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两茫茫
贾樟柯的电影,从《站台》《小武》开始,一直陷入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圈。一方面是贾樟柯电影本身的粗粝和现实,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某些原因,国内的影迷们想在大屏幕上接触他的电影,颇为困难。他的前一部电影《天注定》,我记得是在火车上看的。见了御用女主角赵涛出场——她饰演的人物是邓玉娇,湖北恩施巴东的一个洗脚女孩,因自卫而不慎杀了侵犯她的男人——看到她走过熟悉的野山关公路,心情激荡。可这个女孩的故事,却让贾樟柯讲得别扭、刻意,现实的沉重变成了电影里的猎奇。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有影评人颇为不客气地评论贾樟柯,说他的电影是在堆积符号,以满足西方对中国的猎奇。
上面拉拉杂杂说这么多,意在说明贾樟柯今年新上映的《山河故人》,好得出乎我的意料——或者更进一步,《山河故人》是我今年在大屏幕里遇到的最好的电影之一。叙述还是熟悉的贾樟柯的风格,镜头依然对准的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只不过相对于《天注定》的血腥与传奇,《山河故人》显然内敛、沉稳。赵涛也没有在《天注定》里的违和与别扭,饰演了一名令人为之拍案的母亲。
山河还在,故人已渺。三十年的岁月流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时代,单单这个词汇,就足够沉重。在《山河故人》里,贾樟柯的镜头回到了他熟悉的山西汾阳。他用对昨天的缅怀、今天的记录、明天的猜想,来叙述或者凸显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在第一个章节里,世纪末的舞蹈、三个年轻人的恋情,自然是彰显了时代的喷薄与活力。梁子、张晋生、涛儿三人开出出游,在迪斯科舞厅里跳舞、向往新世纪的歌词……这些不正是年轻人的活力吗?三个年轻人的状态,近似于经典电影《猎鹿人》里的状态:少年不知愁滋味,天真,对未来茫然又充满了希望与好奇。当涛儿选择张晋生之时,梁子是何其傲骨,宁愿选择远走他乡,亦不受“嗟来之食“。梁子扔掉自己家里的钥匙,自然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观众希望梁子上演的逆袭大戏并未上演,到了2015年,梁子却已经是病魔缠身,面容哀戚。他携妻带子,像只丧家狗一般回到了汾阳老家。这是现实的悲哀,而情敌张晋生却因为手握资源,混得越来越大。这是现实的逻辑,也是马太效应的表现。贾樟柯并未指明梁子患上什么病,但一直在煤矿里工作的他,估计是得了尘肺——这是贾樟柯的野心,在故事注入现实的血液。
在“今天“这段故事里,死亡总是如影随形。涛儿的老父亲因要去给战友祝寿,在火车站候车室里安然逝世。坐在一旁的老和尚,为之诵经。若是对时事有关注的观众,定然能发现贾樟柯的素材,取材于新闻。为死者念经的和尚,这条新闻,曾经在微博上感动了无数网友。家庭破碎、老父仙逝、好友梁子恶病缠身,涛儿在”今天“的生活,着实是令人感伤。就连与儿子的旅行,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在对“明天的猜想”中,贾樟柯更显得悲观,叙述视角也转变为张到乐。他处于异国他乡,与母亲骨肉分离,与父亲张晋生矛盾重重。不但如此,他就连语言也已经遗忘——一直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张到乐,为何不懂中国话呢?这是个迷。在课堂上,老师问张到乐的母亲是谁,张到乐却故作轻松地说自己没有母亲,是名试管婴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张到乐是在潜意识里排斥和拒绝自己的身份。他与父亲的关系的紧张,和与张艾嘉饰演的老师一同旅行,其实都在为了寻找自己已经迷失了的身份。
张到乐和老师的旅行,不管交通工具怎么变,都是绿皮车之旅的翻版。只不过,两者的主题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漫长的告别之旅,一是漫长的寻找自我之旅。事实上,身份的迷失是现代文学的一大主题。如莫迪阿诺的《暗店街》,以侦探故事的形式,去寻找失去的自我。张到乐也是这样,但仍有重重矛盾无法解决:老师既是他的母亲,又是他的恋人。身份的悖论无法解决,所以他在旅行社里会对小妹的一句话而异常愤怒。观众所期待的涛儿、张到乐母子重逢的场面,开始变得遥远与渺茫。故乡也变得面目模糊,让人难以辨认。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的一声轻轻的叹息。电影以热闹的群舞开始,终于涛儿在雪地里翩然独舞。或许,这正是生命里的常态。杜甫有一首诗,叫做《赠卫八处士》,我特别喜欢。讲得是老杜突然见到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这是多么热闹又感人的场面。涛儿在雪地独舞,不是为了沉重的时代,也不是为了故乡,而是为了自己,为了生命之美。纵然山河故人俱不在,生命之舞仍翩然。在贾樟柯的《山河故人》里,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千多年前老杜的喟叹: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上面拉拉杂杂说这么多,意在说明贾樟柯今年新上映的《山河故人》,好得出乎我的意料——或者更进一步,《山河故人》是我今年在大屏幕里遇到的最好的电影之一。叙述还是熟悉的贾樟柯的风格,镜头依然对准的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只不过相对于《天注定》的血腥与传奇,《山河故人》显然内敛、沉稳。赵涛也没有在《天注定》里的违和与别扭,饰演了一名令人为之拍案的母亲。
山河还在,故人已渺。三十年的岁月流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时代,单单这个词汇,就足够沉重。在《山河故人》里,贾樟柯的镜头回到了他熟悉的山西汾阳。他用对昨天的缅怀、今天的记录、明天的猜想,来叙述或者凸显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在第一个章节里,世纪末的舞蹈、三个年轻人的恋情,自然是彰显了时代的喷薄与活力。梁子、张晋生、涛儿三人开出出游,在迪斯科舞厅里跳舞、向往新世纪的歌词……这些不正是年轻人的活力吗?三个年轻人的状态,近似于经典电影《猎鹿人》里的状态:少年不知愁滋味,天真,对未来茫然又充满了希望与好奇。当涛儿选择张晋生之时,梁子是何其傲骨,宁愿选择远走他乡,亦不受“嗟来之食“。梁子扔掉自己家里的钥匙,自然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观众希望梁子上演的逆袭大戏并未上演,到了2015年,梁子却已经是病魔缠身,面容哀戚。他携妻带子,像只丧家狗一般回到了汾阳老家。这是现实的悲哀,而情敌张晋生却因为手握资源,混得越来越大。这是现实的逻辑,也是马太效应的表现。贾樟柯并未指明梁子患上什么病,但一直在煤矿里工作的他,估计是得了尘肺——这是贾樟柯的野心,在故事注入现实的血液。
在“今天“这段故事里,死亡总是如影随形。涛儿的老父亲因要去给战友祝寿,在火车站候车室里安然逝世。坐在一旁的老和尚,为之诵经。若是对时事有关注的观众,定然能发现贾樟柯的素材,取材于新闻。为死者念经的和尚,这条新闻,曾经在微博上感动了无数网友。家庭破碎、老父仙逝、好友梁子恶病缠身,涛儿在”今天“的生活,着实是令人感伤。就连与儿子的旅行,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在对“明天的猜想”中,贾樟柯更显得悲观,叙述视角也转变为张到乐。他处于异国他乡,与母亲骨肉分离,与父亲张晋生矛盾重重。不但如此,他就连语言也已经遗忘——一直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张到乐,为何不懂中国话呢?这是个迷。在课堂上,老师问张到乐的母亲是谁,张到乐却故作轻松地说自己没有母亲,是名试管婴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张到乐是在潜意识里排斥和拒绝自己的身份。他与父亲的关系的紧张,和与张艾嘉饰演的老师一同旅行,其实都在为了寻找自己已经迷失了的身份。
张到乐和老师的旅行,不管交通工具怎么变,都是绿皮车之旅的翻版。只不过,两者的主题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漫长的告别之旅,一是漫长的寻找自我之旅。事实上,身份的迷失是现代文学的一大主题。如莫迪阿诺的《暗店街》,以侦探故事的形式,去寻找失去的自我。张到乐也是这样,但仍有重重矛盾无法解决:老师既是他的母亲,又是他的恋人。身份的悖论无法解决,所以他在旅行社里会对小妹的一句话而异常愤怒。观众所期待的涛儿、张到乐母子重逢的场面,开始变得遥远与渺茫。故乡也变得面目模糊,让人难以辨认。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的一声轻轻的叹息。电影以热闹的群舞开始,终于涛儿在雪地里翩然独舞。或许,这正是生命里的常态。杜甫有一首诗,叫做《赠卫八处士》,我特别喜欢。讲得是老杜突然见到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这是多么热闹又感人的场面。涛儿在雪地独舞,不是为了沉重的时代,也不是为了故乡,而是为了自己,为了生命之美。纵然山河故人俱不在,生命之舞仍翩然。在贾樟柯的《山河故人》里,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千多年前老杜的喟叹: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