的权力观,而在《认知意志》中,他认为压抑性假说正体现了此种权力观,因而他对其持拒绝态度。[6]然而,他却认为,此种权力观对于《疯癫史》所处理的那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要早于《认知意志》所处理的时期)来说是适用的,尽管福柯最后对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是不完全满意的。[7]前一本著作的结尾其实正是后一本著作的开端,于是,《疯癫史》所处理的历史时期,正是否定形式的权力得以盛行之时。在此,我们可以对《精神病学权力》(Psychiatric Power)和《认知意志》进行对比,前者是福柯就《疯癫史》中的论题进行的系列演讲,正是在《精神病学权力》一书中,他开始从早期著述中的编年史方法转向谱系学方法。福柯认为,《精神病学权力》和《认知意志》所处理之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都是“疯癫技术(the technology of madness)从消极转向积极,从二元形式转向多元形式和更复杂形式。”[8]《精神病学权力》是《认知意志》出版前两年的系列演讲,但德菲尔指出,在福柯的出产日程中,一本书的最初版本和第二版本的间隔经常是三年。因而,在《精神病学权力》的时期,福柯很可能已经开始拒绝压抑性假说。
压抑性假说也许是福柯在1973年及此前所持有的观点。无疑,《反俄狄浦斯》也对他产生了影响,他在当时跟德勒兹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他不可能一点也不考虑德勒兹的思想,他也确实阅读了不少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文献。
压抑性假说是福柯自己观点这一事实将有助于解释他在《认知意志》最初部分对该假说的大力介绍,也有助于解释他为何在该书最初部分将压抑性假说视为他自己的观点并且论述得如此有说服力,似乎并未意识到他正在论述的是他将要反对的观点。当然,他的此种论述意在反讽,但是,其论述的清晰性却反映出福柯曾经坚信压抑性假说,并且他基本上也确实一如既往地认同压抑性假说。
注释:
[1]Marcuse,Erosand Civilization,p.239.
[2]Foucault,Abnormal,pp.42,236.
[3]Deleuze andGuattari,Anti-Oedipus,pp.117-18,127,381-2.
[4]英文版初版于1977年,但该书在福柯主要英文著作选集第三卷《权力》(power)中再版时,其中一个注释指出,“法语版初版于1976年”(Foucault,Power,p.110)。
[5]Defert,‘Jecrois au temps... : Daniel Defert lé gataire des manuscrits de Michel Foucault’,p.4.
[6] Foucault,Power/Knowledge,p.183.
[7] Foucault,Power/Knowledge,pp.183-4.
[8] Foucault,Power/Knowledge,p.185.
【文章选自→
拜德雅·导读系列 新书
导读福柯《性史(第一卷):认知意志》
[上架在即,敬请关注]
【相关推荐→
福柯的最后一课: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治
福柯思想辞典
![]() |
福柯的压抑性假说
马克·G.E.凯利 / 文
王佳鹏 / 译
我想,在福柯那里,还有几个有关压抑性假说的问题并未得到充分阐述。第一个问题是,当福柯将其视为“假说”时,他究竟何意?这个词语一般被用来描述虽然有一些证据支持但却又有待验证的解释,于是,它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理论的地步(从字面含义看,“假说/假设”[hypothesis]表示“次于”[hypo]或不如论点[thesis])。这多少有些令人感到不解,因为福柯似乎将压抑性假说视为一种广为接受的智慧,一种人们肯定相信其具有正确性的思想。他之所以将其视为“假说”,原因之一也许在于,他认为此种学说是错误的,因而它并不值得被视为一种理论。这个原因听起来似乎并不符实,因为一个人通常都会将其反对者的立场视为某种理论,并说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我想,最终的原因只可能是,它是福柯自己的假说,他当时竭力去探究这一假说,并确实认为它是错误的。这并不意味着这必然是福柯的最初想法(我将在下文讨论这种可能性),相反,这只是意味着,福柯出于自己的探究目的,而将他人仅仅视为历史事实的东西看作某种假说。福柯是要去检验这种既定理论,他首先将其视为假说,然后用相关事实来检验其有效性——对他来说主要是发现该假说的不足之处。
第二个问题跟该书第一部分的一个巨大谜题有关,即从压抑性假说的角度来看,福柯何以会认为赖希似乎有些“胆怯”(timid)。在此,这个巨大的疑问是,压抑性假说究竟代表的是谁的观点?赖希似乎是持有这一观点的最明显的候选人,但是,完全可以充分地说明,他在此是无关人物。于是,福柯并未将某个人物视为压抑性假说的坚信者,他似乎只是为自己的攻击树立了一个稻草人。他对压抑性假说的论述,就像每个人都认为的那样,至少是每个西方人。然而,正如我已经指出的,我并不认为,每个人或多数人都支持这一观点。但确实正如福柯将其专门提出来让我们对其进行反思那样,压抑性假说似乎极其具有说服力。下面,我将介绍可以作为压抑性假说实际代表人物的三类候选者:(1)马尔库塞及其追随者;(2)德勒兹和加塔利;(3)福柯自己。
▼
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
20世纪早期,德国思想中具有一股将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潮流,由此而形成了所谓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则是其中的典范性人物。他与我们的主题最为相关的著作是《爱欲与文明》,福柯在《不正常的人》一书中曾引用这本书。福柯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也曾引用马尔库塞,这说明福柯对马尔库塞的著作是极为熟悉的,因而他可能是从马尔库塞的著作中得出了压抑性假说。然而,在《认知意志》中,福柯并未直接提及马尔库塞,尽管他在该书第四部分似乎运用了马尔库塞式术语,我们将在下文讨论这一点。
马尔库塞确实拒绝赖希的观点,但他对赖希的拒绝跟压抑性假说对赖希的拒绝在方向上是相反的。对马尔库塞来说,赖希的问题是他将性态视为一种缺乏历史差异性的、但却要被解放的恒常不变之物,而马尔库塞则将性态视为一种需要小心处理的事物。[1]因而跟赖希相比,马尔库塞似乎更为胆怯;也就是说,他的思想比赖希要更接近弗洛伊德。于是,马尔库塞不能作为成熟的压抑性假说的代表人物。
然而,我还应该提及一部被福柯视为盲目追随马尔库塞的著作,而福柯在《不正常的人》中曾两次提及该书,他似乎在从事他所要努力避免之事。[2]这本书便是尤塞尔(Jos Van Ussel)于1968年出版的《性问题的历史》(Geschiedenis van het seksuele problem)。1972年,该书法语版出版,题为《性压抑的历史》(Histoire de la répressionsexuelle),而该书从未被翻译为英文。人们甚至可能认为,这本书的法语版标题便是福柯“压抑性假说”这一措辞的来源。尤塞尔从未谈及赖希,更别说赖希反对压抑儿童性本能这一观点了。然而,福柯清楚地表明,他拒绝尤塞尔的分析取向,因为尤塞尔的焦点是对压抑的分析;这并不意味着,尤塞尔便是福柯在《认知意志》中所专门指出的“压抑性假说”的代表人物。从福柯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到赖希且包括赖希,都在重复着压抑性假说的基本错误,最多只不过是不成熟的压抑性假说。
▼
德勒兹与加塔利
德勒兹和加塔利于1972年出版的合著《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对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赖希一并进行了反驳,对后二者的反对就因为它们是弗洛伊德式的,也就是说,它们都太胆怯。德勒兹和加塔利将赖希和马尔库塞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代表着压抑性假说的过度生物化:赖希和马尔库塞都认为,无论社会体系如何(二者的不同在于赖希比马尔库塞更加看重通过革命来消除压抑),某些心理压抑都必然会发生;但对于德勒兹和加塔利来说,无论心理压抑还是社会压抑,所有的压抑都是具有历史偶发性并能够予以消除的现象。[3]
但是,《反俄狄浦斯》并不能代表福柯所谓的压抑性假说,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福柯跟德勒兹在当时具有异常紧密的联系,所以,福柯如果攻击的就是这本著作的话,那将是令人非常吃惊的。确实,他为1976年英文版《反俄狄浦斯》撰写了赞赏性的序言,而《认知意志》就正好是在该年出版的。[4]也就是说,这并不能证明,他在严肃思想层面并不反对该书的观点。他的序言很显然是对德勒兹和加塔利二人观点的解释说明,而非对他自己观点的阐述。而且,福柯在《认知意志》中并未明确提及《反俄狄浦斯》一书,这一事实或许说明福柯是用圆滑方式来处理他们之间关系的,这种方式使他既对德勒兹、加塔利二人的观点保留了微妙的反对意见,又维持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关系。正如我将在下文指出的,在欲望问题这一点上,福柯显然不赞同德勒兹的观点。鉴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两本著作的论题无论在时间还是内容上的紧密相关,福柯在《认知意志》中却从不提及《反俄狄浦斯》,这一点确实令人感到奇怪。
其次,他们在论题上的紧密相关性,是《反俄狄浦斯》并非压抑性假说之代表的第二个原因。尤其是,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反俄狄浦斯》一书是反对精神分析思想对性和家庭进行价值升华(valorisation)的,而福柯很大程度上就是扼要重述了这一立场。《反俄狄浦斯》一书中并没有“性解放”这样的观念,从未作出任何公然的承诺以使性重归美好。有人或许会说此种议程是潜隐在背景中的,但是,福柯的著作似乎表达了类似的思想,正如我们下文将会讨论的。此外,福柯和德勒兹的关键性差异在于,德勒兹和加塔利明确地认为性是受到压抑的,而福柯则是要竭力避开压抑观念。
第三个理由是,《反俄狄浦斯》并不像《认知意志》那样,对压抑性假说进行了简单易懂的历史解释。
▼
福柯的假说?
确实,没有谁的思想符合福柯风格的压抑性假说。这使我得出最后的论点,即压抑性假说基本上是福柯自己的发明,它不仅是福柯为了进行论辩而树立的稻草人,而且是他自己所真正持有并处于不断形成中的立场。
根据福柯的长期伙伴丹尼尔·德菲尔的看法,福柯在著述中运用了某种辩证方法。他在撰写一部著作时,可能会首先写就一部草稿以表达他自己有关该论题的最初观点,而随后他可能又会有意地反对他自己的最初观点。所以,在重写该书之前,他可能已经从事了多年相关研究。他最终可能会形成该书的第三种版本,以此来清理他自己的思想。他可能会故意毁掉早期版本,只是留下最后的版本。[5]总之,我认为压抑性假说就是福柯开始这一论题时他自己的最初想法,也就是他在该书最初版本中的立场。
确实,压抑性假说跟福柯早期著述中的立场有些类似,尤其是《疯癫史》一书。这本书虽然不是有关性态的,但它将其论述主题(即疯癫)视为某种被压抑的事物。福柯自己也承认,《疯癫史》一书运用了否定意义的权力观,而在《认知意志》中,他认为压抑性假说正体现了此种权力观,因而他对其持拒绝态度。[6]然而,他却认为,此种权力观对于《疯癫史》所处理的那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要早于《认知意志》所处理的时期)来说是适用的,尽管福柯最后对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是不完全满意的。[7]前一本著作的结尾其实正是后一本著作的开端,于是,《疯癫史》所处理的历史时期,正是否定形式的权力得以盛行之时。在此,我们可以对《精神病学权力》(Psychiatric Power)和《认知意志》进行对比,前者是福柯就《疯癫史》中的论题进行的系列演讲,正是在《精神病学权力》一书中,他开始从早期著述中的编年史方法转向谱系学方法。福柯认为,《精神病学权力》和《认知意志》所处理之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都是“疯癫技术(the technology of madness)从消极转向积极,从二元形式转向多元形式和更复杂形式。”[8]《精神病学权力》是《认知意志》出版前两年的系列演讲,但德菲尔指出,在福柯的出产日程中,一本书的最初版本和第二版本的间隔经常是三年。因而,在《精神病学权力》的时期,福柯很可能已经开始拒绝压抑性假说。
压抑性假说也许是福柯在1973年及此前所持有的观点。无疑,《反俄狄浦斯》也对他产生了影响,他在当时跟德勒兹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他不可能一点也不考虑德勒兹的思想,他也确实阅读了不少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文献。
压抑性假说是福柯自己观点这一事实将有助于解释他在《认知意志》最初部分对该假说的大力介绍,也有助于解释他为何在该书最初部分将压抑性假说视为他自己的观点并且论述得如此有说服力,似乎并未意识到他正在论述的是他将要反对的观点。当然,他的此种论述意在反讽,但是,其论述的清晰性却反映出福柯曾经坚信压抑性假说,并且他基本上也确实一如既往地认同压抑性假说。
注释:
[1]Marcuse,Erosand Civilization,p.239.
[2]Foucault,Abnormal,pp.42,236.
[3]Deleuze andGuattari,Anti-Oedipus,pp.117-18,127,381-2.
[4]英文版初版于1977年,但该书在福柯主要英文著作选集第三卷《权力》(power)中再版时,其中一个注释指出,“法语版初版于1976年”(Foucault,Power,p.110)。
[5]Defert,‘Jecrois au temps... : Daniel Defert lé gataire des manuscrits de Michel Foucault’,p.4.
[6] Foucault,Power/Knowledge,p.183.
[7] Foucault,Power/Knowledge,pp.183-4.
[8] Foucault,Power/Knowledge,p.185.
【文章选自→
拜德雅·导读系列 新书
![]() |
导读福柯《性史(第一卷):认知意志》
[上架在即,敬请关注]
【相关推荐→
![]() |
福柯的最后一课: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治
![]() |
福柯思想辞典
拜德雅Paidei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去独立书店,抢先试阅《像女孩那样丢球》 & 试读招募 (10人喜欢)
-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2023年年中报告+新书预告+赠书福利 (79人喜欢)
- 请查收这张广播放不出来的海报 (3人喜欢)
- 胜利?我们没有丨拜德雅2022年度报告 (169人喜欢)
- 时间的马匹 (4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