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一隅 福源小学
我们在做的一些事情,虽然不会马上有成效,但是很多东西因为我们的参与,已经在慢慢发生变化了。我们并不是说希望孩子成为我们认为的样子,而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题记
福源小学前身为冲洛村小学,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永乐乡冲洛村,该村在昭觉县城以北,距离县城42公里,东临美姑县竹库乡,南接竹核片区补约乡、库衣乡,西连比尔乡,北靠则普乡,平均海拔2700米,日照短,温差大、土地贫瘠,物产少,属于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
在2015年的下半年绿之叶公益接手之时,学校已经停学达3年之久。绿之叶公益根据当地的孩子们的情况,设立了两个班,一个三年级,一个学前班。三年级有23个人,学前班也是23个。学校共有两间教室及一个20多平米的隔间,支教老师就在这个隔间里生活。
支教老师在赶往福源小学的路上,沿途都在修路,经常堵车,不堵车的情况下,从福源到县城2个半小时的车程。雨季是沿路陷车高发地段,只有当地相熟的司机才能在该路上行驶,且不可避免的还是会有陷车事件发生。距离福源校点较近的就是尔洛觉校点,福源到尔洛觉的路程是7公里左右,小路不到6公里,正常速度1个半小时可到达。
福源小学所在的区域主要是彝族聚居,当地孩子的汉语基础非常差,甚至当地老师的话都一知半解。刚来时,低龄学生基本上听不懂汉语,对我们的支教老师还有一些抵触心理。来学校也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物资或是营养午餐。
打破旧的观念,让孩子及村民正确的看待学习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刚开始,孩子们缺课的理由千奇百怪,而且因为沟通不太顺利,我们家访的频率虽然极高,但是却没什么效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们对学校的概念有了慢慢的改观,对上学开始积极了起来,家长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现在,每天9点不到,孩子们就基本到齐了,虽然受限于环境,对卫生概念还不是很重视,但是到了学校,已经习惯了每天都要洗脸洗手,保持干净了。每次洗完脸,孩子们都冲着老师开心的笑,得意的让老师看他们洗干净的小手,等着给他们发护肤油是我们一天的开始。我们每天起来必做的事情就是,先把音响拿出去放上一些简单易懂的儿歌,然后开始烧水,最少要烧3次,才能保证孩子们的饮用开水和洗手洗脸的水。冬天大多要烧5次,不过现在春季,等天气再暖和一些,洗脸洗手也就不需要用热水了。
现在福源的孩子,已经放下了开始的戒备心理,这个学期正赶上春花烂漫时,满山的花开的格外灿烂,我们的窗前开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花,这是孩子们对老师表达的敬意与喜爱。我已经体会到了我们付出的成果了。
(文章出自福源小学学前班老师的支教总结)
福源小学前身为冲洛村小学,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永乐乡冲洛村,该村在昭觉县城以北,距离县城42公里,东临美姑县竹库乡,南接竹核片区补约乡、库衣乡,西连比尔乡,北靠则普乡,平均海拔2700米,日照短,温差大、土地贫瘠,物产少,属于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
在2015年的下半年绿之叶公益接手之时,学校已经停学达3年之久。绿之叶公益根据当地的孩子们的情况,设立了两个班,一个三年级,一个学前班。三年级有23个人,学前班也是23个。学校共有两间教室及一个20多平米的隔间,支教老师就在这个隔间里生活。
支教老师在赶往福源小学的路上,沿途都在修路,经常堵车,不堵车的情况下,从福源到县城2个半小时的车程。雨季是沿路陷车高发地段,只有当地相熟的司机才能在该路上行驶,且不可避免的还是会有陷车事件发生。距离福源校点较近的就是尔洛觉校点,福源到尔洛觉的路程是7公里左右,小路不到6公里,正常速度1个半小时可到达。
福源小学所在的区域主要是彝族聚居,当地孩子的汉语基础非常差,甚至当地老师的话都一知半解。刚来时,低龄学生基本上听不懂汉语,对我们的支教老师还有一些抵触心理。来学校也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物资或是营养午餐。
打破旧的观念,让孩子及村民正确的看待学习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刚开始,孩子们缺课的理由千奇百怪,而且因为沟通不太顺利,我们家访的频率虽然极高,但是却没什么效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们对学校的概念有了慢慢的改观,对上学开始积极了起来,家长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现在,每天9点不到,孩子们就基本到齐了,虽然受限于环境,对卫生概念还不是很重视,但是到了学校,已经习惯了每天都要洗脸洗手,保持干净了。每次洗完脸,孩子们都冲着老师开心的笑,得意的让老师看他们洗干净的小手,等着给他们发护肤油是我们一天的开始。我们每天起来必做的事情就是,先把音响拿出去放上一些简单易懂的儿歌,然后开始烧水,最少要烧3次,才能保证孩子们的饮用开水和洗手洗脸的水。冬天大多要烧5次,不过现在春季,等天气再暖和一些,洗脸洗手也就不需要用热水了。
现在福源的孩子,已经放下了开始的戒备心理,这个学期正赶上春花烂漫时,满山的花开的格外灿烂,我们的窗前开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花,这是孩子们对老师表达的敬意与喜爱。我已经体会到了我们付出的成果了。
(文章出自福源小学学前班老师的支教总结)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