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薩滿杖鼓祭」觀後記
昨天晚上(015年011月014日,週六)觀摩了「天地人神•薩滿——東亞杖鼓祭」的演示,乃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主辦,假座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三樓小劇場舉行的,初夏時我在那個場地演講過「祅恠建築與建築妖怪」。我從网上知道消息報名已晚,遂拜托因講座而結識的PSA教育部張學姐走後門得以入場。聽主辦方的意思,似有一場非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剛剛開完,或者是一個中韓協作的研究項目,並請來了三族薩滿或民間藝人,會後來此演示。
整場演出有四項內容,依次是韓國的洞簫散調+阿里郎散曲,僮人藍譚二氏(廣西來賓)的師公儺戲,瑤人坳瑤支系盤氏(廣西金秀)的盤王節祭黄泥鼓舞,韓國東海岸別神祭祀。大率皆是以樂器(含人聲)的音響(樂)和肢體的規律擺動(舞)營造靈氛迎送、人神雜處的特殊時刻(或者說是重現古老時刻)。有一些問題,包括:言語不通而僅有一紙說明,既無配音亦無歌詞大意;儀式內容也因為不詳背景,未及查考而基本靠猜;只是不完整的儀式片段;並且從表演者到活動的設計還都多少包含着富有各種經驗的表演成分等等。但是,其中的恍惚出神,卻頗讓我動容與深思,刹那間能有置身民俗現場,甚而是那條時空長河中之感。長河日漸改道,但曾經卻是古老而穩定的。遙想巫風就在其中綿延,不知幾許歲月,不論是西南,還是半島,皆有若干更悠遠的同一性因素,譬如:女巫爲中心、神媒以歌舞(包括文學)爲介質以己身爲容器,等等。我想,正如今有民主正治的普世價值,古亦有天地通靈的世界模式。
這並讓我記起二零一一年中秋,曾有幸置身于越南的鄉村神廟,參加「越南全國女巫代表大會」暨母道教研究國際研討會的經歷。那時候,我近距離地,混在越南普通民眾中,觀摩過一整天加半個晚上的越南各地包括男性巫師在內的上童儀式,與今夜多有神似處,皆爲我撥動了關於文化與文明、文學與藝術更蒼勁的一根絃。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似乎這其中還有些許不能單純跳脫出來以當今文化人類學或民俗學的話語進行理性表述的意韻,我總覺得似乎連「意韻」一說亦不妥當,乃是《老子》所謂的「強名之」,正有什麼東西,即使在使用本文這種含混的表達方式情況下,猶在迅速地溜走,或能意會,實難言傳。單純的語言是如此的乏力,一如這些儀式中薩滿的表達,很難全然只訴諸言語一途一樣——但願這只是我的一面之辭,表達能力低下的強詞奪理。
我當然知道,當今的學術機制及其活動,使薩滿文化産生了諸多其在歷史情境中不曾發生過的意義。別的不說,我在觀眾席上遠看昨晚舞臺上的諸節,看到僮人瑤人和朝鮮人表演的同時,剛剛退場或者未曾上場的瑤人朝鮮人和僮人,紛紛站在舞臺一側饒有興致地,像我一樣,不,比我更近距離地,從側面相互觀摩。這也是我在越南全國女巫代表大會上也曾見到的場景:上幾場剛剛迷狂過被神靈附體過的南圻一位年邁的女巫,這一場就靜靜地坐在神臺的一角看着來自中圻的一位少年郎(年青的男性女巫)穿起女神的盛裝,眉眼在巫舞與巫歌中漸漸嫵媚起來,其姿容的光彩因爲包含有神祕的成分一時間幾乎蓋過了所有女性。這種不同門派、族群、傳統,乃至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揣摩,會促生什麼樣的變化,推衍起來我總覺得有點力不從心(可能是會破壞某種封閉固執的心境,該種心境,一如我想象中傳統之封閉),我希望可以有更絢爛多姿而良性的局面將要發生,而不是另一種更糟糕的結果。支持我的願望的,有那些特殊觀眾的表情與儀態(我坐得太遠,燈光亦聚焦在舞臺上,是以以下是遠觀其舉止而猜的):因爲剛才和未來的表演者即這個時候的觀眾們看上去紛紛是單數的好奇平和;而適才或即將,他們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鍾鼓樂之,鼓瑟吹笙之時,他們又是另一種複數或複合的表情:包括了放鬆而不自知的熱烈,契合于情景乃至服從于天人秩序的泰然。
在演出過半的時候,這一發現讓我更加振奮。當時我沒有想到,最後還會有最大的欣悅:最後一個節目韓國東海岸別神祭祀演繹完畢之後,主持人表示:先前瑤人的黄泥鼓舞因舞臺狹窄未能儘興,他們願意返場,在舞臺下方,觀眾席前更大的空地上再來一次。于是,應合着觀眾急促響起(因爲驚喜,但不是我所說的最大欣悅)又迅速消歇(因爲怕影響到藝人的鼓點)的鼓掌聲,杖鼓重新魚貫而出,三男二女使四公鼓(二男二女)圍一母鼓(男)載歌載舞。這個時候,五位韓國藝人在臺上因言語不通而一直悄立在角落不曾退場等着一起謝幕,亦沒有翻譯上前說明情況,見聞此情狀,紛紛不能自禁,在臺上重新配合着瑤人杖鼓的節奏,發出樂器和人的聲音,幅度由小而大,聲音由輕而響,身體搖曳,與台下形成此呼彼應的諧奏。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朝鮮巫女與瑤族舞者(模擬的儀式上)史上第一次合作,想必,並不在主辦者的學術意圖或演出計劃中。大致上,我此前只當場面臨過一次這樣的對話,而又輾轉聞見過兩次。其中聽聞過的一次,乃是讀金庸《射雕英雄傳》中,郭靖與歐陽克接受黄藥師考驗時,無意中加入了東邪西毒北丐以音律打鬥的戰局中,以天真與直覺,擊中關節,切中要害,竟不落下風云云。但與這種以衝突爲主題的聲音遇合不同,我親眼目睹、親耳聽聞的那一次,是二零一一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劇場裡,成公亮先生和尼泊爾著名女尼瓊英卓瑪之間的一場古琴與梵唄的即席相和,兩種聲音混合成更加奇妙的效果,兩種文化的節奏在兩位藝術家的神乎其技和玄妙境界中形成了共鳴。不過,比起昨晚,那一次並不算太意外:盡管也是臨場發揮,提前不知道效果如何(演出有彩排,我沒去成。即使彩排時即有,每一次的相和都會不同);但畢竟成公亮先生多年以前就有過在唱片公司安排下與歐洲的風笛家無計劃配合的經驗,所以,與瓊英卓瑪的合作顯然是又一次有意的安排,兩位也事先就胸有成竹,心中有譜,有期待與準備。可是,不論是有心促成,還是無意如昨夜偶遇,畢竟都是不同文化/文明傳統遭逢時,相諧相合,而不是相殺相虐的那種可能性,即使是臨時的一次短暫的合流,也能促成嶄新而奇妙的振蕩(某種程度上,這合乎杖鼓祭演示所在「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當代藝術」特徵)。須知,昨天早晨,全世界都剛剛駭然于ISIS恐怖分子在巴黎的屠殺。
一朝一夕,巴黎與上海,那個戲院(還有體育場等處)和這個劇場,我哀感于世界竟爲何有這麼大的不同。
整場演出有四項內容,依次是韓國的洞簫散調+阿里郎散曲,僮人藍譚二氏(廣西來賓)的師公儺戲,瑤人坳瑤支系盤氏(廣西金秀)的盤王節祭黄泥鼓舞,韓國東海岸別神祭祀。大率皆是以樂器(含人聲)的音響(樂)和肢體的規律擺動(舞)營造靈氛迎送、人神雜處的特殊時刻(或者說是重現古老時刻)。有一些問題,包括:言語不通而僅有一紙說明,既無配音亦無歌詞大意;儀式內容也因為不詳背景,未及查考而基本靠猜;只是不完整的儀式片段;並且從表演者到活動的設計還都多少包含着富有各種經驗的表演成分等等。但是,其中的恍惚出神,卻頗讓我動容與深思,刹那間能有置身民俗現場,甚而是那條時空長河中之感。長河日漸改道,但曾經卻是古老而穩定的。遙想巫風就在其中綿延,不知幾許歲月,不論是西南,還是半島,皆有若干更悠遠的同一性因素,譬如:女巫爲中心、神媒以歌舞(包括文學)爲介質以己身爲容器,等等。我想,正如今有民主正治的普世價值,古亦有天地通靈的世界模式。
![]() |
這並讓我記起二零一一年中秋,曾有幸置身于越南的鄉村神廟,參加「越南全國女巫代表大會」暨母道教研究國際研討會的經歷。那時候,我近距離地,混在越南普通民眾中,觀摩過一整天加半個晚上的越南各地包括男性巫師在內的上童儀式,與今夜多有神似處,皆爲我撥動了關於文化與文明、文學與藝術更蒼勁的一根絃。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似乎這其中還有些許不能單純跳脫出來以當今文化人類學或民俗學的話語進行理性表述的意韻,我總覺得似乎連「意韻」一說亦不妥當,乃是《老子》所謂的「強名之」,正有什麼東西,即使在使用本文這種含混的表達方式情況下,猶在迅速地溜走,或能意會,實難言傳。單純的語言是如此的乏力,一如這些儀式中薩滿的表達,很難全然只訴諸言語一途一樣——但願這只是我的一面之辭,表達能力低下的強詞奪理。
![]() |
我當然知道,當今的學術機制及其活動,使薩滿文化産生了諸多其在歷史情境中不曾發生過的意義。別的不說,我在觀眾席上遠看昨晚舞臺上的諸節,看到僮人瑤人和朝鮮人表演的同時,剛剛退場或者未曾上場的瑤人朝鮮人和僮人,紛紛站在舞臺一側饒有興致地,像我一樣,不,比我更近距離地,從側面相互觀摩。這也是我在越南全國女巫代表大會上也曾見到的場景:上幾場剛剛迷狂過被神靈附體過的南圻一位年邁的女巫,這一場就靜靜地坐在神臺的一角看着來自中圻的一位少年郎(年青的男性女巫)穿起女神的盛裝,眉眼在巫舞與巫歌中漸漸嫵媚起來,其姿容的光彩因爲包含有神祕的成分一時間幾乎蓋過了所有女性。這種不同門派、族群、傳統,乃至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揣摩,會促生什麼樣的變化,推衍起來我總覺得有點力不從心(可能是會破壞某種封閉固執的心境,該種心境,一如我想象中傳統之封閉),我希望可以有更絢爛多姿而良性的局面將要發生,而不是另一種更糟糕的結果。支持我的願望的,有那些特殊觀眾的表情與儀態(我坐得太遠,燈光亦聚焦在舞臺上,是以以下是遠觀其舉止而猜的):因爲剛才和未來的表演者即這個時候的觀眾們看上去紛紛是單數的好奇平和;而適才或即將,他們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鍾鼓樂之,鼓瑟吹笙之時,他們又是另一種複數或複合的表情:包括了放鬆而不自知的熱烈,契合于情景乃至服從于天人秩序的泰然。
![]() |
在演出過半的時候,這一發現讓我更加振奮。當時我沒有想到,最後還會有最大的欣悅:最後一個節目韓國東海岸別神祭祀演繹完畢之後,主持人表示:先前瑤人的黄泥鼓舞因舞臺狹窄未能儘興,他們願意返場,在舞臺下方,觀眾席前更大的空地上再來一次。于是,應合着觀眾急促響起(因爲驚喜,但不是我所說的最大欣悅)又迅速消歇(因爲怕影響到藝人的鼓點)的鼓掌聲,杖鼓重新魚貫而出,三男二女使四公鼓(二男二女)圍一母鼓(男)載歌載舞。這個時候,五位韓國藝人在臺上因言語不通而一直悄立在角落不曾退場等着一起謝幕,亦沒有翻譯上前說明情況,見聞此情狀,紛紛不能自禁,在臺上重新配合着瑤人杖鼓的節奏,發出樂器和人的聲音,幅度由小而大,聲音由輕而響,身體搖曳,與台下形成此呼彼應的諧奏。
![]() |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朝鮮巫女與瑤族舞者(模擬的儀式上)史上第一次合作,想必,並不在主辦者的學術意圖或演出計劃中。大致上,我此前只當場面臨過一次這樣的對話,而又輾轉聞見過兩次。其中聽聞過的一次,乃是讀金庸《射雕英雄傳》中,郭靖與歐陽克接受黄藥師考驗時,無意中加入了東邪西毒北丐以音律打鬥的戰局中,以天真與直覺,擊中關節,切中要害,竟不落下風云云。但與這種以衝突爲主題的聲音遇合不同,我親眼目睹、親耳聽聞的那一次,是二零一一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劇場裡,成公亮先生和尼泊爾著名女尼瓊英卓瑪之間的一場古琴與梵唄的即席相和,兩種聲音混合成更加奇妙的效果,兩種文化的節奏在兩位藝術家的神乎其技和玄妙境界中形成了共鳴。不過,比起昨晚,那一次並不算太意外:盡管也是臨場發揮,提前不知道效果如何(演出有彩排,我沒去成。即使彩排時即有,每一次的相和都會不同);但畢竟成公亮先生多年以前就有過在唱片公司安排下與歐洲的風笛家無計劃配合的經驗,所以,與瓊英卓瑪的合作顯然是又一次有意的安排,兩位也事先就胸有成竹,心中有譜,有期待與準備。可是,不論是有心促成,還是無意如昨夜偶遇,畢竟都是不同文化/文明傳統遭逢時,相諧相合,而不是相殺相虐的那種可能性,即使是臨時的一次短暫的合流,也能促成嶄新而奇妙的振蕩(某種程度上,這合乎杖鼓祭演示所在「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當代藝術」特徵)。須知,昨天早晨,全世界都剛剛駭然于ISIS恐怖分子在巴黎的屠殺。
一朝一夕,巴黎與上海,那個戲院(還有體育場等處)和這個劇場,我哀感于世界竟爲何有這麼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