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的遭遇与周遭
青石板的街道铺到尽头,是镇中心。交错的地方是个空地,通着的有三条路,此地就被称为三家路。
三家路是镇居民庆典时候集会的地方,但平时都没什么人,毕竟家家户户都有生计要忙。要说每日都来这里的,只有两户人家,孔笛苏和他老婆,以及前任和尚王杵。
饼摊只卖三种饼:葱花煎饼,烧饼和肉夹馍。孔笛苏做着一手好饼,所以买饼的人络绎不绝。但孔笛苏却烂赌,做着摊饼的生意,仍然放不下赌博,于是他的煎饼摊是这么设计的,左侧是普通的煎饼摊子,煎板和调料一应俱全,而右侧则用饼摊支撑,延伸出两根铁条,撑着竹编的方板,那就是赌桌了。故而,平时基本吃不到现做的饼,都是他忙活一阵,做出一堆扔在漏网里,等着客人来买,而时间呢,都花在旁侧的赌桌上了。所幸他的烧饼手艺好,客人络绎不绝,新出炉的炒饼很快就被过往的行人买光了。
他的老婆,务实和正经许多,就在煎饼摊旁摆了个茶水铺,客人吃饼油腻了,就过来喝口茶,一举两得。实在上算。他老婆也不是没骂过他,但这么多年了,他仍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所幸孔笛苏还有点节制,每次赌的钱都是小数,不过几个硬币而已。赌术么,一般般。不过他的对手也不过是镇中几个游手好闲的人罢了,几百局下来,都是有赚有亏。对他老婆来说,从经济上倒也不伤,故而骂了多次之后,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俩的女儿在镇中心上学,长得婷婷玉立,不久可能就要升学了,但孔笛苏常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不如早点出校门,工作嫁人,有个女儿再赚个女婿,自己老了也有个依靠。为此,他老婆把他骂了一通,说他没眼光。
三家路还有个人,前任和尚王杵。从小被父亲送到少林寺学艺,可是学了没几年,因为怕苦,就从寺内偷跑下来,再也没有回去过。然而少林寺的生活已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至少头发是再也没有留起来,从小到大都是一副光头模样。虽然每日凌晨就起床,生活习惯和少林寺内相近,但吃的东西可就不一样了,无肉不成欢。因为不是和尚,倒也不算事破戒,只是这一副光头打扮,穿上类似和尚的干净衣裳,做起卖肉夹馍的生意,多少有点另类。故而人们称他的摊点是“和尚肉夹馍”,虽然他没有自命摊名。从某种程度上,他和孔笛苏是竞争对手。但他的肉夹馍皮薄,肥肉多,精肉少,虽然价钱便宜,又是现做的饼,更烫口,但买的人仍旧是少。
日子就这么单调地过去,对于三个人而言,时间就地面一样凝滞着。
然而这种平静很快就被一场赌局打破了。是日,孔笛苏照例卖着饼,和朋友打着牌,顺便赌点零花钱。但镇上的少爷突然来三家路,在煎饼摊买了一个煎饼的同时,用言语引诱了孔笛苏,他说:“你每天这样零碎地赌,何日是个头。我们赌一把,如果你赌赢了,我输你一百两黄金,如果你输了,我要你的女儿。你可想好了,这是改变你一生的机会。” 和孔笛苏赌博的那些人恻恻地让开了。但他老婆拉住了他说:“你疯了,把闺女当作赌注?”孔笛苏说:“或许这是我这一生唯一的机会了。”
唯一两个字,让摆了大半辈子茶摊的女人有点动容,但她仍旧不依不饶地反对。在少爷和孔笛苏的授意下,几个赌友把她架开了。
赌的是骰子,一场定输赢,三粒骰子,点数大的获胜。虽想说这场比赛惊天动地,但其实并非如此,只是一瞬间的功夫,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只听说赌完之后,孔笛苏瘫坐在地上,他老婆号啕大哭,就像个泪人似的,用力拍打孔笛苏的脑袋,而他本人只是木木地盯着地面。至于他的赌友,早就趁机走了。倒是下午收工后,围观他俩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他的女儿跟着少爷走了,听说不到一年肚子就大了,死于难产。而他老婆受不了这个刺激,在某个雷雨夜里上吊自杀了。孔笛苏每天用拖鞋底抽打自己的头,大骂自己不是人,脸常年是肿的。照旧在赌,但再也不赌钱了,因为他已经完全疯了,只靠乡亲的米粮接济度日,没有收入来源,只是留下赌博的本能,从未消退。所以当年和他一起赌博的那些人,常常会诱惑他:“孔笛苏,来不来。”他照例不说话,凑了过去就开赌。但不论输赢,他们都说他输了。他每次都依据赌例抗辩,甚至挥拳打人,但次次都被轰了出来。
至于王杵,有人说,那个少爷就是他找来的,又有人说,少爷不是他能够请得动的。但不论如何,他终究逃脱不了嫌疑,镇上的人都在嚼舌根,说他是花和尚,卖的是脏肉,是病猪身上的,所以肥肉多瘦肉少,因为病猪不生肉,生脂肪,他的肉夹馍不能吃,吃了人会魔障。久而久之,他的摊饼生意也做不成了,只能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听说,在别处摆茶摊去了,又有人说他还在摊饼,甚至传闻他已经回到山上出家去消业了。
只有孔笛苏还在这里,不时来到三家路的那块空地上。几十年来他辛辛苦苦摆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他知道这里所有的事情,唯一不知道的,就是那场赌局的输赢。那一天,一个身着体面的少爷说,这个赌局会改变他的一生。
三家路是镇居民庆典时候集会的地方,但平时都没什么人,毕竟家家户户都有生计要忙。要说每日都来这里的,只有两户人家,孔笛苏和他老婆,以及前任和尚王杵。
饼摊只卖三种饼:葱花煎饼,烧饼和肉夹馍。孔笛苏做着一手好饼,所以买饼的人络绎不绝。但孔笛苏却烂赌,做着摊饼的生意,仍然放不下赌博,于是他的煎饼摊是这么设计的,左侧是普通的煎饼摊子,煎板和调料一应俱全,而右侧则用饼摊支撑,延伸出两根铁条,撑着竹编的方板,那就是赌桌了。故而,平时基本吃不到现做的饼,都是他忙活一阵,做出一堆扔在漏网里,等着客人来买,而时间呢,都花在旁侧的赌桌上了。所幸他的烧饼手艺好,客人络绎不绝,新出炉的炒饼很快就被过往的行人买光了。
他的老婆,务实和正经许多,就在煎饼摊旁摆了个茶水铺,客人吃饼油腻了,就过来喝口茶,一举两得。实在上算。他老婆也不是没骂过他,但这么多年了,他仍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所幸孔笛苏还有点节制,每次赌的钱都是小数,不过几个硬币而已。赌术么,一般般。不过他的对手也不过是镇中几个游手好闲的人罢了,几百局下来,都是有赚有亏。对他老婆来说,从经济上倒也不伤,故而骂了多次之后,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俩的女儿在镇中心上学,长得婷婷玉立,不久可能就要升学了,但孔笛苏常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不如早点出校门,工作嫁人,有个女儿再赚个女婿,自己老了也有个依靠。为此,他老婆把他骂了一通,说他没眼光。
三家路还有个人,前任和尚王杵。从小被父亲送到少林寺学艺,可是学了没几年,因为怕苦,就从寺内偷跑下来,再也没有回去过。然而少林寺的生活已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至少头发是再也没有留起来,从小到大都是一副光头模样。虽然每日凌晨就起床,生活习惯和少林寺内相近,但吃的东西可就不一样了,无肉不成欢。因为不是和尚,倒也不算事破戒,只是这一副光头打扮,穿上类似和尚的干净衣裳,做起卖肉夹馍的生意,多少有点另类。故而人们称他的摊点是“和尚肉夹馍”,虽然他没有自命摊名。从某种程度上,他和孔笛苏是竞争对手。但他的肉夹馍皮薄,肥肉多,精肉少,虽然价钱便宜,又是现做的饼,更烫口,但买的人仍旧是少。
日子就这么单调地过去,对于三个人而言,时间就地面一样凝滞着。
然而这种平静很快就被一场赌局打破了。是日,孔笛苏照例卖着饼,和朋友打着牌,顺便赌点零花钱。但镇上的少爷突然来三家路,在煎饼摊买了一个煎饼的同时,用言语引诱了孔笛苏,他说:“你每天这样零碎地赌,何日是个头。我们赌一把,如果你赌赢了,我输你一百两黄金,如果你输了,我要你的女儿。你可想好了,这是改变你一生的机会。” 和孔笛苏赌博的那些人恻恻地让开了。但他老婆拉住了他说:“你疯了,把闺女当作赌注?”孔笛苏说:“或许这是我这一生唯一的机会了。”
唯一两个字,让摆了大半辈子茶摊的女人有点动容,但她仍旧不依不饶地反对。在少爷和孔笛苏的授意下,几个赌友把她架开了。
赌的是骰子,一场定输赢,三粒骰子,点数大的获胜。虽想说这场比赛惊天动地,但其实并非如此,只是一瞬间的功夫,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只听说赌完之后,孔笛苏瘫坐在地上,他老婆号啕大哭,就像个泪人似的,用力拍打孔笛苏的脑袋,而他本人只是木木地盯着地面。至于他的赌友,早就趁机走了。倒是下午收工后,围观他俩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他的女儿跟着少爷走了,听说不到一年肚子就大了,死于难产。而他老婆受不了这个刺激,在某个雷雨夜里上吊自杀了。孔笛苏每天用拖鞋底抽打自己的头,大骂自己不是人,脸常年是肿的。照旧在赌,但再也不赌钱了,因为他已经完全疯了,只靠乡亲的米粮接济度日,没有收入来源,只是留下赌博的本能,从未消退。所以当年和他一起赌博的那些人,常常会诱惑他:“孔笛苏,来不来。”他照例不说话,凑了过去就开赌。但不论输赢,他们都说他输了。他每次都依据赌例抗辩,甚至挥拳打人,但次次都被轰了出来。
至于王杵,有人说,那个少爷就是他找来的,又有人说,少爷不是他能够请得动的。但不论如何,他终究逃脱不了嫌疑,镇上的人都在嚼舌根,说他是花和尚,卖的是脏肉,是病猪身上的,所以肥肉多瘦肉少,因为病猪不生肉,生脂肪,他的肉夹馍不能吃,吃了人会魔障。久而久之,他的摊饼生意也做不成了,只能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听说,在别处摆茶摊去了,又有人说他还在摊饼,甚至传闻他已经回到山上出家去消业了。
只有孔笛苏还在这里,不时来到三家路的那块空地上。几十年来他辛辛苦苦摆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他知道这里所有的事情,唯一不知道的,就是那场赌局的输赢。那一天,一个身着体面的少爷说,这个赌局会改变他的一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