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与银河映像——20年纪(16)
![]() |
其实,在《三人行》上映之前,银河还有一个片子叫《树大招风》。
这个片子是“鲜浪潮”项目的三个导演许学文、欧文杰、黄伟杰联合执导拍摄的。主投资人是香港的寰亚,海润作为杜SIR在大陆的合作伙伴,也不好意思袖手旁观,所以也投了一部分。
“鲜浪潮”项目之前我们说过,是为了后杜琪峰时代,银河的生存与发展所开展的一个项目,目的是为了培养新人。目前看这个项目问题多多,但这里不是谈这问题的地方,所以我先放到一边。
这个片子不是合拍片,但我们前面提过CEPA协议,只要通过内地电影局审查,即使是纯港片,也可以不走配额直接在内地电影院上映。
遗憾的是,这片子没通过审查,所以无缘内地上映。在香港,这片子是在今年4月份上的映,票房918万,不太理想,因为制作成本就500万。
至于为什么这片子会被毙掉,我猜想除了题材原因外,另一个原因是这个片子有现实原型——悍匪张子强。
张子强祖籍广西玉林,就是新闻里经常说的那个爱吃狗肉的地方。4岁的时候,随父母偷渡香港。
但长大后没走正道,以犯罪谋生。
从91年开始,他开始展露头角,先是抢劫多间香港金铺(据统计,估价多达700万港币)。
紧接着在启德机场qiang运钞车一亿六千万,被捕后,警方给上了手段,结果保释出来的时候,被她老婆请的律师逮到理了,不但没治了他的罪,港英当局反倒陪了张子强一大笔钱。
这下张子强胆儿更肥了,于是在96年绑了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索要港币20亿,这件事为他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
据说,张子强将李泽钜绑了后还亲了李额头一口,然后就扒光衣服装在一个箱子里,给藏到一个养鸡场了。
当时和李一起被绑的还有一个司机,对于司机张子强没难为他,让他回去给李嘉诚送信,说不要报警,他随后会亲自登门索要赎金。
对于这个提议,张的手下都不同意,说老大,你这太冒险了吧。万一李家要是报警了,你这单枪匹马岂不是自投罗网。
张子强好像不以为然,他是这样对兄弟说的,“有钱人跟咱们不一样,咱们是刀口上舔血,命不值钱;有钱人则相反,是命值钱,钱不值钱。”
所以,没听,还是一个人去了,不过为防意外,身体绑了bomb.
李家果然如张子强所料,没有报警,但20亿,李嘉诚一时半时真拿不出来。不是没这个钱,是没这么多现金。非要变现资产来凑齐这20亿的话,会惊动金融监管部门和警方,所以最后张子强拿到手的是10亿3千8百万。
这也不少了,据说张给手下5亿,自己分得剩下的5亿3千多万,但张这个人显然不是一个过日子的人,澳门一夜就输掉2000多万。
就这还有脸给李打电话呢,“你教教我,还有什么是保险的投资吗?”
李说,“我只能叫你做好人,但你叫我做什么,我不会了。你只有一条大路,远走高飞,否则你的下场是很可悲的。”
张不听,继续ZUO,但97香港回归后,就不一样了。
香港回归后,肯定不会允许hei she hui 胡来,另外,港商来大陆投资在高层都有很多朋友,他们日子不好过,作为朋友肯定不高兴。
所以张的命运就注定的了,何况他还一直嘚瑟,抓捕行动据说是广东公安厅布置的,全省两万多警力都给用上了。
张消息还挺灵通,据说一入广东就知道想抓他,所以打一qiang换个地方,基本上一天24小时从不合眼,但就这样也是插翅难逃。
被捕后,这哥们还想引渡香港呢,香港没死刑呀,但是香港不要,最后一声长叹,吃了颗qiang子,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树大招风》里的树就是岳华扮演的何裕基,陈小春、任贤齐和林家栋分别饰演张子强和他的两个绑匪搭档——叶继欢和季炳雄。
这个片子不在大陆上映,可惜了!
等着网上看吧!(听不懂粤语,也不知道有没有普通话版本的)
《树大招风》之后银河又一部今年上映的片子就是《三人行》。
《三人行》香港、大陆都上映了,但票房不好,具体哪儿不好,因为还没有看,所以暂时先不评论了。(我准备这周六日,抽时间看看)
但从新闻里对杜SIR的采访看,杜SIR拍这个片子很用心,立意也有,也就是说他是想通过这片子跟观众说些东西的。
但票房出来后,和《毒战》一样,观众不买账,所以怒火来了,就有了我们前面说的对观众口味的不满之语。
不过,他不像冯小刚,所以火气没都撒在观众上,部分转嫁给了小鲜肉们。首先,他说他拍戏不会用小鲜肉,“小鲜肉呀,等成熟了,再找我拍戏吧。”
另外,对于小鲜肉们被热捧,他也表示痛恨,“出的力最少,拿的钱最多,我觉得电影科技早晚会发展到有一天,根本就不需要演员了。”
不过这事对他刺激不小,特别是联想到去年刚刚失利的《华丽上班族》,所以必须得迎合一下大陆观众的口味了。(好像他嘴上一直不怎么承认)
于是银河的科幻片(科技片)要问世了,可能第一部要跟观众见面的就是寰亚作为主投资人的《捉妖天师》。
《捉妖天师》之后是海润作为主投资人的《黄帝大战蚩尤》,一共三部,按照海润的宣传,三部片子总投资将达到10亿元。(当然这10亿不全给电影,也有网游什么的,是个大IP项目)
对于为什么拍科幻片(科技片),杜SIR是这样说的,“电影科技化是潮流,不拍可能要被淘汰。就像以前都用胶卷拍戏,现在用数码拍戏一样!”
其实我觉得这都是托词,真实理由是他觉得科幻/科技电影符合大陆人口味,也就是说能赚到钱。
也不能说杜SIR观察错误,科技/科幻片子在大陆确实很受欢迎,好莱坞来大陆的片子基本都是这类,比如今年比较火爆的《魔兽》(其实这片子在美国并不理想)
国产片也一样,好像这个风气最早是周星驰开启的,从《西游降魔篇》到《美人鱼》没少赚钱,这还是有水平的,没水平的像什么《大闹天宫》,《捉妖记》也一样没少赚。
你说拍电影的谁跟钱做对呀,何况杜SIR本人也是开公司的,所以他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别人做赚钱,你做未必就赚钱。所以,对于杜SIR的这一转变,作为粉丝的我,只能说拭目以待!(老实说,我希望他成了,因为他已经好几年没赚钱了,我估计给他投钱的老板都有点不耐烦了。要是这个转型再失败,我估计他就得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