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的可能性
梁思成林徽因以及现代中国建筑师对于传统中国建筑梁柱体系的解读其实是一种以今释古,固然有说服力,但究竟不能掌握中国建筑之精髓。
结合空间观念于文化之中,而能突显中国建筑之特质者,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吴纳逊先生。他在《中印建筑》里,把中国建筑图像化,把方形这种代表知性的几何形,加上仪典性的主轴,表达中国的空间观念,画出很有名的一张金字塔式组成的北京故宫,中和殿在最高点。他用天圆地方的图样描写中国士人的生存空间观,非常具有启发性。方是入世的,是人之世界;圆是出世的,是大自然的世界。方圆之间、天地之际就是人与自然达到均衡的世界。
在建筑界最受注意的古代哲学,还是《老子》。台南工学院的金长铭教授时常在课堂中引用《老子》解释密斯的建筑。老子所倡导的无,固然可以解释为空间,但尚不足以显示其深度。密斯的建筑呈现极简的六面体,梁柱结构,其内部空间以弹性使用为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放空间、全面空间、流动空间,可以说这是西方建筑最简化的一种形态。用老子的思想来解释,这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弹性空间。建筑之学如此繁复,何以竟净化到一个六面体?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研究到最后,所得到的完美形态。这是在哲学上为中国建筑找根源。
在书本上和历史上,中国建筑,是空灵的、开放的,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些学者们根据史迹的点点滴滴,推演在真实的中国并不存在的理论,是中国建筑的不幸。中国是生活在墙壁所砌起的狭窄空间中的民族。今天,经由学者们解释而流传的中国建筑,,只是一个虚像,一个理念。但是,以壮丽的建筑作为一个民族表征的时代其实已然过去了,民众除了对某些公共建筑表现出的伟大壮丽,更需要的是自生活中产生的另一种壮丽,与生活和日常有关。
在接受民间建筑与乡土文化的情形下,怎样发展出新时代的中国建筑,使传统得以继续发展下去呢?
结合空间观念于文化之中,而能突显中国建筑之特质者,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吴纳逊先生。他在《中印建筑》里,把中国建筑图像化,把方形这种代表知性的几何形,加上仪典性的主轴,表达中国的空间观念,画出很有名的一张金字塔式组成的北京故宫,中和殿在最高点。他用天圆地方的图样描写中国士人的生存空间观,非常具有启发性。方是入世的,是人之世界;圆是出世的,是大自然的世界。方圆之间、天地之际就是人与自然达到均衡的世界。
在建筑界最受注意的古代哲学,还是《老子》。台南工学院的金长铭教授时常在课堂中引用《老子》解释密斯的建筑。老子所倡导的无,固然可以解释为空间,但尚不足以显示其深度。密斯的建筑呈现极简的六面体,梁柱结构,其内部空间以弹性使用为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放空间、全面空间、流动空间,可以说这是西方建筑最简化的一种形态。用老子的思想来解释,这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弹性空间。建筑之学如此繁复,何以竟净化到一个六面体?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研究到最后,所得到的完美形态。这是在哲学上为中国建筑找根源。
在书本上和历史上,中国建筑,是空灵的、开放的,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些学者们根据史迹的点点滴滴,推演在真实的中国并不存在的理论,是中国建筑的不幸。中国是生活在墙壁所砌起的狭窄空间中的民族。今天,经由学者们解释而流传的中国建筑,,只是一个虚像,一个理念。但是,以壮丽的建筑作为一个民族表征的时代其实已然过去了,民众除了对某些公共建筑表现出的伟大壮丽,更需要的是自生活中产生的另一种壮丽,与生活和日常有关。
在接受民间建筑与乡土文化的情形下,怎样发展出新时代的中国建筑,使传统得以继续发展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