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读书情况
3月做了些什么?似乎是有几场面试,有十天左右去学车,最后剩下的几天看毕业论文
除了毕业论文外也并没有忙什么,可终究是没怎么看书,可恶至极,究竟每天浪费那么多光阴在干什么?
1、《时间的观念》 吴国盛
这本书一开始是为了论文而读,后来发现和论文无关,可是挺有趣的,就一直读完了。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章是“时间的暴政”,讲现代人处于各种各样精致的计时器的控制之下,这又以手表的发明为标志。手表将全世界的时间标准统一起来,且精确到秒,这是以往时代都没有过的改变。从此,人的每一行动都有一个明确的座标,时间的精确定位给人紧迫感,时间成为商业社会的货币。马克思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时间被赋予价值,这是技术时代的本质”,正因为时间有了此前所没有的价值,现代人才格外珍惜时间、看重时间,守时成了一种现代美德。“人们对过去充满悔恨,对未来充满恐惧,狠命地消耗此刻现在”,无处不在的精确计时设备使现代人总是处于时间珍贵的焦虑之中,担心时间被浪费,要求自己决不能闲着,一定要有所作为。也正因如此,所谓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变得额外珍贵。在此以前的计时是被政府、教会控制的,现在时间的权力从它们手中独立出来,直接控制了全人类。
本书主要介绍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时间观,古希腊的循环时间观、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牛顿时间观(尤其是拒斥时间之矢,即不认为时间是单向、不可往复的,时间只是一个参数,左右都可以增减)、相对论的时间观以及近代一系列时间哲学家的时间观。
还值得重视的是本书第一章描述的两种原型时间观的起源,这大概是作者的独创研究。一种是标记时间的标度时间经验,一种是对时间流失的感悟,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有无一个客观的时间标尺。前者的代表就是历表、手表以及日月年等时间单位,后一种时间观则明显是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强调时机,认为只有时机,标度本来是用于标度时机,后来却把这种标度认为是时间,实际上时间并不存在,只有时机而已,但时机的确是一个接一个,这就产生了方向,同时也能预示到这个方向的最终目的地是死亡,因而死亡是提前的、预订的、先在的,这种时间之流的体验的时间观说到底就是向死而生的时间观。
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代表带来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现代最后一个提倡强循环时间观的是尼采,尼采谓他之所以提强循环(循环分强循环和弱循环,强循环认为所有发生的事情会一模一样地发生,弱循环则认为只是事件的模式会重复,不见得是一模一样的具体事件,尼采提永恒轮回,乃是强循环),乃在于只有这样,才能抵御无意义的物理世界。线性时间观最大的表现的就是进化论,但这其实与最初提出线性时间观的基督教哲学相矛盾;而时间的暴政也只有在线性时间观下才成为暴政。
因此想到印度教、佛教的信徒,大都给人安详、不急不躁的感觉,网络上似乎也有不少嘲笑印度人不守时、没有时间观念的帖子。他们本就没有现代的线性时间观,也就没有所谓的作为一种美德规范的守时了。但难以想象在现代印度手表等计时工具还没有普及,如若普及了的话,那他们可谓是将两种时间观融合一起,但传统的力量始终巨大到能够抗拒现代生活。现代性的力量如此之大,但似乎还有着它没有侵入的领域。
2、《建筑师在做什么》
这本书是偶尔在图书馆随手翻看新书,一不留神就坐了一整个下午翻看完了。
本书是建筑师的访谈,对国内几十个建筑师问同样的几个问题,附带插上几幅该建筑师的代表作。
我喜欢建筑,而且是越来越喜欢,甚至逐渐有了今后去读个建筑学学位的想法。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发现尽管有不少建筑师对建筑充满热情,但也有不少认为这也仅是一个职业,被各种工程、催款、投标搞得焦头烂额,殊为疲惫。很多建筑师都提到了家庭、提到了孩子,认为最大困扰来自于没有太多时间陪家庭。
顺带说说对建筑的看法。我觉得建筑是一种在无限中构建有限的活动。世界是无限的,但无限的世界令人恐惧,人在无限的世界里游荡、探险,但总需要一个有限的东西让他感到安心,这就是建筑。建筑是为人提供面对无限的保障的有限性的存在,乃是人对抗无限的武器。
3、《金圣叹点评水浒》
还没看完,看到了六十多回的地方,本月大多的自由阅读时间都给了这本书。2月份的时候也是读了几十回的《儒林外史》、《金瓶梅》,到了三月却没有读了,后面论文写完之后必须要捡回来。
读中国古典小说是种补课。相对于西方小说而言,我读的中国古典小说太少(高中时曾读过不少网络小说,光从字数上大概要远超读过的所有西方小说了,然而在坐的各位都是垃圾),想来想去也就只有《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上了大学和研究生,虽然是读过不少典籍,但对小说这行,始终知之甚少。我一直认为,小说是更真实的时代史,反映时代的面貌和时代精神,要想理解古代中国,就必须读古典小说。
读《水浒》在于某次和导师的对话,大略是我提到孟子“杀一不义,行一不仁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导师则说那你看看《水浒》,里面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为何被广为歌颂?导师说,水浒很大程度上表现的就是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的确,我刚开始读水浒的时候只是看的通俗本,但越看越不是滋味,里面的价值观和我从小接受的教育简直可用背道而驰来形容,我不能理解为何这些所谓的好汉就是可以一言不合把别人杀掉、因为别人得罪了自己杀死对方的全家上下十几口人,或者在路上开个酒馆,专门鸩杀来往的商客除了那些看着像好汉的人外。这些人的行径,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归入美德一列。所以我后来找金圣叹版、李卓吾版对照着看。李卓吾版看得少,只看了前言等,他是极为喜欢李逵,可李逵乃更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天煞星,诚然,李贽推崇的是李逵的天真,但天真就可以掩盖其他的吗?又或者李贽看此书的角度并不由此?金圣叹则喜欢武松,他也多次在批注中提到,此书的情节乃是作者故意设置,千万不要以为是真实的事情,可小说虽是虚构,但情节若不当真的来看待又如何去理解人物?
听闻后面有鲁智深坐化一节的偈语,诸家皆谓大悟,是否我的这些疑问全是由于书没读完所致?
与上月读金瓶梅对潘金莲有同情一样,本书读至阎婆惜一节,亦有所愤懑。阎婆惜罪不至死也。而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宋江杀阎婆惜虽有一定理由(通奸),但仍是犯法的勾当。同县人虽有同情,但于法不容。法与人情二者在水浒里也是一条主要线索,在好汉的眼中,重要的是面皮、是人情,而不是法,那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不被好汉们遵守的法,而好汉们的行为又广被民间传颂,也就是这些违法行为广被称赞,那么是否说明这些法的设立本就不被人民认可呢?那这些法究竟是为谁设的呢?这里提一个猜想,怕以后忘记:是否可以说这些法虽不被认可,却是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法一旦设立,虽有悍徒敢于以法犯禁,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虽然对法有所不满,亦不敢表现出来,仍只在法之内活动,如此保持社会的稳定?可进一步的问题是,这些法的设立的依据又是在哪儿呢?
此外读的书都是跟论文相关的书了,在此不记了。还有一些书在图书馆随手翻过,印象中有波普尔的晚年访谈等,但印象不甚深刻,也无记录之必要了。
四月主要的任务是写完毕业论文、答辩完成、拿到驾驶证、每日坚持一小时以上的练琴。务必务必、切记切记。
2016又过了四分之一,虽说这是在时间的暴政下才会有的想法,但在此时也必须有,岁月不待人啊,想学想看的东西太多。
除了毕业论文外也并没有忙什么,可终究是没怎么看书,可恶至极,究竟每天浪费那么多光阴在干什么?
1、《时间的观念》 吴国盛
这本书一开始是为了论文而读,后来发现和论文无关,可是挺有趣的,就一直读完了。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章是“时间的暴政”,讲现代人处于各种各样精致的计时器的控制之下,这又以手表的发明为标志。手表将全世界的时间标准统一起来,且精确到秒,这是以往时代都没有过的改变。从此,人的每一行动都有一个明确的座标,时间的精确定位给人紧迫感,时间成为商业社会的货币。马克思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时间被赋予价值,这是技术时代的本质”,正因为时间有了此前所没有的价值,现代人才格外珍惜时间、看重时间,守时成了一种现代美德。“人们对过去充满悔恨,对未来充满恐惧,狠命地消耗此刻现在”,无处不在的精确计时设备使现代人总是处于时间珍贵的焦虑之中,担心时间被浪费,要求自己决不能闲着,一定要有所作为。也正因如此,所谓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变得额外珍贵。在此以前的计时是被政府、教会控制的,现在时间的权力从它们手中独立出来,直接控制了全人类。
本书主要介绍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时间观,古希腊的循环时间观、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观、牛顿时间观(尤其是拒斥时间之矢,即不认为时间是单向、不可往复的,时间只是一个参数,左右都可以增减)、相对论的时间观以及近代一系列时间哲学家的时间观。
还值得重视的是本书第一章描述的两种原型时间观的起源,这大概是作者的独创研究。一种是标记时间的标度时间经验,一种是对时间流失的感悟,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有无一个客观的时间标尺。前者的代表就是历表、手表以及日月年等时间单位,后一种时间观则明显是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强调时机,认为只有时机,标度本来是用于标度时机,后来却把这种标度认为是时间,实际上时间并不存在,只有时机而已,但时机的确是一个接一个,这就产生了方向,同时也能预示到这个方向的最终目的地是死亡,因而死亡是提前的、预订的、先在的,这种时间之流的体验的时间观说到底就是向死而生的时间观。
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代表带来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现代最后一个提倡强循环时间观的是尼采,尼采谓他之所以提强循环(循环分强循环和弱循环,强循环认为所有发生的事情会一模一样地发生,弱循环则认为只是事件的模式会重复,不见得是一模一样的具体事件,尼采提永恒轮回,乃是强循环),乃在于只有这样,才能抵御无意义的物理世界。线性时间观最大的表现的就是进化论,但这其实与最初提出线性时间观的基督教哲学相矛盾;而时间的暴政也只有在线性时间观下才成为暴政。
因此想到印度教、佛教的信徒,大都给人安详、不急不躁的感觉,网络上似乎也有不少嘲笑印度人不守时、没有时间观念的帖子。他们本就没有现代的线性时间观,也就没有所谓的作为一种美德规范的守时了。但难以想象在现代印度手表等计时工具还没有普及,如若普及了的话,那他们可谓是将两种时间观融合一起,但传统的力量始终巨大到能够抗拒现代生活。现代性的力量如此之大,但似乎还有着它没有侵入的领域。
2、《建筑师在做什么》
这本书是偶尔在图书馆随手翻看新书,一不留神就坐了一整个下午翻看完了。
本书是建筑师的访谈,对国内几十个建筑师问同样的几个问题,附带插上几幅该建筑师的代表作。
我喜欢建筑,而且是越来越喜欢,甚至逐渐有了今后去读个建筑学学位的想法。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发现尽管有不少建筑师对建筑充满热情,但也有不少认为这也仅是一个职业,被各种工程、催款、投标搞得焦头烂额,殊为疲惫。很多建筑师都提到了家庭、提到了孩子,认为最大困扰来自于没有太多时间陪家庭。
顺带说说对建筑的看法。我觉得建筑是一种在无限中构建有限的活动。世界是无限的,但无限的世界令人恐惧,人在无限的世界里游荡、探险,但总需要一个有限的东西让他感到安心,这就是建筑。建筑是为人提供面对无限的保障的有限性的存在,乃是人对抗无限的武器。
3、《金圣叹点评水浒》
还没看完,看到了六十多回的地方,本月大多的自由阅读时间都给了这本书。2月份的时候也是读了几十回的《儒林外史》、《金瓶梅》,到了三月却没有读了,后面论文写完之后必须要捡回来。
读中国古典小说是种补课。相对于西方小说而言,我读的中国古典小说太少(高中时曾读过不少网络小说,光从字数上大概要远超读过的所有西方小说了,然而在坐的各位都是垃圾),想来想去也就只有《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上了大学和研究生,虽然是读过不少典籍,但对小说这行,始终知之甚少。我一直认为,小说是更真实的时代史,反映时代的面貌和时代精神,要想理解古代中国,就必须读古典小说。
读《水浒》在于某次和导师的对话,大略是我提到孟子“杀一不义,行一不仁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导师则说那你看看《水浒》,里面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为何被广为歌颂?导师说,水浒很大程度上表现的就是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的确,我刚开始读水浒的时候只是看的通俗本,但越看越不是滋味,里面的价值观和我从小接受的教育简直可用背道而驰来形容,我不能理解为何这些所谓的好汉就是可以一言不合把别人杀掉、因为别人得罪了自己杀死对方的全家上下十几口人,或者在路上开个酒馆,专门鸩杀来往的商客除了那些看着像好汉的人外。这些人的行径,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归入美德一列。所以我后来找金圣叹版、李卓吾版对照着看。李卓吾版看得少,只看了前言等,他是极为喜欢李逵,可李逵乃更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天煞星,诚然,李贽推崇的是李逵的天真,但天真就可以掩盖其他的吗?又或者李贽看此书的角度并不由此?金圣叹则喜欢武松,他也多次在批注中提到,此书的情节乃是作者故意设置,千万不要以为是真实的事情,可小说虽是虚构,但情节若不当真的来看待又如何去理解人物?
听闻后面有鲁智深坐化一节的偈语,诸家皆谓大悟,是否我的这些疑问全是由于书没读完所致?
与上月读金瓶梅对潘金莲有同情一样,本书读至阎婆惜一节,亦有所愤懑。阎婆惜罪不至死也。而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宋江杀阎婆惜虽有一定理由(通奸),但仍是犯法的勾当。同县人虽有同情,但于法不容。法与人情二者在水浒里也是一条主要线索,在好汉的眼中,重要的是面皮、是人情,而不是法,那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不被好汉们遵守的法,而好汉们的行为又广被民间传颂,也就是这些违法行为广被称赞,那么是否说明这些法的设立本就不被人民认可呢?那这些法究竟是为谁设的呢?这里提一个猜想,怕以后忘记:是否可以说这些法虽不被认可,却是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法一旦设立,虽有悍徒敢于以法犯禁,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虽然对法有所不满,亦不敢表现出来,仍只在法之内活动,如此保持社会的稳定?可进一步的问题是,这些法的设立的依据又是在哪儿呢?
此外读的书都是跟论文相关的书了,在此不记了。还有一些书在图书馆随手翻过,印象中有波普尔的晚年访谈等,但印象不甚深刻,也无记录之必要了。
四月主要的任务是写完毕业论文、答辩完成、拿到驾驶证、每日坚持一小时以上的练琴。务必务必、切记切记。
2016又过了四分之一,虽说这是在时间的暴政下才会有的想法,但在此时也必须有,岁月不待人啊,想学想看的东西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