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着微信群的陌生人们
因为单位有发布微信链接推广产品的任务,所以,我的好友立马动作非常麻利地,把我“邀请”进一个拥有好几百人的微信群。说是邀请,就是身在群里的她,点了那个微信群的“+”号,勾选上我的微信号,然后,轻轻松松地,就把我给领进来了。
这个群的诞生是因为一个楼盘,里面大部分都是想买房子或者是已经签了合同的家伙,出于这样一个共同的目的,从四面八方凑到了一起。按照好友说的,“把你们单位的活动链接放进去,随便有没有人看吧”,我把单位的活动链接一把抛进去,然后就像马路边贴小广告的人一样,一言不发地赶紧溜走了。
但是,那个群的消息一直无限地向上累积,累积成一个固执的红点,始终亮在群名称的一角。好奇心作怪,我就再次点开了,哗啦哗啦地,一直翻看下去。
他们也都是陌生人,彼此并不认识,但是聊天的过程起到了大浪淘沙的作用,有几个家伙,说话越来越投机,口气也越来越相似,渐渐地,就成了群里说话的主力——大部分人都和我差不多,攥着手机,在默默地围观吧。
早晨刚上班,群里的家伙们就开始互道早安,晚上十一点,说了晚安之后依然热情地聊着天。话题也渐渐离开了房子——育儿,理财,买哪一款汽车,电脑坏了去哪里修,哪一家苍蝇馆子不错,附近哪个菜场有不打农药的农家菜,总之,聊天的内容和建群的初衷越来越远。
他们还开始玩一种游戏,叫做,“猜桌面”。由其中一个人,拍下自己在办公室的桌面场景,图片发上微信,然后一大堆人根据桌面上的物品线索,猜他所从事的职业。
桌面很干净呢,应该是个老板吧?
茶杯很讲究喔,茶叶也蛮不错呢,像是黄山毛峰。
大众的车钥匙,还系着一串小玉石,看上去,是个整洁干净的人啊。
大家七嘴八舌,纷纷根据自己注意到的小细节,得意地猜测着对方的身份。
往往也得不出准确的结论,因为,桌面的主人并不打算公布自己的职业或者释放出更多的私人信息,毕竟,都是陌生人嘛。所以,这个游戏,以开心和好玩为主。随着桌面主人发出“哇塞!这你都知道”的惊叹,大家都产生了一种正在扮演福尔摩斯的成就感。
这么围观了很久,虽然除了抛过单位的活动链接就再也没说过一句话,竟然也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喜欢上了里面那几个爱说话的主角——老师,工程师,小老板,公务员,全职太太。随着他们的话说得越来越多,他们的职业也渐渐地半公开,性格喜好也越来越明显了。没有见过这群人,却仿佛钻进手机屏幕里面“看见”了一样,甚至,走在路上也忍不住要把手机点开,看看此刻的他们,正把剧情引向哪里。
有时,有个家伙问,去某某地方怎么走?立即跳出好几个回答,路线,方向,标志建筑物,详细到了专业导航地步。
有时,某家伙发出一张正喝咖啡的照片。夏洛克们立即从各自藏身处蹦出来,尖锐指出——区域,位置,咖啡店的名称。发照片的家伙问,来吗大伙?一片爽快应答声。当然,没有一个付出实际行动的。
有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声音特别好听,关于被咨询到的教育问题,她用语音回答了好几次,声音温柔,耐心而坚定。但是某一天,她说,抱歉啦大家,最近不能常来群里了,因为老公吃醋了,说我怎么每天花那么多时间泡在这个群里!
不过,很快又出现了。她说,现在老公睡得打呼噜了,又可以和大家聊天了,真喜欢这里,那么多说话默契好玩的家伙。
想到她的爱吃醋的老公就在旁边,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这些,捧着手机围观的我,觉得有些喜感呢。
还有一个经常说话的外企白领,某天忽然退出群了,某一天又突兀地主动出现了。怎么解释这一切呢?他说,自从进了这个群,每天花太多时间在这里了,那种依赖心理让自己有点害怕,所以狠狠心退群了,但是,又被给拉回来了。
他刚说完,便有一片“愤怒”的声音——怎么可以不打招呼就走呢!我说,以后不许这样了!这口气,像是家长刚刚领回离家出走的孩子。
每天,作为观众,看他们热热闹闹的说话,熟悉地开着玩笑,也会有恍惚感——其实,都还是陌生人,只在网络上熟悉着,也并没有完完全全放下戒备吧。奇怪的是,真实生活里,也许大家面对同事和家人,大部分时候,却都是沉默不语。
深夜十二点了,群里最爱说话的家伙第二次发出“本群现在打烊”的图片。这城市的各个角落,依赖着微信群打发时间的群生物们,终于同步恋恋放下了手机,熄灭灯光,缩进被窝,进入梦乡。
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藏着这样一个甚至好几个群吧?群里的人,并不都认识,然而,门敞开着,那份虚拟世界的热闹,随时都可以投身进来。活在孤独的热闹之中,也享受着那份热闹的孤独,戒备心和安全感,奇妙地同在。
回到开头我说的单位推广阅读的活动链接上面。我们单位这次来真的了,给每个人都下了考核任务,活动链接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微信阅读量,才算过关,有技术监控呢。于是,大家纷纷像猎狗寻觅着猎物,找寻着人多的微信群,踊跃着加入进去,以便稳准狠地投掷“广告”。
我有一个群,里面有500个人呢——我对负责考核的A小姐说。
啊,我也有一个群,也有这么多人呢,你那个是什么群?A小姐敏感地发问。
叫做某某房产群。
真巧,我也在里面。
A小姐和我互相对看一眼,心里想的都是——幸好没说什么坏话啊!
这个群的诞生是因为一个楼盘,里面大部分都是想买房子或者是已经签了合同的家伙,出于这样一个共同的目的,从四面八方凑到了一起。按照好友说的,“把你们单位的活动链接放进去,随便有没有人看吧”,我把单位的活动链接一把抛进去,然后就像马路边贴小广告的人一样,一言不发地赶紧溜走了。
但是,那个群的消息一直无限地向上累积,累积成一个固执的红点,始终亮在群名称的一角。好奇心作怪,我就再次点开了,哗啦哗啦地,一直翻看下去。
他们也都是陌生人,彼此并不认识,但是聊天的过程起到了大浪淘沙的作用,有几个家伙,说话越来越投机,口气也越来越相似,渐渐地,就成了群里说话的主力——大部分人都和我差不多,攥着手机,在默默地围观吧。
早晨刚上班,群里的家伙们就开始互道早安,晚上十一点,说了晚安之后依然热情地聊着天。话题也渐渐离开了房子——育儿,理财,买哪一款汽车,电脑坏了去哪里修,哪一家苍蝇馆子不错,附近哪个菜场有不打农药的农家菜,总之,聊天的内容和建群的初衷越来越远。
他们还开始玩一种游戏,叫做,“猜桌面”。由其中一个人,拍下自己在办公室的桌面场景,图片发上微信,然后一大堆人根据桌面上的物品线索,猜他所从事的职业。
桌面很干净呢,应该是个老板吧?
茶杯很讲究喔,茶叶也蛮不错呢,像是黄山毛峰。
大众的车钥匙,还系着一串小玉石,看上去,是个整洁干净的人啊。
大家七嘴八舌,纷纷根据自己注意到的小细节,得意地猜测着对方的身份。
往往也得不出准确的结论,因为,桌面的主人并不打算公布自己的职业或者释放出更多的私人信息,毕竟,都是陌生人嘛。所以,这个游戏,以开心和好玩为主。随着桌面主人发出“哇塞!这你都知道”的惊叹,大家都产生了一种正在扮演福尔摩斯的成就感。
这么围观了很久,虽然除了抛过单位的活动链接就再也没说过一句话,竟然也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喜欢上了里面那几个爱说话的主角——老师,工程师,小老板,公务员,全职太太。随着他们的话说得越来越多,他们的职业也渐渐地半公开,性格喜好也越来越明显了。没有见过这群人,却仿佛钻进手机屏幕里面“看见”了一样,甚至,走在路上也忍不住要把手机点开,看看此刻的他们,正把剧情引向哪里。
有时,有个家伙问,去某某地方怎么走?立即跳出好几个回答,路线,方向,标志建筑物,详细到了专业导航地步。
有时,某家伙发出一张正喝咖啡的照片。夏洛克们立即从各自藏身处蹦出来,尖锐指出——区域,位置,咖啡店的名称。发照片的家伙问,来吗大伙?一片爽快应答声。当然,没有一个付出实际行动的。
有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声音特别好听,关于被咨询到的教育问题,她用语音回答了好几次,声音温柔,耐心而坚定。但是某一天,她说,抱歉啦大家,最近不能常来群里了,因为老公吃醋了,说我怎么每天花那么多时间泡在这个群里!
不过,很快又出现了。她说,现在老公睡得打呼噜了,又可以和大家聊天了,真喜欢这里,那么多说话默契好玩的家伙。
想到她的爱吃醋的老公就在旁边,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这些,捧着手机围观的我,觉得有些喜感呢。
还有一个经常说话的外企白领,某天忽然退出群了,某一天又突兀地主动出现了。怎么解释这一切呢?他说,自从进了这个群,每天花太多时间在这里了,那种依赖心理让自己有点害怕,所以狠狠心退群了,但是,又被给拉回来了。
他刚说完,便有一片“愤怒”的声音——怎么可以不打招呼就走呢!我说,以后不许这样了!这口气,像是家长刚刚领回离家出走的孩子。
每天,作为观众,看他们热热闹闹的说话,熟悉地开着玩笑,也会有恍惚感——其实,都还是陌生人,只在网络上熟悉着,也并没有完完全全放下戒备吧。奇怪的是,真实生活里,也许大家面对同事和家人,大部分时候,却都是沉默不语。
深夜十二点了,群里最爱说话的家伙第二次发出“本群现在打烊”的图片。这城市的各个角落,依赖着微信群打发时间的群生物们,终于同步恋恋放下了手机,熄灭灯光,缩进被窝,进入梦乡。
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藏着这样一个甚至好几个群吧?群里的人,并不都认识,然而,门敞开着,那份虚拟世界的热闹,随时都可以投身进来。活在孤独的热闹之中,也享受着那份热闹的孤独,戒备心和安全感,奇妙地同在。
回到开头我说的单位推广阅读的活动链接上面。我们单位这次来真的了,给每个人都下了考核任务,活动链接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微信阅读量,才算过关,有技术监控呢。于是,大家纷纷像猎狗寻觅着猎物,找寻着人多的微信群,踊跃着加入进去,以便稳准狠地投掷“广告”。
我有一个群,里面有500个人呢——我对负责考核的A小姐说。
啊,我也有一个群,也有这么多人呢,你那个是什么群?A小姐敏感地发问。
叫做某某房产群。
真巧,我也在里面。
A小姐和我互相对看一眼,心里想的都是——幸好没说什么坏话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