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最近一口气看了八个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基本把顺手能搜到的英文原台词版都给看了一轮。大功告成,记录一个即时感受,留作纪念。 嘛,都说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零一个哈姆雷特(好像记窜词了。。。),不同演员对哈姆雷特的理解真的挺代入各自性格的。bbc纪录片揭秘莎士比亚里演员们说,演这部剧总有某个时刻站在舞台上那个不再是哈姆雷特而是演员自身,感觉多少是有点道理的。此外,这剧有几段演起来相当不好把握(其实2b or not 2b感觉倒并不是特别难演),于是看多版本之后,一大乐趣是看特定几段演员如何表现。 以下,八个版本个人喜好顺手一排。 ** 8. 1990年电影 Mel Gibson版 一开始看到这版的选角,我是震惊的,感觉简直是谁看上去最不适合演就找谁来挑战。不过结果而言,一部由梅尔吉布森演哈姆雷特,海伦娜演奥菲莉亚的版本,看完居然觉得还可以,也算是让两位主演证明自我了。 这版的改动非常厉害,把故事支线砍得干干净净,取舍上大致跟48年的奥利佛爵士电影版。不过具体改法还是有不同的,这版相对从纯故事角度删减,一是保留了主线的完整性,保留了哈姆雷特两个大学同学的相关情节;二是删改地更果断,把一些私货和可以用镜头表达的段落也剔干净了,还精简了对话(比如十句删成只有一两句),把较长的独白和对话拆散,或者通过调整情节顺序或者用两个场景平行剪辑来处理。 这版的好处大概是注重叙事,易于演和现代观众看,但在大家都很熟悉脚本的情况下,尤其像我这种密集看了数版之后,感官上就有点像给小学生读的名著缩写本,失了不少趣味。 不过必须说,梅尔吉布森作为一个动作明星,台词的功底出乎意料地好。查了一下发现人家是一本正经drama school毕业,拍mad max的时期还同时在剧团演舞台,真是人不可貌相。可能是预期低剧本难度也相对低,梅尔吉布森在活用瞪眼技之后,意外地以半面瘫的方式顺畅地解读出了一版哈姆雷特。他的哈姆雷特相当有城府且冷静,装疯卖傻时感觉也是自信满满,大部分时候甚至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有那么几次总觉得下一刻就要勇敢的心了。但他同时演出了这位丹麦王子不稳定的一面和瞬间爆发的疯癫感,在观看感受上还是有一定层次的。 这版另一个意外是海伦娜。她被父亲派去假装偶遇试探哈姆雷特一场跟梅尔吉布森互相吼叫乱扔东西,简直是夫妻吵架离婚现场,而且还以动作明星落荒而逃结束,绝对能提名最彪悍奥菲莉亚。看到那段时,我对这个奥菲莉亚已经不抱希望。然而意外地,奥菲莉亚疯了之后的一场,她掌握地非常恰到好处,不是后来我们熟悉的海伦娜式奔放的神经病,而是保留着纤细的少女感的悲伤。之前我个人老是搞不太懂奥菲莉亚疯的这两段到底要干嘛,海伦娜这段突然让我懂了一点,那种少女的疯癫和纯真,以及弃妇的惆怅怨念。可惜她疯的段落也是大幅删减了台词,没有足够的表达空间,这几乎是我这么多版唯一一次遗憾奥菲莉亚的片段不够长的。 此外,这版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就是叔叔完全没有存在感。这也就是算了,一直觉得剧本里没啥塑造的母亲反而无比地有存在感。这版的主要冲突感觉根本不是杀父仇人和儿子之间的,更像是一对相恋而无意识的母子之间的,也是个人看的这么多版里指涉俄狄浦斯情结最赤裸裸的一版。 总体而言,不过不失的一般,及格是有的,但亮点有限。 7.2015年舞台 Maxine Peake版 这版某种意义上算是不完全性转版的哈姆雷特,是个有趣的尝试。除了用女性来演哈姆雷特(但身份还是王子)之外,主要角色里大臣Polonius直接由恋人的父亲变成了母亲,不重要的路人角色,如宫廷侍卫、剧团的大师、掘墓人、传令官等也都换成了女性。 个人觉得 Polonius的效果意外地不错,有些愚蠢唠叨的大臣换成了母亲之后,笑点还在,感觉又有些不同,还挺新鲜的。而剩下角色的转换几乎不产生任何疑惑感。 除此之外,这版的舞台效果总体很不错,简洁现代,换场利落,美。尤其是父亲幽灵显现一场,个人很喜欢。唯一比较遗憾的是骷髅一场,毕竟用一堆衣物代表骷髅头,那份有点黑色幽默意味的重量一下轻了不少(想想RSC的真人骨,看上去拿手上的分量都不同)。 这版最大的看点,大约也是最大的不足,还是Maxine Peake。她的扮相,沙哑的嗓音,一开场觉得挺是那么回事的。可惜个人觉得她大约太努力想演出少年感了,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说话方式反而太过执着而显得单一。哈姆雷特装疯卖傻和愤怒吼叫的部分,大约是身为女性在某些方面可以更肆无忌惮地表演,又感觉有些过头,她几乎是我看过的所有版本中吼得最声嘶力竭的一位,总有一种嘶哑嗓音是不是排练时吼坏了的错觉。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这版到了最后一幕都没能转入比较平静悲伤的情绪,感觉Maxine一直在很努力地演好每一场,却缺乏一种慢慢积淀下来的沉重感。当哈姆雷特终于倒在地上时,我最直接感受居然是,她演得太累了,终于可以休息了。 此外,必须吐个嘈,现代版是不是都爱让奥菲莉亚疯了就脱衣服,这版如此,DT版也如此,每次都能成功地吓到我(并非表扬)。 6.2015年舞台 Benedict Cumberbatch版 bc这版的舞台票房去年就创下了销售最快的记录。DT当年还在演Doctor Who最大红时去演哈姆雷特,票房抢光还是用了6分钟的,这版据说就几秒钟就卖完了,然后每天等现场票的队伍要从凌晨排起。长脸真是事业正春天。 从NTLive的版本来看,这版的舞台设计灯光视效是最抢眼且印象深刻的一点。跟Maxine版相反,相当华丽。而且虽然是现代装,却不是21世界感觉,更像是上个世纪中。不过据说这个舞台现场看效果反而没有NTLive效果好,说是太电影风格。此外,这版试用了许多现代话剧的玩法,比如用黑场追光来表现独白,加入现代舞的动作设计等。这些尝试如何见仁见智,个人还是受用的。不过腐国的不少critic认为这些是这部剧的缺点,他们的理由是,这般处理地太过花哨且商业化,限制了演员的表演空间,甚至风头完全压过了戏和台词本身。 不过,不论舞台是不是有限制演员的表演,这版演员的表现整体偏弱倒也是个很直观的感受。因为这版是我最开始看的两版之一,而且离其他六部看的时间稍微远。为了不冤枉它(其实也为了确认一下某几场这版是怎么演绎的),结果写这篇前又翻回去看了一次。两次看下来,还是没有什么角色的表演或是诠释让我留下印象。感觉只是很顺畅地把故事讲完了,没有什么太膈应的地方,但也没有什么惊艳之处,甚至没有太多情绪上的转折。其实这版个人怀疑导演是没有什么莎剧经验的,表演指导上有偏差,演员念词要不就是几乎没有节奏音韵感,要不就是夸张到黑白电影时代演员都很少有的浮夸地步,感觉很微妙。 当然,还是要说一下bc的。NT这版几乎就是bc的个人show。感觉bc也没有得到太多指导,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演了全场,不过起码还是站稳舞台中心了得。说到哈姆雷特的演法,大约有比较古典或者比较现代之分,之前说的两版,梅尔吉布森毋庸置疑是古典的,Maxine意外地介于中间,而bc则毫无疑问是很现代的。他开场的表现挺好的(因为个人从来对一开场絮絮叨叨的幽灵恐怖戏不太感冒,所以这个版本删减调整直入主题的安排个人还算喜欢)。感觉bc自然带着的贵族气加上他一上场就声带颤抖眼中含泪的情绪,第一感觉还是很抓人的。但随着剧的展开,这种好感开始逐渐消散,个人甚至觉得开场算是他最好的时刻。bc版的哈姆雷特像个特别理智坚定的复仇者(可能甚至超过梅尔吉布森版的坚定),几乎在听到鬼魂告诉他谋杀的一刻开始就没有动摇过。他的所有挣扎痛苦,都像是“我要做这样的事,但我会因此伤害我爱的人,我很痛苦,但我也没办法”(这种感觉,不时实在太像在看,神夏第三季。。。)。他从头到尾哪怕是疯言疯语装疯卖傻时(其实就是全程恶意卖萌),都几乎没有一刻让人怀疑过他神智的清醒程度。他的情绪倒是很满的,愤怒和痛苦都很足(这点比面瘫梅尔吉布森激烈很多),但层次却很单一,几乎三小时只是在愤怒和悲痛中来回转化,连同最复杂的几场戏(比如驱赶奥菲莉亚的一场)都几乎是一种情绪一笔而过。因此,这版虽然每场戏单独看张力是满的,但整场看下来就挺单调的,更说不上有什么深入复杂的解读,跟bc自己接受采访时说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当然,对比其他演员的表现,我还是觉得是表演指导的锅)。 此外,这版还有一个意味不明的安排,就是上半场的场次完全打散然后重新排列组合了。说重新排列出来的版本特别不合理吧,倒也不见得,但问为什么要这么重新排列组合吧,也完全看不出原因。而这一安排对于熟悉剧本的人来说却是非常让人烦躁的,感觉一口气总提不上来。如果说这是导演心目中如何让人对这个剧耳目一新的尝试的话,大概对于需要耳目一新的观众而言效果并不一定好(不是只有我觉得这种安排让人想打人,看到不少腐国群众的review也受不了这些看不到任何意义的改动)。据说这版正式媒体日前,甚至把to be or not to be放到开场第一幕,然后被观众批评地太厉害了才又放原来位置去的。虽然能理解一开场就用最著名的台词意外开幕这样的想法,但这种只要话题和效果而不关注角色情绪发展的改变,大约多少说明了这版导演的取向。 其实我有些犹豫这版和Maxine版到底应该哪版放在前面,而在进入第四幕之前,Maxine版在我心里还是占很大优势的。不过整部看下来,必须承认NT这版完成度相对更高的,华丽的舞台元素也使得注意力一直能有被吸引住,不像Maxine版看到最后有些疲倦。 到头来,商业化的莎剧大概也没有那么原罪。 5. 2000年电影 Ethan Hawke版 这版看完之后居然觉得不错,也实在是出乎自己的意料。 其实开始看这版时的心情类似于看笑话。完全现代的企业版哈姆雷特,还居然几乎不改台词,想象一下什么公司年会宣布我们旧国王去世了,新王将迎来新皇后,什么公司员工看到前总裁公子哥叫my lord,简直不要太中二。 但实际上看下来,这版拍得演得都意外地认真,而且真的很努力地尝试如何现代化这个故事。有些尝试很蠢,比如什么电梯摄像头里看到的幽灵最后消失在大白光的走廊尽头。但有些尝试个人觉得还算不错,比如将戏中戏换成的电影,比如与奥菲莉亚争吵的一段最后几句换成了电话留言录音,比如暗房和照片的运用。 个人印象最深刻的两段反而是来自情节上的感受。一个是哈姆雷特要杀叔叔的一段,这版的处理大约是这么多版我唯一一次觉得他可能真的要动手了的一次(DT版导演号称要制造这个效果,但紧张感完全不能比,可能电影镜头和配乐的加成)。以及,这版的决斗一段居然惊吓到我了,看了这么多版之后还能让我吃惊,这说明这版起码做了什么正确的决定。 此外,虽然据说媒体当年完全不看好伊桑霍克,个人倒觉得挺合适。不过结果而言,这版没有太多表演空间,他的表演方式也意外地很保守,而且他大部分的独白都是靠画外音完成,所以其实很难评价这版哈姆雷特解读和表现地如何。 不过我大概还是喜欢这种亮点闪耀的不成熟实验品。这版我甚至动过排到第四位的心。 但是,要严重批评,这版大约是实在不知道怎么改骷髅一段,直接把骷髅头去掉了。没有骷髅的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么! 4.1980年BBC剧集 Derek Jacobi版 其实看之前我对Jacobi爵爷报了极大的期望,在被他近乎完美的Richard II震撼之后,近乎是迫不及待地看了这版。结果而言,算是有些失望。 首先,这般的拍摄方式是无法当电视剧来看的,但又不是真的舞台表演,成品简直可以说是糟糕。不过1978年bbc一口气拍了莎士比亚全系列,都是这种弃疗摄影的风格,也就随风算了。 这版期待和失望点,关键还是在于爵爷的表演。对于我而言,他的表现不稳定地参差。其实哈姆雷特是爵爷特别出名的一个角色。 他在中学和大学时代都玩票演过哈姆雷特,63年时与另一位传说级别的Sir Peter O'Toole一起为National Theatre演了哈姆雷特,79年时更在6国巡演了哈姆雷特(居然包括中国),到80年他才应邀拍了bbc这版。这时的爵爷理论上应该对这个角色的把握非常确定且成熟了。 这版哈姆雷特的悲哀,挣扎,痛苦,游移都表现地非常动人,这点感觉无人能及。爵爷演绎的愤怒在屏幕上感觉稍显overact,不过鉴于bbc这整个系列所有演员的演法都是舞台照搬,镜头又超级不讲究,大家多少都有overact的问题,所以也没什么大问题。关键是,他的疯癫演得非常没有说服力,甚至有一种虚假和混乱的浮夸感。而哈姆雷特疯狂的部分其实很多(看爵爷版感觉特别明显),并且经常有在悲伤愤怒和疯狂中来回转换,爵爷的表演一沉下来就能把我拽进去,但一疯狂又能把我推出戏,可想而知这版的观影过程对我来说多么心累。 除了爵爷,这版还有x教授的叔叔,不过因为我先看了近30年后来DT版他演的叔叔,所以相比之下只能说火候未到。倒是这般的奥菲莉亚,在疯的某个点让我突然理解到了她和哈姆雷特相似处境命运中疯狂一面的某种照应。虽然可能大约只是因为,我喜欢这个妹子的演员(她在78版理查二世中王后的表现是我唯一看过很有存在感且人物形象立起来的王后)。 然而这版还是能有第四位的,因为除了疯狂没有说服力之外,我觉得爵爷的表演最细腻丰富而且打动我的。 3.2009年BBC剧集 David Tennant版 这版其实是RSC 2008年舞台版的电视剧改编。据说舞台版当时差点就做了live,真是太可惜了。因为我觉得这版拍得,非常有问题,不过这个之后再细说。 先来说说这个版本的评价。因为当时DT正在主演dw,这版媒体关注度非常高,等着看笑话的并不少。结果公演之后,当年critic大多非常喜欢,不仅紧跟其后的Lude Law版和John Simm版被拿来比较,到了15年的bc版,还有不少critic拿这版出来比较。有评价认为这版是新世纪最好的五个哈姆雷特版本之一,甚至还有宣称DT是“我们这代”最好的哈姆雷特的。 其实因为这些高评价,我第一次看时挺期待的,结果看完完全不明白(倒是很明白一些表示不喜欢的review中的观点,以及critic中批评的点)。但第二遍看时突然就明白了。 这版是我最早看的两版哈姆雷特之一。当时我只看过书,脑子里是有清晰的自己想象的哈姆雷特像的。自己想象中的丹麦王子是忧郁深邃挣扎的少年,结果DT的表现简直跟我的理解180度相反。他本身没有什么贵族气(不像bc),完全当代的服装还帮了倒忙。他离忧郁深邃简直十万八千里,大概也就少年感是对的。再加上那时刚看完doctor who,对他演疯狂,迅速流畅的情绪切换,以及不稳定的少年气息都有点熟视无睹。于是,我第一遍大致印象是,这是版是doctor疯了变成master的哈姆雷特。 要写这篇日志之前,为了不冤枉这版,跟对待bc版一样,我又看了一遍。结果这遍被惊艳了。首先,在看完了数位深沉或者全程眼中含泪,要不就是靠肾上腺激素吼三小时的哈姆雷特之后,这版眼前一亮。其次,DT的片也看得多了,不再看什么都像doctor,甚至有些记不得小十是什么样的了。DT的哈姆雷特真的离传统的沉闷感十万八千里,现代、肢体语言丰富(传统演法是真的是站那不动,最多锤锤胸,电影只能给大特写或者像伊桑霍克版那种一边独白一边放空镜),可以说是张力和吸引力十足,丰富多变。这版难得地根本不需要舞台摄影的特殊设计或者其他什么意外的细节安排来吸引人,演员的表演加带出来的故事张力本身就足够让人轻松地集中三小时,而且还是越往后越入佳境。此外,虽然不是古典演法,但跟爵爷一样,DT的表演非常细腻,从第二幕打后随便找一段大独白跟其他现代演法的演员对比一下(这几版中其他最现代演法的应该就是bc了),他的感情层次多很多,几乎每句话都按着对句子的理解相应地转变,在疯狂悲伤痛苦挣扎纯真中迅速自然地切换。此外,DT这版虽然笑点很多(被critic称为最聪明幽默的哈姆雷特),情绪却也意外地非常强。我在看完了8版之后重看这版,还能在最后感受到某种感情上的震撼,也就这版和伊桑霍克版做到了这点(而且伊桑霍克那版是靠某个让观众意外的细节安排达成的)。 顺便,感觉DT真的受Jacobi爵爷影响挺大的(虽然他自己在说哈姆雷特时没提过爵爷),他这版的演绎其实有某些地方跟爵爷的处理很相似。但他演疯狂实在太信手拈来了(我不时担心王子是不是真疯了,会不会回不来了),演愤怒时的气场和自然也是天赋点之一,再加上他本人自带少年天真任性有些轻狂的气质,所以虽然在悲伤和深度上输了,但整体上看起来很享受。 顺便,看了这么多版哈姆雷特发现,其实演疯狂相当地难,古典的演法上大多巧妙地避开,正面迎上去的比如爵爷就很挣扎。现代的演法则多靠夸张的动作搞笑和卖萌来应对(不过毕竟我看过最明显这么处理的两版都是2015年的,也不知道有没有受DT这版的影响)。要演出又有笑果又服务人物塑造的疯狂,真得是门技术活(DT天生会演疯子,正常人都能被他演出疯劲来。。。)。又以及,虽然DT和bc以及肯尼肯爵士三位都是会飞速念台词的人,但他和肯爵士的节奏韵律感明显好过bc(想想一个人战斗的bc,也是挺可怜的)。 当然这版DT不是没有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虽然看电视剧从来不觉得,但一到舞台他演爱和悲伤就总差点什么,哈姆雷特和理查二世在这方面情绪的表现力上都感觉不够。也因此,个人觉得DT这版开场处理地相当不好,宴会后的那场重要独白表现得近乎浮夸。感觉一直到他见过鬼魂开始装疯卖傻,才算是正式进入状态。以及,要说哲学层面的沉思挣扎,这版是没有的(感觉演到哲学层面深度的真得只有劳伦斯奥利弗、Jacobi和肯尼三位爵士)。 当然,这版的摄影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帮忙(或者说帮倒忙)。虽然能理解艺术总监出于“居然能拍电视剧了,我要用镜头表达不断被监视的感觉”这个思路,但镜头语言实在是很不成熟。而且演员演法完全照搬舞台,在监视器角度里看一个成年男子哭天喊地在地上爬简直不能更傻。个人觉得,其实这版有完全不需要画蛇添足地试图做一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分散注意力(所以想看舞台版呀,唉)。 另外,这版演员,个人觉得除了奥菲莉亚之外表现都不错,尤其是x教授演的叔叔,演老谋深算的villain简直是出神入化,电视剧还能捕捉到细微的面部表情,绝赞。这版大概是我看过所有版本中演员表现最平均的一版,几乎所有角色都有一定的存在感,没有沦为某一两个角色的个人show。不过这版的奥菲莉亚大约是我最无法理解的几版之一,如前面提到的,疯起来衣服一脱,被吓到了。 总的来说,这版真心是一个很不一样的哈姆雷特。能不能欣赏这版,大概一方面要看个人理解和审美,一方面也要看对这部剧的熟悉程度。完全不熟悉,印象中觉得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很闷不好看的新观众,可能会喜欢这版(有一群年轻观众因为这部剧开始看莎翁或者开始看舞台),以及熟悉这部剧看过很多哈姆雷特版本并且接受不同解读的老观众也可能喜欢这部剧(不少theatergoer和critic喜欢它)。然而,如果你本来是喜欢哈姆雷特的,心中有一个清晰的哈姆雷特形象,并且还没有看腻心目中那样的哈姆雷特演绎的话,这版大约会是个很难消化的奇葩存在。 2.1948年电影 Laurence Olivier版 这版是传说级别的存在。劳伦斯奥利佛这名字对于莎剧界来说大约是真.the.爵爷,因此看这版前我是带着憧憬的心情。 这版的摄影以48年水平来说应该是很扎实的,比bbc后面各种乱拍有章法多了,气氛塑造场景转换,舞台运用也都考虑清楚了。奥利佛爵爷的表演上更是没什么可挑剔的,每一幕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忧伤、愤怒、疯狂、悲痛、平静,每一点都到位。 但个人情感上对这版感受很一般。一来这版对情节的删节多少有以保证劳伦斯爵士的表现不受损伤为前提,所以不像梅尔吉布森版真的出于叙事服务的大刀阔斧删改,这版完成保留了一些并非必要但有表现空间的独白或对话,而反而把主线给砍了一截。二来,其实个人觉劳伦斯爵士在悲伤的表现上层次比较平,所以看他这版能感觉到大段大段平铺的悲伤,大概到一半开始就让人有疲倦感(个人更喜欢Jacobi爵爷那种对悲伤相对外露的表现力)。 不过这版奥菲莉亚,大约是跟我看剧本时想象最相近的一版奥菲莉亚,有些恍惚游离不在人间的感觉,美得惊为天人。于是在这部几乎是劳伦斯爵士单人show的片子中,居然抢占了舞台的另一角。 好吧,这版放第二其实只是因为,我觉得它没有理由更低,但其实并不是让我有所触动的一版(说得好牵强)。 1.1996年电影 Kenneth Branagh版 肯爵士几乎就是我读剧本时中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他一出场第一句话,我觉得就是他了。虽然具体的每个场景的情绪解读并不完全一样,但个人觉得他演出来的这个人的情绪、脾性、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纠结挣扎的东西,都和我当年在剧本中读到的那个人毫无偏差。都说人人眼中哈姆雷特都不同,我居然找到了自己眼中的那个,也算是夫复何求。 这版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爵爷的叔叔,这个叔叔和x教授版算是我心目中并列第一,虽然各自性格品性很不相同,都是近乎完美演绎。 此外,这版很大胆地用镜头语言说了两件剧本里没有说的事,一是奥菲莉亚和哈姆雷特是有了肉体关系的,所以最后才有如此强烈的弃妇悲哀;二是挪威王子其实是个阴谋家,在这期间默默打下了丹麦。这两个新假设都意外地合理,尤其是挪威一线,一下解释了为什么剧本要花那么多笔墨提跟挪威的战事,如果只是为了最后让挪威王子出场继承王位,看似毫无必要。 不过这版我也是有不满的,就是,非要拍得那么大片,何必呢。 ******* 其实,虽然哈姆雷特很长(真的好长,足本大约4-5小时,一般舞台改编有3小时以上,电影改编砍到2小时基本就开始出问题),但其实看起来,挺上瘾的,尤其是对比不同表演和解读,其乐无穷。 另,之前提到被称为本世纪最好的几个哈姆雷特表演,除了DT的都没有资源,个人相当想见识一下。包括当时轰动伦敦戏剧界的本喵版(想象过去这个人就非常合适,虽然流出来的几个片段都是愤怒的部分,不太看得出他的表现力),罗胖版(其实空王冠的亨利四让我对他的演技很困惑,但看到NTLive他演了哈姆雷特的第一段大独白,觉得非常理想),以及传说中的Simon Russell Beale版(虽然我觉得他已经不该算是“我们这代”的哈姆雷特了吧)。要是有机会去贵英慢慢逛,大概会去预约个录像来看看之类的(痴人说梦话而已)。 以上。
-
7il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20 11:11:02
-
食莲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7 12:00:33
-
会飞的石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3 18:34:57
-
小杨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05 18:54:15
-
pinky0110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8 16:52:09
-
路西法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03 18:25:53
-
rar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03 14:34:32
-
兔小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03 14:33:31
-
雙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03 14:28:04
-
sue25westddl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03 14: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