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篇外——我喜歡的伴奏們
上課的地方每節課都有鋼琴伴奏,放到酒吧裏就是所謂的live music。但伴奏們在課上的作用至關重要,而不是單純地提供背景音樂。
從伴奏們的簡歷可以看到他們個個出身於很好的音樂學院,有和交響樂團或專業芭蕾舞團合作的經驗,還有幾位本身也作曲並出版,卻日復一日地為我們這些蹩腳的業餘愛好者彈單調的只重節奏不講求和聲的音樂(當然也給兒童班的小孩子彈)。一般的鋼琴伴奏慣常彈的除了芭蕾音樂選段(羅密歐與朱麗葉、唐吉訶德、天鵝湖之類)還有電影音樂、歌劇詠歎調(比如很雷的Quando m'en vo、Di quella pira……)、音樂劇選段、民歌小調(比如山楂樹)、其他舞曲(比如探戈)之類的改編作品,好一點的有藝術歌曲(比如舒伯特的Auf dem Wasser zu singen、理查·施特勞斯的Morgen!)鋼琴版。
但我們的鋼琴伴奏們水平遠遠超出這些。我們都尊稱他們為pianists,而不是accompanists,這不僅僅出於禮貌。
我最喜歡的伴奏之一K先生經常和我最喜歡的一位老師B女士搭檔。B女士授課強調出腳迅捷、步法靈活,節奏和位置多變,而K先生喜歡彈巴洛克,搖曳多姿、水晶般粒粒瑩澈的編舞和音樂可謂相得益彰、交相輝映。聼著踏著拉摩和巴赫的音樂起舞,所謂極樂也不過如此。K先生最常彈的是巴赫(有學生跟他聊天,得知他崇拜巴赫和披頭士),和別的老師搭檔時,風格就不一定吻合,比如M先生和V女士都曾經打斷他的前奏(巴赫的曲子),“請問你能彈點別的甚麼嗎?”(我心裏哀號:不要!)M先生還一本正經地譴責過我們:“K先生花大力氣彈那麼難的巴赫,你們竟然隨便應付!”哈哈。
K彈別的音樂我也都喜歡,雖然不認識曲目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每週只聼一次,它們卻幾乎佔據了我所有的記憶空間。走在路上,腦子裏會反復播放他彈的曲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而且播放的那一首總能符合甚至強化當下的心緒。在課上,我願能化身他的音樂,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讓它從我的脊椎出發,沿著手臂和腿流到指尖腳尖,然後揮灑到整個空間。
我喜歡的另一位伴奏S先生,彈的都是和聲複雜的音樂(他自己是作曲家),加上自由的節奏,曾經讓入門班的同學們無所適從,我和卻部分人一樣認爲他是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的最佳搭檔R先生已經離開這學校,我們每次提起R的離去都悵恨不已,因爲他是所有老師裏音樂性最強的,能讓我們這種菜鳥都感到自己真的在舞蹈,而不是按指令和節拍做機械動作。R上課時總是對S一口一個Maestro,每段音樂都要讚美一番(還曾經叫我不要擋住他和S的目光交流),而S也富有幽默感地跟他你唱我和,讓人忍俊不禁。S常彈莫扎特和改編的當代音樂,我都喜歡。巧合的是K和S是美國人,但姓都是德國姓。
還有一位伴奏川口女士,經常彈自己改編的各流派音樂,還能即興演奏,采百家之長而自出新意。她的演奏總是讓人驚艷,我聽到過不止一個老師問她:剛才的音樂太美了,從哪裏來的?而她的答案往往是:來自某電影,或是即興發揮。
我有個朋友業餘愛好攝影。某日見他照片裏一位給自己的貓穿上漂亮衣服然後放在童車裏推到中央公園散步的亞洲女子,頗爲面熟。我是重度面盲症患者,半分鐘之後才想到這可能是川口女士,於是在網上叫一個同學來鑑定。同學證實了我的猜測,兩人各自笑了一番,深感世界真小。後來見到川口女士,問她是不是有一只叫某名字的三歲的貓,她又驚又喜,得知緣由後給我她為此貓建立的FB頁面鏈接,我從此成爲她家貓的follower,每天看它穿甚麼新衣服、得了甚麼新玩具。和朋友說起,大家都覺得既有趣又不可思議。
從伴奏們的簡歷可以看到他們個個出身於很好的音樂學院,有和交響樂團或專業芭蕾舞團合作的經驗,還有幾位本身也作曲並出版,卻日復一日地為我們這些蹩腳的業餘愛好者彈單調的只重節奏不講求和聲的音樂(當然也給兒童班的小孩子彈)。一般的鋼琴伴奏慣常彈的除了芭蕾音樂選段(羅密歐與朱麗葉、唐吉訶德、天鵝湖之類)還有電影音樂、歌劇詠歎調(比如很雷的Quando m'en vo、Di quella pira……)、音樂劇選段、民歌小調(比如山楂樹)、其他舞曲(比如探戈)之類的改編作品,好一點的有藝術歌曲(比如舒伯特的Auf dem Wasser zu singen、理查·施特勞斯的Morgen!)鋼琴版。
但我們的鋼琴伴奏們水平遠遠超出這些。我們都尊稱他們為pianists,而不是accompanists,這不僅僅出於禮貌。
我最喜歡的伴奏之一K先生經常和我最喜歡的一位老師B女士搭檔。B女士授課強調出腳迅捷、步法靈活,節奏和位置多變,而K先生喜歡彈巴洛克,搖曳多姿、水晶般粒粒瑩澈的編舞和音樂可謂相得益彰、交相輝映。聼著踏著拉摩和巴赫的音樂起舞,所謂極樂也不過如此。K先生最常彈的是巴赫(有學生跟他聊天,得知他崇拜巴赫和披頭士),和別的老師搭檔時,風格就不一定吻合,比如M先生和V女士都曾經打斷他的前奏(巴赫的曲子),“請問你能彈點別的甚麼嗎?”(我心裏哀號:不要!)M先生還一本正經地譴責過我們:“K先生花大力氣彈那麼難的巴赫,你們竟然隨便應付!”哈哈。
K彈別的音樂我也都喜歡,雖然不認識曲目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每週只聼一次,它們卻幾乎佔據了我所有的記憶空間。走在路上,腦子裏會反復播放他彈的曲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而且播放的那一首總能符合甚至強化當下的心緒。在課上,我願能化身他的音樂,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讓它從我的脊椎出發,沿著手臂和腿流到指尖腳尖,然後揮灑到整個空間。
我喜歡的另一位伴奏S先生,彈的都是和聲複雜的音樂(他自己是作曲家),加上自由的節奏,曾經讓入門班的同學們無所適從,我和卻部分人一樣認爲他是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的最佳搭檔R先生已經離開這學校,我們每次提起R的離去都悵恨不已,因爲他是所有老師裏音樂性最強的,能讓我們這種菜鳥都感到自己真的在舞蹈,而不是按指令和節拍做機械動作。R上課時總是對S一口一個Maestro,每段音樂都要讚美一番(還曾經叫我不要擋住他和S的目光交流),而S也富有幽默感地跟他你唱我和,讓人忍俊不禁。S常彈莫扎特和改編的當代音樂,我都喜歡。巧合的是K和S是美國人,但姓都是德國姓。
還有一位伴奏川口女士,經常彈自己改編的各流派音樂,還能即興演奏,采百家之長而自出新意。她的演奏總是讓人驚艷,我聽到過不止一個老師問她:剛才的音樂太美了,從哪裏來的?而她的答案往往是:來自某電影,或是即興發揮。
我有個朋友業餘愛好攝影。某日見他照片裏一位給自己的貓穿上漂亮衣服然後放在童車裏推到中央公園散步的亞洲女子,頗爲面熟。我是重度面盲症患者,半分鐘之後才想到這可能是川口女士,於是在網上叫一個同學來鑑定。同學證實了我的猜測,兩人各自笑了一番,深感世界真小。後來見到川口女士,問她是不是有一只叫某名字的三歲的貓,她又驚又喜,得知緣由後給我她為此貓建立的FB頁面鏈接,我從此成爲她家貓的follower,每天看它穿甚麼新衣服、得了甚麼新玩具。和朋友說起,大家都覺得既有趣又不可思議。
Γαλήνη
(New York City, United States)
Ont salué la vie, et ne sont point sorties... Et lorsqu’il n’y a...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