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必修书套装 | 《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签名本)、《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内附刘东洋签名书签)、《江南园林志》
![]() |
美国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肯尼思·弗兰姆普顿曾提到,“近年来,中国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几乎没有为这一巨变的环境后果留下任何反思的空间,无论这样的反思是在生态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上而言。”从《建构文化研究》、《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江南园林志》三本书出发,回归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本源,你会发现建筑中的内在价值与建筑的整体美学特征的关联。
这三本书,跨地域、跨研究范围、跨时代,但字里行间却都描绘了建筑对树立社会文化价值产生的绵延影响。从江南园林到威尼斯的布里昂家族墓园,翻阅的是关于建构、关于人文主义时代建筑的系统论述,所收获的将是对当代建筑所要坚守的原则。
《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签名本)+《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内附刘东洋签名书签)+《江南园林志》
套装现有100套,定价239元一套。
点击https://wap.koudaitong.com/v2/goods/3ne352lk89yqw即可进入购买页面。
《建构文化研究》
肯尼思·弗兰姆普顿 [著]
王骏阳 [译]
![]() |
![]() |
关注建筑的建构性就是关注与建筑作品的社会地位相关的表现性和特征性。“并非所有的建筑都是大教堂”,这句反讽性的密斯格言或许可以延伸到所有建筑类型,它要求根据具体作品的社会地位对建筑的句法进行调整。无论发展的压力如何,这种微妙的差异都是建筑学的本质基础。
![]() |
事实上,本书阐述了两位曾经受到中国传统影像的欧洲建筑师,他们是丹麦人约恩·伍重和意大利建筑师卡罗·斯卡帕。如同众多丹麦建筑师和知识分子一样,伍重曾经直接受到古代中国建筑的影响,而吸引斯卡帕的则是中国文化在材料使用上体现的异国情调,而非某种特定的建筑章法。
![]() |
相对于古代中国的总体的建造方式而言,将建构学定义为“建造的诗学”(poetics of construction)似乎多此一举。但是,面对当代建筑实践花样繁多的技术可能,这种“技术力学的诗学”(technostatic poesis)的概念又变得没那么清晰。除了极为简单的案例外,人们并不能简单地把建构学的观念视为纯粹结构自身的直接表现。
——肯尼思·弗兰姆普顿
美国建筑评论家
![]() |
“建构”是对建造和建筑品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这本书和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会觉得建筑也许就 是一个漂亮的形式或者有趣的空间,当然这些还是很重要,但是你会感觉到这些并不是我们说的建构的品质。 建构是建筑更为本质的东西,是结构与形式、空间的关系的问题;同时,它是“建造的诗学”,就是说它有艺术的层面、表现的方面,并且是基于建造的表现。
![]() |
《建构文化研究》是弗兰普顿批判理论的一部分,它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建筑自主的东西。对我们而言,也许自主的东西更加具有吸引力,而在弗兰普顿那里,它还涉及更多的问题,比如从建构的角度对当代社会提出一些批评,第二章里说道哥特复兴是一个宗教的产物,他认为尖券、拱券、尖顶等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就类似现在清真寺中把一些元素当做符号使用。他更多地在建筑与社会如何发生关系的层面上讨论,可以说,从建构出发他是有自己特别的立场。
——王骏阳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
鲁道夫·维特科尔 [著]
刘东洋 [译]
![]() |
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在《建筑评论》上撰文说,本书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永远地消除了人们从享乐主义或者纯美学角度对文艺复兴建筑的认识,”这句话也勾画出我初衷的框架。本书所设计的就是1450-1580年这个时间段的纯历史学研究,但让我感到最为信息的是,它对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们产生了影响。”
![]() |
一本书对读者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难以言说和无法精确量测的。但我或许可以宣称,自从本书问世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本书所提出的许多基本原理已经被广泛接受、发扬、传播以及批评。这样的说法应该接受当下读者的全面检验。
——鲁道夫·维特科尔
艺术史学家
![]() |
维特科尔在本书中告诉了人们一个不同的文艺复兴建筑。他通过各种例证试图说明文艺复兴建筑的形式并不像初看上去那么随意,而是有着自己的逻辑;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在维特科尔看来,是15、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一种古老的传统。他们通过对古罗马建筑的考证,通过对维特鲁威文本的解读,重新认识了古典建筑背后的奥秘,即古老的音乐和声体系。这种音乐和声体系,以可通约的简单小整数数比的方式藏匿于宇宙的创造过程之中、存在于世间万物尤其是完美的人体之中,也曾经存在于古典建筑之中。
那么,文艺复兴建筑师们要做的就是怎样将这种带着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色彩的数学与基督教教义融合起来然后用到建筑身上,或者是如何将古代的建筑形式比如神庙的立面消解到当代的建筑需要之中去。在这样的视角下,维特科尔给我们演示了一遍阿尔伯蒂将希腊柱式消化成为墙体建筑的心路历程,以及帕拉蒂奥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消化了柏拉图理念的方法。经过这样的阐述,文艺复兴的建筑的确告别了乡村的异教徒建筑,从而被抬到了形而上学的高度。我们看到,维特科尔用来提升文艺复兴建筑的工具,正是古老的数学。
——刘东洋
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所主持人,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城市规划与人类学交叉学科博士,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
![]() |
本书中维特科尔不仅提炼出了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那个世纪关于建筑的重要评述,而且以“人文主义”统领了全书的各章节。在“集中式教堂与文艺复兴 ”一章中,作者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部建筑专著,阿尔伯蒂的《建筑十书》。在此书中,阿尔伯蒂罗列了教堂的九种基本几何形状,它们都可看作衍生于理想形状的圆形,因为圆形代表了大自然追求的绝对完美。
同样,对于帕拉第奥来说,圆形尤为适合教堂:“它只为一个圆周所环绕,圆周内无始无终,这一地点与另一地点难以区分;各个部分都融入了整体的形状之中;并且每个部分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阿尔伯蒂,还是帕拉第奥,集中式教堂对于他们而言,是上帝的宇宙在人间的回响或影像,而正是这一形状显示了“上帝的整体性、无限性、一致性和公正性”。
——黄居正
《建筑师》杂志主编
《江南园林志》
童寯 [著]
![]() |
《江南园林志(典藏版)(第2版)》文字部分包括造园、假山、沿革、现状、杂识五篇,论述中国造园的传统特色和一般原则,阐释假山艺术,介绍江南各地著名园林的沿革、现状、艺术特点并作出评价。《江南园林志(典藏版)(第2版)》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著。书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或者废弃,这方面的资料尤具历史价值。
![]() |
![]() |
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江南园林志》序言中说起著写该书的缘由,“对日抗战前,童寯先生以工作余暇,遍访江南园林,目睹旧迹凋零,与乎富商巨贾恣意兴作,虑传统艺术行有澌灭之虞,发愤而为此书。”
![]() |
![]() |
作者简介
童寯,字伯潜。辽宁沈阳人,满族。中国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设计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数十年不间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和借鉴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有重大贡献。他是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
![]() |
编辑/王箫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请通过后台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