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有一天,我真的要开始看烂片了。
作为一年去电影不超过三次的奇葩,没想到要在接下来几天狂刷几部烂片了。
不要问为什么不去影院看,一是因为院线国产电影对我胃口的太少,烂片太多,有更多自己想看的片子在百度云里躺着,还不用花钱呢。二是因为我不需要喜剧片或恐怖片这一类片子来达到放松解闷的目的,或者说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不会选择去将就看一部娱乐电影吧。三是因为个人的电影观,一开始就是抱着和看书一样很认真的态度对待电影的,好电影在我内心的定义,一定是和书一样让我从认识自己开始,真正睁开眼睛去了解自己、了解人心、了解世界吧。四是因为交友太窄,没有遇到电影迷的圈子,毕竟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我觉得有点尴尬。
我通常是一个人看电影,正襟危坐不说,但绝对不会拿手机、吃东西, 更不会脱快进条。印象里记得是几年前,我第一次觉得国产院线电影不太好看,并决定不会进电影去看当下热捧的电影,是源于那看了国产的《全球热恋》和好莱坞的《情人节》。
从那之后,正值中二热血的我,开始十分偏激,坚决认为国产电影就是太烂,正式开始大学独自观影生涯,而且每次给自己洗脑,认为越是上映时猛宣传的这些电影,越不能去凑热闹去看,室友们纷纷去看时,我也无动于衷,坚持自己独自找外语片看。于是大学里一波波的电影上映时,我几乎没去电影院看过——当时流行的山楂树之恋、致青春、泰囧、十二生肖、小时代,再到后面流行的青春片,匆匆那年,直到最近的寻龙诀等等等。
从2012年开始我有意识地去真正开启,这扇观影大门时,逐渐的感觉到自己的耐心和看片能力有了改变。从一开始每看一部都打五星的奇葩行为,到有了一定审美的判断,度过了一味喜欢情节突出、剧情紧凑、甚至一波三折的爆米花电影,而转变成能很好的沉静下来,看一些专注于细碎的生活或缓慢剧情的欧洲小片了。特别是发现长大后,每个阶段的人生体验会对应着不同的观影生涯。现在是越来越倾向于生活是一些欧洲电影所展现的那样,细腻琐碎而又真实慢速的状态,而不是特别宏伟叙事、或惊险刺激、巧合重重的好莱坞爆米花式电影。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主要原因,为什么最近院线电影还这么火爆,我一听名字就是烂片的那种电影,怎么我周围的人还能那么多去看的呢。一是源于好基友的启发,她曾说过男女朋友约会真没什么好去处,只有选择到电影看电影呀,于是那些烂片就这样一次次的消费了。在这里,年轻的小男女们纯粹把院线里的电影当作娱乐活动,大把悠闲的时间在电影院度过绝对是上好的选择了,而且加上对比之下其他约会活动,电影票的价格还算实惠嘛。置于电影情节是否烂,两个人待在一起热乎的不行的时候,应该都不重要了,哪里会特别介意好看与否,大不了忍就两小时?!二是我猜测平常的工作生活会比较单调需要院线电影提供点乐子,就算不好看,也会带着吐槽的心去看,这样不但有了一次开心的娱乐活动还能满足潜意识里渴望参与全民讨论的行为中。这样单纯是为了乐一乐的心态来看,更不会在乎烂片的剧情了。三是真因为看过的电影太少,鉴别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所以不觉得是烂片,完全能忍受。在这里举个上学期课题上的一次经历,在坐的同学大部分都认为红白蓝之蓝电影很难看,最后一位同学直接还说:“刚去看了恶棍天使,觉得没那么糟糕,真的挺好的。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网上那么多人不喜欢它。”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望着在座不过十人的我们,我只能在心底答复她:你喜欢就好。
三是大概是现在烂片制作起来,相对容易,编剧到演员都可以取巧,所以更是滋生一大批制作方投资这些电影,圈走一大批钱后有利可图的良性循环起来,毕竟经济不景气时,最适合电影等娱乐产业发展(甚至xi钱和避税)。
然,最近却因为意外参与一个喜剧剧本,需要提修改意见和增添亮点,才发现院线电影关注太少。意识到真正的喜剧要做好是非常难的,为此今后要多去院线看电影,从了解市场的一面去看它们。明天就统统补上之前的烂片,先从分手大师开始吧,囧~
不要问为什么不去影院看,一是因为院线国产电影对我胃口的太少,烂片太多,有更多自己想看的片子在百度云里躺着,还不用花钱呢。二是因为我不需要喜剧片或恐怖片这一类片子来达到放松解闷的目的,或者说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不会选择去将就看一部娱乐电影吧。三是因为个人的电影观,一开始就是抱着和看书一样很认真的态度对待电影的,好电影在我内心的定义,一定是和书一样让我从认识自己开始,真正睁开眼睛去了解自己、了解人心、了解世界吧。四是因为交友太窄,没有遇到电影迷的圈子,毕竟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我觉得有点尴尬。
我通常是一个人看电影,正襟危坐不说,但绝对不会拿手机、吃东西, 更不会脱快进条。印象里记得是几年前,我第一次觉得国产院线电影不太好看,并决定不会进电影去看当下热捧的电影,是源于那看了国产的《全球热恋》和好莱坞的《情人节》。
![]() |
![]() |
从那之后,正值中二热血的我,开始十分偏激,坚决认为国产电影就是太烂,正式开始大学独自观影生涯,而且每次给自己洗脑,认为越是上映时猛宣传的这些电影,越不能去凑热闹去看,室友们纷纷去看时,我也无动于衷,坚持自己独自找外语片看。于是大学里一波波的电影上映时,我几乎没去电影院看过——当时流行的山楂树之恋、致青春、泰囧、十二生肖、小时代,再到后面流行的青春片,匆匆那年,直到最近的寻龙诀等等等。
从2012年开始我有意识地去真正开启,这扇观影大门时,逐渐的感觉到自己的耐心和看片能力有了改变。从一开始每看一部都打五星的奇葩行为,到有了一定审美的判断,度过了一味喜欢情节突出、剧情紧凑、甚至一波三折的爆米花电影,而转变成能很好的沉静下来,看一些专注于细碎的生活或缓慢剧情的欧洲小片了。特别是发现长大后,每个阶段的人生体验会对应着不同的观影生涯。现在是越来越倾向于生活是一些欧洲电影所展现的那样,细腻琐碎而又真实慢速的状态,而不是特别宏伟叙事、或惊险刺激、巧合重重的好莱坞爆米花式电影。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主要原因,为什么最近院线电影还这么火爆,我一听名字就是烂片的那种电影,怎么我周围的人还能那么多去看的呢。一是源于好基友的启发,她曾说过男女朋友约会真没什么好去处,只有选择到电影看电影呀,于是那些烂片就这样一次次的消费了。在这里,年轻的小男女们纯粹把院线里的电影当作娱乐活动,大把悠闲的时间在电影院度过绝对是上好的选择了,而且加上对比之下其他约会活动,电影票的价格还算实惠嘛。置于电影情节是否烂,两个人待在一起热乎的不行的时候,应该都不重要了,哪里会特别介意好看与否,大不了忍就两小时?!二是我猜测平常的工作生活会比较单调需要院线电影提供点乐子,就算不好看,也会带着吐槽的心去看,这样不但有了一次开心的娱乐活动还能满足潜意识里渴望参与全民讨论的行为中。这样单纯是为了乐一乐的心态来看,更不会在乎烂片的剧情了。三是真因为看过的电影太少,鉴别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所以不觉得是烂片,完全能忍受。在这里举个上学期课题上的一次经历,在坐的同学大部分都认为红白蓝之蓝电影很难看,最后一位同学直接还说:“刚去看了恶棍天使,觉得没那么糟糕,真的挺好的。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网上那么多人不喜欢它。”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望着在座不过十人的我们,我只能在心底答复她:你喜欢就好。
三是大概是现在烂片制作起来,相对容易,编剧到演员都可以取巧,所以更是滋生一大批制作方投资这些电影,圈走一大批钱后有利可图的良性循环起来,毕竟经济不景气时,最适合电影等娱乐产业发展(甚至xi钱和避税)。
然,最近却因为意外参与一个喜剧剧本,需要提修改意见和增添亮点,才发现院线电影关注太少。意识到真正的喜剧要做好是非常难的,为此今后要多去院线看电影,从了解市场的一面去看它们。明天就统统补上之前的烂片,先从分手大师开始吧,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