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母亲」当忘却所有时剩下的还有爱
《浮世日影》系列
爱的矛盾体
不知道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我的奶奶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不记得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言语刻薄,总是怀疑隔壁邻居偷了她的东西。脾气任性,想要的东西立刻就要得到,小到食物点心,大到衣柜家具,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你说她只是病了,神志不清,但她有时又逻辑极其清晰,和正常人无异。以个人的体会来说,看护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是件极具挑战的事,不但要保护她的生理安全,更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尽管你能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和病人一般见识,但生活点滴足可以逼你想要一把一把扯头发。在电影《记我的母亲》里树木希林就饰演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八重,从开始略微有些征兆直到最后去世,演技实在太过逼真自然,感觉无人能及。许多场景都让我错觉地看到自己奶奶的身影。树木希林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第36回日本电影学院最佳女主角,名至实归。
电影改编自井上靖在68岁时出版的自传小说《记我的母亲》,此书共有3部作《花下》《月光》《雪面》。书中还提到了井上靖当时正要出版的《成吉思汗》等其他作品,如书中书一般,他把生活写成了小说,家庭成员每一个人都是小说中的登场人物。电影里作者即主人公洪作的化身(役所广司饰),记录了八重80岁开始在伊上家生活的时光,通过时间线表现10年间母亲的点点变化。1960年八重还只是啰嗦同一件事好几遍,她常觉得儿子记性不好,劝他回东京看医生。有时她会想起70年前就作古了的初恋,俊马先生,孙女们取笑她,她就惊讶地表示你们是怎么知道我一直藏于心中的秘密的?1963年全家人集聚一堂,给八重过生日。她把洪作大半夜翻出的香典帐藏在披肩里,不小心滑出来后一口咬定是女儿贺志子(木村绿饰)带来的。1966年长女的孩子百日诞辰时,八重已经完全认不出谁是谁,只惦记着儿子是不是真的给叔叔寄了银怀表。
八重无异有付好口才,年轻时可能还会顾忌社会常识,人际关系。痴呆后嘲讽技能全开,思路清晰到“你分不清她哪里是糊涂,哪里是装糊涂”。电影里有很多搞笑又心酸的段子。比如八重和我奶奶一样有被害妄想,让家人哭笑不得。她会对扶着自己的琴子(小葵饰)说:你别老推我啊!把照顾她的家人称为魔鬼宪兵队,女婿出了车祸躺在床上,八重就一边吃着铜锣烧一边对女婿喊,不工作就不给你饭吃。女儿听后气炸说:妈妈你在胡说八道什么。八重就丢下一句:你明明是佣人还一副蹬鼻子上脸的样子。简直笑死个人。几次蛮不讲理后连一直好脾气,一心向着奶奶的琴子也说要和奶奶绝交。
影片中并未详细介绍八重的婚姻生活,只有一段情节提到过,她不愿意为丈夫上坟。理由是去上坟的路途很辛苦,自己已经奉献了这么多年,风雪无阻早晚迎送,日日为他做饭纳鞋,早已足够偿还夫妻恩情。听来有些薄情,对儿子洪作来说,这是母亲第一次袒露自己对过去婚姻生活的抱怨,然而过去谁又关心过当年的八重是不是幸福呢,是不是咬牙忍耐已久了呢?对丈夫的情缘爱恨,似乎在她记忆的失去后变得释然。剧中说人的交往全部都建立在借贷关系的基础上,直到死亡才能圆满轮回,如同香典簿上的赊还一样两相抵消,互不相欠。
有趣的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症不断严重,折磨着家人的同时,八重和洪作这对母子的关系,却慢慢变得融洽轻松起来。因为病症,两人反而对过去挥不去的心结有了更直白的表达,深藏的情感得以慢慢释放。比如八重在电影里一直吵着要回伊豆,每次都很郑重地跟儿子“商量”。过去她没说出口的是,伊豆有和儿子的美好回忆,所以她想回去。而当年把小洪作独自留在伊豆老家这件事让她日积月累的内疚感逐渐上升为被抛弃的恐惧,痴呆后的八重虽然没有直白到点穿此事,而是幽幽地说:“丢母山(楢山节考的故事里抛弃父母的一个地方)也算个有名的地方,现在就算出告示把我丢进山里我也乐意得很,其实被丢在那里的老人也挺开心的吧。一个人住不要太轻松哦。”这样的反话,众人听了也自然明白。
成人依恋理论
失去记忆的八重还放下了仇恨,比如她忘了自己曾经深恶痛绝的阿缝奶奶。
说到阿缝奶奶,要讲到井上靖的另一部作品《しろばんば》,讲述了洪作5到8岁间与母亲分开后,住在伊豆汤之岛的一段故事。阿缝是八重祖父的小妾。当年八重的祖父为了让跟随自己多年的小三有个名分,硬是和八重的祖母分了家,让小妾入了户籍。小妾不能住在本家,于是生活在伊豆深山处一间仓库二楼,大家都称呼阿缝仓库奶奶。出于一些不得已的缘由,洪作小时候就和这个曾外公小三的仓库奶奶一起生活。

电影里洪作重回故地时,曾对琴子描述过这段童年。他说在木桥上,阿缝奶奶第一次握住他的小手,使得孤身一人的他在夕阳下被捡,抚养成人。因此他对阿缝奶奶有不可名状的感激之情。那时未及弱冠的洪作虽然人小,但也分得出那微妙的人情世故,知道立场。去本家做客即使被留吃晚饭,也都会断然拒绝,回去仓库奶奶那里。对他来说本家的人都是敌人,他要守护他的奶奶。这种成长经历对他之后辗转各地求学工作,以及那不愿在外人面前流露真性情的别扭劲儿也有着重要影响吧。听着洪作的讲述,并无血缘关系的少年和老人相依为命的辛劳生活,小小的洪作每每在分别中读着弃母山的故事而哭泣的身影似乎就在眼前。
心理学里,一切都要看童年似乎很万能。有一种成人依恋的理论[1],说的是人在小时候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将会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成年之后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模式。这个理论最早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经过观察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时的行为,分析解释婴儿产生的防御表现是何意义。他认为早期的亲子关系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会作用在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中。如果小朋友的周围出现负面的情绪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就会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获得一些非理性的内化观念。这些观念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过,但却会潜藏在心灵深处。弗洛伊德也说过:“一个儿童如何认知、如何面对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将深刻地影响儿童的发展以及以后形成精神病的症状。”这在哺乳动物中这是很常见的。
按照依恋理论,小孩子用来调节焦虑的策略各不相同。例如,经历一次分离后重逢,不安全型的儿童会对父母带有矛盾和抗拒的心态,而另一些则会躲避父母。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儿童的注意力、心率、压力何尔蒙水平等,加以测量的研究后,美国心理学家界定了依恋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安全型依恋;离弃逃避型依恋;恐惧逃避型依恋。
从踏上社会后的表现结果来看,通常安全型依恋者会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生活中有比较多的人喜欢他们;他们能够好好地谈恋爱,健康及工作状况也相对稳定。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从小就莫名讨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小孩儿,笔者小时候特别羡慕这样的小朋友,有时刻意模仿但也毫无成效。到长大后有时思索这个问题时会想,是不是这些小孩儿比较开朗活泼,或成绩优秀,搜索记忆后也并非全然如此。我以前会把它草率归结为基因强大,或有气场。但现在细想起来,好像确实就有那么一类人,就是可以成为万人迷,而这其实在这些孩子的婴儿时期就已被决定。
安全型依恋者的心理不做细说,因为问题主要出在第二第三类不安全型依恋者人群中。跟踪实验的结果表明他们生活过得比较糟的概率会更大。相对来说比较不受欢迎、对事情的看法比较悲观、容易有生理与心理上的疾病。在人际关系中,一旦面临矛盾,常常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他们常常觉得朋友或伴侣对自己不好[2],但事实却不尽如此。为什么这些人会有如此的感知呢?就是刚刚提到的内在运作模式在作祟。小时偶负面的认知模式,使得事情发生时他们的注意力,事后的归因,以及回忆事件的过程都受到负向认知的扭曲。当事件产生时,如果面对并处理这件事,会让自己心痛难过的话,那这类人群就会倾向逃避或停止接受任何信息。比如吵架的时候捂住耳朵说我不要听,对方电话打来解释我就关机,选择喝酒不去想,放任事态冷处理等。如果去面对并处理这件事,并不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痛楚,那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负面想法来解释该事件,比如:他一定是故意的,他就是想害我等等。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面对威胁冲突事件、或遭遇失落痛苦时,他们又通常比安全型依恋者更能精确地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从而备受信赖,成为中国好闺蜜。
不安全型依恋人群中还分有几类。离弃逃避型人,常习惯压抑或隐藏自己的感受,通过远离重要人物来避免被拒绝;而恐惧逃避型人,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充满矛盾,既渴望又感到不安,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值得伴侣的关注,也不相信伴侣,比起前类人群他们对自己情感的抑制能力更低,容易走向情绪崩溃的极端方向。电影里的主角洪作无疑是典型的逃避依恋心理患者。电影的一开始就讲了洪作的一段儿时回忆。在屋外倾盆大雨的檐下,母亲留下了自己,带着姐姐妹妹离开伊豆。看似平静的一幕却如梦魇一般缠绕着他,成为贯穿电影以及主人公或是说作者人生的重要场景。以至于之后的几十年里,谁也没敞开胸怀,正视过这件介怀一生的事。电影前半段讲到父亲的死,多年未回老家的洪作,面对临终前的父亲从被窝里伸出手握住他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地甩开了手。对这一举动的理由主人公自己也曾不明白。而在和儿女的相处中,洪作又有着十分固执霸道的一面。比如对内向体弱的次女纪子(菊池亚希子饰)的过分保护,让纪子感到被剥夺了自由;对正处叛逆期的三女琴子反复要求人人要为家庭奉献,有奉献才有爱。这样笨拙的相处方式可以说和他的童年不无关系,一边惧怕着失去一边又拒绝接受。琴子曾说父亲一直把对母亲的恨意作为写作的一个原动力,也是不无道理。
两个高潮
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是八重来到儿子书房,照例用“我一直想跟你讲一件很重要的事”作为开头讲起无关紧要的闲话。开头先铺垫了前两天坐在那里写作的人已经死了的搞笑段子,然后就想问仓库的女人什么时候才能让自己和儿子见面。此时洪作终于听清楚电影前半段埋下的一个伏笔,就是母亲长期无意识一遍又一遍叨念的话是什么内容?那是他童年时,坐在沼津空地的圆木上写下过的诗,一首连自己都已经忘记了的诗。 “雨停了 校园里出现了很多水塘 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 喜望峰、浪桥之影 但是我最喜欢的 是那个地球上哪里都不存在的小小新海峡 是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积郁心中的问题,被母亲手里这张视为珍宝,整日捧着的破烂纸条说明所有。其实电影前段为丈夫出殡时,还有些清醒的八重曾用这首诗对琴子描述过洪作的童年,那时观众还不知何解。然而天意弄人,世事无奈,真心和错过总是让人潸然泪下,在洪作终于想好好和母亲敞开心扉聊一聊时,母亲却已无法对话。此时役所广司情感大爆发,再也忍不住掩面痛哭起来。
电影的第二个高潮在平淡过了几年后,一家人决定送次女纪子去夏威夷留学。这天八重却像预感到了什么一般,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她经过缜密计划,偷了一把手电筒从家中出逃了。80多岁的人Hitch-hiker了个卡车脑补要去沼津见儿子,急得琴子在后一路追赶,也亏得当地民风淳朴,两人都平安抵达目的地。此时洪作在即将开往夏威夷的船上,得知母亲失踪,他有些犹豫要不要下船。这时戏份不算多的小葵妈出来助攻,原来妈妈嫁给洪佐时,八重曾对媳妇说过当年不得已送走洪作的理由:一直怕海的八重觉得去台湾一定会死,为了保住长男血脉,才狠心把儿子一个人寄养在老家,自己随着丈夫离开。这家人也真是内敛的可以,这么多年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尽然都没人解释给男主过,害他一个心结郁闷了几十年。为了寻找母亲,洪作最后的最后还是奔向了沼津的海边,汇合了一老一少,如回到童年一般,洪作烤好红薯,卷起裤管背着母亲在海边追浪听海,跟他讲述自己中学时的事,母亲竟然也一瞬开了挂,唤出了儿子的名字,叫人再次泪目。顺便一提,沼津也是静冈县内非常重要的海港,如果大家有机会去伊豆,可以顺道路过,到渔船边吃碗超新鲜的海鲜盖饭,那个美味!

1973年八重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看着伊豆美景,在安详的神情中永眠了。比起父亲去世时的一笔带过,电影用各种征兆来暗示这一瞬间。呼应一开始时自述中说起过的,母亲死后,洪作感觉自己和死亡之间再无阻隔。虽然走出执念的途中也曲折重重,但是终点只有一个,兴许就在这个地球上哪里都没有的海峡里吧。
电影的音乐也是亮点之一,由85年出生的钢琴家兼作曲家的富貴晴美担当。看一下这个妹子的辉煌履历,身为同龄人的自己顿时汗颜。在2012年《记我的母亲》上映之前,她曾为TBS和NHK的多部电视剧和一系列电影制作音乐。2012《记我的母亲》获得了蒙特利尔世界映画祭审查员特別大奖,电影配乐则获得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优秀音乐奖,她成为历届得奖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之后富貴晴美更加炙手可热,多次和原惠一、原田真人等知名导演的重要作品合作,包括2014年大受欢迎的晨间剧《阿政》,笔者很喜欢的《出逃女》,和之后会有介绍的《百日红》都出自其手。富贵晴美善长管弦交响乐曲风,同时又有现代电子合成乐作品,涉猎广泛。她热爱电影,据说学生时代每天要看8部电影,算了算时间,那简直是不吃不喝不睡得用生命在看啊。
导演原田真人是笔者最近很喜欢的导演之一。日本电影擅长生活温馨路线,本片一开始可能会觉得进展平淡,但如果能看完,必定会又觉得心中回甘,感触良多,私认为是一个可以看上两三遍的好剧。故事发生在大正时期,不但能看到当时的文化风俗,更有伊豆半岛山村海景之美,光影斑驳,潺潺流水,芥末清香,属文艺片佳品。诚如电影在日本宣传时的Copy:当一切都已被忘却时,剩下的至少还有爱吧。
[1]《关于成人依恋理论》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in_adults
[2]《重新拥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恋的研究趋势》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