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社交孤立型读者”吗?
文|乔纳森·佛兰岑
在出版界,“坦承怀疑”之举常被称为“发牢骚”——不畅销的作家抱怨文化是可悲而自私的,畅销作家抱怨文化则是忘恩负义。对于像作家这样竭力维护隐私、竞争激烈的人群而言,默默承受似乎是最安全的方针。不管你有多厌恶你所察觉到的预感,最好还是散发信心,并希望信心会传染。
无论如何,很难把文学想成药,因为阅读文学只会加深你与主流的疏离感,加深你的忧郁;迟早,心里想着治疗的的读者,会把阅读本身指认为疾病。
最终,我抗拒“文学是更崇高的天职”这种观念,因为精英主义并不十分适合我美国人的天性,也因为,就算我对“神秘”的信仰尚不至于让我怀疑优越感,我对“举止”的信仰也会让我难以向身为迈克尔·克莱顿(畅销书作家,《侏罗纪公园》作者)迷的胞兄解释,我正在写的作品就是比克莱顿好……我知道我喜爱阅读和写作是有理由的。但每一句辩解、每一次防卫,似乎都会溶解在当代文化的糖水里。
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雪莉·布莱丝·希斯是一位语言人类学家,也是斯坦福大学的英文及语言学教授;她时髦、纤瘦,一头白发,看似不能忍受闲聊。整个八十年代,希斯常出没于她所说的“强制过渡区”——人们被“监禁”、无法求助于电视或其他消遣的地方。她搭过二十七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她潜伏于机场(至少在CNN到来之前)。她带她的笔记本进书店和海滨度假村。每当看到人阅读或购买“内容充实的小说作品”,她就会上前耽误他们几分钟。她拜访夏天的作家讨论会和创意写作课程来考问青年。她采访小说家。三年前她采访过我,去年夏天我又和她在加州帕罗奥多共进午餐。
真到了小说家要考虑读者的时候,我们喜欢想象有“普通读者”——一大群各式各样、受过不错教育的人,可以被权威性的书评或积极的营销引诱,从而用一本严肃的好书款待自己。我们竭尽所能不去注意这个事实:在教育程度相近、生活同等复杂的成人之中,有人读很多小说,其他人则读得很少,甚至不读。
但这种情况难逃希斯的法眼,虽然她向我强调她并未对美国所有人进行调查,她的研究仍强有力地破除了“普通读者”的迷思。她告诉我,一个人要维系对文学的兴致,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首先,阅读有意义的作品的习惯,必须在他或她非常年轻时“深刻地塑造”。换句话说,父母至少要有一人坚持阅读严肃书籍,并鼓励孩子效法。在东岸,希斯发现这种情况存在强烈的阶级因素。特权阶级的父母鼓励阅读,系处于路易斯·奥金克洛斯(美国作家)所谓的“应得权利”观念:正如高雅的人应懂得品赏鱼子酱和优质勃艮地,她也应该懂得欣赏亨利·詹姆斯。阶级在美国其他地区影响较轻微,特别是信奉新教的中西部地区,在那里,文学被视为一种淬炼心智的方式。如希斯所说,“要成为好人,淬炼的方式之一便是不能轻佻地使用你的空闲时间。你必须有能力通过职业道德和明智利用余暇来为自己负责。”
然而,光有爱读书的父母尚不足以造就终其一生热衷读书的读者。据希斯的观点,年轻读者还需要找一个趣味相投的人。“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会开始拿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书,”她说,“如果父母够聪明,他们会禁止孩子这么做,借此鼓励她。除此之外她会找到同样爱看书的同辈,两人会把这当成秘密来保守。以书会友的情况可能迟至大学才发生。尤其高中时,爱看书的人得牺牲不少社交活动。很多原本是孤单读者的孩子上了大学突然发现:‘天哪,这里还有其他人爱看书啊。’”
当希斯向我吐露她的发现时,我不禁回想起在初中遇到两个可以一起讨论托尔金的朋友时那种兴奋之情。我也在想,今天,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读者更性感迷人。但这时我猛然想起,我连希斯所说的第一个先决条件都不符合。我告诉她我不记得小时候爸妈读过哪一本书,除了大声念故事给我听。
希斯毫不惊讶地回答:“没错,还有第二种读者,也就是社交孤立型——从小就觉得与身边每一个截然不同的孩子。这在采访中非常难以发现。人们不喜欢承认他们小时候很孤僻。情况是,你把与众不同这种感觉带进想象世界,但那是一个你无法与身边的人分享的世界——因为那时想象出来的。因此你生命中的重要对话,是和那些你读的书的作者进行的。他们虽然人不在场,却成为你的社群。”
听到这里,骄傲迫使我在年轻的小说读者与年轻的书呆子之间划出界限。只对事实、科技或数字感到安心的典型书呆子,特征不是不善交际,而是反社交性。阅读在某方面确实比较像书呆子的消遣:这种习惯既倚赖孤立感维系,又使之变本加厉。但小时候“孤僻”不代表你长大以后必定嘴巴臭、人缘差。事实上,那可能让你变得极其热衷于社交。只是某些时候你会开始感到一股折磨人的、近乎痛悔的需求:好想独处,好想读点书——好想与那个社群重新建立联系。
据希斯的说法,社交孤立型读者(她也叫他们“抗拒型”读者)远比习惯塑造型更可能成为作家。如果书写是儿时社群内的交流媒介,作家长大后自然仍会发觉写作对其联结感至关重要。而“作品内容充实”的作家身上被视为不合群的特质,无论是詹姆斯·乔伊斯的放逐或J·D·塞林格的隐居,则主要源自社交孤立,那是流连于想象世界的必备条件。希斯看着我的眼睛说:“你是社交孤立型,极其渴望和内容充实的想象世界交流。”
我知道她说的“你”并非特指我。但我觉得她仿佛看到我灵魂深处。她对我纯属偶然的描述令我雀跃——尽管不具诗意,而我的雀跃证实了描述的真切。就只是为了让人了解真实的自己,就只是为了不被误解:忽然间,我明白了这些就是写作的理由。
(摘自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15年8月《如何独处》,洪世民 译)
[关于本书]
《如何独处》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原作名: How to Be Alone
译者: 洪世民
出版年: 2015-8-1
页数: 288
定价: CNY 39.5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278355
《如何独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收录14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凸显了弗兰岑的 优雅、敏锐,以及作为随笔作家的胆识。其中,《何必苦恼》一篇原载于美国《哈泼氏》杂志,令美国文坛为之震动,收入文集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修订。而《父亲的脑》一篇流露出的真情感动了所有人。从流亡的读者到孤独的作者,从帝国卧室到天下第一市,从捡破烂到筛烟灰,从监狱系统到性爱书籍……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慧和文字的光辉,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主流世界里,如何平静温暖地独处。
---------------------------------
本文经 新经典文化(微信号:xinjingdianwenhua)授权做書微信转载
在出版界,“坦承怀疑”之举常被称为“发牢骚”——不畅销的作家抱怨文化是可悲而自私的,畅销作家抱怨文化则是忘恩负义。对于像作家这样竭力维护隐私、竞争激烈的人群而言,默默承受似乎是最安全的方针。不管你有多厌恶你所察觉到的预感,最好还是散发信心,并希望信心会传染。
无论如何,很难把文学想成药,因为阅读文学只会加深你与主流的疏离感,加深你的忧郁;迟早,心里想着治疗的的读者,会把阅读本身指认为疾病。
最终,我抗拒“文学是更崇高的天职”这种观念,因为精英主义并不十分适合我美国人的天性,也因为,就算我对“神秘”的信仰尚不至于让我怀疑优越感,我对“举止”的信仰也会让我难以向身为迈克尔·克莱顿(畅销书作家,《侏罗纪公园》作者)迷的胞兄解释,我正在写的作品就是比克莱顿好……我知道我喜爱阅读和写作是有理由的。但每一句辩解、每一次防卫,似乎都会溶解在当代文化的糖水里。
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雪莉·布莱丝·希斯是一位语言人类学家,也是斯坦福大学的英文及语言学教授;她时髦、纤瘦,一头白发,看似不能忍受闲聊。整个八十年代,希斯常出没于她所说的“强制过渡区”——人们被“监禁”、无法求助于电视或其他消遣的地方。她搭过二十七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她潜伏于机场(至少在CNN到来之前)。她带她的笔记本进书店和海滨度假村。每当看到人阅读或购买“内容充实的小说作品”,她就会上前耽误他们几分钟。她拜访夏天的作家讨论会和创意写作课程来考问青年。她采访小说家。三年前她采访过我,去年夏天我又和她在加州帕罗奥多共进午餐。
真到了小说家要考虑读者的时候,我们喜欢想象有“普通读者”——一大群各式各样、受过不错教育的人,可以被权威性的书评或积极的营销引诱,从而用一本严肃的好书款待自己。我们竭尽所能不去注意这个事实:在教育程度相近、生活同等复杂的成人之中,有人读很多小说,其他人则读得很少,甚至不读。
但这种情况难逃希斯的法眼,虽然她向我强调她并未对美国所有人进行调查,她的研究仍强有力地破除了“普通读者”的迷思。她告诉我,一个人要维系对文学的兴致,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首先,阅读有意义的作品的习惯,必须在他或她非常年轻时“深刻地塑造”。换句话说,父母至少要有一人坚持阅读严肃书籍,并鼓励孩子效法。在东岸,希斯发现这种情况存在强烈的阶级因素。特权阶级的父母鼓励阅读,系处于路易斯·奥金克洛斯(美国作家)所谓的“应得权利”观念:正如高雅的人应懂得品赏鱼子酱和优质勃艮地,她也应该懂得欣赏亨利·詹姆斯。阶级在美国其他地区影响较轻微,特别是信奉新教的中西部地区,在那里,文学被视为一种淬炼心智的方式。如希斯所说,“要成为好人,淬炼的方式之一便是不能轻佻地使用你的空闲时间。你必须有能力通过职业道德和明智利用余暇来为自己负责。”
然而,光有爱读书的父母尚不足以造就终其一生热衷读书的读者。据希斯的观点,年轻读者还需要找一个趣味相投的人。“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会开始拿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书,”她说,“如果父母够聪明,他们会禁止孩子这么做,借此鼓励她。除此之外她会找到同样爱看书的同辈,两人会把这当成秘密来保守。以书会友的情况可能迟至大学才发生。尤其高中时,爱看书的人得牺牲不少社交活动。很多原本是孤单读者的孩子上了大学突然发现:‘天哪,这里还有其他人爱看书啊。’”
当希斯向我吐露她的发现时,我不禁回想起在初中遇到两个可以一起讨论托尔金的朋友时那种兴奋之情。我也在想,今天,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读者更性感迷人。但这时我猛然想起,我连希斯所说的第一个先决条件都不符合。我告诉她我不记得小时候爸妈读过哪一本书,除了大声念故事给我听。
希斯毫不惊讶地回答:“没错,还有第二种读者,也就是社交孤立型——从小就觉得与身边每一个截然不同的孩子。这在采访中非常难以发现。人们不喜欢承认他们小时候很孤僻。情况是,你把与众不同这种感觉带进想象世界,但那是一个你无法与身边的人分享的世界——因为那时想象出来的。因此你生命中的重要对话,是和那些你读的书的作者进行的。他们虽然人不在场,却成为你的社群。”
听到这里,骄傲迫使我在年轻的小说读者与年轻的书呆子之间划出界限。只对事实、科技或数字感到安心的典型书呆子,特征不是不善交际,而是反社交性。阅读在某方面确实比较像书呆子的消遣:这种习惯既倚赖孤立感维系,又使之变本加厉。但小时候“孤僻”不代表你长大以后必定嘴巴臭、人缘差。事实上,那可能让你变得极其热衷于社交。只是某些时候你会开始感到一股折磨人的、近乎痛悔的需求:好想独处,好想读点书——好想与那个社群重新建立联系。
据希斯的说法,社交孤立型读者(她也叫他们“抗拒型”读者)远比习惯塑造型更可能成为作家。如果书写是儿时社群内的交流媒介,作家长大后自然仍会发觉写作对其联结感至关重要。而“作品内容充实”的作家身上被视为不合群的特质,无论是詹姆斯·乔伊斯的放逐或J·D·塞林格的隐居,则主要源自社交孤立,那是流连于想象世界的必备条件。希斯看着我的眼睛说:“你是社交孤立型,极其渴望和内容充实的想象世界交流。”
我知道她说的“你”并非特指我。但我觉得她仿佛看到我灵魂深处。她对我纯属偶然的描述令我雀跃——尽管不具诗意,而我的雀跃证实了描述的真切。就只是为了让人了解真实的自己,就只是为了不被误解:忽然间,我明白了这些就是写作的理由。
(摘自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2015年8月《如何独处》,洪世民 译)
[关于本书]
![]() |
《如何独处》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原作名: How to Be Alone
译者: 洪世民
出版年: 2015-8-1
页数: 288
定价: CNY 39.5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278355
《如何独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一部最重要的随笔集,收录14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诚意之作,凸显了弗兰岑的 优雅、敏锐,以及作为随笔作家的胆识。其中,《何必苦恼》一篇原载于美国《哈泼氏》杂志,令美国文坛为之震动,收入文集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修订。而《父亲的脑》一篇流露出的真情感动了所有人。从流亡的读者到孤独的作者,从帝国卧室到天下第一市,从捡破烂到筛烟灰,从监狱系统到性爱书籍……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慧和文字的光辉,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在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主流世界里,如何平静温暖地独处。
---------------------------------
本文经 新经典文化(微信号:xinjingdianwenhua)授权做書微信转载
-
尼 这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2 20:45:33
-
林木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20:33:28
-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19:52:14
-
阿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10:23:15
-
无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09:45:20
-
小咚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07:41:18
-
风挑一点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10 07:24:10
-
溯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5 20:48:12
-
Lisa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0 20:41:24
-
Wy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29 16:02:32
-
五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8:36:43
-
cplu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4:21:33
-
样样五块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4:10:54
-
Sarah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4:05:1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3:59:03
-
Louisia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3:29:17
-
邁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3:02:35
-
槿生_Sarah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2:30:41
-
CandyR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7 11:50:18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