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
《柔软》我读了两遍。
第一遍是十九岁的夏天,在重庆某个书店的昏黄灯光下,伴着冷气的吞吐声和一杯不断冒汗的西瓜汁。我难以表达这本书当时带给我的惊悚感,那种感觉和冷气在手臂上拂起的颤栗共同刺激着我的神经,像是一场精彩的活体解剖。廖一梅既是这场解剖的对象,也是持刀者。如她所说,作为一个低产的作家,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对自己没完没了的剖析较劲上。“悲观主义三部曲”便是这十一年间她灵魂的解剖报告,《柔软》是第三部。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性别的认识。十九岁时,我对性别泾渭分明。在我看来,男人和女人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水星,甚至大过一个物种的差别。十九年来我也听惯了各种关于两性的陈词滥调,它们夹杂在书本里杂志上网络里生活中,通常以一个经典语句作为开头:作为一个女人/男人……然后通篇全是人们酒足饭饱后对那个性别的意淫脑补。原来,这十九年来我在观察一个人时,都先入为主地代入了我对他性别的期待。《柔软》里女医生对变性手术过程的描写精细到让旁观者产生切肤之痛,既然男人可以通过一个手术摧毁造物主创造的铜墙铁壁变成女人,那么生理性别不过是一件可以更换的外衣,怎能用一件衣服作为评判一个人的主要条件呢?
第二遍读《柔软》是因为《丹麦女孩》这部电影。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柔软》中,廖一梅借女医生的口说出了这句台词。
她说:“了解,需要的是强大的力量和宽广的自我系统,不能了解是因为你的软弱和狭窄,只有单一的接口。如果你足够有力,足够丰富,不以喂养和满足自我为目的,你会了解为什么对方“不了解”。了解也就达成了。”
这正是《丹麦女孩》里Gerta为Einar所做的一切。她陪伴自己的丈夫度过对女性人格的探索期直至他原本的人格完全消失,在他因变性手术排异死去时都守在身旁。Gerta的了解因爱而生,爱让她强壮丰盈。在Einar被当成精神病患者像动物一样被追捕时,他的童年友人Hans和为他动手术的“变性艺术家”对这一史无前例手术的态度,如廖一梅所说,是“超越于世俗界限和性别界限的人类更本质的善意和欲望”。
女医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我知道会出差错,在娘胎里就知道,不是这里出差错就是那里出差错,你们也一样,不是吗?你们就算选对了父母生对了公母做对了功课上对了学校找对了老板跑对了方向算计对了别人出对了名挣对了钱操对了部位,也可能爱错了人,放错了CD。
碧浪达开场时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从来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何况他们发现自己是长着鸡巴的女人。但我佩服他们,《柔软》里的年轻人和《丹麦女孩》中的Einar,因为他们有“向不愿苟同的自身宣战”的勇气,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改变”的决心。
一如廖一梅其他的作品,《柔软》也以悲观主义为基调,但对这个故事,她以悲观这碗酒垫底,赋予了一个温柔的结局。
第一遍是十九岁的夏天,在重庆某个书店的昏黄灯光下,伴着冷气的吞吐声和一杯不断冒汗的西瓜汁。我难以表达这本书当时带给我的惊悚感,那种感觉和冷气在手臂上拂起的颤栗共同刺激着我的神经,像是一场精彩的活体解剖。廖一梅既是这场解剖的对象,也是持刀者。如她所说,作为一个低产的作家,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对自己没完没了的剖析较劲上。“悲观主义三部曲”便是这十一年间她灵魂的解剖报告,《柔软》是第三部。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性别的认识。十九岁时,我对性别泾渭分明。在我看来,男人和女人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水星,甚至大过一个物种的差别。十九年来我也听惯了各种关于两性的陈词滥调,它们夹杂在书本里杂志上网络里生活中,通常以一个经典语句作为开头:作为一个女人/男人……然后通篇全是人们酒足饭饱后对那个性别的意淫脑补。原来,这十九年来我在观察一个人时,都先入为主地代入了我对他性别的期待。《柔软》里女医生对变性手术过程的描写精细到让旁观者产生切肤之痛,既然男人可以通过一个手术摧毁造物主创造的铜墙铁壁变成女人,那么生理性别不过是一件可以更换的外衣,怎能用一件衣服作为评判一个人的主要条件呢?
第二遍读《柔软》是因为《丹麦女孩》这部电影。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柔软》中,廖一梅借女医生的口说出了这句台词。
她说:“了解,需要的是强大的力量和宽广的自我系统,不能了解是因为你的软弱和狭窄,只有单一的接口。如果你足够有力,足够丰富,不以喂养和满足自我为目的,你会了解为什么对方“不了解”。了解也就达成了。”
这正是《丹麦女孩》里Gerta为Einar所做的一切。她陪伴自己的丈夫度过对女性人格的探索期直至他原本的人格完全消失,在他因变性手术排异死去时都守在身旁。Gerta的了解因爱而生,爱让她强壮丰盈。在Einar被当成精神病患者像动物一样被追捕时,他的童年友人Hans和为他动手术的“变性艺术家”对这一史无前例手术的态度,如廖一梅所说,是“超越于世俗界限和性别界限的人类更本质的善意和欲望”。
女医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我知道会出差错,在娘胎里就知道,不是这里出差错就是那里出差错,你们也一样,不是吗?你们就算选对了父母生对了公母做对了功课上对了学校找对了老板跑对了方向算计对了别人出对了名挣对了钱操对了部位,也可能爱错了人,放错了CD。
碧浪达开场时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从来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何况他们发现自己是长着鸡巴的女人。但我佩服他们,《柔软》里的年轻人和《丹麦女孩》中的Einar,因为他们有“向不愿苟同的自身宣战”的勇气,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改变”的决心。
一如廖一梅其他的作品,《柔软》也以悲观主义为基调,但对这个故事,她以悲观这碗酒垫底,赋予了一个温柔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