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15 在琅勃拉邦做志愿者
很久以来对走马观花看景点似的旅行就感到了迷惑。脑子里一直回响着18岁第一次出远门前曼的问题:你到底想看什么?是风景还是建筑遗迹人文?或者还是其他?
这个问题兜兜转转在脑子里琢磨了十年,不时便冒出来,但直到近两年答案才开始清晰了起来。想来这也是个逐渐了解自己的过程。想那18岁的时候你问我为什么想去西藏?鬼才知道!听起来很好玩就够了。然后这些年里有过因工作之便掺杂着工作顺道的旅行,也有放下一切没有计划没有回程机票连明天去哪都没有想好的旅程。而自从搬来泰国以后,小假期多如牛毛,交通便捷又便宜。常常是翻开地图,拎包就走。走着走着,在学期结束——泰北-海岛-不知道该去哪VISA RUN然后突然就到了老挝后,坐在万象河边时,真的突然就在问自己:我到底在干吗?以及想回家。当生活的诸多可能性铺陈在我面前,我却失掉了勇气,拖延着不肯做出选择,越是权衡利弊越是裹足其中;签证的大费周章一无所获;未来的不可知。老挝从未在我的计划中,因为签证莫名其妙地来了这里,又因签证不得不穿越这个国家,被一切推着往前走,却始终笼罩在焦躁之中并不能真正地享受这趟旅程。
这些天走在琅勃拉邦街头时曼的那个问题总是不时地冒出来,但这一次答案自己也浮现了出来。有那么一刻突然就想到——我就是想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他们在干吗啊!在不同的地理文化背景下他们会怎样使用这每人都有的、同样短暂的一生?他们遇到那些人类共有的困境时会怎么办?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快乐、苦恼、悲伤和焦虑,他们是否看到了一些我忽略了的事?人类的情感和很多事情共有地穿越种族、环境,而又很多事情因背景而能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
每个个体的生活是多么的局限。几十年的一生在历史中就如无物。而如定神细看,每一秒每个瞬间又似乎可以拉长到在另一个维度里形成永恒。当期望以有限的自我存在想要探索这无限的时空、无限的维度时,则需要借助别人的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血肉和时间,在不同的背景下写就的另一种可能的生命。以及电影、书籍和不同形式的艺术,都是以有涯探索无涯的道路而已。所以美景、遗址、景观……都是外在环境,内心一直驱动我去做的都是结识、了解那个环境里的人和体会他们的生命啊!
在琅勃拉邦的英语志愿者中心,我遇见了17岁已在庙里生活了十年的一身黄袍的和尚、在酒店打着工希望提高英语的大学生、猎过野猪的来自高山部落孟族的高中生、拿着小本子随时记下所听到的生词的来自某个小山村的姑娘、法国人、挪威人、德国人、以及只有7岁、白白胖胖一头金发,和爸妈一起来与老挝人用英语聊天的瑞典小男孩。很多老挝人同时还在学着法语和中文。我们聊着老挝、聊着琅勃拉邦、聊着中国以及这个世界。
年轻的小和尚长着一张有趣的脸。从小在佛教学校里学习长大,也会抱怨过午不食实在好饿。谈吐间却有着一副领导人的风范,随时掌控局面,引领谈话并照顾着在座的每个参与者;来自孟族的男孩的脸起来饱经风霜,貌似云南边民,却也只有18岁而已。他会说苗话、老挝话、泰语和英语,甚至还在学着中文。他说中文比英语简单。让我在他的小本子上写下了“中国菜好吃”几个汉字。他的爷爷曾帮美国人打过越共,五十年前的兄弟们大批战死,剩下的移民到了加州。他的族人都已下了山。虽然老挝政府不允许猎民继续持枪,但他们还是藏了一些。整个曾经赖以为生的狩猎现在也还是有人在继续坚持,不过再下一代会怎样谁也不清楚。
我连续去了两天。在那里坐着和他们聊天让我的焦虑平缓了不少。不带功利性的真挚的交流就像在课堂里一样,只是这里的学生可比泰国的尽职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不主动问谁也不会告诉你。你讲,我听。听进了故事里在那短暂的几分钟便成了真正的生活在别处。多有趣。
这个问题兜兜转转在脑子里琢磨了十年,不时便冒出来,但直到近两年答案才开始清晰了起来。想来这也是个逐渐了解自己的过程。想那18岁的时候你问我为什么想去西藏?鬼才知道!听起来很好玩就够了。然后这些年里有过因工作之便掺杂着工作顺道的旅行,也有放下一切没有计划没有回程机票连明天去哪都没有想好的旅程。而自从搬来泰国以后,小假期多如牛毛,交通便捷又便宜。常常是翻开地图,拎包就走。走着走着,在学期结束——泰北-海岛-不知道该去哪VISA RUN然后突然就到了老挝后,坐在万象河边时,真的突然就在问自己:我到底在干吗?以及想回家。当生活的诸多可能性铺陈在我面前,我却失掉了勇气,拖延着不肯做出选择,越是权衡利弊越是裹足其中;签证的大费周章一无所获;未来的不可知。老挝从未在我的计划中,因为签证莫名其妙地来了这里,又因签证不得不穿越这个国家,被一切推着往前走,却始终笼罩在焦躁之中并不能真正地享受这趟旅程。
这些天走在琅勃拉邦街头时曼的那个问题总是不时地冒出来,但这一次答案自己也浮现了出来。有那么一刻突然就想到——我就是想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他们在干吗啊!在不同的地理文化背景下他们会怎样使用这每人都有的、同样短暂的一生?他们遇到那些人类共有的困境时会怎么办?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快乐、苦恼、悲伤和焦虑,他们是否看到了一些我忽略了的事?人类的情感和很多事情共有地穿越种族、环境,而又很多事情因背景而能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
每个个体的生活是多么的局限。几十年的一生在历史中就如无物。而如定神细看,每一秒每个瞬间又似乎可以拉长到在另一个维度里形成永恒。当期望以有限的自我存在想要探索这无限的时空、无限的维度时,则需要借助别人的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血肉和时间,在不同的背景下写就的另一种可能的生命。以及电影、书籍和不同形式的艺术,都是以有涯探索无涯的道路而已。所以美景、遗址、景观……都是外在环境,内心一直驱动我去做的都是结识、了解那个环境里的人和体会他们的生命啊!
在琅勃拉邦的英语志愿者中心,我遇见了17岁已在庙里生活了十年的一身黄袍的和尚、在酒店打着工希望提高英语的大学生、猎过野猪的来自高山部落孟族的高中生、拿着小本子随时记下所听到的生词的来自某个小山村的姑娘、法国人、挪威人、德国人、以及只有7岁、白白胖胖一头金发,和爸妈一起来与老挝人用英语聊天的瑞典小男孩。很多老挝人同时还在学着法语和中文。我们聊着老挝、聊着琅勃拉邦、聊着中国以及这个世界。
年轻的小和尚长着一张有趣的脸。从小在佛教学校里学习长大,也会抱怨过午不食实在好饿。谈吐间却有着一副领导人的风范,随时掌控局面,引领谈话并照顾着在座的每个参与者;来自孟族的男孩的脸起来饱经风霜,貌似云南边民,却也只有18岁而已。他会说苗话、老挝话、泰语和英语,甚至还在学着中文。他说中文比英语简单。让我在他的小本子上写下了“中国菜好吃”几个汉字。他的爷爷曾帮美国人打过越共,五十年前的兄弟们大批战死,剩下的移民到了加州。他的族人都已下了山。虽然老挝政府不允许猎民继续持枪,但他们还是藏了一些。整个曾经赖以为生的狩猎现在也还是有人在继续坚持,不过再下一代会怎样谁也不清楚。
我连续去了两天。在那里坐着和他们聊天让我的焦虑平缓了不少。不带功利性的真挚的交流就像在课堂里一样,只是这里的学生可比泰国的尽职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不主动问谁也不会告诉你。你讲,我听。听进了故事里在那短暂的几分钟便成了真正的生活在别处。多有趣。
![]() |
![]() |
-
汤锅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5 20: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