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泽厚之鲁迅论
李文将鲁迅的影响与地位远远置于胡适陈独秀之上,这当然是成立的。但支撑这个结论的,李泽厚认为并非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与差异性,鲁迅也并不超出其同时代人,能让鲁迅区别并拉开与胡陈等同时代人距离的,是鲁迅独具的深刻孤独与悲凉情绪,李文就此对其属性、起源与影响做了详细分析。问题是,情感的深刻、宏大、复杂,怎么能不与其思想视域的广度与深度相关?第一性的处身性感受与感概的深浅,怎能不受制于作为支援意识的本体论世界观与价值论?李泽厚实在太珍视其“情本体”新说,固执地将情感与思想割裂并对立。
此外,在对作为本体的孤独悲凉的谱系学起源探究上,李文完全忽略了嵇阮等魏晋人物对鲁迅的影响,即鲁迅对他们的理解是实存论意义上的理解,一种自我能在身份的反思性认同与筹划。孤独者和他的世界,孤独者在他的世界中,必须忍耐巨大非我的碾压事实,以及面对此事实的沮丧绝望,这是被动与主动参杂的最深刻自我理解:挺住而不倒下意味着一切,本身毫无胜利可言。 这是个人主义的骄傲与倔强,满是节节败退的悲凉,久而久之,颓废也逐渐沦肌浃髓。
但如果仅停留于个人实存情绪而不反抗这种灰色颓废,那他不会如此大如此深,正因为如嵇阮一样的儒家底色,将个人扩展至模式化的家国天下----但这个空间扩展是失败与无望的,他被迫抛弃当下空间,而寄望于未来时的世代延续,这是惨淡微弱的进化论信仰所带来的微末安慰,为差异性世代来临做准备成为此在此时此地唯一能构造与实践的意义----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但未来仍是不确定的,只能用进化论的自欺来遮蔽内在的惶惑与焦虑。加缪彻底放弃了来自未来的许诺与抚慰,鲁迅的进化论信仰不过一种有害的虚假意识,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倔强的反抗者与行动者,至死方休的战士。
实存意义上的第一人称所属情绪情感,必然带有具体的情境特征situated character,怎么上升为李泽厚所说的形上本体?即如何去除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而如何实现普遍化?此外,这种身体性的历史性情绪,如何转化为去身体化和去历史性的所谓形而上?李泽厚老了,时间性的急迫感可以理解,但也不要名令智昏,饥不择食地生造概念与命题,徒留下一串串骇人听闻。
此外,在对作为本体的孤独悲凉的谱系学起源探究上,李文完全忽略了嵇阮等魏晋人物对鲁迅的影响,即鲁迅对他们的理解是实存论意义上的理解,一种自我能在身份的反思性认同与筹划。孤独者和他的世界,孤独者在他的世界中,必须忍耐巨大非我的碾压事实,以及面对此事实的沮丧绝望,这是被动与主动参杂的最深刻自我理解:挺住而不倒下意味着一切,本身毫无胜利可言。 这是个人主义的骄傲与倔强,满是节节败退的悲凉,久而久之,颓废也逐渐沦肌浃髓。
但如果仅停留于个人实存情绪而不反抗这种灰色颓废,那他不会如此大如此深,正因为如嵇阮一样的儒家底色,将个人扩展至模式化的家国天下----但这个空间扩展是失败与无望的,他被迫抛弃当下空间,而寄望于未来时的世代延续,这是惨淡微弱的进化论信仰所带来的微末安慰,为差异性世代来临做准备成为此在此时此地唯一能构造与实践的意义----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但未来仍是不确定的,只能用进化论的自欺来遮蔽内在的惶惑与焦虑。加缪彻底放弃了来自未来的许诺与抚慰,鲁迅的进化论信仰不过一种有害的虚假意识,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倔强的反抗者与行动者,至死方休的战士。
实存意义上的第一人称所属情绪情感,必然带有具体的情境特征situated character,怎么上升为李泽厚所说的形上本体?即如何去除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而如何实现普遍化?此外,这种身体性的历史性情绪,如何转化为去身体化和去历史性的所谓形而上?李泽厚老了,时间性的急迫感可以理解,但也不要名令智昏,饥不择食地生造概念与命题,徒留下一串串骇人听闻。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