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通讯稿
“文学和电影是两个交缠的绮梦……”早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大厅里就人头攒动,他们将现实里昏暗的天气和阵阵的暴雨关在外面,冀盼着今夜能在上图沉沉睡去、遇见文字与光影的繁旖。
首先是汤惟杰老师带着听众们穿越回到了19世纪的纽约。《纯真年代》的作者伊迪丝·沃顿出生在当时纽约的名门望族,汤老师向我们展示的她童年时期的油画肖像中,听众们见到的是一位超乎年龄的优雅端庄的小姑娘,虽然伊迪丝·沃顿从小家教严格、被禁止阅读小说,但那似乎要冲破纸面的灵气向一百五十年后的我们预示了成年后的她令人惊艳的文学才华。她一生产量颇丰,且涉及体裁甚广,诗歌游记散文等等,令人惊奇的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她四十岁后发表,而《纯真年代》在发表第二年就获得了美国文学的普利策奖,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女性作者,此彰显出来的女性进步之意义也是《纯真年代》一书里着重想要讨论的问题。书中两位女性一位是男主的未婚妻,传统上层女性,符合了一切社会规范,一位是从欧洲贵族丈夫那里离开回到纽约的伯爵夫人,率真、追求自由,因而深深吸引了男主。黄昱宁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了贯穿全片男主在两位女性之间的挣扎与犹豫其实就是代表了彼时世界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对价值观的一种选择。汤老师也指出了题中“纯真”的双重隐含意义: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守旧还是敞开内心自由追求的率性?虽然伊利斯华顿书中写的她刚出生的前十年被称为美国的镀金时代,尽管彼时已承认离婚的法律自由,但对于上层阶层来说离婚仍然是很不体面的事。最终男主没有越界,电影片尾中他在几十年的岁月洗涤老去后,默默对着旧情人的窗户平静地说了一句“她就代表了他可能拥有却失去的一切”,转身离开。人生苍白悲凉可谓此处道尽,想来必定是融入了二十多年婚姻走到尽头后一个人移居法国的沃顿的人生千百味。这部小说介于严肃小说和通俗文学之间,当时在美国销量很大,因为彼时美国也正处于变革时期,可谓正好写入每个美国人的心。汤老师说1993年版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非常忠实原著,但不符合其历来的电影风格。其实仔细一想,斯科塞斯拍的《出租车司机》里表现的社会边缘人群对跳出社会框架的渴望和《纯真年代》里是不相违背的。汤老师主要给听众们欣赏了其中两个片段,一个是开头,汤老师说他片头也不忍心跳过,因为真的太精美了,那些隔着纱盛放的花朵虽然精致却缺少生命力;另一个是一场上层阶级的晚宴,汤老师指出虽然斯科塞斯极尽奢华之铺张,但是仍然能看出其暗流涌动的讽刺之意。沃顿曾深居简出过一段时间,想来可以推测她写进去了自己对上层社交圈虚伪的厌恶。除此之外,书中也有大量作者自己真实生活的投射,沃顿从小就是游历欧洲各国,和波士顿贵族结婚后也是每年都会有四个月在欧洲旅行,《纯真年代》里也是大量提到了欧洲,包括欧洲和美国之间微妙的关系和隐喻。
这大概也印证了黄老师所说的:“小说家的传记应当小说看,小说家的小说应当传记看。”因为《卡罗尔》的作者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也是如此。这也是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与伊迪丝·沃顿不同,她从小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她的第一部小说《火车上的陌生人》就被大导演希区柯克拿去改编。但是她的稿费仍然不足以她支付她去看心理医生的费用——天才或许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疾病,“出生是个错误”的她和她美丽冷酷的母亲关系纠结,这同时也是她毕生的灵感来源——无论是她最著名的《天才雷普利》系列还是《卡罗尔》其实都体现了人对自己身份认知的严重焦虑,正如黄老师给我们欣赏的电影开头,两位女主角的衣着口音动作都有着细微的不同,《卡罗尔》甚至可以看作是特芮丝慢慢成长的过程,而《天才雷普利》则是达至另一个极端,雷普利最终杀死、并取代了他的模仿对象。这两部电影里,正如老师们所指出的,主角很多次都是倒映在镜子里,不仅迷惑的是观众体现的更是主角对自己身份的犹豫困惑,对另一个更强大身份的渴望。黄老师提到,书中特芮丝想要成为舞台设计师,在电影里梦想则被换为摄影师,汤老师指出片中出现的照相机象征了画面中的画面,强化了视觉上的效果,其胶片的颗粒感和精细的构图让《卡罗尔》不负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提名。片中卡罗尔给特芮丝一崭新的相机一时也是她们之间感情升华开始之时。她们相互吸引,相互理解,她们抛下了不解风情的男朋友和丈夫——正如《末路狂花》里公路上一路狂奔不肯屈从于男权社会而最终跳下悬崖的塞尔玛和路易丝,她们不断挑战着社会允许范围之边界,虽说故事背景比《纯真年代》晚了七八十年,但题材在当时社会仍极具敏感性——在海史密斯快要去世之时大家才知道是她写的,这本小说刚开始都被出版社拒绝,一开始她也只是用假名发表,而一发表就引发了轰动。小说原名是《盐的代价》,“没有爱情的人生就像没有盐的”,而追求自己心中真正向往的爱情是以挑战社会规范为代价。黄老师说这两个女人的关系不止是具有浪漫意义,虽然她们往来的书信都很美,但若是从现实层面去了解,与其说是感情的力量让她们身心相依,更多的是因为彼时她们所处的社会的地位决定了她们的命运。“人的命运就在平缓的推拉摇曳中改变,即使过程看上去是波澜不惊的。”据海史密斯自己说,卡罗尔原型是她自己在百货商店当员工时看见的一位中年女性,她回家后开始发高烧,用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卡罗尔》的故事大纲。但是黄老师说这不一定可信因为有专家去研究海史密斯的信件,发现她经常口出不一,充满了宿命式的矛盾,汤老师这时打趣道:“黄老师也是小说家,这是不是也意味着这话也是不可信的呢?”
最好的解读不止于层层剥开直至核心,而在于似接非解,甚至给听众们披上新的薄纱,透过去更加费力而认真地去理解作家们虚构里的真实,试图去解开古往今来他们用文字、现在是由文字幻化而来的光影——即使本质亘古不变依旧是为了讲述故事——设下的一个又一个掺杂着后人解读的谜团。在今天这个讲座语境中,上文用的“他们”更应改为“她们”,而听众们也或许正期待着看见当今中国社会中女性进步的曙光。
其实昨天最开心的事是坐上了开错误方向的公车然后听到还要半小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一直很难说清楚公车带给我的安心感,特别是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的时候。
首先是汤惟杰老师带着听众们穿越回到了19世纪的纽约。《纯真年代》的作者伊迪丝·沃顿出生在当时纽约的名门望族,汤老师向我们展示的她童年时期的油画肖像中,听众们见到的是一位超乎年龄的优雅端庄的小姑娘,虽然伊迪丝·沃顿从小家教严格、被禁止阅读小说,但那似乎要冲破纸面的灵气向一百五十年后的我们预示了成年后的她令人惊艳的文学才华。她一生产量颇丰,且涉及体裁甚广,诗歌游记散文等等,令人惊奇的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她四十岁后发表,而《纯真年代》在发表第二年就获得了美国文学的普利策奖,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女性作者,此彰显出来的女性进步之意义也是《纯真年代》一书里着重想要讨论的问题。书中两位女性一位是男主的未婚妻,传统上层女性,符合了一切社会规范,一位是从欧洲贵族丈夫那里离开回到纽约的伯爵夫人,率真、追求自由,因而深深吸引了男主。黄昱宁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了贯穿全片男主在两位女性之间的挣扎与犹豫其实就是代表了彼时世界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对价值观的一种选择。汤老师也指出了题中“纯真”的双重隐含意义: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守旧还是敞开内心自由追求的率性?虽然伊利斯华顿书中写的她刚出生的前十年被称为美国的镀金时代,尽管彼时已承认离婚的法律自由,但对于上层阶层来说离婚仍然是很不体面的事。最终男主没有越界,电影片尾中他在几十年的岁月洗涤老去后,默默对着旧情人的窗户平静地说了一句“她就代表了他可能拥有却失去的一切”,转身离开。人生苍白悲凉可谓此处道尽,想来必定是融入了二十多年婚姻走到尽头后一个人移居法国的沃顿的人生千百味。这部小说介于严肃小说和通俗文学之间,当时在美国销量很大,因为彼时美国也正处于变革时期,可谓正好写入每个美国人的心。汤老师说1993年版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非常忠实原著,但不符合其历来的电影风格。其实仔细一想,斯科塞斯拍的《出租车司机》里表现的社会边缘人群对跳出社会框架的渴望和《纯真年代》里是不相违背的。汤老师主要给听众们欣赏了其中两个片段,一个是开头,汤老师说他片头也不忍心跳过,因为真的太精美了,那些隔着纱盛放的花朵虽然精致却缺少生命力;另一个是一场上层阶级的晚宴,汤老师指出虽然斯科塞斯极尽奢华之铺张,但是仍然能看出其暗流涌动的讽刺之意。沃顿曾深居简出过一段时间,想来可以推测她写进去了自己对上层社交圈虚伪的厌恶。除此之外,书中也有大量作者自己真实生活的投射,沃顿从小就是游历欧洲各国,和波士顿贵族结婚后也是每年都会有四个月在欧洲旅行,《纯真年代》里也是大量提到了欧洲,包括欧洲和美国之间微妙的关系和隐喻。
这大概也印证了黄老师所说的:“小说家的传记应当小说看,小说家的小说应当传记看。”因为《卡罗尔》的作者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也是如此。这也是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与伊迪丝·沃顿不同,她从小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她的第一部小说《火车上的陌生人》就被大导演希区柯克拿去改编。但是她的稿费仍然不足以她支付她去看心理医生的费用——天才或许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疾病,“出生是个错误”的她和她美丽冷酷的母亲关系纠结,这同时也是她毕生的灵感来源——无论是她最著名的《天才雷普利》系列还是《卡罗尔》其实都体现了人对自己身份认知的严重焦虑,正如黄老师给我们欣赏的电影开头,两位女主角的衣着口音动作都有着细微的不同,《卡罗尔》甚至可以看作是特芮丝慢慢成长的过程,而《天才雷普利》则是达至另一个极端,雷普利最终杀死、并取代了他的模仿对象。这两部电影里,正如老师们所指出的,主角很多次都是倒映在镜子里,不仅迷惑的是观众体现的更是主角对自己身份的犹豫困惑,对另一个更强大身份的渴望。黄老师提到,书中特芮丝想要成为舞台设计师,在电影里梦想则被换为摄影师,汤老师指出片中出现的照相机象征了画面中的画面,强化了视觉上的效果,其胶片的颗粒感和精细的构图让《卡罗尔》不负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提名。片中卡罗尔给特芮丝一崭新的相机一时也是她们之间感情升华开始之时。她们相互吸引,相互理解,她们抛下了不解风情的男朋友和丈夫——正如《末路狂花》里公路上一路狂奔不肯屈从于男权社会而最终跳下悬崖的塞尔玛和路易丝,她们不断挑战着社会允许范围之边界,虽说故事背景比《纯真年代》晚了七八十年,但题材在当时社会仍极具敏感性——在海史密斯快要去世之时大家才知道是她写的,这本小说刚开始都被出版社拒绝,一开始她也只是用假名发表,而一发表就引发了轰动。小说原名是《盐的代价》,“没有爱情的人生就像没有盐的”,而追求自己心中真正向往的爱情是以挑战社会规范为代价。黄老师说这两个女人的关系不止是具有浪漫意义,虽然她们往来的书信都很美,但若是从现实层面去了解,与其说是感情的力量让她们身心相依,更多的是因为彼时她们所处的社会的地位决定了她们的命运。“人的命运就在平缓的推拉摇曳中改变,即使过程看上去是波澜不惊的。”据海史密斯自己说,卡罗尔原型是她自己在百货商店当员工时看见的一位中年女性,她回家后开始发高烧,用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卡罗尔》的故事大纲。但是黄老师说这不一定可信因为有专家去研究海史密斯的信件,发现她经常口出不一,充满了宿命式的矛盾,汤老师这时打趣道:“黄老师也是小说家,这是不是也意味着这话也是不可信的呢?”
最好的解读不止于层层剥开直至核心,而在于似接非解,甚至给听众们披上新的薄纱,透过去更加费力而认真地去理解作家们虚构里的真实,试图去解开古往今来他们用文字、现在是由文字幻化而来的光影——即使本质亘古不变依旧是为了讲述故事——设下的一个又一个掺杂着后人解读的谜团。在今天这个讲座语境中,上文用的“他们”更应改为“她们”,而听众们也或许正期待着看见当今中国社会中女性进步的曙光。
其实昨天最开心的事是坐上了开错误方向的公车然后听到还要半小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一直很难说清楚公车带给我的安心感,特别是坐在靠窗的位置上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