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贾斯坦,诸王之地
(本文发表于《私家地理》2014年2月号,刊出时有删减)
文 / Adam Hodge 译 / 刘未央
油污斑斑的柴油机车隆隆驶入斋浦尔车站,列车随即戛然而停。从德里到斋浦尔,我们座位旁的狭窄过道全程被人占领,现在更是塞满了下车心切的乘客,推挤着涌向尚未打开的车门。面对渐渐逼近的人群,乘务员满脸紧张,一收到信号便如释重负地松开了门闩。霎那间,车厢将人与行李的洪流一股脑儿倾泄在站台上。我和朋友约翰就这样被人潮裹挟,沿着唯一一条通道漂向出口。
我们随波逐流,好不容易钻过了出口这只漏斗,一下子又掉进车站前广场那片人力三轮车夫的海洋,只听吆喝声不绝于耳,“您上哪,先生?便宜喽!您上哪?”我们俩机智地低下头,从密集的揽客声中突出重围,大步流星地走向约翰那间只隔了几条街的办公室。
***
之前我在德里同约翰待了一段时间。他在印度已工作数年,这次要到拉贾斯坦邦的几个地方开会,问我有没有兴趣一同西行。我原计划东赴加尔各答,时间不允许,所以打算回绝他,便问:“我为什么要去拉贾斯坦邦?”
约翰微微一笑。“它是印度最漂亮、最有历史感的地方,也是独一无二的彩色之邦,”他强调说,“绝不夸张!”
已经够有说服力了,况且我又是一个经不住诱惑的人。
***
我们走在通往约翰办公室的一条小巷里,主干道的喧嚣只余回响。正午的阳光仿佛倾盆而下的季雨,让一切无处躲藏。大地饱受炙烤,空中弥漫着一股焦糊味儿,一阵阵热浪从人行道扑面反弹过来。而摸一摸背阴的街墙,竟然冰凉如水,反差之大令人称奇。拉贾斯坦邦的首府设在斋浦尔,该邦相当一部分面积被横跨印巴两国、广达20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吞没。这里酷热无比,40℃以上是家常便饭。
尽管如此,现今拉贾斯坦邦地域却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文明之一——印度河文明的前哨,而在漫长的历史舞台上,这片土地也不是昙花一现的角色。自早期文明以来,这里的帝国藩邦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随着朝代的频繁更迭,大大小小的皇室王族或没于市井,或湮灭无迹;也有的托庇于先祖余荫而残存一脉至今,但在其旧领地的影响力已微乎其微,与群雄并争时期的独霸一方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昔日的功勋碑和皇宫王府如今也沦为供人凭吊的遗迹。
直至1947年印度独立,拉贾斯坦邦才得以统一。在此前的英国统治期,拉贾斯坦邦分为18个土邦、两个酋长国和一个英国行政区。这些土邦由名为“拉其普特”的武士阶层统治了约一千年。也许得益于沙漠的炎热,拉其普特人素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常使入侵者反陷被动挨打的境地。不过,他们这种令人生畏的好勇斗狠也让自己尝到了苦果。
先是莫卧儿帝国发现拉其普特人沉湎于自相杀伐,便毫不犹豫地征服了这块四分五裂的土地,将诸邦国尽皆纳入其庞大的版图。随着莫卧儿帝国逐渐土崩瓦解,马拉地帝国又乘虚而入,从依然纷争不断的印度王公(拉贾)和穆斯林总督(纳瓦布)手里一一夺过统治权。轮到英帝国占领时,英国人认为没有必要改变现状,允许土邦国王以若干政治经济上的让步为条件保留其王位。因此,拉贾斯坦邦自古以来被称为“诸王之地”。
有一个简单的规律,历朝皇室越多的地方,城堡、要塞、宫殿之类的遗迹就越多。我和约翰乘坐人力三轮车前往闹市区,一路上体味着浓浓的古韵遗风。
1853年,斋浦尔为迎接来访的威尔士亲王,将全城涂刷为粉红色。如今,该城的街道与老建筑依旧是一片粉色调,犹如红砖砌就,古意盎然。不久之后我还将造访蓝色之城焦特布尔(Jodhpur)和白色之城乌代布尔(Udaipur)。约翰称拉贾斯坦为“彩色之邦”,不是在忽悠我。
我和开会去的约翰分道扬镳之后,开始只身探访这座粉色之城。在林立的历史建筑中,我选择的第一站既不是皇宫也不是要塞,而是天文台。
买票入场,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型几何结构的阵势中,好像闯入了荷兰画家埃舍尔的作品。难以想象,如此硕大的结构竟承担着极其精密的天文观测任务,比如带网格的半球形石槽和雕塑状的石碑是测算特定星座运行轨迹的仪器。面对这些前所未见的怪异构造,我只能说它们是建筑与科学绝无仅有的混血儿。
据说直到今天,当地天文学家还在使用这批由杰伊•辛格二世督造的仪器来预报农业气象,其历史影响可见一斑。当然,天文台的权威性眼下正让位于卫星电视。部分仪器因轻微沉降而导致准心偏移,直接造成测量精度的丧失。不过,高27米的世界最大日晷是个例外,它像一支巨大的花朵盛开在这座露天天文台上,以误差不超过两秒的计时精度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1727年,酷爱天文的王公杰伊•辛格二世建成斋浦尔,随后迁都于此,并着手兴建富丽堂皇的“城市宫殿”(City Palace)。这是一座集宫邸、厅堂、庭院、亭阁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足足占了几个街区。王宫顶部有两面旗帜飘扬在热风中,一面是标准尺寸,另一面仅四分之一大小。传说莫卧儿皇帝对才智过人的杰伊•辛格二世青眼有加,当面称赞他一个人能顶一又四分之一个人,这就是那面“四分之一旗”的由来。
杰伊•辛格二世的旧都设在斋浦尔以北11公里的安伯(Amer),现在我正从堵满了车的市中心赶往那里。我们的三轮车在人流与车流中发出哀鸣般的喇叭声,车夫一边抄近路走小道,一边用印地语豪放地唱着歌。我们途经奇幻的“风之宫”(Hawa Mahal),其正面由近一千扇花样繁复的格子窗组成,密密麻麻好似一只超级大蜂巢。印度所谓“深闺制度”严禁女性抛头露面,旧时宫闱女子唯有透过这些遮遮掩掩的窗户方可一窥人世百态。
到了安伯,远远望见琥珀堡(Amer Fort)气宇轩昂地卧伏在阿拉瓦利(Aravalli)山上。城堡正门是古代军队满载战利品驾象凯旋的必经之路,高大的拱顶、巍峨的城墙让我感到自己像一个侏儒。穿过正门,便是一个数倍于足球场大小的广场。在琥珀堡高大的城墙内,几大庭院布局有致,各有千秋。一个是修剪得朴实无华的波斯风格花园,其棱角分明的几何形状显然在描摹伊斯兰天堂的盛景;另一座庭院建有以廊柱支撑的“公众大厅”,是国王召见群臣和请愿者的地方;还有一座庭院专供后宫三千佳丽享用。我一面四处转悠,一面想像自己正被躲藏在高处花格窗后面的美人们窥视着。
此番印度行的怪事之一是,我在当地人眼里似乎挺有明星像。数不清有多少人手机一举就命令我摆个造型,倒不一定要合影,常常只拍我一个。我被这些业余狗仔队惹烦了,在从琥珀堡登向杰加尔堡(Jaigarh Fort)的途中,想到了一个点子。作为琥珀堡的后备防线,规模稍小的杰加尔堡建在更高的山巅上,一旦前者失陷,即可退守至此。杰加尔堡以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加农炮而著称,再算上斋浦尔的世界最大日晷、乌代布尔的世界最大包头巾,这些不沾边的东西并称为拉贾斯坦三大吉尼斯纪录。走在半路上,又有人搭讪着要我留影,这次是两个兜售坚果和水果的小男孩。拍完照,我伸手向他们要10卢比(约人民币1元)。既然这个国家到处有人管我要钱,我凭什么就不能收费呢?男孩们看上去紧张万分,又羞愧难当,其中一个已经把手伸进口袋里摸钱了。我当然没有拿钱,而是冲着他们乐。两个孩子恍然大悟是被耍了,这才放心地咯咯笑起来。不知道他们往后还会不会找外国人拍照了。
下了琥珀堡,我马不停蹄跳上一辆驶往蓝色之城焦特布尔的巴士。当地人声称蓝色能驱蚊,睡过一夜后,我的脚踝宣布这是无稽之谈。不过从宏伟的梅兰加尔堡(Mehrangarh Fort)俯瞰城市,蓝莹莹一大片确实给人不小的视觉冲击。
梅兰加尔堡始建于1459年,当时的拉索(Rathore)王朝欲将其打造成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厚厚的城墙像是底部崖壁的自然延伸,高高的城垛虎视全城,威慑四方。的确,这座城堡从来没有被攻破过。梅兰加尔堡的建筑特色与本地其它城堡、宫殿一脉相承。俯视庭院和大厅的楼阁也装有华美的花格窗,正如“金屋藏娇”的风之宫和琥珀堡;雄伟坚固的城门照例披着加农炮弹砸出的累累伤痕;典型的拉其普特式镜宫有着金光闪闪的穹顶和四壁,让人如临幻境。除此以外,博物馆和画廊才是梅兰加尔堡最大的看点,即使在整个印度也不可多得,馆内藏有莫卧儿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由犀牛角和玉石磨制并镶缀红宝石的古代兵器。
我订好了次日午后发往乌代布尔的火车票。印度反复无常的时刻表我是领教过的,所以这次早早地赶往车站。这个决定果然很明智。我刚从一条小巷拐出来,就被眼前这条人山人海、众声鼎沸的大街严严实实地拦住了去路。这是一支由男女老少组成的规模异常庞大的化妆游行队伍,还有成群的看客跟着凑热闹。男人们玩命地吹着小号和长号,锣鼓手也不甘示弱地把家伙敲得震天响,再加上摩托车的突突声,终于汇成了一片噪音的海洋。男人推着饰以神符的七彩花车,小孩装扮成神祇的模样,戴花环的母牛看上去已经晕头转向。旁观了一会儿,我硬着头皮扎了进去,在似乎永无穷尽的人流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后来了解到,我遭遇的是干高尔节(Gangaur)大游行。未婚女性要在这个节日敬拜湿婆神的妻子高利(Gauri),祈求幸福美满的婚姻。要我说,如果震耳欲聋的噪声和花里胡哨的颜色有助于提高婚配率,估计整个焦特布尔已经没多少剩女了。
告别人声嘈杂的斋浦尔和焦特布尔,我终于在乌代布尔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绿洲。该城市坐拥三大人工湖,最早开掘的那个已有650多年历史。静谧的湖水送来徐徐清风,抚慰神经,沁人心脾。乌代布尔曾是拉其普特梅瓦尔(Mewar)王朝的领地,也建有一座城市宫殿。有别于斋浦尔那座红黄相间、犹如沙漠之火的宫殿,乌代布尔的这座以冷色调的大理石和花岗岩筑就,与沉静的湖面相映成辉。
步入城市宫殿,便知其表里如一,它的内部装璜同样以白色和米色为主,精雕细镂,华丽考究。这座宫殿的建造风格博采众长,将波斯、莫卧儿、欧洲,甚至中国的建筑精华熔于一炉,既赏心悦目,又极具研究价值。宫殿柱廊与厅堂的空间布局竟然还带有后现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站在皮绰拉(Pichola)湖边,阵阵凉风逼退暑气,好不惬意;凭栏远眺,如诗如画的美景尽收眼底,而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宛如明珠般漂浮在水中央的“湖心宫”(Lake Palace)。
与约翰分别一周后,我挤上了返回德里的火车去同他会合。湖泊带给我的平静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当我被人群碾压着几乎瘫在德里的站台上时,瞧见了来接我的约翰。他笑着问:“感觉怎么样?”
“除了儿童游乐场,我就没去过这么五颜六色的地方。我也从来没在一个地方看见过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建筑。”
他又笑着说:“老兄,你这一趟不过是走马观花。”
文 / Adam Hodge 译 / 刘未央
油污斑斑的柴油机车隆隆驶入斋浦尔车站,列车随即戛然而停。从德里到斋浦尔,我们座位旁的狭窄过道全程被人占领,现在更是塞满了下车心切的乘客,推挤着涌向尚未打开的车门。面对渐渐逼近的人群,乘务员满脸紧张,一收到信号便如释重负地松开了门闩。霎那间,车厢将人与行李的洪流一股脑儿倾泄在站台上。我和朋友约翰就这样被人潮裹挟,沿着唯一一条通道漂向出口。
我们随波逐流,好不容易钻过了出口这只漏斗,一下子又掉进车站前广场那片人力三轮车夫的海洋,只听吆喝声不绝于耳,“您上哪,先生?便宜喽!您上哪?”我们俩机智地低下头,从密集的揽客声中突出重围,大步流星地走向约翰那间只隔了几条街的办公室。
***
之前我在德里同约翰待了一段时间。他在印度已工作数年,这次要到拉贾斯坦邦的几个地方开会,问我有没有兴趣一同西行。我原计划东赴加尔各答,时间不允许,所以打算回绝他,便问:“我为什么要去拉贾斯坦邦?”
约翰微微一笑。“它是印度最漂亮、最有历史感的地方,也是独一无二的彩色之邦,”他强调说,“绝不夸张!”
已经够有说服力了,况且我又是一个经不住诱惑的人。
***
我们走在通往约翰办公室的一条小巷里,主干道的喧嚣只余回响。正午的阳光仿佛倾盆而下的季雨,让一切无处躲藏。大地饱受炙烤,空中弥漫着一股焦糊味儿,一阵阵热浪从人行道扑面反弹过来。而摸一摸背阴的街墙,竟然冰凉如水,反差之大令人称奇。拉贾斯坦邦的首府设在斋浦尔,该邦相当一部分面积被横跨印巴两国、广达20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吞没。这里酷热无比,40℃以上是家常便饭。
尽管如此,现今拉贾斯坦邦地域却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文明之一——印度河文明的前哨,而在漫长的历史舞台上,这片土地也不是昙花一现的角色。自早期文明以来,这里的帝国藩邦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随着朝代的频繁更迭,大大小小的皇室王族或没于市井,或湮灭无迹;也有的托庇于先祖余荫而残存一脉至今,但在其旧领地的影响力已微乎其微,与群雄并争时期的独霸一方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昔日的功勋碑和皇宫王府如今也沦为供人凭吊的遗迹。
直至1947年印度独立,拉贾斯坦邦才得以统一。在此前的英国统治期,拉贾斯坦邦分为18个土邦、两个酋长国和一个英国行政区。这些土邦由名为“拉其普特”的武士阶层统治了约一千年。也许得益于沙漠的炎热,拉其普特人素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常使入侵者反陷被动挨打的境地。不过,他们这种令人生畏的好勇斗狠也让自己尝到了苦果。
先是莫卧儿帝国发现拉其普特人沉湎于自相杀伐,便毫不犹豫地征服了这块四分五裂的土地,将诸邦国尽皆纳入其庞大的版图。随着莫卧儿帝国逐渐土崩瓦解,马拉地帝国又乘虚而入,从依然纷争不断的印度王公(拉贾)和穆斯林总督(纳瓦布)手里一一夺过统治权。轮到英帝国占领时,英国人认为没有必要改变现状,允许土邦国王以若干政治经济上的让步为条件保留其王位。因此,拉贾斯坦邦自古以来被称为“诸王之地”。
有一个简单的规律,历朝皇室越多的地方,城堡、要塞、宫殿之类的遗迹就越多。我和约翰乘坐人力三轮车前往闹市区,一路上体味着浓浓的古韵遗风。
1853年,斋浦尔为迎接来访的威尔士亲王,将全城涂刷为粉红色。如今,该城的街道与老建筑依旧是一片粉色调,犹如红砖砌就,古意盎然。不久之后我还将造访蓝色之城焦特布尔(Jodhpur)和白色之城乌代布尔(Udaipur)。约翰称拉贾斯坦为“彩色之邦”,不是在忽悠我。
我和开会去的约翰分道扬镳之后,开始只身探访这座粉色之城。在林立的历史建筑中,我选择的第一站既不是皇宫也不是要塞,而是天文台。
买票入场,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型几何结构的阵势中,好像闯入了荷兰画家埃舍尔的作品。难以想象,如此硕大的结构竟承担着极其精密的天文观测任务,比如带网格的半球形石槽和雕塑状的石碑是测算特定星座运行轨迹的仪器。面对这些前所未见的怪异构造,我只能说它们是建筑与科学绝无仅有的混血儿。
据说直到今天,当地天文学家还在使用这批由杰伊•辛格二世督造的仪器来预报农业气象,其历史影响可见一斑。当然,天文台的权威性眼下正让位于卫星电视。部分仪器因轻微沉降而导致准心偏移,直接造成测量精度的丧失。不过,高27米的世界最大日晷是个例外,它像一支巨大的花朵盛开在这座露天天文台上,以误差不超过两秒的计时精度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1727年,酷爱天文的王公杰伊•辛格二世建成斋浦尔,随后迁都于此,并着手兴建富丽堂皇的“城市宫殿”(City Palace)。这是一座集宫邸、厅堂、庭院、亭阁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足足占了几个街区。王宫顶部有两面旗帜飘扬在热风中,一面是标准尺寸,另一面仅四分之一大小。传说莫卧儿皇帝对才智过人的杰伊•辛格二世青眼有加,当面称赞他一个人能顶一又四分之一个人,这就是那面“四分之一旗”的由来。
杰伊•辛格二世的旧都设在斋浦尔以北11公里的安伯(Amer),现在我正从堵满了车的市中心赶往那里。我们的三轮车在人流与车流中发出哀鸣般的喇叭声,车夫一边抄近路走小道,一边用印地语豪放地唱着歌。我们途经奇幻的“风之宫”(Hawa Mahal),其正面由近一千扇花样繁复的格子窗组成,密密麻麻好似一只超级大蜂巢。印度所谓“深闺制度”严禁女性抛头露面,旧时宫闱女子唯有透过这些遮遮掩掩的窗户方可一窥人世百态。
到了安伯,远远望见琥珀堡(Amer Fort)气宇轩昂地卧伏在阿拉瓦利(Aravalli)山上。城堡正门是古代军队满载战利品驾象凯旋的必经之路,高大的拱顶、巍峨的城墙让我感到自己像一个侏儒。穿过正门,便是一个数倍于足球场大小的广场。在琥珀堡高大的城墙内,几大庭院布局有致,各有千秋。一个是修剪得朴实无华的波斯风格花园,其棱角分明的几何形状显然在描摹伊斯兰天堂的盛景;另一座庭院建有以廊柱支撑的“公众大厅”,是国王召见群臣和请愿者的地方;还有一座庭院专供后宫三千佳丽享用。我一面四处转悠,一面想像自己正被躲藏在高处花格窗后面的美人们窥视着。
此番印度行的怪事之一是,我在当地人眼里似乎挺有明星像。数不清有多少人手机一举就命令我摆个造型,倒不一定要合影,常常只拍我一个。我被这些业余狗仔队惹烦了,在从琥珀堡登向杰加尔堡(Jaigarh Fort)的途中,想到了一个点子。作为琥珀堡的后备防线,规模稍小的杰加尔堡建在更高的山巅上,一旦前者失陷,即可退守至此。杰加尔堡以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加农炮而著称,再算上斋浦尔的世界最大日晷、乌代布尔的世界最大包头巾,这些不沾边的东西并称为拉贾斯坦三大吉尼斯纪录。走在半路上,又有人搭讪着要我留影,这次是两个兜售坚果和水果的小男孩。拍完照,我伸手向他们要10卢比(约人民币1元)。既然这个国家到处有人管我要钱,我凭什么就不能收费呢?男孩们看上去紧张万分,又羞愧难当,其中一个已经把手伸进口袋里摸钱了。我当然没有拿钱,而是冲着他们乐。两个孩子恍然大悟是被耍了,这才放心地咯咯笑起来。不知道他们往后还会不会找外国人拍照了。
下了琥珀堡,我马不停蹄跳上一辆驶往蓝色之城焦特布尔的巴士。当地人声称蓝色能驱蚊,睡过一夜后,我的脚踝宣布这是无稽之谈。不过从宏伟的梅兰加尔堡(Mehrangarh Fort)俯瞰城市,蓝莹莹一大片确实给人不小的视觉冲击。
梅兰加尔堡始建于1459年,当时的拉索(Rathore)王朝欲将其打造成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厚厚的城墙像是底部崖壁的自然延伸,高高的城垛虎视全城,威慑四方。的确,这座城堡从来没有被攻破过。梅兰加尔堡的建筑特色与本地其它城堡、宫殿一脉相承。俯视庭院和大厅的楼阁也装有华美的花格窗,正如“金屋藏娇”的风之宫和琥珀堡;雄伟坚固的城门照例披着加农炮弹砸出的累累伤痕;典型的拉其普特式镜宫有着金光闪闪的穹顶和四壁,让人如临幻境。除此以外,博物馆和画廊才是梅兰加尔堡最大的看点,即使在整个印度也不可多得,馆内藏有莫卧儿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由犀牛角和玉石磨制并镶缀红宝石的古代兵器。
我订好了次日午后发往乌代布尔的火车票。印度反复无常的时刻表我是领教过的,所以这次早早地赶往车站。这个决定果然很明智。我刚从一条小巷拐出来,就被眼前这条人山人海、众声鼎沸的大街严严实实地拦住了去路。这是一支由男女老少组成的规模异常庞大的化妆游行队伍,还有成群的看客跟着凑热闹。男人们玩命地吹着小号和长号,锣鼓手也不甘示弱地把家伙敲得震天响,再加上摩托车的突突声,终于汇成了一片噪音的海洋。男人推着饰以神符的七彩花车,小孩装扮成神祇的模样,戴花环的母牛看上去已经晕头转向。旁观了一会儿,我硬着头皮扎了进去,在似乎永无穷尽的人流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后来了解到,我遭遇的是干高尔节(Gangaur)大游行。未婚女性要在这个节日敬拜湿婆神的妻子高利(Gauri),祈求幸福美满的婚姻。要我说,如果震耳欲聋的噪声和花里胡哨的颜色有助于提高婚配率,估计整个焦特布尔已经没多少剩女了。
告别人声嘈杂的斋浦尔和焦特布尔,我终于在乌代布尔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绿洲。该城市坐拥三大人工湖,最早开掘的那个已有650多年历史。静谧的湖水送来徐徐清风,抚慰神经,沁人心脾。乌代布尔曾是拉其普特梅瓦尔(Mewar)王朝的领地,也建有一座城市宫殿。有别于斋浦尔那座红黄相间、犹如沙漠之火的宫殿,乌代布尔的这座以冷色调的大理石和花岗岩筑就,与沉静的湖面相映成辉。
步入城市宫殿,便知其表里如一,它的内部装璜同样以白色和米色为主,精雕细镂,华丽考究。这座宫殿的建造风格博采众长,将波斯、莫卧儿、欧洲,甚至中国的建筑精华熔于一炉,既赏心悦目,又极具研究价值。宫殿柱廊与厅堂的空间布局竟然还带有后现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站在皮绰拉(Pichola)湖边,阵阵凉风逼退暑气,好不惬意;凭栏远眺,如诗如画的美景尽收眼底,而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宛如明珠般漂浮在水中央的“湖心宫”(Lake Palace)。
与约翰分别一周后,我挤上了返回德里的火车去同他会合。湖泊带给我的平静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当我被人群碾压着几乎瘫在德里的站台上时,瞧见了来接我的约翰。他笑着问:“感觉怎么样?”
“除了儿童游乐场,我就没去过这么五颜六色的地方。我也从来没在一个地方看见过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建筑。”
他又笑着说:“老兄,你这一趟不过是走马观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