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摘-去中心化的思辨
竞争的新内涵
由这种赚钱的模式反过来可以预测未来的商业生态。第二到第六种模式天生需要大平台,而这种平台事实上不可能太多,这就是互联网催生出来的中心化。而第一种、第五种模式则天生需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所以需要把平台上创建商品的一端开放出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提供具有特色的东西,这就是去中心化。
从过去的现实来看,这种商品的特质导致两类中心化的趋势,对于无差别类商品那会导致某一类行业只会剩下少数几家企业,比如钢铁。互联网会使信息透明,而信息透明会让这种可以通过参数比较好坏的产品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家有优势的企业里面。对于小批量有差别类商品,比如服装、工艺品则会在方便和个性化的推动下出现平台。在这点上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相并行的趋势。
互联网将重塑社会形态
这两类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趋势很可能会重塑我们的社会形态。
寡头式的中心化加上工业4.0,最终会导致生产无差别商品的企业极度精英化,凡是可以不依赖于创造力、想象力的东西最终都会被计算机取代,形象来讲就是有一堆机器人把那些不需要太高智能的活都干了,最后剩下的只是电脑无法战胜人脑的工作,比如依赖于想象力和判断力的,这注定会是高端工作。这进一步意味着制造业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会越来越少。
平台式的中心化则会导致更多的故事。
从财富上看成功的掌握了平台的,相当于拥有了在特定领域里制定规则的权利,所以必然会是财富的中心。而各种技术的发展使这种平台的运作和维护通常并不需要很多人(现在顶级三家互联网公司的所有员工加起来还没有一个宝钢多,但收入、利润等则要掉过来看),所以这类成功的平台会是未来的财富中心。
现实里的挑战
在上述那种经济模式里,两类人能够很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一类是在中心化一端的人,这里会聚集传说中的那些精英;一类是在去中心化一端的人,这里会聚集非常多的手艺人。
社会不太可能开倒车,所以互联网对社会而言也许更像是一场带着阵痛的变革。与此同时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则会为变革里注入更多的变数。
这至少要追溯至尼采、与他所放射出的一缕个性主义阳光。
二十世纪中后期,利奥塔、德里达等人已开始再次提倡个性主义和主观性。这同典型的现代主义、如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普遍性和客观性——形成鲜明对比。澳洲学者 Christopher Crouch 概括这种思想立场为:如果个人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周围的社会结构,他或她至少可以干扰和瓦解社会主导意识的语言。[1]
站到更广泛的文化政治领域中去看,德里达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存在什么“中心”,因为所有的意义都是相对的,“解构”是对主导思想的持续性批判——(1) 瓦解文化运动直线性联系的概念;(2) 消除文化及艺术作品创造者的职能。
具体到互联网生态,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用户入口的多元化。但在多元化之后,“生态位”会趋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尾部应用越来越分散,用户识别、使用路径变短,比如在PC时代,门户要分一级、二级、三级频道等,而对应移动互联网,每个频道都有独立的App,直接满足不同的垂直需求。另一方面,多元化也让头部应用越来越集中,即超级App化,你会发现今天的UC浏览器、微信、支付宝等都在吸纳越来越庞杂的用户需求。
由这种赚钱的模式反过来可以预测未来的商业生态。第二到第六种模式天生需要大平台,而这种平台事实上不可能太多,这就是互联网催生出来的中心化。而第一种、第五种模式则天生需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所以需要把平台上创建商品的一端开放出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提供具有特色的东西,这就是去中心化。
从过去的现实来看,这种商品的特质导致两类中心化的趋势,对于无差别类商品那会导致某一类行业只会剩下少数几家企业,比如钢铁。互联网会使信息透明,而信息透明会让这种可以通过参数比较好坏的产品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家有优势的企业里面。对于小批量有差别类商品,比如服装、工艺品则会在方便和个性化的推动下出现平台。在这点上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相并行的趋势。
互联网将重塑社会形态
这两类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趋势很可能会重塑我们的社会形态。
寡头式的中心化加上工业4.0,最终会导致生产无差别商品的企业极度精英化,凡是可以不依赖于创造力、想象力的东西最终都会被计算机取代,形象来讲就是有一堆机器人把那些不需要太高智能的活都干了,最后剩下的只是电脑无法战胜人脑的工作,比如依赖于想象力和判断力的,这注定会是高端工作。这进一步意味着制造业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会越来越少。
平台式的中心化则会导致更多的故事。
从财富上看成功的掌握了平台的,相当于拥有了在特定领域里制定规则的权利,所以必然会是财富的中心。而各种技术的发展使这种平台的运作和维护通常并不需要很多人(现在顶级三家互联网公司的所有员工加起来还没有一个宝钢多,但收入、利润等则要掉过来看),所以这类成功的平台会是未来的财富中心。
现实里的挑战
在上述那种经济模式里,两类人能够很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一类是在中心化一端的人,这里会聚集传说中的那些精英;一类是在去中心化一端的人,这里会聚集非常多的手艺人。
社会不太可能开倒车,所以互联网对社会而言也许更像是一场带着阵痛的变革。与此同时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则会为变革里注入更多的变数。
这至少要追溯至尼采、与他所放射出的一缕个性主义阳光。
二十世纪中后期,利奥塔、德里达等人已开始再次提倡个性主义和主观性。这同典型的现代主义、如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普遍性和客观性——形成鲜明对比。澳洲学者 Christopher Crouch 概括这种思想立场为:如果个人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周围的社会结构,他或她至少可以干扰和瓦解社会主导意识的语言。[1]
站到更广泛的文化政治领域中去看,德里达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存在什么“中心”,因为所有的意义都是相对的,“解构”是对主导思想的持续性批判——(1) 瓦解文化运动直线性联系的概念;(2) 消除文化及艺术作品创造者的职能。
具体到互联网生态,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用户入口的多元化。但在多元化之后,“生态位”会趋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尾部应用越来越分散,用户识别、使用路径变短,比如在PC时代,门户要分一级、二级、三级频道等,而对应移动互联网,每个频道都有独立的App,直接满足不同的垂直需求。另一方面,多元化也让头部应用越来越集中,即超级App化,你会发现今天的UC浏览器、微信、支付宝等都在吸纳越来越庞杂的用户需求。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