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轶辰:建筑的时效性与建筑师的自省
![]() |
采访时间:2015年11月5日 |
从2014年3月27日第1期,到2015年10月16日第100期,568天,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栏目一共采访了国内100位建筑师。在对百期文章进行统计之后,我们发布了这两年刷屏的10位建筑师,之后我们陆续专访了排名前5位的建筑师,已发布第5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立有方专访:李立:似乎被贴上了“博物馆建筑师”标签。
本期专访人物纽约Link-Arc建筑师事务所任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副教授陆轶辰,2015年,陆轶辰代表清华大学所主持设计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在意大利米兰正式对外开放,该馆是中国第一次以独立自建馆的形式参加在海外的世博会。
———————————————————————————————————————————
【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栏目采访发布之后,是否有收到一些有趣的反馈?】
陆轶辰:学到了两个词:新媒体和刷屏。在这过程中也见识到新媒体强大的力量,以及它与传统纸媒在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上非常不同的地方。有方对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过程以及后续效果进行了高效的报道,非常感谢有方对中国馆的支持。
![]() |
陆轶辰在有方讲座:《建构句法——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构分析》 |
![]() |
讲座上陆轶辰与庄葵对谈 |
【有方:与传统媒体比较,在新媒体上,你关注的内容是否发生一些变化?】
陆轶辰: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对于旧有体系而言都是一种冲击,同时它的产生也一定源于公众和社会的需求。新媒体的产生给传统纸媒,特别是传统专业杂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在现阶段,新媒体还是一种适合快速阅读的、相对扁平化的媒介,它的特点是时效性非常强,一个信息很快就被人接受了,但是也很快就会被别的信息覆盖掉。如果需要获得更加系统的知识以及框架性的内容,我还是会从传统的纸质媒体或是书本中寻找。
【有方:你如何看待建筑师与媒体的关系?】
陆轶辰:在现在这个时代,建筑已经不仅仅是建筑师和业主合作建造的一个工程,它在完成时的那一刻就开始承担着公众评价的责任。越是重要的地标性项目,它所承载的社会关注度就越大。其实,这种关系在艺术界很早就出现了:比如安迪·沃霍尔,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从架上绘画转换各个领域,安迪·沃霍尔几乎尝试了用所有可能的媒体来表达他的观念,政治观念、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都是表达的内容。
![]() |
安迪·沃霍尔 |
建筑创作本质上更是一种社会行为,这其实也是建筑师与艺术家最大的区别。我觉得比安迪·沃霍尔更难得的,不应只是与媒体打成一片,而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让作品自己说话—这是建筑师的使命。
【有方:具体来说,新媒体也许会让建筑师参与的一些项目迅速曝光,你认为这对于建筑师会有哪些影响?】
陆轶辰:这是一个快速消费信息和时间积累的问题。在欧洲,很多建筑都存在了几百上千年,走在罗马或威尼斯这些城市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建筑是如何作为记录时间的载体而存在。与这样的建筑相比,建筑师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以传统的方式建造,一辈子可能只能盖几栋建筑。现代建筑通过标准化的工厂预制、大量的现场装配、有效的设计和管理,大大缩短了完成建筑的时间,建筑师在一生中能够完成更多的建筑。即便如此,一些重大项目做三五年,甚至十几年都很正常。一个好的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到后期完成甚至完成后的维护,都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积淀。
新媒体往往需要在一个项目刚完成的时候就迅速作出有时效性的报导,而建筑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对于建筑师来说,一生中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其实就那么几个,而媒体需要有大量的曝光率,它需要在第一时间释放建筑的所有价值,然后弃之如履。作为建筑师来说,我们还是希望媒体除了报导结果和漂亮的照片,更报导一些,比如设计思考、材料工艺、建造过程,建造中人与人的故事,这些建造背后的因素是建筑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而现在这些正被许多媒体所忽视。
【有方:你对北京和纽约两个城市有怎样的评价?对于建筑师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上的差异?当时把事务所设在纽约主要是怎样的考虑?】
陆轶辰:北京和纽约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同样作为国际城市,两者的信息交流方式、国际化程度、人口流动都是很相似的。唯一不同的是,在北京,建筑师可能会更忙,手机一刻不停;而在纽约,建筑师一般会有更多的时间做设计、静下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就微环境而言,这是两个城市对我来说不同的地方。
这也是我们考虑把事务所设在纽约的原因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地理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更多的问题在于建筑师自身能否沉淀下来,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还不停地补充知识。大量的实践问题很快就会把建筑师内在掏空,变成一个平时非常dry 的状态。我和同事们平时在中国、美国、欧洲之间的大量差旅,让我们对文化的差异、国家间的差异变得非常敏感,新奇或自省。甚至我们开始觉得,在离中国更远的美国,反而可以换一种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设计可以更加中国。
【有方:对于你所经历的国际间合作,有怎样的感触?】
陆轶辰:就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本身而言,跨国建造和国际合作正是这个建筑的收获之一。正因为利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建造和预制产业上的优势,才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中国馆建造出来。从确定总包最后建成,中国馆本身的建造时间只有6个月的时间。如果是在两百年前的亚洲,可能要用10年或者15年才能完成如此复杂的建筑。而现在有了电脑参数化、建筑业预制装配、在国际化的平台上进行建造合作,才有可能让中国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竣工。
![]() |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
其实国际合作在工业和制造业等领域已经非常普遍。小到苹果手机,大到飞机制造,它们重要构件都是由不同的国家制作后装配完成。一定程度上,建筑比其他行业还是要滞后,不管它的装配程度多高,大量工作都还要在场地上完成。
![]() |
走在世博会的场域之中 |
![]() |
中国馆室内空间 |
![]() |
中国馆室内空间&麦田装置 |
【有方:世博会之后有收到怎样的反馈?】
陆轶辰:米兰世博会已在10月31日落下帷幕。世博会开幕以来,中国馆每日的人流量大约1.5万至2万人次,被媒体评为米兰世博最受欢迎的三个热点场馆之一。包括参与世博会规划的意大利建筑师Boeri、万科馆的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师何镜堂院士,都对中国馆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翔宁参观完中国馆后表示:“建筑设计本身是相当成功的,它在设计意趣、形式和社会意涵的表达上,都突破了以往怀旧和传统的模式,以新的技术和设计手段传达了自然、平和、日常性的价值取向”;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结构教授,葛诺登森(Guy Nordenson)在米兰参观中国馆后,很激动地给我写了一封邮件,“能看出(这个建筑)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工程,有着令人惊叹的美”(stunningly beautiful and looks to be very thoughtfully engineered)。
![]() |
游览观众与中国馆 |
10月31日,国际展览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在米兰世博会闭幕日(BIE日)上正式宣布,中国获得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大模块场馆(2000平方以上)最重要的建筑奖项的铜奖。BIE奖对世博场馆的表彰包括三个类别:建筑 (architecture) 、展陈 (content & display) 、和主题诠释 (theme development))。我查了下,这个也应该是中国从1851年以来参与的历届世博会中第一次获得建筑类的重要奖项。同日,中国馆还获得了2015年的“世博展馆遗产大奖”循环利用杰出奖一等奖。在参评的140多个展馆中,中国馆凭借“可循环”的环保建筑设计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展示理念获得评委会高度评价,并最终获得“循环利用杰出奖”一等奖。
![]() |
BIE奖铜奖 |
【有方:祝贺中国馆获得的成果,这个过程应该很不容易吧?】
陆轶辰:国家级项目背后的压力总是难以想象的。正因为有清华大学作为后盾,清华美院领导的开明支持,清华各专业团队的通力配合,才能“涉险”而过。其实,只要做过项目的建筑师,当他们听到“中国馆”这几个字,当他们了解中国馆每平方造价只有德国馆、瑞士馆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当他们听到这个项目建造只有6个月,当他们知道业主盖建筑的经验有限,当他们看到主体结构所达到的极高完成度,他们就大概能知道这个项目背后的种种困难和故事。中国馆总负责人,清华美院的苏丹院长曾经用“壮士断腕”来形容中国馆的设计过程,正因为负责景观设计、展陈设计的其他老师都做了很大程度的牺牲,这样才能保证中国馆的建筑主体避免干扰,以一个相对纯净的、完成度较高的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样的结果背后,其实存在着大量不为人所知、不能言传的付出和坚持。
![]() |
中国馆东南侧主体结构 |
对我们来说,这个项目做完了,一些激动的心情平复了,我们渐渐走出来,开始从一个更加宽容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中国的文化历史如此悠久,地域如此广博,政治、经济诉求如此繁多--11个省市的展览、北京园博会的宣传、各类赞助商的需求、所谓中国元素的表达、开幕后各个省市周、企业日的宣传等--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会让我们的中国馆显得如此多元和丰富。与其他单一国家的国家馆相比,中国馆其实更是对中国客观现实的一个多元体现。
![]() |
中国馆主出口立面 |
【有方:你又如何看待建筑师与公众的关系?】
陆轶辰:建筑师和媒体的关系就是建筑师与公众的关系。建筑师不是高高在上地宣讲道义,而应该以让公众听得懂的话来沟通。我们经常会在电影或媒体那里,发现公众都把建筑师的生活诗意化了,他们无法想象原来建筑师的生活是如此枯燥、甚至痛苦的一个磨炼过程。举个例子,在美国,对于公众来说,弗兰克·盖里就是建筑师的代名词,他似乎很随意地、嘻嘻哈哈地就把一个纸折一样的建筑完全地给盖出来。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这些看似随意、看似草率搭建的形式背后大量的、严谨的、成体系的设计方法,以及在结构上、建构上以及材料应用上的复杂技术支持。
![]() |
《辛普森一家》中调侃弗兰克·盖里 |
但是有意思的是,盖里并不在乎大家认为他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师,总是像一个可爱的邻家老爷爷的样子出现:我们并不需要让公众知道建筑师有多辛苦、有多专业,因为这跟公众没有关系。盖里更愿意在公众面前展现他在生活中幽默的一面,更在意如何代表美国文化中非常亲和、放松、自然的一面。扎哈其实在媒体面前的很多表现都是有意识的,感觉似乎欧美建筑师比中国建筑师在媒体面前更自如些。
![]() |
毕尔巴赫古根海姆美术馆 |
![]() |
古根海姆美术馆背后的大量研究过程 |
【有方:你对于“建筑师在做什么”栏目的评价和建议?】
陆轶辰:“建筑师在做什么”可能是在新媒体的相关栏目里做得最早的一个。它本身的积累和品质上的坚持也让我们在与有方合作过程中觉得非常感动。也许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是“建筑师在做什么”的栏目可能在一定时段之后,愈发显示出时代的价值。因为中国建筑师可能是这么一群人,他们无奈地被裹挟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造活动中,他们所参与的、遇见的,正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各方面的诉求的集中式爆发。这个群体现在在思考什么、担心什么?又在坚持些什么、抗拒些什么?这些现在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若干年后这个群体集体的思考可能会重新体现出它的价值。
【建筑师简介】
陆轶辰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工作于建设部建筑设计院、非常建筑。于耶鲁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曾获得日本文部省平山郁夫奖一等奖、耶鲁大学罗伯特•艾伦•瓦德优秀设计奖、耶鲁大学弗兰克•盖里工作室弗莱德曼设计奖提名。2006年,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技大奖”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获德国设计协会该年度标志奖;2015年,入选美国《Architectural Record》评选的全球设计先锋。
曾于洛杉矶弗兰克·盖里事务所,及纽约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任项目建筑师;2012年,陆轶辰于纽约Link-Arc建筑师事务所任主持建筑师,同年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副教授。2015年,陆轶辰代表清华大学所主持设计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在意大利米兰正式对外开放,该馆是中国第一次以独立自建馆的形式参加在海外的世博会。
【推荐阅读】
建筑师在做什么71|陆轶辰:米兰世博会教会我很多事
关注有方微信订阅号,回复“建构句法”查看陆轶辰有方讲座:《建构句法——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构分析》视频、文字实录。
/采编/张远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由建筑师本人提供,转载请通过后台与有方媒体中心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 |
『呈现今日中国建筑之现场』
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
![]() |
———————————————————————————————————————————
『最全面建筑旅行资讯』
微信号:行走中的建筑学(architravel)
![]() |
△扫码或长按后点击
“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